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最后拍卖 从越窑青瓷到玫茵堂斗彩的厦门博美

拍卖界的秋季是相当漫长的,先后在纽约、伦敦、香港、北京、巴黎上演,历时四个月多月。如今终于来到最后一站 - 厦门。博美将于2019年最后一天 - 12月31号举槌,九大专场迎来许多精彩拍品。我们特别精选了其中10件瓷器,从高古的越窑青瓷,谈到玫茵堂珍藏的雍正斗彩。



1186|清嘉庆 御制松石绿地洋彩开光菊石图鼻烟壶

款识:「嘉庆年制」四字单行篆书款
高度:6.7cm
参阅:

  1. 《通嚏轻扬-鼻烟壶文化特展》,台北故宫博物院,2012年,图IV-59
  2.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鼻烟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页205,图315
  3. 《故宫经典-清宫包装图典》,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页162;页164

估价:RMB 2,200,000 - 3,000,000

典型宫廷御制扁壶式造型,口、颈、肩融为一线,撇口微束颈,溜肩弧腹,腹部饱满圆鼓,下承椭圆形圈足。壶身双面圆形开光,均施莹润如玉的白釉,正面以粉彩绘洞石菊花图,数种花色争奇斗艳,姿态翩翩,生气盎然;背面墨彩隶书诗文:「看到东篱觉有神,风流画史更诗人。素华独殿群芳后,箇里原藏万卉春」,乃出自《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卷二十八,〈题邹一桂花卉十二幅〉。

诗下落「干」、「隆」红彩御印,书法古朴遒劲。开光外以松石绿釉为地,饰描金缠枝莲纹。盖为珊瑚红描金宝顶,盖内、壶口、圈足皆涂金,甚为精致。足内白釉地红彩篆书“嘉庆御制”单行篆书款。为嘉庆御制烟壶之精品佳作。

吸闻鼻烟的嗜好源于美洲印第安人。据文献记载和实物遗存分析,中国应在康熙年间最早出现鼻烟和鼻烟壶。据康熙四十四年(1705)清廷大臣王世贞所著《香祖笔记》记载,「近京师又有制为鼻烟者,云可明目,尤有辟疫之功,瓶之形象种种不一,颜色亦具红、紫、黄、白、黑、绿诸色。白如水晶、红如火霁,极可爱玩。以像齿为匙,就鼻嗅之,还纳于瓶。皆内府制造,民间亦有仿之,终不及。」


嘉庆 粉彩开光文会图诗句鼻烟壶|北京故宫

另据相关资料记载,康熙二十三年(1684),皇帝首次南巡,在江宁(今南京)接见西方传教士毕嘉和汪儒望。二人把西方带来的珍贵礼物献给康熙帝,其中就有鼻烟。由此可知,中国的鼻烟,是康熙年间随西方传教士的到来而传入,且首先在皇室贵族中流行。至18世纪后,方扩散到民间。

鼻烟壶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晶,融汇了中国艺术的许多门类。小小的掌中之物,却蕴涵着无限乾坤,被称为「掌上奇珍」。乾隆皇帝酷爱鼻烟壶,在位60年间,命御作制造各种鼻烟壶达数万件,或配之以精美的包装,置于常去的宫殿,以便随时把玩。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紫檀木雕锦纹嵌玉鼻烟壶方盒」、「楠木卧囊装鼻烟壶盒」,内置众多各式材质的烟壶。


乾隆 粉彩开光菊花图诗句鼻烟壶|北京故宫

乾隆亦常以鼻烟赐赏王公大臣,如此上下沿习,渐渐地吸鼻烟成为社会时尚,鼻烟壶也成为身份象征。在这种社会风尚下,乾隆朝鼻烟壶制作遂达到了历史顶峰。

今次上拍的鼻烟壶为嘉庆早期承袭乾隆时期制样,整器饱满雍容,工艺考究,设色柔丽,笔法细腻,无论器型、绘工、题材、款识等均呈现出清嘉庆早期华丽精巧的典型风格,方寸之间,可见匠心之天地,是一件难得的宫廷御瓷艺术珍品。



