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玩城特约│无上专崇│13世纪镀金释尊

第六辑「北京古玩城春拍」特约,佛教造像回归熟悉面孔,分别有两尊释迦牟尼像、一立一坐,与及一尊14世纪的六臂大黑天像。

公元12世纪末,随着中亚伊斯兰军队南下,佛教在印度逐渐走向灭亡,曾经辉煌灿烂的帕拉佛教艺术也在不断破坏与摧毁中失去了最后一丝荣光。同一时期,在「千山之域」的尼泊尔却有着另一番蓬勃景象,纽瓦尔人挥洒着与生俱来的艺术灵感与天分,塑造出众多俊逸秀美、华丽璀璨的佛教艺术杰作,开创了尼泊尔佛教艺术的黄金时代。

毗邻尼泊尔的西藏也受到了这股艺术风潮熏染,从单纯模仿到完全结合,从潜心学习到融会贯通,一尊尊造像、一幅幅绘画为世人贯穿起尼藏佛教艺术形成和发展的整个脉络,此尊释迦牟尼佛像无疑就是这条艺术「宝链」上的一颗「明珠」。

此像表现了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败魔军、彻悟大道时的庄严法相。佛尊头饰螺发,有高肉髻,髻顶置摩尼宝。面庞方中见圆,额头宽平素洁,五官虽有后人加以彩绘装饰,但仍能看到佛尊面部突出的眼睑,挺括的鼻梁,以及略显肥厚的嘴唇,为今人展现出佛尊禅定悟道时的空灵与圣洁。上身躯体劲健饱满,姿态挺拔,着袒右肩袈裟。袈裟轻薄贴体,将肌体曲线的起伏展露无遗。

袈裟尾端敷搭于左肩之上,仿若流苏,极富写实意趣和装饰美感。左手结禅定法印,右手指尖轻触地面,与一系列表现佛尊成道造像和绘画完全一致。下身着长及脚踝的僧裙,双腿结跏趺坐姿,以甚深禅定的姿态显露佛尊领悟世间解脱之道时的肃穆与庄严。

从此像外貌特征和艺术特点来看,我们能一窥早期尼藏佛教艺术的风采神韵。首先,此像面部特征虽被后期彩绘遮盖,但其方圆的脸型、宽广的额部仍然带有尼泊尔造像艺术特色,尤其是五官位置整体偏下,这一特点在早期尼藏艺术造像和绘画中表现得极为明显,萨迦寺、夏鲁寺都藏有大量实物遗存能够验证这一点。

至15世纪上半叶,西藏本土艺术开始逐渐显露,这种极具异域特色的面部表现开始向反映藏民族审美转化,并最终完成造像本土化的改造;其次,造像主尊所穿袈裟紧贴躯体,仅在衣领、衣袖的边缘铸出连珠纹用以表示袈裟外形,为典型的萨尔纳特式衣纹。此种衣纹样式在南亚地区造像中极为常见,后传入西藏,被广泛应用于藏传佛教造像之中,堪称古印度造像与汉地造像的最大区别之一。

15世纪后,伴随汉藏交流的日益频繁,汉藏艺术开始流行,汉地传统层叠衣褶的服饰式样被广泛应用于藏传造像上,萨尔纳特衣纹样式逐渐减少并日趋程式化,此种非常纯正的萨尔纳特衣纹样式已不多见了;再次,主尊肌体光滑劲健,富有力度,手脚刻画生动细腻,这些特点在国内外公私机构收藏的马拉时期造像中均有发现。

此尊造像衣领上的稻叶纹饰,也是13-14世纪十分流行的衣领表现方式,14世纪之后,尼藏艺术的装饰化风潮达到顶峰,繁复华丽的卷草纹饰开始取代这种稻叶纹饰成为尼藏佛教艺术的主流。这些艺术特征使我们对这尊造像的时代和风格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将其归属于13世纪尼藏风格造像作品的依据充分。

另外,我们还需关注此像上一些有别于13世纪主流造像样式的艺术特征,而不是笼统地将其纳入13世纪尼藏风格造像的整体范畴。此像头顶的肉髻,相比萨迦风格、夏鲁风格等早期尼藏造像艺术作品更为硕大平缓,明显有别于这一时期尼藏艺术的主流造型,可能与西藏造像艺术的本土化有极大关系。

另外,此尊外型虽然劲健有力,但躯体匀称,姿态挺拔,不似萨迦风格和夏鲁风格造像粗大壮硕的夸张躯体比例,予人更为和谐自然之感。这个造型特点明显不是来自尼泊尔艺术的传统,更为彰显出帕拉造像的艺术神韵。

由此可见,此尊造像应是以尼藏造像艺术为主,但留有较多帕拉造像艺术传统,同时,也显露出藏传造像向本土化转变的端倪。而造像上的一些细节表现,例如:袈裟衣纹边缘錾刻有等距的多线条图案,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其所属地域的独特审美和艺术功用。

