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尔千年弥勒领衔 早期喜马拉雅佛像云集香港邦瀚斯

古董收藏很多时是一个向上追溯的学习过程。以瓷器为例,一开始最易为明清御窑的缤纷万彩吸引,然後逐步欣赏高古宋瓷的单色之美。

喜马拉雅艺术也一样,历经鎏金造像的华贵洗礼後,又会为更久远的古雅审美所惊艳。全球拍卖重镇当中,早期佛像传统上在纽约最受欢迎,然近年在亚洲高价成交日多,可见藏家眼光与品味一直在扩阔提升。

今年香港春拍,邦瀚斯策划了特备专场「莲台之上:早期佛教造像艺术」,细选十三尊佛像,来自克什米尔丶斯瓦特丶西藏等地,横跨六至十三世纪共八百年岁月,悉数曾於北京故宫的特展亮相,不但呈现出色彩鲜明的地域风格,同时也隐现出喜马拉雅艺术之源流与承传。

事不宜迟,让我们从印度西北部曾经的佛教中心 - 克什米尔出发,踏上这趟佛法之旅。



Lot 813︱克什米尔 约十世纪 弥勒菩萨铜像

高度:38 cm
来源:

  • 泛亚收藏
  • 纽约苏富比,2000年3月23日,拍品20
  • 重要亚洲私人珍藏

展览:

  • 「Indian Buddhist Sculpture in American Collections」,1968年,编号55,J. B. Speed Art Museum,路易维尔,肯塔基州,1968年2月27日至3月31日
  • 「The Sensuous Immortals, A Selection of Sculptures from the Pan-Asian Collection」洛杉矶县艺术博物馆,1977年10月24日至1978年1月15日;西雅图艺术博物馆,1978年3月10日至4月23日;丹佛艺术博物馆,1978年5月26日至7月30日;纳尔逊-阿特金斯画廊,1978年9月15日至10月29日;加拿大国家美术馆,1979年1月26日至3月12日;托莱多艺术博物馆,1979年5月6日至6月24日
  • 「佛陀之光——故宫博物院与止观美术馆佛教造像展」,北京,2018年10月23日至12月23日

出版:

  • Wayne Begley,《Indian Buddhist Sculpture in American Collections》,路易维尔,1968年,编号55
  • Hugo Munsterberg,《Sculpture of the Orient》,纽约,1972年,图版30
  • Pratapaditya Pal,《Bronzes of Kashmir》,格拉茨,1975年,页128-9,图42
  • Pratapaditya Bal,《The Sensuous Immortals》,洛杉矶,1978年,页54,编号27
  • Urich von Schroeder,《Indo-Tibetan Bronzes》,香港,1981年,页126-7,编号20E
  • Chandra L. Reedy,《Himalayan Bronzes. Technology; Style, and Choices》,纽瓦克,1997年,编号K75
  • 《Zhiguan Museum of Fine Art》,北京,2018年,页112-25,编号6
  • 《佛陀之光——故宫博物院与止观美术馆佛教造像》,北京,2019年,页104-7,编号16 

估价:HK$12,000,000 - 18,000,000


在古代,克什米尔其实专指印度西北部一处罕长盆地,位於喜马拉雅山麓的群山环抱之中,面积远少於现时所指的大克什米尔地区。

虽然古克什米尔地理上颇为封闭,但自公元前三世纪左右丶即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弘法之时,佛教便已传入。此後直到十四世纪丶即政权为伊斯兰教所夺取为止,长期都是受人景仰的佛教圣地。

举如佛教有名的第四次结集,便是在古克什米尔举行。僧众讨论及整理编集经丶律丶论三藏,奠定此地深厚佛学基础。四世纪起,古克什米尔已俨然成为佛学研究中心,僧侣以博学善辩着称,外地名僧西行求法必经此处,包括大名鼎鼎的鸠摩罗什与玄奘法师。至於邻近的藏地,自然也长时间从中引进佛教信仰以及工艺风格。

与此同时,古克什米尔也是印度西北有名的佛教艺术中心,在喜马拉雅艺术中承先启後,占有一席重要位置。此尊弥勒菩萨像,即是一例。

编按:本文以下言「克什米尔」,除非特别注明,否则一概指古代克什米尔,不赘


大克什米尔地区仍然保留有古老佛寺,图为十一世纪建成的兰马玉如寺

佛教信仰中,弥勒菩萨乃释迦牟尼之继任者,未来将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是为未来佛。判断此尊无与伦比的造像为弥勒菩萨,最重要的特徵有两处 - 头冠与左手所持净瓶。

造像头冠正中有一佛塔,象徵弥勒将会继承佛陀法统。据记载,弥勒生於印度婆罗门家,後成为佛教分子。婆罗门为祭司阶级,常带净瓶以行礼净手,故净瓶代表了弥勒的出生。至於右手所施无畏印,亦是常见的弥勒像造型手印。

