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文化艺术,堪称中国历史上的高峰,不但诗词文豪辈出,书画名家亦是高手如云。
其中,南宋陈容笔下墨龙,极尽腾挪变化之致,豪纵奔放,栩栩如生,冠绝天下。
事不宜迟,让我们从这件重器开始,踏上这趟中华古美术旅程。
清康熙 墨彩矾红描金鱼化龙纹棒槌瓶
高度:78.5 cm
来源:Edward Varley Kayley(1974年卒)藏品,并由后人保存迄今
估价:£100,000 - 200,000
看到康熙的新颖器型,加上云海间隐现的飞龙,古董爱好者自然会想起此朝的「宫廷时代教主」刘源。
刘源,字伴阮,号秋官,汉军镶红旗籍。这位擅于绘画的河南人,官至刑部主事,再监督芜湖钞关,后来遭弹劾丢官,返京供奉内廷时意外获得展露才华之机。
据学者考究,康熙年间有名的「臧窑」出品,幕后功臣正是刘源,为景德镇设计瓷样数百种,集历代造型之大成,独创以新意,开启了清代御窑盛世的先河。
刘源名声不大的主因,是后世一向对他所知甚少,即便生卒年也不得而知,颇有点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味道。有趣的是,刘源对宫廷设计其中一项重大贡献,便是龙纹。
左:康熙 刘源制御香墨之宋砚墨;右:康熙 刘源制雕双龙图端溪砚
南宋 陈容《九龙图》局部|波士顿美术馆
刘源最有名的两件作品乃是墨砚,现藏北京故宫。砚上云笼雾绕,飞龙雄奇魁伟,极具戏剧张力,隐现出南宋陈容丹青风貌。
陈容有「中国画龙第一人」之美誉,笔下墨龙影响了后世无数艺术家,作品如今基本皆为顶尖博物馆珍藏,举如波士顿美术馆雅蓄的《九龙图》。
市场方面,《六龙图》由大阪藤田美术馆释出,于2017年在纽约举槌,即以US$4,900万(约HK$3.8亿)的天价刷新中国艺术品拍卖纪录。
清三代瓷器名重一时,主因在于好古而不泥古,并非一味强调贴近原物,而是擅取菁华加以化裁,重视气韵神髓之相似。
本瓶所绘之五爪御龙,桀骋不驯,升腾翻滚于海水云雾之上,尽显威武凶猛之势,隐露赵宋墨龙妙韵;与此同时,圆鼻宽额,宛若人面,身驱雄健有力,则为典型康熙龙纹特征。
本瓶以墨彩矾红描金绘就鱼化龙纹
本品的器型与釉彩,亦是创新之举,可说是数百年前的康熙当代艺术。
棒槌瓶为康熙朝新创瓶式,由形似洗衣时捶打衣服的工具「棒槌」而得名。本品体量硕大,盘口直颈,颈部中间起一凸棱,折肩长腹,挺拔恢弘,属康窑棒槌瓶标准样式。
传说刘源一日来到江边,看到妇女以棒槌洗衣,遂得灵感创出棒槌瓶。此说虽然不足为信,但也侧面显示出刘源在瓷样设计方面的贡献。
墨彩亦始见于康熙时期,以黑色为主,兼用矾红、本金等彩料绘画,再经摄氏800度左右的低温烘烧而成。墨彩瓷画,具有类似纸绢水墨画的墨趣神韵,加上棒槌瓶腹部画面广阔的特征,绘就恢宏墨龙煞是合适。
中国自古便有「鱼化龙」一类的神话故事。在众多鱼类中,则以鲤鱼尤得国人喜欢。早在春秋之世,孔子喜获麟儿,鲁昭公派人赏赐鲤鱼以作恭贺。孔子于是为爱儿取名孔鲤,字伯鱼。
另外最迟到汉代,「鲤跃龙门」典故亦已有所记载。相传每年暮春,鲤鱼逆流而上,至黄河龙门一带,跃登龙门山。登龙门者,云雨随之,天火烧之,化而为龙,后引伸作飞黄腾达,身价百倍之意。
棒槌瓶以墨彩矾红描金为饰,画面上除了两尾御龙以外,江崖波涛上还有跃动鲤鱼,表现的正为带着如斯美好寓意的鱼化龙纹。
本品来自Edward Varley Kayley雅蓄。这位英国人曾于二战服役,亦是玫瑰十字会和共济会的重要成员。他透过拍卖会、古董商,以及与柯莱特中国书店(Collet’s Chinese Bookshop)的密紧合作,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收藏。他对中国艺术之深刻理鲜,使本瓶在其藏品中占有一席之地。
藏家Edward Varley Kayley寓所照片,本瓶在图右位置
