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庐」张群收藏 郎世宁图冊、清高僧丈雪行书香港邦瀚斯隆重举槌

香港艺术三月的炽热气氛,来到四月由一系列中国书画拍卖承接。将于4月29日隆重举槌的香港邦瀚斯「中国书画」专场,呈献数组海内外私人珍藏,从清宫雅逸至近现代名家巨构,皆有囊括。

其中一大焦点,落在「中行庐」珍藏郎世宁《花鸟草虫冊》及清初高僧丈雪《行书自作诗》身上,诚为今春不可多得之佳作。


棐几传芳-「中行庐」收藏

战乱相寻,辗转迁运,辛勤将护,如保赤子
——张群

「中行庐」主人张群

张群(1889-1990),字岳军,四川成都人。少承书香,壮年戎马,乃民国政要。早岁负笈东瀛,入东京振武学堂。


广州,1919年

1929年,先生受命为上海特别市市长,力谋沪上都会国际化之建设。 1932年,先生转任北平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辅佐张学良经略华北军政,兼任北平市整理指导文化委员会副委员长。全面抗战兴起之后,历任军事委员会秘书长、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主任、四川省政府主席等要职,抗战胜利后任行政院院长,政务之繁,责任之重,可谓一时无两。 1949年,政局变迁,先生赴台湾。


上海,1928年


张群与周恩来,1946年

张群先生的翰墨艺缘

张群先生于纷繁政务之外,更有雅致高风,寄情翰墨。自上世纪20年代末任上海特别市市长期间始,先生倾力搜罗历代名迹,以寓情致,践行中国士人传统之文雅典范,对当时沪上艺事繁华亦有贡献。本辑中郎世宁十六开冊页即先生当时「倾箧以易之」的一件重要收藏。

先生阅历宏富,广结艺林知交,尤以与张大千之交谊,为人称颂。民国18年至20年,先生在沪任职之时,张大千因张群先生秘书冯若飞之引荐,始登门拜谒「中行庐」。二人同宗乡谊,情契艺趣,雅谊弥笃,此后大千际遇,无论赴敦煌艺术探索,或远走海外,先生皆竭力照拂,大千奉先生为长兄与伯乐,先生则视大千为挚交与艺林俊杰,关照呵护,始终不渝,故先生所藏大千,既多且精,无与伦比。

然先生常怀谦恭之念,视私人所藏非止供己清赏,终当归之大众,遂将数十件古今收藏分别捐赠台北故宫博物院及台北历史博物馆,令先贤墨宝,翰墨流芳;稀世之奇珍,泽惠后世。此一义举,更开启私人典藏捐赠故宫之雅范嘉风,艺林之间,至今犹传佳话。


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张群捐赠书画,先生与蒋复璁院长观赏时留影,1973年


《长江万里图》首次在台北历史博物馆展出,1968年


张群、张大千与黄君璧在张群办公室,1947年


张群、于右任等人于台北松山机场迎接张大千归国,1959年

本辑幸能呈现先生珍藏四件,既可略见先生赏鉴之高雅,亦足映其艺林交游之广博。此辑所承,不仅翰墨丹青之美,更寓学术研讨与文化传承之重,递藏风雅,借此或可一窥「中行庐」典藏之风范雅韵焉。


郎世宁《花鸟草虫冊》设色绢本

冊页十六开

吴湖帆、赵宗抃题匣
吴湖帆、李宣龚、李宣倜、许世英、江兆申题跋
尺幅:33 x 27.8 cm(每页,共16页)


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意大利米兰人,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御用宫廷画师。康熙五十四年,郎氏随耶稣会传教士团远涉重洋至中国,奉旨供奉内廷,五十余载笔耕不辍。人物御容,典礼仪制,乃至宫廷建筑设计与铜版雕刻,皆精妙工致。

郎氏画艺精严,绘线精工细劲,设色明艳严谨,笔法兼采中西之妙,既秉承中国传统工笔之法,又融西洋光影、透视之术,画面层次丰富,物象生动传神,自成一家,深得帝王赏鉴。郎世宁之花鸟作品存世稀少,依其功能与性质,可分两类:一为装饰性花鸟图,用以应节赏玩及宫廷陈设之用;另一类则为奉旨写生,记录进贡之奇花珍禽。现存「仙萼长春图冊」系列,皆属前者体系。