鉴赏此尊弥勒菩萨,第一眼留意到的是虽然身无鎏金,但颜色亮丽黄澄,呈现一种夺目的金色相。考虑到造像已历经千年岁月洗礼,仍能保持如斯品相,实为难得。

此乃克什米尔造像特徵之一,匠人喜用黄铜,再抛光加工,以呈现出佛经所言:「身黄金色。有三十二相。光明彻照。上至二十八天。下至十八地狱。极佛境界莫不大明……」之法相。

黄铜金身以外,此尊造像还有不少地域风格鲜明之特徵。

菩萨脸庞浑圆,眉如弯月,眼睑浮凸,双目细长,下颔丰厚,抿唇慈悲微笑,属於典型的克什米尔造像面相。

衣服及装饰方面,耳挡饰花,天衣自两肩垂落至脚踝,颈项及背光以连珠纹为饰,这些都是克什米尔工艺经过早期发展後,於八世纪左右成熟时开始出现的特点。

其中,背光相当能突显此尊造像时代风格。

早期的克什米尔造像若有佛光,大多只有头光,而鲜有背光者,且头光是一整片的朴素无纹。

中段发展期间,背光逐渐出现火焰纹,且刻划由浅入深,最後再加上镂空工艺,方始出现好像此尊般精美的葫芦形(或称窣堵坡形)大背光。

如此设计,在整体上创造出更多空间,令造像和背光在构图上更为相辅相成,且予人佛光火焰围绕流动之感,为造像注入更多生命力。

克什米尔造像确实是别树一帜,可是就像其他精彩的喜马拉雅艺术一样,它并非凭空降世,而是有源流传承的。

犍陀罗为印度古国,乃佛教造像起源之地,所谓「天下武功出少林」,犍陀罗在佛像艺术史的影响力可谓无远弗届。当然,时代和地理愈接近,受其影响自然愈深。

早期的克什米尔曾为犍陀罗一部份,犍陀罗後来遭入侵殒落时,匠人又逃难到克什米尔等地。基於此等因缘,犍陀罗为克什米尔造像艺术的重要源头。

此尊弥勒菩萨触动人心的神情丶浓密的发髻丶结实的身躯丶修长的四肢丶乃至装饰珠宝的风格,都显示出犍陀罗遗风。不过此等犍陀罗风格并非直接沿袭,而是先为四至六世纪盛极一时的笈多王朝所吸收,再经斯瓦特河谷地区传入克什米尔。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把希腊雕塑艺术带到犍陀罗,令後者造像重视自然的写实性。这种远古而起的美学精神,还有个更遥远的源头 - 菩萨像右腿向外微伸,令造像重心置於左足。如此符合人体工学的站姿,常见於古希腊雕塑,也循犍陀罗传到克什米尔去。

细看菩萨像右足,其踏於底座边缘的处理手法生动自然,也显露出匠人之巧手妙艺。


益西沃长子的王室珍藏弥勒菩萨像,後为Lahiri私人收藏

毫无疑问,犍陀罗艺术乃克什米尔造像的基石,只是经过流传传承,加上克什米尔本土审美的觉醒以及工艺的日趋成熟,改以崭新姿态出现。

克什米尔虽然於十四世纪因政权变迁,而从佛教圣地变成穆斯林国度,但独当一面的造像艺术就为邻近藏西地区所承继。

尤其是藏佛大释师仁钦桑布(959-1055)在藏西古格王益西沃(Yeshe-Ö)扶助下,先於克什米尔学法,再携同多位当地艺匠返回古格,更令十至十一世纪克什米尔风格在藏西盛行一时,再继而陶染藏中造像。

事实上,此尊体型硕大丶工艺精绝的弥勒菩萨,可以从益西沃长子的王室珍藏造像找到风格接近之例。其中尤有三尊可兹对比,包括现藏苏黎世雷特伯格博物馆的观音像丶现藏巴黎吉美博物馆的不空羂索观音丶以及着名私人收藏Lahiri的弥勒菩萨像(上图)。



Lot 806︱藏中 十三世纪 错银错红铜喇嘛铜像 或为马尔巴

高度:31.3 cm
来源:

  • Rossi & Rossi, 伦敦
  • 重要亚洲私人珍藏

展览:

  • 「佛陀之光——故宫博物院与止观美术馆佛教造像展」,北京,2018年10月23日至12月23日

着录:

  • Sylvie Sauveniere 与David Weldon,《Homage to the Holy - Portraits of Tibet's Spiritual Teachers》,伦敦:Rossi & Rossi,2003,front cover,pl. 10.
  • 《佛陀之光——故宫博物院与止观美术馆佛教造像》,北京,2019年,页324-7,编号 84