清雍正 粉彩双龙捧寿字云鹤纹折腰大盘 青花「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
直径:54.8 cm
来源:
- Richard Le Poer Trench(1767-1837),第二代克兰克蒂伯爵,第一代赫斯登侯爵,加尔巴利庄园,戈尔韦郡,并由后人保存
- Christie Manson & Woods Ltd.,伦敦,1892年3月11日,拍品编号 (一对中的一件)
- Cooper从上处取得(应为Thomas Cooper,奇趣品经纪商,新邦德街22号,伦敦)
- Eric William Towler大英帝国司令勋章获勋人(1900-1988),格林普顿庄园,牛津郡,并由后人保存迄今
估价:£250,000 - 400,000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清三代所以成就盛世,主因在于天子胸襟广阔,能够包容接纳各种优秀的文化事物,当中自然也包括西方艺术。
康熙时期,画珐琅工艺经由传教士从欧洲传入,首先引发了铜胎画珐琅的诞生,接着又研制出瓷胎画珐琅,即大家熟悉的珐琅彩。
粉彩是由珐琅彩衍生而成的新品种,于康熙中期出现。它在色料中掺以铅粉并加施玻璃白,有意令色彩不那么浓艳。用分水淡洗法涂饰花纹层次,色阶繁多,色调温润柔和。
及至雍正时期,粉彩器多以白釉为地施彩。由于此时的白瓷质量极高,胎薄体轻,胎釉似玉般温润细腻,更能突出线条纤细、色彩柔和的纹饰,本盘正是箇中佳例。
本盘直径超过50 cm,体量硕大,敞口折腰,曲线优美,盘心双龙捧团寿纹。五爪龙以粉绿二色绘就,色彩淡雅,对比鲜明。盘缘绘仙鹤八只,形态各异,或展翅傲翔,或回首顾盼,穿梭于五彩祥云之间。外壁则饰有十只红蝠,飞翔于碧海白浪之上,取「鸿福齐天」之意。
龙纹、捧寿、仙鹤、红蝠,虽然均为宫廷典型图案,但四者一起出现的艺术品并不多见,表明此盘应该是为了雍正帝寿辰所烧制。
吉祥寓意之外,本盘亦显示出以高雅品味见称的雍正美学。
盘上纹饰众多,可是布局恰到好处,龙纹为主,其他次之,繁而不乱。内壁双龙与仙鹤之间,留下素饰无纹的一圈为界,不但营造出发而中节的空间感,亦令整体纹饰呈现更为立体的视觉效果。
本盘来源可追溯至十九世纪初,其时为Richard Le Poer Trench(1767-1837)雅蓄。这位英国贵族曾任议会成员,后来被指派为邮政总局局长,活跃时期大概等于清代嘉庆与道光两朝。
接此时间推断,加上龙纹第五爪有明显的抹除痕迹,显示本盘极有可能为清宫赏赐予朝外人士的礼物。
及至十九世纪晚期,本盘经由伦敦拍卖释出市场,经过辗转递藏,最终归入Eric William Towler收藏,并由后人保存至今。此君为英伦矿业大亨,曾获颁大英帝国司令勋章。
Richard Le Poer Trench肖像画|伦敦国家肖像馆
本盘于1892年在伦敦拍卖时的图录记录
明永乐/宣德 铜鎏金绿度母像
款:磨损。「大明」二字隐约可见
高度:25 cm
来源:
- Marcel Nies Oriental Art,安特卫普,比利时,2003年以前
- 英国私人收藏,于2005年4月14日自上取得
展览及著录:
- Marcel Nies,《Buddhists, Hindus and Jains, In Search of Perfect Beauty》,安特卫普,2003年,第38-39页
估价:£150,000 - 200,000
古往今来,不同文化碰撞下诞生的美术,火花总是尤其灿烂。满清如是,明代亦然。
永乐一朝,除了闻名遐迩的御瓷,宫廷造像亦是鼎鼎有名。这种汇聚中原、西藏、乃至尼泊尔美学的璀璨艺术,种子早于蒙元时期便已种下。
由于蒙古和藏传佛教关系紧密,藏佛信仰在元朝时已相当流行。朱元璋登上大宝后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又因不欲重蹈唐朝中原与藏地(吐藩)战争冲突之覆辙,故遣特使入藏邀请噶举派黑帽系最高法王到南京受封,借怀柔政策安抚边陲势力。
