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宋韵、见佛光、品文房 香港邦瀚斯亚洲艺术周的中国古玩精选

香港邦瀚斯今季秋拍举槌在即,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版块带来三大专场,云集跨越数千年的瑰宝,从新石器时代玉雕至清代宫廷御器,件件皆具艺术与历史价值,更不乏来源显赫之作。

本季领衔作为一件北宋至金时期的黑釉出筋执壶,造型端庄挺拔,黑釉自然流淌,凸棱笔直自然,展现宋人对单色釉器「形」与「色」的极致追求。

本季的「幻化:中国历代雕塑造像」专场亦为一大焦点。北魏石灰岩佛首体量硕大,眉如新月,口目含笑,气韵庄严;宋代木雕菩萨首像则神采奕奕,嵌珠双目炯炯有神。两尊并观,既见佛像艺术的演进,也映照出千年信仰与美感的延续。

此外,「观物:闲云山庄闲趣轩藏文房雅玩」专场同样不容错过,收录鉴藏界大腕 - 敏求精舍前会长陈永杰雅蓄的文人雅器,品味高古,静雅悠然,让人遥想昔日书斋案头的风雅时光。


Lot 315|北宋至金 华北窑场黑釉出筋执壶|朴雅古庭典藏

宽度:16.7 cm
高度:25 cm
专场: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
估价:HK$4,000,000 - 6,000,000


谈及中华代表色彩,大家较少会想到黑色。其实这种幽深玄远的色彩,从「五方正色」、秦朝国色、道家本源之色、乃至各朝祭祀礼服用色,自古就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陶瓷史中,黑陶早于汉代已经出现,而发展真正达至顶峰的时期,当数单色釉最为盛行的赵宋之世。

这件黑釉出筋执壶,造型端庄而线条流畅,长颈鼓腹、圈足挺立,整体比例匀称。壶肩一侧设曲流,另一侧置扁柄,颈部两侧再饰双系,整体结构紧凑而富于韵律感。通体施以黑釉,腹部则饰以凸线,线条规整有致,精准地随器形起伏,展现出工匠高超的掌控力与细腻的审美。

自宋代以来,工匠便善于运用质地与色彩的对比,为器物增添造型上的变化与美感。他们常巧妙利用出沿、出筋或出戟等结构的凹凸转折,让流动的釉层在这些位置自然凝聚或停滞,烧成后便呈现出深浅错落、层次丰富的色彩效果。

出筋这种装饰技法极具匠心:工匠先以沥粉堆叠出筋线,待晾干以后再罩上黑釉,于是釉层在烧成过程中自然流淌。凸棱釉薄而色浅,呈现出褐黄或乳白的细线,而壶身的黑釉则深沉如墨,两者交相辉映,产生层次分明、黑中泛金的光影效果。这种明暗对比,使原本厚重的黑釉器多了一份灵动与节奏感,也让造型的转折更为立体生动。

细观其颈部与腹部,棱线由上而下贯通一气,笔直自然,毫无滞涩,可见工匠手艺之精确与心思之细密。

黑釉瓷自唐代以来即颇受青睐,到了宋代盛行茶道,崇尚白茶黑盏之故,使黑釉瓷器蓬勃发展,南北各地都有窑场烧造,形成一个黑釉系统。

此类黑釉出筋器于宋金时期华北诸窑皆有烧造,河南、河北与山东淄博等地窑址皆见类似作品。值得一提的是,传世黑釉出筋器多为平底样式,如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的藏品即属此类;这件黑釉执壶却具圈足,结构挺拔,器型秀美罕见,尤显珍贵。


黑釉执壶|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Lot 375|清雍正 矾红彩海水龙纹杯一对 青花「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

直径:6 cm
来源:

  1. 欧洲私人收藏
  2. 香港古董商鲁氏父子有限公司,1992年10月28日
  3. 伦敦古董商马钱特,2014年,编号 SF 46

专场: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
估价:HK$1,500,000 - 3,000,000


红乃喜庆色彩,自红土陶器开始,历经数千年发展流传而不息。在有清一代,矾红就是深受宫廷喜欢的一种红。

这对矾红海水龙纹杯,小巧精致,却气势不凡。敞口,深弧壁,圈足。胎质细腻轻薄,通体洁白莹润,光泽柔和。口沿与足部绕以青花双线弦纹,腹部以矾红彩绘海水双龙纹,两龙翻腾于汹涌波涛之上,一前一后,互逐火珠,龙须飞扬,爪张势劲,笔触流畅,将龙的矫健神采刻画得栩栩如生。

