(網上圖片)
六大茶類中的黑茶以獨特的保健功效聞名於世,曾經是清朝皇室貢茶的六安茶與六堡茶越來越受市場和消費者的青睞。頗負盛名的六安茶、六堡茶從清代開始大量出口至南洋,暢銷於港、澳以及東南亞一帶,享譽海內外。在這茶葉外銷風雲背後,為何黑茶能在南方及東南亞一帶創出一片天?
它,曾是香港和海外華人的奢侈茶品。
產自安徽祁門的六安籃茶在晚清民國時期長期供應王公貴族和南洋富商,並流行於廣東沿海一帶,是香港茶樓必備的茶葉品種,屬於較高檔的茶葉。在一個以竹篾編織的小籃子裡緊壓而成形的六安籃茶,因其具有極強的助消化作用和藥用功效,故被視為珍品。
六安籃茶
歷史記載中,明朝聞龍曾在《茶箋》中指出「六安茶入藥最有功效」。據說,二十世紀初一位戴姓名醫用六安茶作藥引,並治好了當時嶺南一帶流行的瘟疫,從此六安茶可以治病的消息不脛而走,被人們奉為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更有「聖茶」之美譽。雖然六安茶能治百病當然不可能,但茶性溫涼的六安茶非常適合南方熱帶潮濕地區人們飲用。尤其是陳年安茶,火氣已退盡,茶性更溫,能夠消暑祛熱、生津止渴,故受廣東、南洋華人的青睞。
十九世紀黑漆描金「廣州市王廣興」款雙聯錫罐(廣東省博物館所藏),繪有清末民初時的售茶圖,當中有一箱標示為六安茶(網上圖片)
當時盛行於華南、東南亞諸國的六安茶也經歷停產的命運。由於戰局混亂、社會動盪,正宗安徽六安茶於1943年停產,然後就銷聲匿跡了。雖然八十年代有祁門茶葉公司嘗試重製六安茶,但始終有別于經歷時間洗禮的老六安籃茶,因六安茶也貴在一個「陳」字。
老六安越陳茶味越醇,其獨有的風味和陳香是在製作過程中後發酵形成。陳年六安茶黑亮油光十足,湯色紅濃清澈,茶湯甜爽,藥香陳醇並帶有西瓜皮味,耐泡度極佳。五十年代前私營茶號產製的六安茶在市場上擁有極高地位,一眾茶人趨之若鶩,其中以孫義順為最著名的老字號。經歷時間的大浪淘沙之後,現時留存下來的古董級別正品六安茶並不多,是一款值得珍藏的茶品。
五票孫義順六安茶
它,曾經救過千萬個南洋華工的性命。
產於梧州蒼梧縣六堡鄉的六堡茶,影響了近百年南洋華人的茶飲生活。明末到民國時期,為了躲避政治動蕩、尋找新出路,大量福建和兩廣華人遠赴東南亞從事錫礦、橡膠等產業。由於南洋炎熱、潮濕,加上長期的體力勞動,華工容易患上中暑、風濕、關節炎等病症。具有消暑熱、祛濕氣的六堡茶,便成為了當時華人的「保命良液」。礦主每天需準備六堡茶供工人們日常飲用,開創了六堡茶在馬來西亞錫礦的全盛時期,甚至成為日後馬來西亞華人日常必備的飲品。
清朝時期工人在碼頭裝六堡茶(網上圖片)
六堡茶出色的藥用保健價值能得以發掘與其產地梧州有密切的關係。梧州是涼茶的發源地,同是超級潮濕悶熱之地,歷來用六堡茶用以治療痢疾、去除瘴癘和清暑解毒,因而備受青睞得以普及,並隨南洋華人廣泛傳播。經過時間陳放,六堡茶能產生一種有益菌——「金花」(灰綠麴黴的金黃色孢子)。它能分泌澱粉酶和氧化酶,加速茶葉內含物的轉化,形成芬芳香味,並具有顯著降三高、清毒素、護肝腎等功效。
六堡茶以「紅、濃、陳、醇」四絕而著稱,可以說,首兩個字是六堡茶的現在,後兩個字是六堡茶的未來。新茶可透過制茶工藝呈現茶的紅與濃,但陳與醇是需要經過時間陳化的味道。時間沉淀出陳年六堡茶,茶湯紅濃,由苦澀變為醇厚,香氣陳醇,滋味濃醇爽口,清涼甘甜,耐于存藏,具養胃祛濕的保健功能,因而備受茶人所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