燕王朱棣起兵篡其姪登基成为永乐帝后,进一步加强父亲朱元璋的西藏政策,积极笼络藏佛各大派系,恭请上师、分封法王、兴建佛寺。他本人亦笃信藏佛,被上师高僧尊称为「掌控力之轮等七政宝的法王」。
在此背景下,朝廷不惜工本铸造华贵造像与法器,永乐宫廷造像遂横空出世。
早于忽必烈在位之时,国师八思巴便邀请著名纽瓦尔雕塑匠阿尼哥担任总管,与其尼泊尔及西藏弟子为朝廷铸造佛像,兴塔建寺。
及至明初,宫廷承袭元代遗风的同时,又因为汉人开始取代尼、藏两地匠人,而融入汉地工艺与审美,故而令永乐造像拥有独树一帜的审美。
永乐造像的风格及仪轨主要源自西藏,但并未过度强调高鼻深目的深邃轮廓,呈现出中原疏阔表情。绿度母头戴五叶宝冠,顶结高髻,耳侧「U」型缥带飞扬,耳垂圆珰,面容丰满和煦,上身略向左倾,配合腰际弧线组成三折枝形象,展现尼泊尔造像美学。
藏佛造像多作嵌宝,永宣宫廷出品却不加嵌饰,乃是中原审美。座面阴刻「大明永乐(或宣德)年施」六字款,从左到右书写则是藏文书写习惯。
据藏佛信仰,观世音菩萨放弃成佛机会,留尘世渡化众生。然而,众生仍然常溺五欲生死苦海、轮回六道受无量诸苦,观音不禁因而落泪,眼泪化成莲花两朵,生出绿度母与白度母。
此后,两度母又显现为二十一尊度母,助观音大使广度众生。其中,绿度母为度母之主尊,总摄所有功德,能救八种苦难,故又称「救八难度母」。
西藏原始宗教其实是苯教,佛教直到吐蕃时期才由大唐传入,其中与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领袖松赞干布有莫大关系。这对夫妇被藏人视为观音和绿度母的化身,可见何其受到尊崇。
本尊绿度母脸容端庄秀丽,身材比例协调,线条匀称柔美,既富有庄严慈悲的宗教感染力,亦彰显出雍容华贵的皇家气度。
2022年,纽约邦瀚斯有一尊绿度母登场,来自十三世纪的尼泊尔,以远超估价的US$231万(HK$1,800万)成交。此尊同样为铜制鎏金,大小与本例相当,姿态亦和本例相似,笔者认为若作风格审美对比,分析佛教造像变迁与异同,也是什为有趣的课题。
左为是次举槌的绿度母,右为2022年纽约拍卖的绿度母
马丁·格里高利为伦敦知名画廊
此幅弘瞻肖像油画,以及本场一组外销画(包括接下来介绍的两幅肖像),均来自马丁·格里高利画廊(Martyn Gregory Gallery)。
这间伦敦知名画廊于1965年成立,在过去数十年间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中国外销画领域顶尖专家。画廊最初以经营欧洲古典大师作品起家,直到1970年代开始转型,专注于十八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中叶期间、曾经游历东亚与东亚的西方艺术家创作。
自从转型以后,画廊更为关注中西贸易相关的艺术品,相继出版图录、举办展览、乃至参加国际性艺术博览会,获得更多各地藏家信任与支持。
(传)郎世宁(1688-1766)《果恭郡王弘瞻像》纸本油画 镜框
尺幅:52 x 68.5 cm
来源:
- 伦敦古董商 Martyn Gregory,获得于1999年
展览及著录:
- Martyn Gregory,《In the Wake of the Indiaman: catalogue 76》,伦敦,2000年, 第27页,编号37
- A Jackson & A. Jaffer,《Encounters: The Meeting of Asia and Europe 1500-1800》,伦敦,2003年,第308页,编号23.13
估价:£80,000 - 120,000
西方对清宫艺术的最大影响无疑是绘画。那么既然有瓷器绘画,自然亦有油彩绘画本身。
