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茶客裡最惹人煩厭的類型之一,便是「進別人廚房教人做菜」隔壁大嬸型,一屁股坐下必先聲明:「我喝茶喝了三十年…」,可想而知後續得接上:「你這茶應該怎麼怎麼泡,哎呀!那才是我們當年喝的味道」等等云云。可吃飯吃了一輩子每個人的口味還不同呢!一般遇上這類大嬸,我也只能擠出微笑說:「原來您喜歡喝的是這樣的口味,那下一泡為您調整」誰讓茶主人有時非但不是「主人」,反而是端茶奉水的「茶僮」呢?
其次還有一種,其行可擾但其情可諒者,那就是「敦親睦鄰愛分享」里長伯型。無論今日茶會主題為何,茶主人們所備茶器為何,他們兜內有珍寶,必無法忍受私藏而不同眾人分享。於是乎便出現了年輕茶人們的各種窘迫,用玻璃泡某印字級老普洱,以紫砂泡綠茶,各種不合時宜的權宜之計。畢竟「茶好免師傅」,前輩們的心意不便拒人於千里之外,熱水沖下去就對了。實話說對於此類里長伯型客人我個人其實不排斥,確實長輩們隨身攜帶的某些精選好茶,對於沒生對年代的後生晚輩而言是夢幻逸品,長長見識也不失為一樂事。然一次有前輩訴苦之際也提醒了我,不顧茶會主題擅自更換茶款,或許原先茶主人或茶會主辦方也希望軟性置入,做做生意貼補茶會的投入。因此這樣壞人財路之舉還是不做為尚。
第三類茶客大約可說是我個人至不欣賞者,便是「唯我獨尊」踢館王型。喝沒兩口茶便要面上略帶謙讓,卻貌似難負眾望地說:「讓我來吧!」緊接著喧賓奪主淘淘不絕開始展現其絕活,讓你見識見識何謂泡茶!此一類型人在我看來是最背離茶的本質初衷,放不下自我。茶與咖啡、酒最大的不同在於,製程、風味跨度極廣,每個人口味各異,更甚者,體質不同合適品飲的茶種亦不同,茶從本質便教導了我們儒雅並蓄的涵養。若是志同道合的茶友相聚,高手過招,自然是一種相互激勵、令人熱血澎湃的雅事。但身處他人的空間或茶會,未經邀請反客為主,說穿了也不過是滿足個人的優越感,就不能算在其內。
其實台灣茶道的精神在於待客之道,沒有過多虛有其表的儀式,只要避免危險,賓主盡歡便無不可。但所謂的賓主盡歡,主人有禮之餘,客人同樣應該表現適當素養。曾經接待過一個大陸地區來的學生參訪團,茶席展演後有學生問我:「老師,有人評價過您泡茶比較不美嗎?」乍聞一愣,一問之下才明白,他所謂的「不美」指的是沒有蓮花指,少了些舞蹈般揮手拂袖之類的動作。心中莞爾之餘也向他解釋,或許台灣的風俗確實崇尚質樸自然,著名茶館紫藤廬的創辦人周渝先生曾說過:「泡茶的追求應是沒有一絲多餘的動作」台灣茶道的美其實也是放下一切外在的「裝」,回歸到茶人內心那份與茶對話的專注,這樣的「靜」,透過主客雙方溫煦而不造作的以禮相待,才會如同打太極一般看似輕巧卻更深遠的扎進彼此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