目前可考者凡三部:台北故宫藏《仙萼长春图》冊、北京故宫藏《花鸟图》冊、张群先生旧藏《花鸟草虫图》冊。北京故宫本存页数稍少,且仅一开绘有禽鸟题材,然此三本于题材、尺幅、构图与技法等诸方面极为相近,皆脱胎自同一粉稿,无不承袭宫廷绘画体系之严整。此外,台北故宫尚藏有清末宫廷画家屈兆麟所摹《仿郎世宁花卉》冊亦与此系列同稿。

「仙萼长春图冊」系列诸冊,皆未署年款,其体创作年代,可试以清宫内府档案加以考证。据清宫《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雍正四年六月二十五日」之记载,郎世宁于圆明园田字房内绘制花卉翎毛斗方图十二幅,供呈怡亲王审阅,当日奉旨「照此斗方再添画几张」,怡亲王随即谕令「再添画斗方四张配做冊页」。迨至十月七日,郎世宁完成补画,并呈进花卉翎毛冊页一冊,全件遂告完成。




自奉旨始,至绘成完冊,前后历时三月余。盖其流程,始于御旨颁布、初稿呈阅,继而内廷审核,再由高级皇室成员详鉴,继以添画修补,终至装裱成冊,层层稽核,步步谨严,彰显清宫画作制作流程之精密。尤可称者,此次冊页成就后,谕旨命其追加,足见其深得帝室珍赏。由档案记载所观,雍正帝对次创作过程之干预,仅限于数量之增添,并未涉题材或画法之指令,便可使画家自如挥洒。根据装成后冊页数量之考据,以及画风之统一,推断此档案所载极有可能为台北故宫本之原始记录。

《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又载,乾隆四年六月二十七日,太监胡世杰呈郎世宁花卉冊页一冊,唐岱山水画片、对题字各十二张;命照郎世宁花卉冊页尺寸裱冊页一冊。考其所指,应即北京故宫本。乾隆时期,郎氏颇多作品为其与宫廷诸画师合作而成,并非尽是本人之笔,主体花卉、禽鸟多为郎氏亲笔,而配景之物则交由中国画家补绘,北京故宫本即属此例,背景山石之敷染描绘,皆呈中国画法,皴法清晰,设色亦是传统风格,与郎氏惯用之西方表现方法有别,由此推测,此本当系合笔之作。




乾隆与「仙萼长春图冊」系列之交涉尤为深厚。其与郎世宁的渊源,实可溯及雍正八、九年间,彼时弘历尚为宝亲王,郎氏曾为其绘制花鸟冊页十帧,题「乐善堂清玩」,当已得赏识。及其登基,郎世宁遂为宫中倚重之画师,侍奉内廷长达三十一年。据台北故宫本上所钤「乾隆御览之宝」等印可知,乾隆帝曾亲览是冊。

然,乾隆对艺术之热爱,在历代帝王中堪称尤甚,亦有一己之审美,强烈明晰。对于郎氏西洋画法,乾隆帝绝非全盘接受,常有调整之念,如乾隆十年三月十一日,帝曾下旨:「着郎世宁将画上闪光去了,钦此。」简短数语,然其用意昭然。据此推测,乾隆帝或曾观览台北故宫本后,提出修改之旨,如于原构之设色与技法中调整西法用笔,使作品更趋合其个人之审美趣尚。后所绘之北京故宫本,诚可视为在乾隆帝审美旨趣引导之下重构之作。冊上所钤御玺「古希天子」、「八征耄念之宝」可证,帝晚年依然对此画冊流连不已,尤见其钟爱之,并将其录入《钦定石渠宝笈续编》。




张群本是郎世宁「仙萼长春图」冊系列中,目前所知唯一流通于民间者。郎氏作品多藏于深宫,极少数赠予皇族贵戚,未收入宫廷档案。晚清,国势衰颓,横遭掠夺,清廷覆亡后,宫藏失窃。劫余,虽有极少量郎氏作品遗散民间,而今大部分作品仍藏于各地博物馆,私人藏品凤毛麟角。据张群先生自撰文章追述,其于19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任上海特别市市长期间,偶见此冊,「余展玩移情,爱不忍释,属有天幸,藏主适有所需,遂顺箧以易之。」盖不惜重金,始得获藏。自是之后,历近百年,秘藏于家族,从未曾流通市场。


