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玩城特约│无上专崇│汉藏风格释尊

来到「北京古玩城春拍」特约最终回,终于到估价范围逾千万的拍品登场,说的是一尊15世纪释迦牟尼像。

15世纪的西藏地区政治平稳,经济上升,藏传佛教得到明政权崇信礼遇,由此也促进了藏佛艺术繁荣发展。不同于8到13世纪异域风采占主导地位,14到15十五世纪的藏佛艺术风格是在长时间的佛教艺术实践经验上,将外来陌生的艺术逐渐融会贯通,发展出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本土风格。这种本土风格主要是吸收了印度、克什米尔,尤其是尼泊尔和汉地的一些表现风格和技巧来丰富本民族的艺术语言。随着尼泊尔艺术家阿尼哥来到元大都参与佛寺的建设工作,西藏本土的风格也传入了中土。

中土独有的审美情趣和表现手法开始直接影响西藏的本土风格,与根植西藏百年的尼泊尔风格共同对其本土风格进行新变革,由此产生了元宫廷、元大都风格的造像。随着元明政权交替,15世纪造像作品出现了新的风格特征—永宣宫廷造像。明代永宣宫廷造像在元代「西天梵像」风格上,以汉地传统风格为主导因素,吸收了当时的尼泊尔、西藏造像元素,独出心裁地进行变革,在力求符合佛法原旨和仪轨的同时,花样翻新地创造出了独特具有「汉藏风格」的新型造像样式,其艺术成就冠绝明清。

此尊释迦牟尼佛像肉髻高耸,宝顶庄严。面容肃穆祥和,宽额大耳,眉眼细长,双目微启,俯视芸芸众生,鼻梁高挺,薄唇微阖。释尊眉间嵌银珠为白毫,极为醒目,仿若一道强光,照射众生,给予他们强大力量。着袒右式袈裟,左手于腹前结禅定印,右手于膝前结触地印,结跏趺端坐,莲座上横置金刚杵,代表了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金刚座上降魔成道的场景。

肩宽胸厚,肢体圆润,手脚刻画自然,富肌肉感。衣褶以汉地的传统手法表现,衣纹写实,流畅自然,表现了高超的水平,呈现出汉藏艺术结合的美学典范。下承仰覆式束腰莲座端庄大方,莲瓣细长而富有张力,上沿有连珠纹装饰,下沿阴刻藏文题记,叙述了此像的功用,观瞻圣像即可得到超度解脱。

封底采用包底法,封藏完好,底板阴刻十字杵。这尊佛像保存状况极佳,润泽沉郁的铜色,应是历尽沧桑,久经世人膜拜拂拭的结果,凸显佛陀庄严。整像风格与西藏本土流行的藏中、藏西风格大相径庭,而恰巧同时具有元大都和永宣造像的艺术特点,应是汉藏风格融合过渡时期的作品。

从风格特征上看,此像肉髻较永宣宫廷造像更加高耸,面形上宽下窄,额间高广,眉间装饰白毫。对比故宫博物院藏元至元二年释迦牟尼佛像,我们发现此次拍品所表现的面相特征均与元大都风格相仿,更多趋近于尼泊尔风格特征,而非永宣的汉地审美风格。此像与永宣宫廷最为相似的特征,莫过于其立体、写实的 衣纹处理。

对比首都博物馆藏永乐释迦牟尼佛像,我们可以发现,此尊释迦牟尼像的衣着样式,衣纹线条流畅程度及表现力均与永乐宫廷造像相仿,其背后增加的褶皱较永宣造像更为写实。下承台座细长挺拔的莲瓣,如流动的水滴般晶莹,这是西藏本土对于尼泊尔莲瓣样式的重要改造,将其表现得更加立体,生动,与永宣造像 华丽的样式完全不同。莲瓣仅装饰台座正面,背后留空的形制,则与大都的底座形制相仿。同时封底并没有使用永宣造像常见的剁底法,而采用了西藏地区常用的包底法,为此物产地提供一个可参考依据。

从材质上看,此像采用合金铜为主料,铜质细密压手,表面打磨光滑,包浆光亮。此种材料多为西藏本土所用,与永宣时期多用黄铜为材,有着都很大的区别。这点为此像的产地提供了更加非常有力的证据,结合台座下的藏文祈愿文及封底包底法,以及整像藏地风格主导的特色,我们可以明确判断出此像应产于藏地,而非汉地。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此像风格突出,融合元大都风格和永宣宫廷造像于一体,保留各种风格精华,极具创新精神,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是15世纪西藏造像艺术本土化的杰作,代表了过渡时期各种造像风格间的相互影响。

