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代摩羯鱼金耳坠 到康熙青花「龙骑士」将军罐|Alastair Gibson Auctions伦敦亚洲古董拍卖之选

Alastair Gibson Auctions亚洲艺术品精选拍卖,将于2023年7月5日下午6点30分(北京时间)举槌。

Alastair Gibson Auctions一直秉承的宗旨,是为藏家呈现来源清晰的珍藏拍品,此次在7月5号举行的第四场拍卖也不例外。

今次拍卖将呈现近两百件亚洲古董艺术珍品,既有横跨战国至辽代的古代金饰品,也有英国私人珍藏的北京及广东铜胎画珐琅一组; 既有已故著名古董商安思远旧藏(Lot 9)兽面铜鎏金嵌玉镶绿松石带钩,也有现任法国知名古董商戴克成旧藏(Lot 3,4,6),以及英国老牌古董商Bluett & Sons旧藏。

精品一览

自人类掌握冶金技术以来,黄金成为古代文明中最为珍贵且最具象征意涵的材料之一。它被用于制作祭祀神祇的重要器物,作为地位与阶级的象征,也被视作皇室贵胄的珍宝。


Lot 3|唐代(618-907)双摩羯鱼型金饰吊坠一对

尺寸:长6 cm;宽 5 cm
重量:11 g 
来源:戴克成,出版著录于 Imperial Gold from Ancient China 第二册,16-17页,1991 伦敦Grosvenor House Antiques Fair
估价:£2,000 - 3,000


龙首鱼身的摩羯鱼,虽长相奇特,却体现着诸多奇妙的「和谐」。

摩羯源于古印度神话,它身形巨大,常以鳄鱼首、鱼身、鱼尾的形像出现,被看作是河水之精、生命之本。 《洛阳伽蓝记》记载,印度河畔曾有一个摩羯国,释迦牟尼佛曾为救摩羯国中深受疮病之苦的百姓,跃入水中化为大鱼。摩羯国人吃了如来幻化的鱼肉,如服灵丹妙药,病体痊愈。于是摩羯鱼便成了如来的象征,佛教的圣物,也代表着除病消灾,和谐安定。

伴随佛教的传播,西来的摩羯形象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隋唐时期,摩羯造型融入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龙图腾和鱼图腾,添加了鱼的双鳍以及龙的龙角。唐代李姓帝王崇尚鲤鱼,故当时的摩羯多取鲤鱼身尾。渐渐地,随着造型的改变,摩羯鱼的寓意也发生了变化。它既承载有龙的神话意义,又与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相结合,成为祭拜河神,祈求风调雨顺的最好代表。


Lot 4|战国(公元前475-221)龙纹金饰方形扣 

尺寸:长1.7 cm;宽1.5 cm
重量:2 g
来源:戴克成,出版著录于 Imperial Gold from Ancient China 第二册,14-15页,1991 伦敦Grosvenor House Antiques Fair
估价:£1,000 - 2,000


相似一例,出版著录于T. Lawton《改变与传承-战国时期艺术》书中,华盛顿,1982,页101,图51。


Lot 6|辽代(907-1125)摩羯鱼金饰耳坠一对

尺寸:长4 cm;宽3.4 cm
重量:15 g
来源:戴克成,相似一例见Ancient Chinese Gold 一书中1989年2月,戴克成著,巴黎,2001年页188.另一相似一例见苏富比香港思源堂收藏,2022年11月25日,拍品号544
估价:£2,000 - 4,000


Lot 8|辽代(907-1125)锦地花卉金圆镯一件

直径:7 cm
重量:32 g
估价:£3,000 - 5,000


相似一例售与2020年9月纽约邦翰斯拍品号348,另一例出土于辽代陈国公主墓收录于《中国古代金银首饰-卷一》北京故宫出版社,2014年,页326,图4-59。

此手镯以金片打制,呈开口式,由中央宽扁往两端逐渐敛收,镯面珍珠地浮雕花卉纹饰。珍珠地鍳刻细密,其上花卉盛开绽放,枝叶延展柔美。此手镯无论器型,纹饰或鍳工皆属于典型辽代风格,应属契丹贵族妇女所佩戴饰物。

辽代工匠在制作时,吸纳唐宋金银器技法,将鍳刻,切削等综合运用,体现出契丹文化与唐宋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既有中原金银器工艺风韵,又有鲜明的契丹民主特色。此手镯整体鍳刻线条自然流畅,布局协调完整,生活气息浓厚,乃精美辽代金器珍品。