紫檀冊页板

张群先生出任特别市市长期间,致力于沪上都会之现代建设与国际化推进,居沪岁月,与当地艺文名流多有过从。张大千与先生之交谊,亦肇于此间,张群本正是在张大千穿针引线下,于1933年之春为吴湖帆所见。吴湖帆惊为奇珍,数日内两度于日记中提及此冊,尤见钟爱之深。不仅于冊后题跋,还为冊页特制外匣题:「郎世宁花鸟草虫无上精品」,更于日记盛誉「工艳绝伦,清内府旧物」。

迨至1975年,时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江兆申先生将台北故宫本与张群本并署一处,细加比对,谓:「每页织毫尽同,惟此冊珍藏十袭,展视不多,故色泽较院藏新耳。疑郎世宁原作凡二,一进御内廷,一留于人间。」除上述题跋者外,曾赏鉴并有题跋之名流尚有李宣龚、李宣倜、许世英诸公。名家赏鉴,题跋流传,为画冊增益文献与艺术价值。


冊页题跋

 
吴湖帆〈丑簃日记〉,一九三三年四月十八日条


四月廿一日条

郎世宁画作迄今存世者约百余,多为立轴形制,中国最传统书画形制之冊页则极为少见,不过数冊而已。据《国朝院画录》所载,郎氏作品入《石渠宝笈》者凡五十六件,而「仙萼长春图冊」系列即占有两席,足见其艺术价值非凡。

郎世宁作为中西艺风交会之关键人物,深谙双方笔法之异同,遂于此系列诸作中致力于技法融合与审美会通,开创为清宫画坛别开生面之绘画样式。无论花卉禽鸟之生动写实,或空间经营,三本皆展现出西法明暗透视与立体晕染之技,鸟羽翎毛尤为精工。而冊页所选主题与构图章法,则延续传清代宫廷对自然造物之审美趣味与文化象征,寓意花卉繁茂、四时不谢,承载繁昌与福禄绵长之愿。三本画法各有差异,然细察之下,皆出同宗。

以冊页次序安排观之,三本皆以牡丹起首,寓瑞气盈门之起笔,其后则各具旨趣。台北故宫本依循「花开四时」之节序铺陈,循春夏而至秋末,应属有意为之的时令式设计。北京故宫本亦未见按节令排序,而配以梁诗正题诗,似更侧重于花卉象征所引发之情感转变,颇有文人画之逸致,亦体现其以书为画导、诗画交融之特色。张群本则以单页植物与禽虫相互交错编排,色彩冷暖错落,灵禽翔集,草虫点缀,整体呈现动静交融之视觉韵律,亦契合自然生命秩序之审美意趣。


(左起)台北故宫本、北京故宫本、张群本



释丈雪《行书自作诗》

张大千、傅增湘、谭延闿、戴传贤、于右任、许世英、居正、庄蕴宽、王震、曾熙、张群等十一家题跋
张群署签
尺幅:170 x 45.2 cm


释丈雪(1610-1695),名通醉,四川内江人,明清之际临济宗高僧。丈雪俗姓李,五岁剃度,曾受教于破山海明、密云圆悟禅师,往来川渝陕黔,传教廿余年,先后住持遵义牛山雪居寺、嘉兴青莲庵、成都昭觉寺等七刹,有「中川名僧咸奉其衣钵」之说。五十三岁重建成都昭觉寺传法、终示寂于此。

丈雪虽为方外之人,却兼通儒释,佛学外,并以诗文书法名噪一时。有《锦江禅灯》、《昭觉丈雪禅师语录》、《青松诗集》等传世。其幼年习书,初学颜真卿,后学草书,喜临急就章,以行草为长,惟墨迹散佚,片楮难寻。本幅乃其晚年所书自作诗,尺幅甚巨,通篇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书法草体独特,布局奇谲,线条凝重见飞动,飘逸藏朴拙,自是超凡脱俗,佛性自现。

张群先生一九一九年由亲戚戴次云处得此乡贤墨书,如获至宝,数十年间,遍邀名贤题咏,既有前清耆宿庄蕴宽,政界同道许世英、于右任、谭延闿、居正、戴季陶,有学者如傅增湘,亦有海上艺文界闻人曾熙、王一亭,毕生好友张大千⋯⋯众人题咏约分三个时期,字字珠玑,读来竟生群贤毕至之感。