矾红以氧化铁为呈色剂,虽名为「矾红」,实际色调多近橙红或赭红。清代康熙年间,矾红彩的烧造技艺大为精进,色泽鲜艳而华丽,质感凝重。至雍正时期,御窑工艺更趋极致。

雍正帝对釉色与笔法要求严谨,讲求色调纯正、线条匀净,故此时期的矾红彩尤为浓郁饱满,艳而不俗。

此杯的口沿青花为高温釉下彩,杯腹矾红则属低温釉上彩,因而需两次入窑烧成,颇费工夫。此对杯修胎规整,线条精准,构图严整,红白对比强烈,笔致之间尽显皇家气度。双龙追珠寓意祥瑞,亦象征帝王权威。

此外,这对龙纹杯来源有绪,且曾为伦敦知名古董商马钱特(Marchant)经手。马钱特是百年古董老号,主攻明清官窑瓷器,以着重品相、来源见称,在业界享有盛誉。



Lot 305|新石器时代晚期 后石家河文化 约公元前2100-1900年 玉神人面首

宽度:3.6 cm
高度:4.3 cm
来源:

  1. Compagnie commerciale de la Chine et du Japon(中日贸易公司),巴黎,二十世纪初

展览著录:

  1. Adolphe Worch,《Objets d'art Chine(中国艺术品)》﹐巴黎,1909年,页1,编号2

专场: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
估价:HK$1,500,000 - 2,500,000


古董界之中,「高古玉」专指汉朝或以前的玉器。由于鉴别不易,故来源明确的佳器近年屡屡引来激烈竞投。此件玉面首传承清晰,早在1909年已著录于古董商 Adolphe Worch 图录之中,予人十足信心。

玉面首体量虽小,雕工却精致入微。头戴华冠,两侧冠饰外展,出戟处仿若兽鸟之首,耳垂大圆环。面部造型生动传神,杏眼炯炯,鼻梁宽厚,咧嘴露齿,长曲獠牙慑人,既具人相,又带神祇之威。工匠在冠上、眼下、齿旁、领口处细作阳线纹饰,线条细腻。此作风格成熟,可谓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代表作。

石家河文化约兴于公元前2500年至前2000年,地处今湖北天门一带,是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文化。玉器主要出现在石家河文化晚期,种类多样,展现出高度发展的审美与宗教信仰。

这类人面玉雕在石家河遗存中相当罕见。学者一般将其分为两组:神人者,头戴华冠、口长獠牙,这件玉面首正为一例;凡人者,多不露齿,饰件简约。

关于此类玉神人的功能,学界仍有不同看法。有意见认为,玉件有穿孔,推测昔日玉神人首像或以细绳系在冠帽前方。

石家河与周边新石器时代文明应有一定程度的交流,特别是山东的龙山文化,两者对神人的刻划有不少相通之处。石家河玉神人突出的轮廓,或影响后来的三星堆文化,造就青铜巨像的炯炯巨目。

本品收录于 Adolphe Worch 的图录之中。此君生于德国,于19世纪末在巴黎创立「中日贸易公司」,侄儿 Edgar Worch 于20世纪初多次赴中国采购古器,推动欧洲对中国艺术的收藏热潮。战后,Edgar 在柏林另立门户,经手众多珍贵中国艺术品,不少现已纳入重要博物馆典藏。


此件玉面首早在1909年已著录于古董商 Adolphe Worch 的图录中



Lot 326|清乾隆 御制银局部鎏金穿花八吉祥龙纹多穆壶「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亚洲重要收藏
高度:50 cm
来源:

  1. Theodor Bohlken(1851-1954)之艺廊 China-Bohlken,柏林波茨坦大街16号,1930年
  2. 卢芹斋(1880-1957),约1933年

出版著录:

  1. 格节希夫斯基上校,《Собрание трудов по Искусство Китая(中国文集)》,圣彼得堡,1911年,页92
  2. 《China-Bohlken: Direkter Import Kaiserlichen Chinesischen Goldwaren(China-Bohlken:帕来中国宫廷金器)》,柏林,1930年

展览著录:

  1. 麦克雪博物馆,《Ausstellung Ostasiatische Kunst(东亚艺术展览)》,柏林,1933年,页34,编号65

专场: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
估价:HK$1,200,000 - 3,000,000


基于皇帝信仰、政治外交、乃至历史渊缘等因素,藏地文化是清代宫廷艺术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本品便是一例。

