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温度自茶而来 文化艺术从茶聊开

旅居青島的時期,梁實秋先生結識了位潮州朋友,因而認識了工夫茶。每每飽飯過後移步密室,細炭烹水,水沸後溫透茶器,高沖低注,緩緩淺嚐。梁先生品味好,說喝工夫茶較嚼梅花更清絕,舌根微澀,飯飽酒酣後品個數巡,最能解酒消食。工夫泡技法因應烏龍茶而生,出現的時間大約在清朝初年,興盛於中國南方閩、粵一帶。人類歷史上發酵茶的出現相當晚,自古中國各地喝的都是綠茶。唐宋時以綠茶製餅,研磨後以竹筅打出泡沫品飲,傳至日本後發展為抹茶道。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廢團茶後,世人改喝原葉散茶,仍以大壺品飲為主,根據不同地域、氣候,或直火烹煮或沖泡飲用。直至清初於福建、廣東出現了烏龍茶工藝,或許是烏龍茶滋味芳烈並不適宜大口牛飲,當地逐漸發展出小壺逼香小杯啜飲的工夫泡技法,一路流傳至今,也經歷了無數變革。


「片間春」工夫泡茶會現場|圖片提供:露雪茶席

前兩日我參加了露雪茶席黃權豪老師主辦的「片間春」工夫泡茶會,舉辦在圈內著名茶館罐子茶書館。平日裡簡潔現代的營業空間被權豪覆上了滿滿的青苔,空間中或錯或落懸吊斜倚著幾根滿佈苔蘚蕨類的枯枝樹幹,真是山林裡萌出的片刻春色。低矮的小几擺上簡素幾盞歲月刷過的小碟、數只老杯,茶主人們悉心將碎炭夾入傳統的潮州涼爐中,靜待水沸。權豪對於教學向來用心嚴謹,學生們一絲不敢怠慢,每壺水都是由冷水直接炭火燒至五沸才開始泡茶。


「片間春」工夫泡茶會現場|圖片提供:露雪茶席

「片間春」工夫泡茶會現場|圖片提供:露雪茶席

第一席我分配到的是以清代工夫茶技法演示的鳳凰單叢楊梅香。鳳凰單叢產自廣東潮州,以花香蜜韻著稱,世上最古老的烏龍茶樹都長在那,同時潮州也是工夫茶重要的發源地之一。楊梅香茶湯綿滑細緻,滋味飽富層次且細密堆疊。前段帶著清甜如茉莉的白花香氣,中段是嬌俏的蜜桃香,末尾單叢特有的蜜韻與風土氣息縈繞,口齒留香。

第二席的武夷岩茶老叢水仙以清代、潮州、詔安各式工夫茶技法混合沖泡。岩茶產自閩北武夷山,武夷山自古便是產茶重鎮,宋代以前茶品一般運往不遠的皇家御茶園建州進貢,一直至元代朝廷將九曲溪四曲一帶設為皇家御茶園後武夷岩茶正式成為貢茶。武夷岩茶從來以岩骨花香聞名,芳馥剛烈,像是茶版的espresso。梁實秋先生與那位潮州朋友經常一同品飲的大紅袍、鐵羅漢便是武夷岩茶的著名樹種。武夷山地形複雜,三十六坑、七十二洞、九十九岩,岩岩有茶,光是著名的慧苑坑就有八百至九百種茶樹品種。這次茶會中的老叢岩茶是武夷山的當家樹種之一,當地素來形容:「香不過肉桂,醇不過水仙」水仙樹種醇厚悠然帶文人氣息。權豪選茶細緻的火路焙得足卻絲毫不掩蓋高揚果香,傳統工夫泡的演繹之下雄渾芳醇,小小一杯像顆濃縮過的糖果似的在口中迸發所有的花香、果香、微苦,底蘊。梁實秋先生形容岩茶飲畢像嚼了顆略澀的橄欖,舌底生津芬芳滿盈,真是不假。

上個世紀中世道動盪,老舍先生因著飆漲不下的茶價直嘆喝口好茶都難;梁實秋先生也感慨喝工夫茶得有工夫,那樣的時局那樣的窘迫,哪還找得到小廝侍水,細火烹茶的雅興,連套像樣的茶具都是奢求。當今的我們還能在這樣的仲春時節一同植入這抹永留人心的品茶記憶實在值得珍惜。

本专栏欢迎投稿,请将文章及相关图片发送至 enquiry@thevalue.com ,来稿请注明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