上海时期: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张群出任上海特别市市长前后,题跋者有:王震、谭延闿、庄蕴宽、曾熙、傅增湘、张大千。曾熙所题「留此高僧遗墨,敬告当世军阀」,当指一九三〇年三月,阎锡山、冯玉祥称兵,构乱中原之时事,张群受命前往东北,成功敦促张学良派军入关,拥护国民政府。傅增湘深稽博考丈雪事迹,指出王、曾跋中谬误,正是学者本色,此跋应书于傅氏一九二九年赴日访书、途经上海之数日逗留期间。张大千与张群乃终身挚友,惟一九三二年时,二张尚在相识初期,故仍以「岳军先生」相称,正是二人来往初期难得史料。

南京时期:许世英与戴传贤二跋皆书于一九四〇年代后期,三人皆任职南京时期。一九四七年,张群先生任行政院院长,许世英人行政院政务委员,二人共事,此跋书于「残腊」,许为除夕将近,政务稍静罢。

台湾时期:于右任、居正和张群三人题跋皆在一九五一年,已是迁居台北之后。张群的长跋书于四月的一个周末,叙入藏经历,读诸人题跋,忆几十年沧桑变更,不禁借题感慨:「历史可尽信耶?惟有行心之所安,千秋万世名,寂寞身后事,奚豫为汲汲也!



溥儒《寿松图》设色纸本 立轴
尺幅:66.2 x 30.6 cm


本幅乃王飞为贺张群及夫人马育英六十双寿,向溥心畲专门订制之作。画面描绘空谷幽壑,苍松岿然傲立,枝叶繁密如盖。旧王孙淡淡扫出山体岩石,渴笔轻擦表现枝干虬劲,松针花青晕染,浓墨点苔,带出灵动藤曼。全幅行云流水,温润雅逸。以松喻寿,且能凸显坚贞挺拔之气节,写赠张群夫妇,最为妥帖。


张群与夫人马育英

依据时间,本幅当作于1948年前后。时张群先生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送礼人王飞,其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察其仕履,应为什得张群先生信任者。

溥心畲1940年代中期开始,与国民政府接触相对频密。 1946年10月,溥心畲在南京举办画展,又得蒋介石亲自接见。是次展览,政府各部院首长多有购藏,其作品在政府官员间成为一时热门话题。

1947年秋,溥心畲再赴南京参加国大行宪会议,在南京逗留至翌年5月,本幅即应作于此间。裱褙处尚保存北平荣宝斋南京延龄巷分店标签,可见乃王飞请得旧王孙澹雅清逸之作,再送南京荣宝斋精心装池,方郑重送出。


《寿松图》裱褙



「大风堂」款红梅玉壶春瓶


本件红梅玉壶春瓶乃张大千「大风堂」订制,特赠张群之物。 1982年,张大千透过历史博物馆秦景卿之介,结识台湾陶艺家蔡晓芳,向其订制各种瓷器,举凡笔洗、餐盘与瓷瓶等。自用之余,分赠亲友。对此「晓芳窑」,大千先生评价:「造型优美,用色精准,高雅古致」,本件红梅玉壶春瓶即属此类。当时订制红梅玉壶春瓶,胎底有米黄与白色两种,白色则为订制数量最少者,弥足珍贵。

瓶身上一剪红梅,缀以七言:「万里还归故国山,溪边结得屋三椽,种梅买鹤余生了,月下花前伴鹤眠」,落款:「壬戌嘉平月,写摩耶精舍小诗,八十四叟爰」,底部具「大风堂」篆书款。本瓶另附木底座、原装蓝盒,外匣印大千题签:「岳军老长兄清赏,大千弟爰」。


瓶身另面及底款

大千好梅,晚年移居摩耶精舍,于庭院种梅、赏梅,更咏梅、画梅。此件红梅玉壶春瓶,画与题识经网印移贴于瓶面,然后高温烧成。正面红梅映新春,背面钤印「春长好」,吉祥祝福,溢于言表。


张群之孙所撰「后跋」,郎世宁《花鸟草虫册》所得将转入一个学术性永续基金


拍卖详情

拍卖行:香港邦瀚斯
专场:中国书画
拍卖日期:2025/4/29|10:30am
预展日期:2025/4/23-28|10am-6pm
拍卖及预展地点:香港太古广场六座10楼及11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