此类执壶称为「多穆壶」,造型源于西藏长筒型木制盛器,藏语称为「董莫」(mdong-mo),原用于盛装奶茶或熬制酥油茶。

清宫自康熙以降,便以多种工艺制作此器,用于赐茶礼仪,象征帝王对藏区政教体系的重视与尊崇。至乾隆年间,宫廷工坊将传统藏式器形与宫廷审美巧妙结合,造就了以银胎鎏金制作的典雅版本,成为御用器物中的珍品。

此壶以银为胎,通体鎏金,金色光泽温润华贵。壶身满饰缠枝莲纹、宝相花纹、八吉祥与五爪龙纹,雕饰繁而不乱,立体层次分明,体现高超的浮雕工艺。壶嘴与执柄塑作龙首形,气势昂然,与壶身环绕的龙纹呼应成趣,仿佛龙首吐水、龙身盘壶。相比木制、掐丝珐琅或瓷制多穆壶,此件银胎鎏金之作尤为罕见,其沉稳光泽与厚重质感,更彰显皇家气度。

清宫造办处制作多穆壶,且不乏壶身饰以佛教纹饰与云龙纹之作,反映乾隆皇帝对藏传佛教的虔诚信仰及隐含的政治考量。

乾隆皇帝笃信藏传佛教,并以此作为巩固多民族帝国统一的重要纽带,因而敕造大量藏传佛教的器物,诸如本品多穆壶等,用以赏赐高僧与皇家寺院。此外,五爪龙纹作为皇权象征,代表着皇帝至高无上之政教地位。

此壶流传有绪,早于1911年即著录于俄籍探险家格节希夫斯基(Bronislav Grombchevsky)介绍中国艺术的专书,后经德国艺商 Theodor Bohlken 易手,再由知名古董商卢芹斋安排于1933年在柏林麦克雪博物馆展出。


出版著录:格节希夫斯基上校,《Собрание трудов по Искусство Китая(中国文集)》,圣彼得堡,1911年,页92


出版著录:《China-Bohlken: Direkter Import Kaiserlichen Chinesischen Goldwaren(China-Bohlken:帕来中国宫廷金器)》,柏林,1930年


Lot 220|北魏 石灰岩佛首

高度:36.8 cm
来源:

  1. Nagatani Inc,芝加哥,1967年
  2. 戴润斋,纽约
  3. 纽约苏富比,2011年3月22日,拍品编号264

出版:

  1. 仇国仕,《无尽意》摄影集,香港苏富比,2018年,图63
  2. 香港苏富比,《菩提:佛教艺术萃珍》,香港,2024年,页39-42

专场:幻化:中国历代雕塑造像
估价:HK$2,600,000 - 3,600,000


古董收藏很多时是一个向上追溯的学习过程。以瓷器为例,一开始最为明清御窑的缤纷万彩吸引,然后逐步欣赏高古瓷的单色之美。

佛教艺术也一样,历经明清鎏金造像的华贵洗礼后,又会为高古佛的古朴脱俗所惊艳。综观全球拍卖重镇,这个类别虽然传统上在纽约最受欢迎,但是近年在香港的重要成交日多,大有后起赶上之势。

其中,北魏(公元386至535年)造像融汇胡汉文化,风格独树一帜,为中国雕塑艺术奠下重要基石。与此同时,北魏也是拍卖市场里年代最久远的中原造像,存世佳品为世所稀,拍卖纪录近US$585万(约HK$4,560万)之高。

本品刀法于刚健中见圆融,石质呈温润青灰色,皮壳莹润,面容特征深具河南龙门地区典型风格,将北魏特有的「古拙之笑」凝于石中,完美平衡材料厚度与审美细腻,乃北魏佛教艺术中兼具历史深度与收藏价值的标本级珍品。

北魏乃南北朝首个朝代,亦是国祚最长的一个。在拓跋氏统治的大概150年间,佛教在政权支持下获得长足发展,盛极一时。据统计,北魏中晚期之时,华北地区建有佛寺六千四百七十八所,僧尼逾七万众之多。

佛教东传路线主要有三。由于北魏与西域毗邻,佛教经由印度中部及西北部,再通过中亚丝路传入,故往往留有印度贵霜王朝以及笈多时期遗风。

然而,北魏造像最精彩之处,乃在于受到南朝艺术影响,风格步向中国化,融汇胡汉文化精髓,尤见宁静典丽。

此尊图录封面的石灰岩佛首,面相瘦长,双眉弯弧如新月,细长凤眼轻阖,正是典型「秀骨清像」之例。如此审美尽显魏晋以来的名士气韵,以及南方六朝风范,亦为龙门造像鲜明特征。

