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散文大家,梁實秋相當風趣,幽默程度不下老舍。一本《雅舍小品》讀下來能憋著不發笑的人大概不多。但兩人的筆調如他們的背景一般卻有許多不同。比起老舍,梁實秋的童年和求學歷程順利的多,同樣是五四運動的積極參與者,梁實秋在室友受辱抑鬱而亡後逐漸反思群眾運動輿論迫害的弊端;而老舍則始終是五四的忠實支持者,曾說過:「『五四』給了我一個新的心靈,也給了我一個新的文學語言。……感謝『五四』,它叫我變成了作家」。老舍的散文裡不斷強調寫作應回歸到最日常的語言,你怎麼講話就怎麼寫,寫完了自己大聲朗讀幾次,不繞口才能拍板;而梁實秋的詼諧則是帶著文人瑰麗辭藻,頂著棕色毛呢紳士帽,踏著鏤花牛津鞋從舊夢裡走出來的。
年輕的時候我不愛讀散文,總覺得跟室內樂一樣像是inside joke,身在其中的人才懂。音樂就該聽交響,文學就該看小說,起承轉合解釋得清清楚楚,多滂礡多敬業。年紀長了,才悟出小品的迷人與難處,精短的篇幅,卻要開頭引人入勝,佈局縝密而靈動,領著讀者不覺中隨著筆者轉換話題,不著痕跡地環環相扣,最後旋回主題,末尾再來個雋永人心的巧妙收尾;明明說穿了就是作者的人生流水帳,題材常脫不開生活,卻要如美國小說家Carson Mccullers所說:「散文和該潛藏詩的性情,詩到要呈現上城散文的清亮和通達」展現出文學家的日記跟你的就是不一樣的美感。
位在台北市大安區雲和街梁實秋的故居
梁實秋與老舍兩位先生的散文都輕快,兩人都寫過菸、酒、茶。老舍寫「戒酒、戒菸、戒茶」,梁實秋寫「喝茶、飲酒、吸菸」。看起來梁先生即便蝸居風來若涼亭,雨來如滴漏的「雅室」,日子過的還是相對愜意的。梁實秋先生自謙不善品茶,不通茶經,但他的〈喝茶〉裡把諸多歷史名茶都寫到了,喝過的茶實在不少。出生北京的梁先生最熟悉的莫過綠茶、窨花茶。梁家世交名為玉貴的長輩,素愛以龍井與香片相佐,是他年少飲茶難忘的記憶。這幾年全球吹起一陣「loose leaf」風潮,品茶以原葉、不切碎、不添外來物為尚,窨花茶似乎有些退燒,消費者也難免認為唯品質次等的茶葉才做窨花。然而工藝良好的窨花茶仍然有,記得一次從一位資深茶友那得來九零年代的茉莉花茶!起初我也興趣缺缺,在對方的大力推薦下泡來試試,沒料到驚為天人!瞬間讓我聯想到了梁實秋先生童年時這款「有香片之濃馥,兼龍井之苦清」的家傳「玉貴」茶。只是這款茉莉花茶更細緻,茶湯清亮稠滑,沒有一般綠茶略帶苦澀的清冽寡淡,恬柔的綠豆清甜中完美融合了雅秀的茉莉花香氣。茶葉泡開後更驚嘆於其手工的精細,頭春採的茶青細嫩,手工摘掉所有葉片,僅留下幼嫩精巧的芽尖連著一小段嫩梗以便揉製成龍珠狀,徹底打破了我過去對窨花茶評價略低的刻板印象。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