Lot 9|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兽面铜鎏金嵌玉镶绿松石带钩

长度:23 cm
来源:安思远 纽约,及Bluett Qriental Arts Ltd,购于1988,12月
估价:£20,000 - 30,000


带钩为古人衣服上的带扣,不仅为日常生活所需具有实用功能,同时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反映与呈现出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以及艺术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

带钩文化悠久,从早期的良渚文化发现玉带钩到繁盛的春秋战国时期,到魏晋时期由于衣着服饰文化的改变带钩的使用逐渐衰落。带钩的材质从玉质到纯金银至青铜,工艺技术也从金镶玉到错金银,再到镶嵌琉璃,绿松石等半宝石,带钩的形态生动且引人入胜。

此件兽面铜鎏金嵌玉镶绿松石带钩,做工精美,器型流畅,为不可多得的精品,且有清晰的收藏来源。


Lot 10|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2300)玉琮部件吊坠 

尺寸:长2.6 cm;宽2.2 cm
来源:购于Bluett Oriental Arts Ltd,1987年5月28,有原始购买收据
估价:£1,000 - 2,000


Lot 13|晚明或清初 汉白玉长方形大理石(御花园)盆景座

面积:72 x 40 cm(底座);64 x 32 cm(上部)
高度:38 cm
来源:2013年购于香港古董市场
估价:£20,000 - 30,000


相似一例汉白玉大理石雕之御花园盆景座见《紫禁城的建筑与结构》一书,出版于2009,页301,图11。

此件汉白玉大理石雕,与北京紫禁城御花园的大理石盆景座相类似,尤其在顶部对于缠枝莲纹的刻画,与紫禁城中保和殿下的「九龙」白玉大理石雕的缠枝莲纹相似。史料记载紫禁城中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主体建筑以及白玉大理石雕,都是在明代早期完工。乾隆1761年对紫禁城进行修缮以及改造。

此件汉白玉大理石雕的其他纹饰,如蕉叶纹以及回型纹饰,或为18世纪重新增加的。此类型的汉白玉大理石,史料记载从明代开始取材于北京房山的大石窝地区。


Lot 15|唐代(公元618-907) 陶加彩汗血陶马一件

尺寸:高90 cm;长75 cm;宽30 cm
注:牛津光释热测试证书
估价:£30,000 - 40,000


据传唐朝统治者有着胡人血统,同时对西域马匹有着深沉热爱。西域宝马的艺术造型也在唐代绘画、雕塑、陶器中有所表现。例如太宗李世民陵寝祭坛东西两侧的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飒露紫为唐太宗最为喜爱的六匹战马中的一匹,外观高大魁伟,头小臀肥,腿骨劲挺,属于古代突厥(西域)马种。

而此次拍卖为买家呈现的这匹唐代大型陶加彩马,与历史中所描述的飒露紫特征相符。该马头部较小两耳竖立,躯体健壮,腿部修长有力,尾短臀肥,这种造型的陶马多出土于唐代贵族墓葬中,唐代墓葬等级森严,随葬器物往往体现出墓主人的身份与地位,此件陶马器型大而有力,虽然塑造出的是静止的马,但马头微微向后扭转,不难想像出其奔跑起来的速度与力量。

马通体素烧,在马鞍,鋘辔处施以黄、绿、褐色等低温铅釉,体现出古代陶工的高超技艺。在同等类型中为不可多得的精品。


Lot 43|明 天启至崇祯(1621-1644)渔家乐五彩瓷碟

直径:15.4 cm
估价:£1,000 - 1,500


Ko-Sometsuke瓷器,中文翻译为销往日本的明清过渡期青花瓷。这一批瓷器为17世纪日本商人在景德镇订制烧造。收藏囊括了多种器形和设计,主要用于日本茶道。

明朝万历(1572-1620)起,景德镇青花销往日本市场的订制量开始增加。这一时期的瓷器器形,来自日本同时期的志野烧和织部烧陶瓷,但是图文设计则源于明代时期的《古今画谱》和《方氏墨谱》等版画书籍。


Lot 46|明崇祯(1628-1644)青花葫芦人物故事纹瓶

高度:20 cm
估价:£1,500 - 2,000


Lot 54|清康熙(1661-1675)「虎溪三笑」青花故事纹碟 

直径:17.5 cm
款识:「奇石宝鼎之珍」
估价:£4,000 - 6,000


「虎溪三笑」为佛门传说。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与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陶渊明、道士陆静修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唐英(1682-1756)题庐山东林寺三笑亭联云:」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