1198|清乾隆 仿哥釉葵花式三足洗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尺寸:5.5cm(高度);22cm(直径)
来源:Ohno先生旧藏,日本东京
估价:RMB 3,200,000 - 4,500,000

此洗折沿,俯视呈八边形,器壁呈海棠花瓣状起伏自然,浅腹,平底下承三只简化兽足,底有十六处支钉痕。通体施哥釉,釉汁滋润古朴,肥腴莹润,静穆高贵。釉面呈灰青色,开片分明,铁线交错,口沿釉薄处微呈褐色,足端刷铁黑色釉,乃仿宋哥窑「紫口铁足」特征。底心署「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青花篆书款,字体工整俊秀。

雍乾二帝仰慕古风,富于文人趣味,尤其对宋器颇为钟情,以宋人审美为自身品味追求之标准。宋哥窑为宋器之精粹,千百年来以古朴典雅之气质折服无数钦慕者,为文人雅士首推之佳器,故雍干御窑对摹造哥窑瓷器尤为重视。乾隆登基之后,秉承前朝传统,又因唐英继续榷陶,故仿制哥釉的水平保持原有水准,神韵一如前朝,本品正是当时仿古之极致。

《清档》载,「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七品首领萨木哈,催总白世秀来说太监高玉交:……哥釉收小八方双管瓶一件,哥釉四喜瓶一件,哥釉太极纸槌瓶一件,哥釉放大天盘口大汉尊一件,哥釉六方双管尊一件,哥釉莲座蒜头瓶一件,哥釉葵瓣笔洗一件,哥窑腰元罐一件,传旨:交与烧造磁器处唐英……俱照样烧造送来。烧造完时再将交出原磁器缴回,仍交磁器库。此磁器内有大器皿应画样带去其小磁器皿俱各带。钦此。」


乾隆 仿哥釉叶式洗|北京故宫

在乾隆朝各式仿古单色釉中,仿哥釉最为成功,工艺达至巅峰,形神兼备,釉色的质感和形制的凝厚得到充分彰显。 「仿古暗合,与之无二」,而在器形、功用等方面,皆有所创新。

本件便属《清档》所载「哥釉葵瓣笔洗一件」,此种造型的器物除仿哥釉外,尚可见仿官、仿汝、天蓝釉等品种。一件先后属胡惠春及张宗宪两位著名收藏家的「清乾隆 仿哥釉葵花式三足洗,分别于纽约苏富比及香港佳士得拍卖,造型尺寸与本品相近。

此件仿哥釉葵花式三足洗属于乾隆仿古极轨之作,应是唐英榷陶之下的乾隆早期作品。整体造型俊秀,落落大方,古朴凝重,与史互证,可观精微,堪称乾隆官窑仿哥釉器个中翘楚,保存良好,殊世罕见,旧配双层供盒。



1214|清雍正 窑变釉弦纹兽耳衔环尊

款识:「雍正年制」四字二行篆书款
高度:25.9cm
注:附2008年12月24日临时进境文物登记表
参阅:

  1. 《故宫陶瓷馆‧下编》,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页445,图354
  2. 《故宫清瓷图录‧上卷(康熙窑 雍正窑)》,台北故宫博物院,1981年,页152
  3. 《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页331
  4. 北京匡时,2010年6月6日,编号1164,成交价 RMB 6,720,000
  5. 香港苏富比,2006年4月10日,编号1604

估价:RMB 800,000 - 1,200,000

此尊器形源自战汉时期青铜尊,撇口束颈,溜肩弧腹,下承外撇高圈足。颈部饰弦纹一道,肩、中腹、下腹各饰凸起双弦纹,肩部摹印铺首纹,予人亭亭玉立且古雅庄重之感。通体内外施窑变釉,外壁通身以紫红为基调,釉色酽且正,泛宝石红光泽,玻璃质感极强,丝丝缕缕向下垂坠,充满流动之感。

口沿及铺首处釉薄,显牙黄色泽。内口沿呈现出天蓝色窑变釉,与外壁深沉悦目之玫红色泽相映成辉。底足露胎,修足利落,胎质致密。外底施酱色釉,以表现宋代钧窑底足特征,釉下刻「雍正年制」四字双行篆书款。

