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唐卡一画一世界、鎏金度母铜像守护众生 领衔香港邦瀚斯「诚虔韵映」

今年,邦瀚斯的喜马拉雅艺术一改以往春秋两场大拍的策略,以一系列规模小、质量精、次数频繁的专场拍卖取而代之。继3月于纽约举行的「印度、喜马拉雅及东南亚艺术」拍卖落幕后,邦瀚斯将于4月21日在香港呈献「诚虔韵映」专场。

本场拍卖精心挑选出26件风格独到的作品,涵盖了斯瓦特、帕拉、尼泊尔、西藏、中亚的造像与唐卡珍品,还有元明清造像,以及喜马拉雅地区的写经手稿。件件拍品来源清晰、传承有序,广度与深度并存,继承了「诚虔韵映」专场一贯的高规格与审美基调,精彩纷呈。


Lot 10|藏东 十八世纪 密勒日巴传记唐卡

尺寸:108 x 63.5 cm
著录:

  • Pratapaditya Pal,《Himalayas: An Aesthetic Adventure》,芝加哥,2003年,页248,图版164

展览:

  • 「Himalayas: An Aesthetic Adventure」,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2003年4月5日至8月17日;Arthur M. Sackler画廊, Smithsonian Institution,华盛顿,2003年10月18日至2004年1月11日

来源:

  • 菩萨道收藏,1990年代入藏
  • 借展于阿什莫林博物馆,牛津,1996-2005年
  • 借展于鲁宾艺术博物馆,纽约,2005-2018年(编号L2013.2.9)

估价:HK$3,200,000 - 4,500,000

此幅唐卡构图宏大而开阔,令观者视线得以在密勒日巴的人生片段中,流畅地穿行而过。尊者坐于高耸的崎岖岩石之上,环绕于连绵起伏的原野之中,身后则为险峻的深谷与绝壁。

以自然风景为画面区隔早有先例,可参考Rhie及Thurman之《Wisdom and Compassion》所著录之同题材唐卡(纽约,2000年,页369,图版152) 。相较之下,本幅唐卡对于叙事空间的塑造与转移更为自然精妙,与十八世纪晚期之八蚌风格相近。此唐卡构图明晰,艺术水准与另一出自Nalin旧藏、表现密勒日巴年轻形象的唐卡十分接近,二者或本属同一组(见Kerin, 《Artful Beneficence》,纽约,2009年,页112,编号56;此唐卡已于2018年9月12日自纽约佳士得拍出,编号为325)。如学者Dr. Pal在其书中所言,此唐卡「颇为复杂,却和谐地将呼之欲出的动态形象,与多种叙事图景,谱写成抒情的交响乐章。」


密勒日巴传记唐卡局部


密勒日巴传记唐卡局部


密勒日巴传记唐卡局部,画面右侧有一生出四肢的嘎巴拉碗爬行

密勒日巴以右手环耳,作倾听状,吟唱其所作的千首诗歌,此乃他的经典形象。画面内容多依照其诗歌而作,多个场景配有金字藏文题记。密勒日巴形象无疑出自大师之手,仅有寥寥数笔,便呈现出尊者沧桑的面容,满头银发精细入微。然而身姿却十分年轻强健,目光炯炯有神,传达出尊者的内在力量。画面左下方的图景,描绘密勒日巴年轻时备受心魔搅扰之苦,而更多画面则表现他向僧侣及众人传道。

唐卡上有诸多细节十分特殊,山洞中有三个一模一样的密勒日巴并坐,画面右侧更有一生出四肢的嘎巴拉碗爬行,奇异而生动。画面最上方表现尊者邻近人生尾声,被众弟子包围,后置身洞穴之中,被熊熊火焰包围,最终以弟子供奉金色灵塔而终结。


Lot 12|西藏 丹萨替风格 约十四世纪 铜鎏金度母像

高度:17 cm
著录:

  • David Weldon及Jane Casey Singer,《The Sculptural Heritage of Tibet: Buddhist Art in the Nyingjei Lam Collection》,伦敦,1999年,页110-1,图版22

展览:

  • 「The Sculptural Heritage of Tibet: Buddhist Art in the Nyingjei Lam Collection」,阿什莫林博物馆,牛津,1999年10月6日至12月30日
  • 「Arte Buddhista Tibetana: Dei e Demoni dell' Himalaya」,Palazzo Bricherasio,图灵,2004年6月18日至9月19日
  • 「Casting the Divine: Sculptures of the Nyingjei Lam Collection」,鲁宾艺术博物馆,纽约,2012年3月2日至2013年2月11日

来源:

  • 菩萨道收藏
  • 借展于阿什莫林博物馆,牛津,1996-2005年
  • 借展于鲁宾艺术博物馆,纽约,2005-2018年(编号L2005.9.38)

估价:HK$3,200,000 - 4,500,000

此尊优雅美丽的度母像,品相几乎完美,原封底依然保存着初始之貌。铜像鎏金层华美而厚重,满缀宝石,身姿柔美圆润,与享誉盛名的藏中丹萨替寺十四世纪造像审美一致。

诸多由纽瓦尔匠人为丹萨替所造之鎏金铜像,皆与此度母像的艺术风格非常相似。度母丰满的扇形发髻被精巧地分为五股,髻顶各饰一珠宝。同样的别致设计亦见于一尊Ann及Gilbert H. Kinney所藏叶衣佛母像,此像原放置于丹萨替寺之舍利灵塔,供养天女像一层,可参考Czaja及Poser着《Golden Visions of Densatil 》,纽约,2014年,页120-1,编号24。冯·施罗德著《Indo-Tibetan Bronzes》(香港,1981年)著录有一丹萨替四供养天女饰板,天女之发型亦与此度母像相同,见页431,编号113G。