近例可参照数尊重要博物馆藏之龙门造像,其中两例分别收录于《Chinese, Korean, and Japanese Sculpture: The Avery Brundage Collection》(图版30)与《海外藏中国佛教造像珍品》(页167)。



Lot 217|宋 木雕菩萨头像

高度:64.5 cm
来源:

  1. 法国私人收藏,1920年入藏
  2. 亚洲私人收藏

专场:幻化:中国历代雕塑造像
估价:HK$2,200,000 - 3,200,000


古董界传统上有所谓「无宋木,不成馆」之说,「宋木」乃指宋元时期山西地区的大型木雕艺术造像。这些神圣庄严的佛像,曾经抚慰无数善信的心灵,可惜与上述北魏造像一样,由于地区在历史上兵连祸结,大部份俱毁于连天烽火之间。

至于如本品般流存至今的少数作品,亦多由顶尖公营机构珍藏,市场鲜见。

此尊木雕菩萨首像,雕刻立体感饱满,刀痕劲健利落,风化皮壳温润如玉,木纹肌理因岁月淬炼而显露行云流水之态。尤为难得的是,不但保存状态几近完美,尺寸更达到惊人的64.5 cm之高。按比例推算,若为完整立姿造像,原本应达丈六之巨。

编按:据诸经所载,佛世之时,凡人身长约八尺,佛陀倍之,故为丈六。若按宋代度量衡计算,大概等于现在的5米之高

历经南北朝及隋唐发展后,佛教在宋代时已完全融入百姓生活,中国化亦更为彻底。造像都是以现实观察为基础,用写实手法捕捉佛陀菩萨的神韵,风格上更见闲然自适、平易近人。

此像首采圆雕技法,面庞丰腴饱满,双目微垂,嵌有光泽黑玻璃瞳仁,历千年仍流光内蕴。眉弓弯弧如新月,额心凹痕原应镶嵌宝石白毫,唇型丰润微抿,耳轮垂肩,发髻层叠高耸如云涡。整体透显慈悲内省之圣相,体现中国佛教造像艺术高峰。

本品卓然展现宋代晋北造像之雄浑气格,艺术特征可与重要博物馆藏实例相互印证。

以丰腴之相及发髻造型为例,与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藏十一至十二世纪木雕观音(94 cm)如出一辙;面容和发髻结构,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北宋木雕文殊像(109.2 cm)及北宋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像(94 cm)类似;五官神韵则与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藏金代木雕观音(172.7 cm)气息相通。


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藏近例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北宋木雕文殊像之例



Lot 110|明十六世纪 剔红雕漆穿花凤凰圆盘

直径:27.7 cm
来源:

  1. 传日本收藏
  2. 传1985年购于石川县金泽市谷庄古美术店
  3. 香港苏富比,2018年10月3日,拍品编号3683

专场:观物:闲云山庄闲趣轩藏文房雅玩
估价:HK$800,000 - 1,200,000


在拍卖市场中,漆器所受的关注或许未及瓷器、佛像等,其实论矜贵程度,漆器丝毫不输,其工艺繁复、费工费时,自古已被视为奢侈品。而剔红,就是漆器中成本最高、工序最为繁复的一种饰法,于宋元时期渐见成熟,大盛于明清两代。

剔红工艺极费时,制作时间动辄经年,少则一到三年,多则三到五年。首先是髹漆,逐层而为,每次加漆均需不少时日风干,反复髹上多层,涂堆到适当厚度。之后还有雕花及修磨等工序,一刀刻错,前功尽弃。

这件十六世纪剔红圆盘,正出自剔红工艺最成熟的时期。盘面直径达27.7 cm,如此大器在传世品中甚是罕见。圆盘的面积越大,对构图与雕工的要求也越高。工匠必须在宽阔的平面上安排层次分明的图案,使画面既充实又不显拥挤。

此圆盘的构图精巧,盘内雕凤凰穿牡丹,雌雄双凤展翅追逐,羽翼翻飞,神态生动。繁花层叠,枝叶交错,既富动势又具秩序。凤与牡丹的组合自南宋以来便是典型祥瑞题材,寓意雍容华贵、百福具臻,至元明两代仍为宫廷与文人雅士所喜爱。

圆盘表面髹漆厚实,刀法流畅,凤羽与花瓣线条细腻柔顺,转折自然,显示出成熟而自信的手艺。厚重的漆层在光线下呈现细微光泽,层次分明,兼具雕刻与绘画的美感。

此盘传承清晰,早年流传于日本,后为闲云山庄闲趣轩收藏。此斋号主人为陈永杰博士,在古玩圈德高望重,乃首位同时身兼两大「收藏界天团」- 敏求精舍和清翫雅集会员身份的藏家。