最令人称道之处是肩部安贴双兽面铺首,下衔圆环,凸于釉面,乃是汉铜壶的忠实摹拟。在丰富造型之美的同时,让釉质随之起伏,并于凸起处露出淡淡胎骨之色,颇见苍雅古朴之美,穆穆透出赵宋旧物之意韵。远观之,古气盎然,扑人眉宇,予人无限恬静之雅意。铺首是古建筑门上的衔环兽面,兽面的口中衔一环,称「铺首衔环」,是由青铜器肩部装饰的衔耳环兽首演化而来。


战国铜壶|台北故宫

此件窑变釉铺首尊造型在雍正窑变釉中较为少见。全方位审视窑变釉铺首尊,无论造型的厘定,抑或是釉色掌控,都是相当成功的,同时也达到了仿古、创新相结合的内廷趣味,视其为雍正窑变釉中的佼佼者也绝不为过。

雍正即位后,对宫廷器物的制作极为用心,督造过程中随时提出意见,直至满意方止。由于自身文化修养高,臣工又尽心尽力,才使得雍正一朝器物,气韵贯通且个性独具。执政期间,瓷器上继承了康熙时期的所有品种,逐渐着手仿烧宋代名窑,并按当时的审美趣味改制,呈现了众多仿古佳作。

雍正帝自幼受到良好的汉学教育,精通书史,博览典籍,文臣纪昀曾称颂其「研悦文章汲古之勤为儒生所不及」。雍正又性好古雅,品味不俗,御窑珍瓷是他万几之暇寄情爱玩之物,故往往见仿古器者,且多上乘佳品。此清雍正窑变釉兽耳衔环尊,造型优美典雅至极,器身不加雕镂,除肩颈处弦纹鸠耳衔环外,别无装点,唯以釉色及器型取胜。

翻阅公私收藏,此种形制的窑变釉作品极为少见,美国单色釉大收藏家霍尔家族(Hall Family)收藏一例,尺寸较小,收录于《Hall Family Collection Inventory》,编号441。另与本拍品相似器型,雍正一朝有诸色釉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炉钧釉作品,另台北故宫博物院入藏茶叶末釉铺首尊,南京博物院收藏有乾隆仿汝釉铺首耳尊,均可作为本品参阅。



1215|清雍正 青花三多纹撇口尊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高度:20cm
来源:德国私人旧藏,根据现藏家提供讯息,1960年代晚期购于科隆Adalbert Offermann处
估价:RMB 3,800,000 - 5,800,000

摹古与寓新是雍正宫廷艺术的重要理念,胤禛以个人美学修养与审美爱好,有意识地倡导理想的工艺审美格调。除了纯粹的摹古之外,同时注重在传统构成因素中创新,借鉴原来的工艺造型和纹饰抽绎,组合出具时代特色的新样式,寄予新的吉祥寓意,从而确立新的古典主义审美品格。

此番造器之精神在雍干时期高档的御瓷之中尤为明显,往往钟情选取上古三代器物之造型,配以其欣赏的色釉与纹饰,融汇古今之精粹于一体,成为彼时造器的一个新风尚,本品即为此理念之典范。

本品古雅端庄的造型体现摹古精神之一面,于此基础之上则赋予灵秀饱满的气质,辅之以新的装饰风格,其形精巧宣示皇家的审美品味。自上而下以青花绘饰六重纹样,分别为蕉叶纹、回纹、如意云头纹,腹部折枝琵琶、寿桃、石榴三果纹,足胫如意云头纹,足墙为卷草纹。底心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青花六字楷书款,字体清秀隽永。足边修正圆润平滑,为雍正瓷典型的「泥鳅背」底。

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本人多次规定瓷器的造型、花纹图案,不仅要求烧成的瓷器各部分尺寸适度,而且重视气势神韵,讲究轮廓线的韵律美。御用瓷器必须经雍正帝审定,方可烧造。为此,景德镇御窑厂的督陶官年希尧、唐英根据旨意,集中全国最优秀的制瓷工匠,不惜工本,竭尽全力地烧制,以博取帝心,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