为了更好地认识此尊造像独特的艺术风韵,我们还需对尼藏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作一全面了解。尼泊尔佛教艺术对西藏造像的影响起始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执政时期,大昭寺门楣上的造像就是这一时期为数不多的实物遗存。这些造像除了浓郁的尼泊尔造像风韵外,还令我们联想到印度阿旃陀石窟中的雕塑艺术。

后弘初期,佛教在雪域高原再次兴盛,尼泊尔佛教艺术也随着印度佛教艺术的消亡,成为西藏佛教艺术唯一能够模仿和借鉴的对象,从而对其后的藏传佛教造像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从萨迦寺到夏鲁寺,从白居寺到贡嘎曲德寺,我们看到了西藏佛教艺术对尼泊尔佛教艺术的继承与发扬,也见证了尼藏风格造像艺术的逐步本土化。

这种本土化既表现在尼泊尔佛教艺术逐渐融入西藏佛教艺术之中,也体现在印度帕拉艺术对西藏佛教艺术影响的渐渐消失,也印证了前述关于此尊造像属于13 世纪尼藏风格造像的判断。

综上所述,此像胎体厚重,镀金亮丽,造型生动,刻画细腻,其造型特征和风格特点展现出早期尼藏风格造像的艺术特色,其细节表现也需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讯息丰富。更兼此尊造像体量巨大,通高近52cm,在造像遗存中不多见。虽略有磕碰,但其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未减,甚值珍藏供奉。

克什米尔地理上位于印度最北,临西藏、阿富汗及巴基斯坦,且境内有许多湖泊。阿育王(公元前304 - 232年)即位后,因笃信佛教,在克什米尔建立无数佛塔,奠定佛教地位。历史上克什米尔地区曾是一个佛教兴盛的地方,7到13世纪流行于这一地区的佛教造像具有地域风格和魅力,对于后世和周边地的区,尤其是西藏西部造像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尊佛陀头饰肉髻隆起,螺发规整。额头宽广,双眉如弓,双眼细长,宛如鱼腹,眉间饰白毫。鼻梁挺拨,双唇丰厚,嘴微抿,面容俊朗。左手自然下垂拎起袈裟衣角,右手撑心向前施无畏印。身着圆领通肩袈裟,袈裟轻薄帖体,显露健壮优美的体形。佛陀上身肩膀浑圆,胸脯厚实,腰部细软,小腹微鼓,自大腿至小腿的过渡自然逼真,饱满柔软的躯体刻画淋漓。

这种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持袈裟衣角的立姿释迦牟尼造像由来已久。在古印度犍陀罗、马土腊、萨尔纳特和克什米尔等地区的造像中均有出现,可谓早期释迦牟尼的经典造形。

这尊释迦牟尼佛立像的艺术风格,追溯到源头则是继承了古印度笈多风格,袈裟轻薄帖体,上身可见明显的水波纹。身体两侧,从两臂下垂的袈裟衣褶自然流畅,表现出衣物轻盈柔软的质感。具体而言还是属于西藏西部所铸造的克什米尔风格造像,其体量高大,造型优美,实为少见佳作。

大黑天是婆罗门教湿婆(即大自在天)的变身,后为佛教吸收而成为护法,是密宗重要护法神。六臂大黑天是格鲁派最为推崇的大黑天形象之一,格鲁派的三护法之一。

这尊大黑天一面六臂,体量巨大,形象威猛。主二臂手持钺刀和嘎巴拉碗,其余右手持骷髅数珠和嘎巴拉鼓,左手持金刚索,另一手持三叉戟。面部三目圆睁,张口露齿,两颊的肌肉凸出,髭须如火,表情威猛可怖,生动传神。

头戴五骷髅冠,炽燃如火的怒发直冲霄汉,发髻中现化佛,髻顶饰金刚杵头。大黑天足下踩踏象外道。

下承大方稳重的莲座,莲瓣宽扁圆润,厚实有力。造像上身以红铜镀金铸造,足下外道莲座以合金铜铸造,璀璨肃穆,对比鲜明,相得益彰。大黑天面之髭须怒发皆施以朱砂彩绘;身上所披的人头鬘和腰间围系的虎皮裙上精细生动。尤其是其体形巨大,形象威猛,肢体壮硕有力,生动再现六臂大黑天威震三界,令邪魔闻风丧胆的气势。

 

第六回精选拍品

西藏13世纪 铜镀金 释迦牟尼佛像

拍品编号:1671
高度:51.5cm
估价:RMB 2,600,000 - 3,600,000

西藏11-12世纪 合金铜 释迦牟尼佛立像

拍品编号:1677
高度:42.5cm
估价:RMB 1,200,000 - 1,800,000

西藏14世纪 红铜镀金(主尊)合金铜(底座)六臂大黑天像

拍品编号:1670
高度:51.3cm
估价:RMB 900,000 - 1,600,000

 

拍卖详情

拍卖行:北京古玩城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地点:北京市朝阳区 东三环南路21号 北京古玩城A座5层 多功能厅
拍埸场次:无上尊崇—古代佛教造像专场
拍品数目:56
拍卖时间:2017/6/19 8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