虎溪三笑的故事历来为画家所喜爱,其中不乏传世名品。明朝成化帝宪宗朱见深登基不久绘制的《一团和气图》,亦是以虎溪三笑故事为题材,现藏于北京故宫。

康熙一朝,大兴文治,崇尚儒学,重兴礼教,为打破满汉隔离,加之大量流行的小说版画为模板运用到瓷器上,故此时景德镇烧造了大量以文人气韵类型的器物,此件拍品即为此类。

本品形制周正,撇口,弧腹,圈足。修胎规整,胎质细腻洁白,釉面莹润如玉。通体以青花绘就,盘内山水人物刻画生动,慧远,陶渊明,陆静修三人嬉笑场景,一旁有侍女抚琴,侍童煮茶。一幅「虎溪三笑」图跃于盘上。青花色泽浓淡有致,层次分明,整体纹饰利用青花的不同色泽及浓淡,将纹饰层次,以及前景、后景的空间关系,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殊堪赏玩。

「奇石宝鼎之珍」款康熙瓷器,相似一例藏于大英博物馆,馆藏编号:PDF,C.621,另一件出版著录于巴特勒爵士私人收藏《鲤跃龙门》一书中页486。


Lot 85|清康熙(1662-1722)青花开光侍女抚琴图纹将军大罐及盖一对嵌鎏金底座

高度:112 cm
较早来源:荷兰Vanderven & Vanderven Oriental Art
来源:佳士得伦敦 2010年11月4日,拍品号 226
估价:£100,000 - 150,000


康熙青花将军罐,也被称作「龙骑兵」瓶。这一名称于18世纪早期在欧洲开始流行开来,特别用于描述超大型的青花罐子,据传来自于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一世(1670-1733), 一位狂热的中国瓷器收藏家。

据说1717年,奥古斯特与费特烈威廉一世做了一笔交易,用六百名萨克森骑兵换取了151件中国瓷器,其中就有18件龙骑兵青花瓶现藏于德累斯顿博物馆。

由于当时欧洲的瓷器生产技术,还不足以生产出洁白坚硬的青花瓷器,这些瓷器被贵族们视为至宝,同时也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所以才有了奥古斯都用被欧洲封为所向披靡的萨克森骑兵,换取康熙青花瓷器的故事,至此将军罐的名字也被专指这类器型。

此次拍卖的这对康熙青花开光侍女纹将军罐,几乎很少有类似的纹饰出现在博物馆或私人收藏。仅有一例类似目前藏于德国Charlottenburg 宫殿的「瓷器宫殿中」。


Lot 137|清乾隆(1736-1795)粉彩鞋型鼻烟壶一对嵌银盖

长度:9.5 cm
估价:£3,000 - 4,000


Lot 138|清1765年 乾隆粉彩「蓬皮杜夫人」花卉纹茶壶及盖一对

尺寸:高10.5 cm;直径12 cm
估价:£2,200 - 2,800


Lot 145|清雍正(1723-1735)粉彩「西厢记」图纹碟一组

直径:23 cm
估价:£1,200 - 1,800


明末清初瓷器上大量出现《西厢记》故事场景,除《拷红》外,亦有《佛殿奇逢》、《白马解围》、《莺莺听琴》、《妆台窥简》、《乘夜逾墙》、《长亭送别》、《草桥惊梦》等典型场景。 《西厢记》故事不仅仅画在笔筒上,还常常绘制在盘、碗、花觚等器物上,且成组成套出现。

《西厢记》场景较其他著名戏曲,如《牡丹亭》、《红拂记》等出现在瓷器上的频率高许多,有学者研究认为很可能由于清初皇帝偏爱《西厢记》所致。


Lot 180|清乾隆(1736-1795)铜胎画珐琅烛台或油灯一件

高度:16.5 cm
估价:£8,000 -10,000


此铜胎画珐琅烛台,或为御用器由北京或广州制作,装饰风格受到日本艺术的影响。

相似一例出版著录于《故宫藏画珐琅》一书中,北京1995,页208,图199。



拍卖详情

拍卖行:Alastair Gibson Auctions
专场:亚洲艺术精品专拍
地址:249-253 Long Lane, Bermondsey, London, SE1 4PR
预展:2023/07/3-4|10am - 5pm(伦敦时间)
拍卖:2023/07/05|10:30am(伦敦时间)

联络查询:
+44 7831 645468
info@alastairgibsonauctions.com
https://alastairgibsonauctions.com


扫瞄二维码添加Alastair Gibson Auctions中/英微信客服

买家佣金连VAT:
£500,000或以下之部份|落槌价30%
逾£500,000之部份|落槌价14.4%

在线图录: https://smallpdf.com/file#s=fe3a4cb2-71c0-44e6-90c9-10864df18081
在线竞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