此瓶器形清雅秀丽,端庄而不失柔美,纹饰布局繁简有致,主次分明,画工细致精湛,点涂技法运用娴熟,青花发色浓艳,色调深蓝,乃仿明代永乐、宣德青花苏泥勃青料风格,苍雅之气跃然眼前,与温润莹白的釉面相映衬,更见丽质不凡,为典型的雍正官窑杰作。

三多果纹是明清时期瓷器流行的吉祥图案。传统常见三多为佛手、蟠桃、石榴组合纹饰,其中佛手寓意福气,桃寓意多寿,石榴寓意多子。三者结合,寓意多福、多寿、多子,表现出清代官窑瓷器上画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特点。


雍正 青花折枝花果纹瓶|香港苏富比,1987年


雍正 黄地青花三果纹尊|北京翰海,2011年,RMB 2,645万成交

明代永宣青花瓷器造型挺拔,纹饰典雅,对清代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雍正时期生产的青花瓷,既继承前代风格,又具本朝特点。本品为雍正时期新创烧之造型,著名清代宫廷画家周鲲、丁观鹏合绘《陶冶图册》之「琢器造坯」篇图中,即有此种青花撇口尊。另见耿宝昌先生着《明清瓷器鉴定》第236页,图403,与本品器型相同。

相类似青花作品遍查公私著录并不多见,1987年香港苏富比拍卖过一件「清雍正 青花折枝花果纹瓶」,与本品相同。器型、尺寸、纹饰相同,仅釉色不同的黄釉青花器,见北京翰海2011年5月21日拍卖「清雍正 黄地青花三果纹尊」,RMB 2,645万成交。另故宫博物院旧藏有雍正「仿钧窑蓝釉红斑弦纹撇口尊」及「厂官釉撇口尊」,造型皆与本件类似,尺寸微差,圆润敦美。



855|清雍正 斗彩三多纹杯(一对)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尺寸:7.2cm(直径);3.5 cm(高度)
来源:玫茵堂旧藏
记录:

  1. 香港苏富比,2012年4月4日,「玫茵堂珍藏-重要中国御瓷选萃专场」,编号0026
  2. 香港苏富比,2014年10月8日,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专场,编号3627

参阅:

  1. 《天民楼藏瓷》,香港艺术馆、香港市政局,1987年,图98
  2. 《千祥云集:敏求精舍四十五周年纪念展》,敏求精舍,香港艺术馆,2005年,第142页,图51
  3. 香港苏富比,1981年5月19日,编号0561
  4. 香港佳士得,2010年12月1日,编号2818,成交价HK$3,860,000
  5. 北京保利,2013年12月4日,编号6129,成交价RMB 1,725,000

估价:RMB 1,200,000 - 1,800,000

纵观有清一代十三帝,胤祯是为最具艺术品味的皇帝,在位虽仅十三年,却为后世创造了丰富珍贵的宫廷艺术品。万机之暇,常命内务府造办处依其旨意制作各类玩物,当时的御窑厂亦如此遥听其命,因此,所制御窑瓷器深受其影响,素以精巧淡雅清新脱俗著称。

其时斗彩花卉冠绝一时,由宫廷画师为之画稿,交与御窑厂画工能手临摹而成。故其花卉图颇饶书卷之气。一如《饮流斋说瓷》‧「说色彩第四」所评述:「(斗彩)康雍至精,若人物、若花卉、若鸟兽,均异采发越、清雅可爱……足为清供雅品,弥可宝贵也。」 《匋雅•卷上》亦评曰「成化彩瓷。吾见亦罕矣。吾以康雍两朝所临仿者。笔意生动活泼,宜高出乎嘉靖万历之上。」

此对小杯式样优雅,娇巧怡人,一如佳人丽质。胎薄体轻,施釉肥厚,胎釉浑然一体,温润如玉。外壁先以淡描青花勾边,绘折枝佛手、寿桃和荔枝各一枝,再于釉上填以红、绿、黄、紫彩,寿桃渲染颇为灵动,结合平涂和点染等技法,将寿桃两枚描画得淋漓尽致。紫彩染折枝,绿叶以两种浓淡不同的绿彩渲染以表现其阴阳向背,淡雅柔丽,以表现出三多果实成熟的娇嫩质感,近口沿与圈足处均有青花弦纹两周。