他的收藏涵盖家具、玉器,尤钟情于竹雕、木器、漆器等文人雅物,眼光独到,品味高雅。



Lot 116|清十八世纪 竹雕薄地阳文丁山射雁图笔筒

阴刻「吴之璠制」款
高度:14.5 cm
专场:观物:闲云山庄闲趣轩藏文房雅玩
估价:HK$500,000 - 700,000


这件「薛丁山射雁图」竹刻笔筒,同样来自闲云山庄闲趣轩收藏。

此笔筒出自清初嘉定名匠吴之璠之手,堪称其「薄地阳文」技法的代表佳作。笔筒以竹为材,壁身微鼓,构图疏密有致。人物、马匹、飞雁与山石皆以浅浮雕刻出,层次分明,线条流畅,兼具书画的韵致与雕刻的力度。

画面中,薛丁山骑马引弓,神情专注,马鬃飞扬,动势凌厉,远处飞雁欲坠,气氛紧张却不失从容,极富戏剧张力。丁山旁秀石之下,阴刻「吴之璠制」款,尤显珍罕。


请横置手机欣赏

吴之璠,生卒未详,活动于康熙中晚期,是清初最具代表性的竹刻艺术家。他原籍嘉定,后客居天津为幕僚,不以竹刻为生,因而在世时名声未彰。直到乾隆年间,皇帝偶见其作,特命调查,此后声名大噪。

清前期嘉定竹刻广受欢迎,竹肆遍邑,知名竹人也多。吴之璠继承嘉定的竹刻传统,又别开生面,自创「薄地阳文」技法,即在保留竹材原色的前提下,将地削浅,凸显主体,使纹饰略高于地面。这使作品既有浮雕的立体感,又别具类似中国书画中「留白」的意境。

明清之际,江南工艺繁盛,竹刻尤以嘉定最著。当时工匠多与文人交游唱和,笔墨诗文皆通,形成工艺与文学并进的风气。吴之璠虽以匠人身分起家,但作品兼具笔意与雕意,气息典雅,深得文人推崇。


其他焦点拍品:


Lot 321|明 木雕菩萨立像|亚洲显赫收藏

高度:144.2 cm
来源:

  1. 山中商会,伦敦,约1925年(定为宋代)

著录:

  1. 《Chinese Art: An Introduction Review of Painting, Ceramics, Textiles, Bronzes, Sculpture, Jade, Etc.》,纽约,1925年,无页码(广告)

专场: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
估价:HK$2,000,000 - 3,000,000


Lot 323|明末 鎏金铜侍者立像一对

高度:107.5 cm;110.5 cm
专场: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
估价:HK$1,200,000 - 1,800,000


Lot 349|北宋 定窑白釉瓜棱执壶|亚洲显赫私人收藏

高度:13.4 cm
来源:

  1. 茧山龙泉堂,东京

展览著录:

  1. 日本陶瓷协会,《宋磁名品展:定窑、磁州窑》,东京,1962年12月7日至12日,编号11

专场: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
估价:HK$1,000,000 - 1,500,000


Lot 329|商 公元前十二至十一世纪 青铜「子丙」爵|李百贵典藏

高度:18.8 cm
来源:

  1. 或 John Sparks,伦敦
  2. Hans G.W. Peters 收藏,伦敦,或在1960年购自上述艺商
  3. 伦敦古董商埃斯卡纳齐,2004
  4. Joseph E. Poser 伉俪收藏,2004年购入
  5. 纽约古董商蓝理捷
  6. 香港苏富比,2023年4月8日,拍品编号3607

专场: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
估价:HK$400,000 - 600,000


Lot 335|北宋 钧窑天蓝釉紫斑小盏及托成套|李百贵典藏

直径:11 cm(盏托);7.7 cm(盏)
来源:

  1. 伦敦苏富比,2011年5月11日,拍品编号40

专场: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
估价:HK$800,000 - 1,200,000


Lot 338|元 龙泉窑青釉鹿望月纹盘|傍山居典藏

直径:19.4 cm
专场: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
估价:HK$600,000 - 800,000


拍卖行:香港邦瀚斯

专场:观物:闲云山庄闲趣轩藏文房雅玩
拍卖日期:2025/10/29|10am

专场:幻化:中国历代雕塑造像
拍卖日期:2025/10/29|11am

专场: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
拍卖日期:2025/10/29|2:30pm

预展日期:2025/10/24 - 28|10am - 6pm
拍卖及预展地点:香港皇后大道东 50 号太古广场六座,预展2楼、拍卖10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