西方油画,最初是服务教会和权贵,所以肖像画一开始就是大宗。大航海时代打通欧亚航路后,欧洲掀起「中国热」,王室贵族对东方艺术品趋之若鹜的同时,修会也热衷派员往东传道。如此潮流之下,一位意大利人飘洋过海来到了满清皇朝。
郎世宁(1688-1766),本名Giuseppe Castiglione。有别于带来科技和天文知识的前辈利玛窦或汤若望,这位传教士于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主要在绘画之上。
郎世宁于康熙五十四年抵京,此后半个世纪都在清宫担任宫廷画师,康雍乾三朝均受重用。一众同袍之中,也以他水平最为超凡。
时任宫廷画师之中,西方来的大都是郎世宁的学生,中国的也追随他学习西洋画。乾隆对之也是欣赏有加,帝后肖像、特别是油彩绘画的,大都交由他亲手主理。
郎世宁初进清宫之时,受命研发珐琅彩瓷制作,之后又奉旨为画珐琅器设计装饰纹样。珐琅彩瓷的精彩之处,不在于单纯输入西方美学,而是中西艺术的碰撞融和。
郎世宁的油画作品也是一样。
以肖像而言,欧洲绘画风格甚重,尤其是背景部分完全用色彩覆盖,不留纸或绢的底色,和传统中国「写真」画大相径庭。
可是描绘人物脸部方面,注重于解剖结构准确的同时,完全采用正面光照,又减弱光线强度,避免出现侧面光照形成的强烈明暗对比,使五官清晰,以符合东方民族的欣赏习惯。
《绰罗斯和硕亲王达瓦齐》肖像|柏林民族学博物馆
郎世宁《纯惠皇贵妃油画像》,先后于香港及北京拍卖高价成交
不过中国宫廷肖像不似西方传统,画家基本上不会署名,那么行方何以判断本作有可能出自郎世宁之手?
行方表示,本作细腻的面部描绘和立体感的光影处理,均指向郎世宁手笔。与此同时,若以被学者判断为郎世宁所绘、现藏柏林民族学博物馆的《绰罗斯和硕亲王达瓦齐》肖像作参考,亦有颇多可资比较之处。
郎世宁笔下肖像大多为文博机构拥有,市场则出现过一幅《纯惠皇贵妃油画像》,2012年在香港邦瀚斯以HK$3,986万成交,及至2021年于北京保利举槌,再以RMB 6,900万易手。
本作画中人则是弘瞻,为雍正帝幺子,乾隆年间过继予果亲王允礼作为嗣子。此君善诗词,好藏书,颇有才情,曾管理武英殿、御书处、造办处事务,一度因为谋利及欠债等事被降罪,贬为贝勒,病重后获恢复郡王爵位。
(传)王致诚(1702-1768)《年轻皇子肖像》「或为永璜(1728-1750)」 纸本油画 镜框
尺幅:70.5 x 58.4cm
来源:
- 伦敦古董商 Martyn Gregory,获得于1999年
- John Keane(1931-2022)旧藏
- 伦敦古董商 Martyn Gregory
展览及著录:
- Martyn Gregory,《In the Wake of the Indiaman: catalogue 76》,伦敦,2000年,第28-29页,编号38
估价:£40,000 - 60,000
王致诚,听上去非常中国的名字,其实和郎世宁一样也是西方传教士。
这位法国人原名Jean-Denis Attiret,自幼从父习画,成长期间到罗马学艺,后来加入耶稣会,于乾隆三年来华供奉内廷,成为宫廷画家。
人物以外,王致诚亦尤其擅于绘马,传世作品包括《十骏马图》、《乾隆射箭图》、以及和郎西宁等合绘的《平定西域战图》等。此外,他亦曾参与圆明园的西洋楼设计和修建,可见相当受到乾隆帝赏识。
柏林民族学博物馆藏之中,除了上文提及的《绰罗斯和硕亲王达瓦齐》,还有另外几幅准噶尔部落首领油画。其中的《都尔伯特汗策凌像》,有学者判断应该出自王致诚手笔,行方认为可与本作互相比较。
至于画中人,行方根据他的年龄和穿戴,以及相关文档记录,估计或为乾隆长子永璜。乾隆十三年,孝贤纯皇后离世,永璜因不懂礼数遭乾隆责难,此后郁郁寡欢,至乾隆十五年薨逝。乾隆对此事甚感后悔,追封爱子为定亲王。
《都尔伯特汗策凌像》|柏林民族学博物馆
关乔昌《行商伍秉鉴肖像》布面油画 有框
创作时间:约1850年代
