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温度自茶而来 文化艺术从茶聊开

大家在網上會看到某些茶商刻意提出有機茶葉的問題,從而為自己的非有機茶葉辯護。他們的論點通常有三:

一、有機茶葉的品質不夠好
二、很多小茶園無法負擔有機認證的費用
三、有機認證制度存在各種問題,包括貪污等

作為愛茶之人,有需要釐清這些概念,明白為什麼我們不應支持此等論點。


「有機茶葉的品質不夠好?」

這是我認為最愚昧的說法,但也是大家最常聽到的。幾千年來,人類都是用有機方法種茶。若你嚐過一些老茶,例如是老普洱,你就會知道那味道之妙。這些茶葉來自一個未有農業污染的世界,這是老茶令人嚮往的原因之一。從獻給皇帝的貢茶,到一篇篇讚頌茶的詩歌,無一不告訴我們,有機方法能夠種植出好茶,且千年以來皆如此。

即使現今一些有機茶葉的品質未及對手,如果無人支持有機茶農、有機茶葉在市場上不受歡迎,品質又怎會改善?唯有大眾支持、需求上升,才能給予茶農動力,投資更多於種植優質有機茶葉。

另一方面,愛茶人必須反思我們需要什麼。我們的評價制度需開始考慮茶的來源,茶葉的製造過程與品質息息相關,跟茶的味道同樣重要。我們已沒有本錢忽視環境去享受個人之欲。一杯味道較差的茶,總比一杯破壞環境的茶好;正如一頓清淡的飯菜,總比更「美味」的垃圾食物好。一片看似鬱鬱蔥蔥、綠油油,實質滿是化學劑的茶園,就像因施打大量類固醇才變得健碩的雜誌模特兒,承受不可挽回的內傷。我們喝茶,真的只求味道好壞嗎?

成就一杯好茶,人類的技術固然重要,但大自然的功勞才是最大,數十億年來提供陽光、水份、霧氣、礦物,孕育出繁茂樹木。我常常對學生說:「葉子是樹與環境關係的表達。」

風土養育茶。換句話說,茶就是它生長環境的產物,環境愈健康,茶自然愈好。沒有劣質的茶,只有劣質的種植或處理方法。絕大多數情況下,所謂「劣質」茶,並非源於環境與技術不足,而是不當的製茶方針。要種出好茶,茶農須與氣候、地理和諧共事,更須有愛茶的心。如果種茶單純追求金錢利益,就只會著重產量、忽視品質,這樣永遠做不出好茶。

茶葉本身味澀,且會分泌單寧等物質,以防蟲蛀。然而,受砍伐森林與化學除草劑的影響,昆蟲被迫轉而吃茶葉。農夫繼而使用殺蟲劑,唯殺蟲之餘亦驅趕了靠獵食這些昆蟲為生的鳥獸,失去了牠們本來可作肥料的排泄物。當農夫使用嫁接等種植方法來增產,樹根便無法深種,無法吸收土壤中的山水與礦物,只能仰賴從他處而來的化學肥料。如此種植出來的茶樹,與沐浴在森林氣息中的野生茶不可同一而語。

有些茶商聲稱有機茶葉只是綽頭,只有劣質茶葉才需要有機認證來挽救銷量。的確,有些茶農會以有機認證作招徠,但這並不代表他們的茶葉品質不佳。如果把環保也納入品評準則,這些茶葉的評分定必更高。

一杯好茶,是天、地、人的完美結合。「天」,是天氣、四季、造物主;「地」,是水土、樹木;「人」,是製茶技巧。要做到三者結合,便要有機種植,否則「地」的一方不足,茶的品質將大打折扣。

編按:文章經刪節;原題為〈在一個覺醒的心〉,現題為編輯所擬。

本专栏欢迎投稿,请将文章及相关图片发送至 enquiry@thevalue.com ,来稿请注明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