二、此像工艺精湛,技艺高超,美感非凡,雍容秀逸,浑厚娴雅,装饰自然适度,将汉藏艺术中的含蓄与张扬结合在一起,凸显施主高雅的审美情趣。

三、此像保存完整,品相极佳。高大身量,晶莹包浆,以及缜密压手材质,与释尊高超地位相得益彰,也反映了此像出处必不平凡,非富贵之人不能奉之。

14至15世纪的元明交替之际,中国社会、政治、 经济和文化均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明朝一统汉地,西藏地方势力也向明廷俯首称臣。明朝一改元朝「独尊萨迦」的政策,采用「多封众建,因俗以治」的宗教政策。朝廷分封西藏众派的领袖为法王和教王,并施赐他们众多财物及宗教艺术品,永宣宫廷造像亦从此应运而生。

历史证明,明朝对西藏的施政治理是非常有效的。广大西藏僧俗上层和民众得到了利益和实惠,无不在中央朝廷感召下,倾心内附,自愿称臣,遵守明廷的法律和制度。在稳定社会环境下,汉藏两地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这种交流直接作用到了当时大量的艺术作品之上,尤其是宗教艺术品。此尊释迦牟尼佛像就是汉藏交流的代表作品,既体现了西藏人民对于汉地文化的向往,也反映了西藏艺术多元化发展的潮流,具有极高的宗教、历史和艺术价值。

五佛冠,又称「五智冠」,因宝冠中有五方佛形象,用以表示佛尊五智圆满之德,故得此名。藏佛上师修法时,往往需要佩戴五佛宝冠。此顶五佛冠共五片冠叶,每片正中绘五方佛尊形象。皆束高发髻,戴五叶冠,面庞丰圆,眉眼清秀,容貌安详。胸前佩戴各种华丽饰物,帔帛搭于两肩,并缓缓垂下。穿宽松长裙,双腿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只是在身色、法印、持物和坐骑上有所变化。

五方佛画像之外以镀金薄片贴满冠叶正面,描绘出卷草背光、莲座等图案,主尊画像上方还有每位佛尊的梵文种子字。冠叶背面用皮革包裹,并用绸布将五个冠叶连接在一起。此顶五佛冠工艺极其繁复奢华,冠叶正面的图案全部为镀 金片粘贴完成,其所耗费的资材和人工必然巨大。五个冠叶背光团花和主尊莲座的色彩全部用汉地传统 点翠工艺完成,其珍稀程度可见一斑。由上推断,此 顶五佛冠的来源必不寻常,有可能出自贵族、大寺院甚或皇家之手。

沙瓦利巴是古印度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之一,「沙瓦利巴」一词是指萨巴惹成就者。萨巴惹(Sabara)是野蛮、原始的狩猎与捡集部落,住在文德雅山陵(Vindhya Hills)地带,也有部份住在德康(Deccan)。因此有了「沙瓦利巴:猎人」的称谓。

据说沙瓦利巴的业力很重,必须靠杀生来维持生活,而杀生又造成更重的罪业,如此不断轮回。后经观音菩萨点化,精进修行,得以解脱。证悟之后,他遵从观音菩萨教导,以歌、舞、 声音等象征教导有缘之人,住世直到弥勒佛出世传法。沙瓦利巴也是萨惹哈的弟子,从萨惹哈学习胜乐金刚教法上师,因而沙瓦利巴也被人称小萨惹哈。

大成就者沙瓦力巴(Savaripa),顶束高髻,头戴华丽骷髅宝冠,面方额宽,眉眼上挑,双目圆鼓。背部有交叉状弓箭囊,弓上右侧悬挂一野猪头像,以像征 其得到大手印成就前的猎人形象。可比对西藏15世纪江孜白居寺中84位大成就者壁画,其中有身分铭刻的沙瓦力巴形象,便与此件完全相同。

此像呈单腿舞立姿,四肢劲健硕壮,肌肉浑圆饱满;全身装饰繁复华丽,钏镯项饰为连珠多圈组合的样式,衣裙表现出贴伏的波谷状,下摆飘带层次刻划,表现出厚实质感。造像铜质精纯,胎体厚实,表面包浆自然,而且体量巨大,题材少见,艺术和收藏价值甚高。

 

最终回精选拍品

西藏15世纪 合金铜 释迦牟尼佛像

拍品编号:1685
高度:30cm
估价:RMB 6,000,000 - 12,000,000

明代早期 纸本彩绘镀金点翠 彩绘五佛冠

拍品编号:1683
高度:18cm
估价:RMB 3,000,000 - 5,000,000

西藏14世纪 合金铜 大成就者沙瓦利巴

拍品编号:1684
高度:32cm
估价:RMB 2,200,000 - 3,200,000

 

拍卖详情

拍卖行:北京古玩城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地点:北京市朝阳区 东三环南路21号 北京古玩城A座5层 多功能厅
拍埸场次:无上尊崇—古代佛教造像专场
拍品数目:56
拍卖时间:2017/6/19 8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