尺幅:63.5 x 48.8 cm
来源:
- Samuel Russell(1789-1862),美国康涅狄格州,并由后人保存
- 伦敦古董商 Martyn Gregory
展览及著录:
- Martyn Gregory,《Treaty Port Scenes》,伦敦,2007-2008年,编号108
- Martyn Gregory,《Lamqua: Portraits in the European Style》,伦敦,2011-2012年,第12-13页,编号2
估价:£50,000 - 80,000
踏入千禧年前夕,《华尔街日报》选出过去一千年间的全球50位巨富。中国历朝历代合共有几号人物上榜,包括忽必烈、刘瑾、和坤等等,而其中只有一位是真的靠做生意而致富,那就是伍秉鉴。
伍秉鉴(1769-1843),晚清行商,鼎鼎大名的怡和行主人,位居广州十三行之首,以行走商界的别名Howqua(浩官)为西方世界熟悉。
除了茶叶、丝绸、瓷器等外贸生意以外,这位广府人还越洋投资美国铁路和其他新科技事业。据统计,他的身家大概等同于当时New England US$2,600万,乃是全球首富,名副其实是富甲天下。相对而言,同时期的「罗富齐金融帝国始创人」Nathan Rothschild,身家仅约US$530万。
如此人物,自然有名家为他绘画肖像,其中最为人熟悉的是钱纳利(George Chinnery)。这位英国人长居亚洲,画作在广州、香港、澳门皆是名重一时。
此后,中外都有艺术家仿效钱纳利风格,绘制伍秉鉴肖像。本作即为一例,作画关乔昌在十三行经营画店,曾经向钱纳利本人拜师。翻查资料,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有一例,与本作什为相似,乃是出自美国画家Ester Speakman,亦是模仿钱纳利风格。
顺带一提,基于伍秉鉴对朝廷的资助,他曾获颁三品顶戴,所以有此官服模样。
美国画家Ester Speakman所绘、模仿钱纳利风格的伍秉鉴肖像|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清乾隆 青花洋彩八吉祥纹贲巴瓶 青花「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高度:29.5 cm
来源:英国私人收藏,获得于约1901-1902年,后人保存迄今
估价:£60,000 - 80,000
神祇造像以外,佛教亦把各式外型奇特的器物带进宫廷艺术世界。
据学者考究,古印度国王会用贲巴瓶盛载海水,并以之灌于顶以示祝福。后来,藏佛密宗仿效这种做法,以之作为修行仪式中的灌顶器物。由于藏人又会以此插草,作为礼佛陈设,故亦称藏草瓶。
乾隆相当崇尚藏传佛教,曾按各部瑜伽,先后于紫禁城、圆明园、承德等地修造八座「六品佛楼」。帝后常拈香拜佛,听喇嘛诵经,天子本人与国师三世章嘉的情谊,更是佛教历史佳话。
如此背景下,御窑自然甚为重视此等器物之烧制。本瓶水盂形口,外撇式高足绘三层莲瓣,球形腹以青花矾红彩绘莲托八吉祥纹,高束颈以多彩交替绘莲瓣纹装饰,见证着佛教在满清皇城之兴盛之世。
明万历 青花鱼莲纹缸 青花「大明万历年制」楷书款
高度:43 cm
来源:
- 原美国东岸私人收藏
- 伦敦古董商S. Marchant & Son
- 范丽收藏,伦敦,于2009年12月7日从上处获得
展览及著录:
- 马钱特,《Ming Porcelain》,2009年,第74-74页,图录编号31
估价:£100,000 - 120,000
青花瓷始于元代,其时鱼藻图正是其中一样经典纹饰。本缸制于万历年间,带着浓厚的蒙元遗风,正是追摹前朝艺术之器。
鱼藻罐早见于宋代高古瓷,至元朝尤为盛行,采细笔勾勒轮廓、大笔涂抹填色作写实描摹,鱼纹由多角度描绘,衬以莲叶、莲蓬、水藻等辅助纹饰,更添立体效果。本缸外壁以青花通景,描绘鲭、鮊、鲤、鳜四尾游鱼于莲池畅泳,乃是按谐音取「青白礼贵」的寓意。