杯内心有青花双圈,内绘斗彩折枝花卉纹,花开两朵照相呼应,其一绽放,另一枝含苞待放,并以红彩点缀枝刺,凸显绘工细腻。其纹饰青花淡雅静恬,红彩纯正匀净,绿彩娇嫩青翠,黄彩明快润泽,填彩准确,尽在青花轮廓线之内,所绘三多图寓意多福多寿多子,是传统的吉祥纹样,历代沿用。外底心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青花发色淡雅,款识书写工整。


雍正 鬪彩福寿三多杯|香港苏富比,2019年,HK$375万成交

本品小杯胎釉皆精,极为珍贵,原为玫茵堂收藏藏品,并著录于《玫茵堂藏中国陶瓷》一书中,后分别于2012年及2014年在香港苏富比上拍。美国藏家The RIC Herridge藏有一对近例,后流传至美国联合航空前总裁Gerald Greenwald旧藏,并于2010年在香港佳士得售出,成交价HK$386万。今年10月,一对「清雍正 鬪彩福寿三多杯」亦在香港苏富比以HK$375万成交。

另见一相类例,香港天民楼藏有相类的斗彩三多纹小杯一对,可相较而习之,著录于《天民楼藏瓷》,并于2005年展览于香港艺术馆,见《千祥云集:敏求精舍四十五周年纪念展》。徐展堂「在望山庄」亦有收藏此种三多纹小杯, 可见众多国内外的中国古玩收藏家,对于此种雍正小杯收藏的独好嗜雅。



894|清雍正 斗彩云蝠纹小碗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尺寸:9.9 cm(直径);4.5cm(高度)
来源:英国藏家旧藏。 (藏家和家人于50年代末居于新加坡,藏品包括中国瓷器、玉器,和其父在1955-1959年间从新加坡乌节路购买的家具)
参阅:

  1. 《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南京博物院、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页165
  2. 中国嘉德,2012年5月12日,编号2641,成交价RMB 2,990,000
  3. 香港苏富比,1999年4月27日,编号0432

估价:RMB 1,000,000 - 1,500,000

雍正彩瓷素为清官窑彩瓷中的上品之作,以淡雅清新闻名于世,后世难以企及。在斗彩瓷器上,表现为突破单纯的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传统工艺,将粉彩与釉下青花结合在一起,使色彩更加清新脱俗,由此形成自己独特的装饰风格。

本碗为雍正斗彩代表作,式样优雅,娇巧怡人,所用胎釉细净精良,轻盈之态毕现。内壁施透明釉,外壁以青花勾边绘云蝠图案,釉上填红、绿、橙、黄诸彩,形成红蝠飞翔五色祥云之中的景象。翱翔的红蝠神姿不一,伴以迤逦祥云,五色交辉,寓意千云祥集、洪福纷至、洪福齐天。

此类云蝠纹出自明代成化官窑,成窑斗彩向来被认为冠绝古今,后世推崇备至,由仰慕而生摹制,其中亦不乏佳品。此种纹饰自雍正朝以后在清官窑中比较流行,画面布局疏朗清新,线条生动流畅,色彩淡雅柔美,彰显雍正御瓷无与伦比的非凡丽质。

检阅海内外公私收藏,南京博物院所藏的雍正朝斗彩云蝠纹碗,与本品造型、尺寸、纹样相同。市场上流通的雍正朝斗彩云蝠纹小碗,目前主要有:佳士得纽约2000年9月21日拍卖会Lot359,苏富比香港1988年11月15日拍卖会Lot1,苏富比香港2001年10月29日拍卖会Lot511,以上这些同类小碗口径均在10cm左右。

此类云蝠纹小碗除了斗彩品种,还见有青花矾红品种,如香港佳士得1980年11月25日拍卖会Lot126,为传奇古董商仇焱之旧藏。南京博物院所藏的雍正朝淡描青花云蝠纹碗,即是这两类品种之半成品。