度母衣裙饰以斑斓珠宝,或单独镶嵌,或相聚成串,间隔以凸起之双股横纹(一为连珠纹,一则平滑),可与瑞特堡博物馆所藏之大秘咒随持佛母相较(见Uhlig,《On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苏黎士,1995年,页162-3,编号107)。二者亦具有相似的形制,如宽手镯、嵌宝石大圆形耳环,以及一圈连珠纹上托五枚宝石所构成之三角装饰臂钏。底座之莲花瓣近似泪滴形,与同由瑞特堡博物馆所藏之丹萨替阿閦佛造像十分接近(此铜像亦出版于《Golden Visions of Densatil》,页130-1,编号28) 。

学者Weldon及Casey Singer在论述此度母像时,亦提及诸多纽瓦尔风格之特征,故将它定为由十四世纪西藏南部至中部所造,此​​​​地区正与丹萨替造像之风格紧密相关,见Weldon及Singer,《The Sculptural Heritage of Tibet》,伦敦,1999年,页110-1,编号22。


Lot 15|印度东北部 比哈尔邦 帕拉时期 九世纪 四臂观音铜像

高度:9 cm
著录:

  • David Weldon及Jane Casey Singer,《The Sculptural Heritage of Tibet: Buddhist Art in the Nyingjei Lam Collection》,伦敦,1999年,页19及21,图9.
  • Karen Lucic,《Embodying Compassion in Buddhist Art: Image, Pilgrimage, Practice》,Poughkeepsie,2015年,页67,编号23

展览:

  • 「Embodying Compassion in Buddhist Art:Image,Pilgrimage,Practice」,The Frances Lehman Loeb Art Center,Poughkeepsie,2015年4月23日至6月28日

来源:

  • 菩萨道旧藏
  • 借展于鲁宾艺术博物馆,纽约,2005-2019年(编号L.2005.9.4)

估价:HK$800,000 - 1,200,000

此铜像是已知最古老的多臂佛教造像之一,证明了金刚乘佛教在传入尼泊尔与西藏各地之前,就已在印度东北部兴起。

由其发上化佛可知,这是一罕见的早期四臂观音像。右侧主臂前伸,结予愿印;左侧主臂持长茎莲花;后侧双臂高举,分持佛珠及法杖。铜像表面带有光泽的包浆,突起之细节在日复一日的摩挲后渐趋圆润,显示这曾为备受珍藏的私人供奉像。

学者Karen Lucic根据帕拉时期佛像制作重镇- 那烂陀(Nalanda)的相关文字记载,指出此铜像应曾多次以「黄油等软膏或芳香的液体」沐浴,见其著作《Embodying Compassion in Buddhist Art 》,Poughkeepsie,2015年,页67。

与此像结构、身形与莲瓣接近之观音像可参考冯·施罗德著《Buddhist Sculpture in Tibet》,香港,2001年,页230-1,编号68C。另有一尊八世纪所造的二臂观音像,具有十分相似的椭圆形背光,见冯·施罗德著《Indo-Tibetan Bronzes》,香港,1981年,页222-3,编号48H。


Lot 17|印度东北部 帕拉时期 约十二世纪 错银错红铜观音像

高度:14 cm
估价:HK$1,600,000 - 2,000,000

作为帕拉艺术经典的意象与工艺代表,此三身像中央为空行观音,身旁为善财童子与马头明王,独特而精巧。菱形图案代表着宇宙之水,三枝莲花自其中升起,而精美的台阶则象征着曼陀罗。观音坐姿随适,项链与发带皆错银,天衣之图案则由银与红铜构成。善财童子双手合十,马头明王稍现忿怒相,肚腹圆滚,如夜叉。三者面容皆施冷金与颜料,与西藏之供奉传统一致。

空行观音之一面双臂,正为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最慈爱之形象。下方一饿鬼仰面而坐,接住观音指尖流下之甘露。这一细节在空行观音石雕中较为多见,但在帕拉铜像中则十分罕见。


Lot 22|西藏 十五世纪 铜鎏金药师佛像

高度:27 cm
估价:HK$2,000,000 - 3,000,000

药师佛在大乘佛教及金刚乘佛教中广受供奉,可祛除肉体、心灵与灵魂之疾,终结轮回果业。

此铜像鎏金层十分厚重,铜像呈现药师佛的典型形象:一手托盛有甘露之宝瓶,一手结予愿印,轻拈一果。永乐及宣德两朝间,明朝宫廷造像精美而独具风格,大英博物馆藏著名的释迦牟尼造像便属此列。

诸多此类造像被​​送往藏地寺庙,对当地的造像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尊药师佛像便是西藏借鉴宫廷风格的精美的例证。深刻的衣褶自左肩垂下,紧贴腰部的褶皱以及腿部的圆润衣纹,皆是永乐风格典型的长袍细节。佛像丰润的面颊、方形下颚、秀长而均匀排列的莲花瓣,同样为此风格之特征。而与宫廷造像不同的是,莲瓣末端分为两半,弯折托一圆珠,与永乐造像之分开三股样式不同。此外,西藏造像之衣褶更加厚重,边缘更加明晰。


拍卖详情

拍卖行:香港邦瀚斯
专场:诚虔韵映
预展日期:2021/4/16 - 21|10am - 6pm
拍卖日期:2021/4/21|7pm
地点:
邦瀚斯香港拍卖厅
金钟太古广场一座20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