鱼藻图可说是雅俗共赏的装饰主题。诚如庄子「鱼乐之辩」所示,鱼儿怡然自得,水中从容出游,既代表道家向往的逍遥自在,又体现出万物齐一的道理。与此同时,鱼与「余」同音,传统上拥有年年有余、富贵有余的意思。
仅得一提的是,大型瓷缸烧造丝毫不易。万历朝之时,曾经因为烧造大型「龙缸」不成,变成景德镇动乱的导火线。此外,韩国朝鲜王朝创烧有名的「月亮壶」时,亦需借鉴明朝大缸的接合方法。
本缸胎质厚重坚致,体量硕大,造型稳重,加上青花发色浓艳,乃晚明御窑的上乘出品。
S. Marchant & Son 收据
十七世纪 黄花梨方角柜
尺寸:119 x 71 x 39.5 cm
来源:
- 香港恒艺馆
- 丹麦私人收藏,从上处获得于2004年12月15日
估价:£50,000 - 80,000
拍卖界近年掀起「黄花梨」热,以这种名贵木材制作的家具多次写下佳绩,屡创纪录。
举如落幕不久的纽约亚洲艺术周,乌特博格伉俪(David Scott & Nayda Utterberg)珍藏的黄花梨家具,就在邦瀚斯交出超越预期的精彩成绩。
此方角柜之柜顶平镶板,门以传统格角榫装板,两门之间立闩杆,柜门上设长方形面页和镂空吊牌,柜腿间安光素刀牙板。此柜除边线外通体光素,属质朴无文一类,线条简洁,神态敦厚,呈现出明式家具的简约美学。
恒艺馆由王就稳于1989年创立,专营中国古典家具和文房用品。近年在家具界掀起热话的专场,包括2017年纽约的「维勒泰亚家族珍藏」,以及2022年的「曾氏收藏中国古典家具」,都可以找到王就稳掌眼经手的珍品。
Ben Janssens
Ben Janssens向女星Elizabeth Hurley介绍古玩
多闻天王与接下来的两件清宫古玩,皆出自Ben Janssens Oriental Art珍藏。
Ben Janssess乃亚洲艺术领域的老行尊,不但曾为Spink and Sons Ltd.董事,更在古玩界殿堂级盛事- 马斯特里赫特欧洲艺术博览会(TEFAF Maastricht)担任主席之位达七年之久,江湖地位可见一斑。
他于1996年自立门户,创办同名艺廊Ben Janssens Oriental Art,专营中国及日本艺术品。是次「中国艺术精品」专场以外,邦瀚斯亦为这位大腕举办网络专场,呈献80余件精心挑选的拍品,盖其库存及个人收藏,以庆祝他和中日两地艺术结下的不解缘。
值得留意的是,此网络专场的大部份拍品,都将以无底价形式举槌。
西藏 十六世纪 铜鎏金嵌松石多闻天王像
高度:17 cm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中心编号:34059
来源:
- 伦敦古董商 Spink & Son Ltd.,1998年12月2日(据收据)
- 伦敦古董商 Ben Janssens Oriental Art
展览及著录:
- Spink & Son Ltd., 《Body, Speech and Ming: Buddhist Art from Tibet, Nepal, Mongolia and China》,伦敦,1998年,编号7
估价:£15,000 - 20,000
佛教「四大天王」之中,最为人熟悉的无疑是多闻天王。
民间流传,这位北方守护神曾相助名将李靖,令唐军得以击退蕃兵,唐玄宗故感思造像供奉。由于多闻天王最初形象是手持宝塔,故李靖又在传说中变成托塔天王。
传说不足为信,最基本问题是李靖离世时,玄宗根本尚未出生。不过多闻天王信仰确实在大唐甚为盛行,传到东瀛后亦颇为流行,成为日本人熟悉的「毗沙门天」。
随着岁月更迭与文化变迁,多闻天王的法器亦有改变。
本尊造像铜制鎏金,来自十六世纪西藏,天王头戴五叶宝冠,面相威猛,身穿金甲战靴,左手持能吐珠宝的黄鼠,右手持军事与财富相关的胜利幢,安坐狮身之上,通体多处镶嵌绿松石,并见彩绘痕迹。
Spink & Son Ltd 圖錄封面及內頁