1290|长沙窑褐绿彩瑞狮摆件

尺寸:15.7cm
估价:RMB 500,000 - 800,000​

长沙窑,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衰于五代,前后经历了200多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与浙江越窑、河北邢窑齐名的中国唐代三大出口瓷窑之一,也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发源地。

唐代制瓷名窑林立,南有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北有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形成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长沙铜官窑另辟蹊径,在岳州窑的基础上,受唐三彩和波斯、大食(今阿拉伯国家地区)、伊斯兰教、佛教艺术的影响,以彩瓷而崛起,独步名窑之林,瓷业开始呈现三足鼎立势。釉下彩的普及,釉下彩的创烧,为长沙铜官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此作品为长沙窑鼎盛时期之作,塑立狮之形,雄狮昂首平视,广额粗眉,双目圆睁,琼琼有神,双耳精巧,如意形隆鼻,宽吻微张,獠牙外露,振鬣长啸,身躯健硕饱满,趾爪粗大,四肢据地有力,姿态生动。腮部须髯及腿部毛发作鱼鳍状以浅刻勾勒,颔下饰以须毛蜷曲,颈部悬铃,狮鬃盘旋堆叠畅酣淋漓,密布于脑后,尾巴韧健上卷,如扇形铺展于背部。通体施透明釉,釉质温润,传承年代久远,釉表浮光尽褪,古色古香,狮眼部以褐彩点睛,绿彩渲染毛发,状物有神。

本器生动捕捉狮的神情动态,将驻足瞬间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不怒自威。器身各部布置疏密得体,顿挫有致,层次分明有序。与同类器相比,此狮更为写实,且具盛世气象,刻画细腻,塑造手法娴熟,施釉精湛,釉层烧制亦精良,是唐代长沙窑的精品。

狮之造型始于东汉时期,深受各代喜爱,视为权力象征,历朝皆有各自风格。唐代狮子风格可谓最具代表性,如唐朝强盛的国力般,唐代雕塑也呈现出大气磅礡之势。线条简洁但力度十足,形象逼真,工艺精湛,如本件长沙窑的瑞狮般,体积不大却充分展现大唐盛势之威。


唐 白釉狮子|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走狮|唐朝顺陵

古人对狮的形像作如是描绘:「铜头铁额,钩爪锯牙,弭耳昂鼻,目光如电,声吼如雷。有髯,牡者毛大如斗,日走五百里,为毛虫之长。」(《本草纲目·集解》),又认为「怒则威在齿,喜则威在尾」。本器通过对狮子面部神情的塑造将其“不怒自威”表现得淋漓尽致,文士置之案头,自有“震惊百里,不丧匕鬯”之气概。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一件「唐 白釉狮子」,应与本品为同时期的长沙窑塑像。同时代的狮子形象可见四川雅安东汉墓葬中的石狮,及顺陵(武则天之母杨氏陵墓)的走狮,与本品有异曲同工之妙。



1310|越窑青釉印花双凤穿花纹盖盒

尺寸:13.5cm(直径)4.3cm(高度)
估价:RMB 700,000 - 1,200,000

陆龟蒙有诗写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成为称颂越窑青瓷的千古绝唱。茶圣陆羽首推越窑,「越州上,鼎州次」,更将越窑地位推向极致。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之一,晚唐五代时期著名而神秘的「秘色瓷」便指自越窑青瓷。越窑青瓷历史久远,始于汉代而盛于宋朝,沿烧千年,有「母亲瓷」之誉。越窑瓷器装饰以光素为主,也有划花、印花、堆贴和镂空的纹饰,此双凤纹盖盒便属其中之佳例。

拍品形体扁薄,周正大方,平顶微弧,直壁下折收,盖、身子母口箱扣合,底承外撇圈足,底心微凸。通体施青釉,盖身相合处无釉露胎,质感如玉,色泽温润,釉面满布冰裂状开片,釉色青黄悦目,透明度较好,古色古香。

盖面以印花手法饰双凤盘旋飞舞于花丛之中,纹饰刻划清晰,凸似减地浮雕,枝叶舒卷多姿,细劲柔韧,两凤姿态灵动,羽翼丰满,引颈前瞻,首尾相望,口沿枝蔓,飞跃盘旋,婀娜之姿毕现,凤身又加刻阴线点缀,繁简相辅,更显生动华美。在青润釉色的衬托之下,更显古雅精致,颇具艺术感染力,实乃越窑之佳品。

唐宋之际,南青北白制品,小盒颇多,或为文房印具,或作闺房之器,存放粉、黛、朱之物,而硕大若本品者十分稀少,且能流传至今者,更是凤毛麟角。
一般而言,越窑盖盒类作品,前期流行圆扁平盖,后期以拱盖高身为主,釉色前期以黄为主,后期以青为主,题材多样。本品为晚唐至五代时期越窑作品之典范,胎质、釉水、装饰纹样均极富时代特征,器型规整大方,胎体匀薄,通体施青釉,色泽宁静,淡泊隽永,纹饰流畅生动,刀法洗练传神,古朴雅致。


五代 越窑青釉刻龙、凤纹盖盒各一|香港苏富比,2019年,HK$250万成交

本品所饰之「双凤穿花」纹饰又有一说为鹦鹉牡丹纹,为晚唐至北宋陶瓷常见之纹样,1970年于陕西出土的何家村唐代窖藏中的鎏金鹦鹉牡丹纹提梁银罐,即为一例。参见台北故宫博物院,《天可汗的世界:唐代文物大展》。

同为越窑花卉纹盖盒,见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品,图载《神品とよばれたやきもの-宋磁展图录》。再见一例北宋越窑青釉印花盖盒,图见《宋磁》,朝日新闻出版社。

正色佳品例,香港苏富比2019年5月30日,售出一对五代的越窑龙凤纹盖盒,成交价HK$250万,造型、工艺与本品一致,仅釉色不同,品相也远不如拍品,可做参照。 



1324|龙泉窑青釉模印缠枝牡丹纹双龙耳衔环盘口瓶(一对)

高度:25cm
估价:RMB 2,200,000 - 3,200,000

龙泉窑是中国瓷业史上的青瓷名窑,晚唐时期即已生产,但烧造规模不大,经过五代、北宋早期的不断发展,至北宋中期开始即已初具规模。北宋晚期时,龙泉窑就已经为宫廷烧造瓷器。赵令畤《侯鲭录》:「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

南宋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北方汝窑、定窑等名窑制瓷技术传入南方。这时的龙泉窑结合南北技艺,迅速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进而形成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不仅胎釉配方、造型设计、装饰艺术、施釉方法及装窑烧成等都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而且由于熟练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术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使烧造的器物釉色纯正,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

器形种类更是大大丰富,这时期龙泉窑的品种除日用瓷外,新增陈设瓷,如瓶、炉、尊等,式样也丰富多彩,龙泉窑双龙耳衔环瓶就是其中的经典器形。两岸故宫博物院及国内外各大博物馆等机构多有典藏,1976年韩国新安海底沉船发现的龙泉窑产品中也有龙衔环耳瓶,可说是深受世人喜爱。

日本社会非常喜爱青瓷,尤其是龙泉窑青瓷,在8件定为国宝的中国陶瓷中就有3件龙泉窑青瓷。史籍《仁和寺御室御物实录》中说「青瓷多盛天子御食,是大臣朝夕之器」。 13世纪之后,日本贵族阶层流行茶道,以收集中华唐物为荣,龙泉青瓷花瓶作为茶席中不可或缺之物,备受追捧。

此器盘口周正,外撇幅度大,束颈,上下各饰凸起弦纹三道,颈两侧对饰双龙衔环耳,圆环灵秀圆润,宛然如玉镯。溜肩,圆腹微垂似水滴,腹部通体印花缠枝牡丹花卉纹,枝脉柔韧弯卷,自然形成的四开光内,饰盛开的牡丹朵花,俯仰相间,雍容多姿,印花清晰,颇具立体感,花大叶小,时代特征鲜明。