清乾隆 剔红东篱宝盒 「大清乾隆年制」「东篱宝盒」楷书款
宽度:29 cm
来源:
- C.A. Mincieux,日内瓦,获得于1929年1月2日(据收据)
- Blum教授,日内瓦,瑞士
- 伦敦古董商 Ben Janssens Oriental Art
估价:£12,000 - 15,000
乾隆向来向往文人的归隐生活。当然,天子不可能抛下一切隐于田园,所以他是「大隐隐于朝」,视归政于十五子永琰(即嘉庆帝)如归隐。紫禁城的宁寿宫花园,正是承载着他的「归隐梦」。其中一栋建筑取名「遂初」,直意就是去官隐居,得遂初愿。
中国历朝历代诗人当中,陶渊明无疑是「归隐」的代表。本漆盒所雕图纹,以及「东篱宝盒」之名,便是出自五柳先生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台北故宫有一剔红宝盒,乾隆年制,与本品一样饰以高士图,旁边童子持菊而立,不但纹饰布局相似,锦地设计亦见相同,正好作为参考对比。
剔红属雕漆品种,技法成熟于宋元,发展于明清。匠人需要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至相当厚度,待半干描上画稿,再雕花纹。论工艺、论成本,论美学价值,丝毫不输其他宫廷艺术品。
上图为本品纹饰,下图为台北故宫藏品纹饰
C.A. Mincieux 收据
清乾隆/嘉庆 白玉痕都斯坦式莲纹盖瓶
高度:22.9 cm
来源:
- Ernest Joseph Cassel爵士 (1852-1921)
- Ruth Mary Clarisse Cholmondeley,Delamere 男爵夫人 (1906-1986)
- 英国私人收藏
- 伦敦古董商Ben Janssens Oriental Art
展览:
- 菲茨威廉博物馆,剑桥,英格兰,1961-1998年
估价:£40,000 - 60,000
细赏这件乾隆朝玉器,与传统中土玉工迥异,散发着浓厚的异国风情,正是痕都斯坦式的风格。
痕都斯坦一词由乾隆帝本人亲自隶定,专指北印度地区。当时印度主要由「莫卧儿帝国」统治,北部是帝国行政中枢兼心脏地带。所以痕都斯坦玉器,其实就是莫卧儿玉器。
透过与欧洲、中东的文化交流,莫卧儿境内各式工艺大放异彩,玉器便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莫卧儿与满清当时为亚洲的两大势力,不过双方甚少直接交流。直到满清平定回、准二部以后,痕都斯坦玉器开始东传,令乾隆皇帝大感着迷。
乾隆认为痕都斯坦玉器之工艺,属于中国玉工难以达到的境界,不但以「鬼工」、「仙工」来形容,又写了七十多首御题诗赞咏,甚至在乾清宫陈设四十多件珍品,以便能随时上手把玩。既然喜欢到这个程度,宫廷自然也要学习制作痕都斯坦式的玉器了。
痕都斯坦式玉器崇尚纯色,追求轻薄,形制新颖,装饰华美,别开新面,本盖瓶正是一例。
Ernest Joseph Cassel爵士 (1852-1921)
菲茨威廉博物馆,剑桥,英格兰
拍卖详情
拍卖行:伦敦邦瀚斯
专场:中国艺术精品
地址:101 New Bond Street, London, W1S 1SR
拍卖日期:2024/11/7|10am(当地时间)
拍品数目:187
專場:本.簡森東方藝術畫廊:從斯賓克到馬斯特里赫特 (網上拍賣)
拍賣日期:2024/11/1-11
拍品數目:84
讲座:从中国到西方:马丁・格里高利与中国外销画的世界
讲者:Patrick Conner博士
日期及时间:2024/11/5|5pm(当地时间)
地点:伦敦新邦德街101号
讲座:追寻知识之路
讲者:Christiaan Jörg教授
日期及时间:2024/11/4|5:30pm(当地时间)
地点:伦敦新邦德街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