下腹部饰菊瓣纹一周,亦是精细有佳。底承外撇圈足较高,足心微凸,足脊露火石红色护胎釉。通体施龙泉青釉,柔和淡雅,青翠碧绿,温润如玉,釉层肥厚,釉薄处显现洁白的胎骨,青与白的对比,更加衬托出青釉之雅丽。牡丹乃国花之王,缠枝牡丹,又名「万寿藤」,寓意花开富贵,吉庆祥瑞。


元 缠枝牡丹瓶|浙江省博物馆

此器隽雅灵动,颇有上古铜器遗韵,釉色莹润无匹,纹饰精湛细腻,瓶身自上而下的线条自然流畅,协调匀称的比例呈现出一种超然的形态美,代表了龙泉青瓷的最高水平,在中国青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且成对保存,更显难能可贵。

存世的龙泉窑作品多为凤耳瓶、纸捶瓶、直颈瓶和贯耳瓶,双耳衔环瓶且带弦纹者并不多见。可参见浙江省博物馆藏「元 缠枝牡丹瓶」,尺寸较本品略小,造型、纹饰均相一致,见《龙泉窑青瓷》。

日本出光美术馆藏有一例,见《开馆十五周年纪念展图录》。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所藏的一件龙泉窑仿古瓶,亦是双耳衔环,惟器身素净,无如此件之装饰。另可参考香港苏富比1997年11月4日拍品,编号1389,一件龙泉窑环耳瓶,装饰手法与此件类似。另外一件2010年10月10日伦敦苏富比拍出的环耳瓶,编号188,均为同时期的典型器物。



1332|吉州窑彩绘卷草纹梅瓶

高度:25.8cm
估价:RMB 500,000 - 800,000

吉州窑是宋代著名的民间窑口,创烧于唐末五代时期,以烧造罐、瓶、盘、碗日常生活用瓷为主。吉州窑在制瓷业交流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兼采宋代南北名窑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宋代吉州窑器物装饰手法极为丰富,此拍品所应用的「白釉彩绘」是在磁州窑的影响下创烧的,开后来景德镇青花瓷之先河,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

此件吉州窑梅瓶形体饱满,线条丰腴优美,时代特征鲜明。唇口,斜直颈较粗,丰肩,长弧腹,底承圈足。口沿施酱褐色釉,余部外壁通体施米白色釉为地,以酱釉描绘缠枝卷草纹,枝蔓柔韧多姿,流畅生动,卷草作旋涡状排列,繁而不乱,极具装饰性,纹饰线条均刻以阴线,使其更有立体效果。底承圈足,无釉露米黄色胎体。

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关于梅瓶的用途,从文献记载、传世实物和古代绘画均可知,梅瓶从它产生时起,最初应为实用器,大多用于盛酒或其他液体物质,它的这种功用一直沿续到宋元时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梅瓶逐渐具有了陈设装饰的功能,已成为上层统治者等级地位的标志和风水寓意的象征。明代中晚期以后,梅瓶的观赏陈设性作用则越来越明显。清代梅瓶多为传世品,这应与梅瓶此时主要用于陈设装饰有关。


北宋 吉州窑剔犀纹梅瓶|香港佳士得,2015年,HK$292万成交

此类以卷草纹为饰的吉州窑作品极为少见,类似者可参考一件「北宋吉州窑剔犀纹梅瓶」,著录于《古韵天成:临宇山人宋瓷珍藏展览》,后于香港佳士得2015年售出,成交价HK$292万。另可见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吉州窑梅瓶,图《东京国立博物馆图版图录:中国陶瓷篇I》。


厦门博美|2019年秋季拍卖会

地点:厦门源昌凯宾斯基大酒店
预展日期:2019/12/29-30
拍卖日期:2019/12/31
专场:
《盛古吉金》-铜器专场|1pm
中国画画一|1pm
《尚古存珍》-古董珍玩专场|2pm
中国画画二|3pm
《香稷馨香》-威士忌·白兰地·茅台专场|5pm
《乾坤髹饰》-古代漆器专场|7:30pm
《璀夜集》-中国书画及古代艺术珍品专场|8:30pm
《桃华》-中国古事专场|9pm
《长廊回眸-宋之韵》-老窑专场|1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