估价:HK$2,000,000 - 4,000,000


正如证悟之途崎岖不平,佛教弘法也往往并非一帆风顺。

举如克什米尔,虽然曾发展成佛教重地,但逾千年历史间屡屡遭受战争和排佛之事。至於邻近的藏地,在九世纪就经历了惨痛的朗达玛灭佛,进入百年黑暗时期。

直到十世纪末开始,西藏佛法再兴,史称「後弘期」时段。佛教义理断绝一个世纪後,之所以能够重振旗鼓,屈指可数的几位大译师可谓居功至伟。好像上文提及的仁钦桑布,一生三度赴印度求法,回到古格後翻译大量重要经典,令佛法得以於藏地再生。

观此尊喇嘛像的脸容丶神情丶短发造型,加上右手施触地印,最有可能描绘的便是另一位大译师 - 马尔巴(1012-1097)。


西藏 十八世纪 马尔巴肖像︱纽约鲁宾博物馆

据记载,马尔巴出生於西藏一个富农家庭,虽然年少聪慧,惟天生秉性乖戾,故父亲让他去学习佛法。

马尔巴首先追随卓弥大译师,在其座下学习佛理丶梵文丶艺术等知识。及後,他有感许多经典已於灭佛期间佚失,且与其他地方的佛法交流又长期断绝,决定到佛教发祥地求法,於是变卖家产,出发南行。

马尔巴一生数度前赴印度和尼泊尔,跟随那洛巴等上师修法,把金刚乘和大手印佛法带返雪域高原。一方面,他翻译并校正了大量梵文经藏;另一方面,他自己也成为一位老师,向众弟子传授法教。

事实上,马尔巴建立西藏噶举传承,乃噶举派(白教)的奠基者,无论在後弘期还是整个藏传佛教历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

此尊铜像达31.3 cm高,单是尺寸已令人印象深刻。袈裟褶边丶双目丶指甲俱错银错红铜为装饰,造工精细。脸相神情生动,微笑慈悲且富感染力,甚具特色,绝非「千人一面」的马虎作品。

搜查传世马尔巴造像,大都是描绘他暮年时的形象。例如2017年纽约亚洲艺术周,一尊西藏十八世纪的铜鎏金马尔巴像(下图)在邦瀚斯举槌,正是刻划老年马尔巴。

是次此尊铜像袈裟边缘的花纹图案,亦可以在邦瀚斯拍卖找到同期例子对比 - 西藏十三世纪的错红铜释迦牟尼铜像,於去年秋季在香港售出。


西藏 十八世纪 铜鎏金马尔巴像︱2017,纽约邦瀚斯,US$24.7万成交


西藏 十三世纪 错红铜释迦牟尼铜像︱2023,香港邦瀚斯,HK$229万成交



Lot 805︱西藏 帕拉风格 约十二世纪 错银错红铜药师佛铜像

高度:14.9 cm
来源:

  • 菩萨道珍藏
  • 1996年至2005年期间借藏於阿什莫林博物馆,牛津
  • 2005年至2016年期间借藏於鲁宾艺术博物馆,纽约
  • 重要亚洲私人珍藏

展览:

  • 「Outstanding Sculptures of Buddhist and Hindu Gods from Private Collections in Thailand」,Bhirasri Institute of Modern Art exhibition catalogue,曼谷,1975年
  • 「Casting the Divine: Sculptures from Nyingjei Lam Collection」,鲁宾艺术博物馆,纽约,2012年3月2日至2013年2月11日
  • 「佛陀之光——故宫博物院与止观美术馆佛教造像展」,北京,2018年10月23日至12月23日

出版:

  • Snong Wattanavrangkul,《Outstanding Sculptures of Buddhist and Hindu Gods from Private Collections in Thailand》,Bhirasri Institute of Modern Art exhibition catalogue,曼谷,1975年,图版12
  • David Weldon and Jane Casey Singer,《The Sculptural Heritage of Tibet: Buddhist Art in the Nyingjei Lam Collection》,伦敦,1999年,页66,图36
  • 《佛陀之光——故宫博物院与止观美术馆佛教造像展》,北京,2019年,页280-1,编号70

估价:HK$1,500,000 - 2,000,000


藏佛刚刚踏入後弘期时,百废待兴,造像风格随着佛法一同传入。其中一个热门地点,便是印度东北部强大的护佛势力 - 帕拉王朝(或称波罗王朝)。

与此同时,印度东北部匠人亦跟随阿底峡等高僧入藏,令帕拉美学在藏地绽放。

此尊药师佛正是一例,散发着帕拉造像风格,乃是为纪念摩诃菩提寺主像的西藏早期造像艺术。

摩诃菩提寺,又称大菩提寺,位於印度东北部,位置正是释迦悟道成佛之处,早在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时已有寺庙,到笈多王朝建有佛塔。此尊药师佛问世时丶即十二世纪,帕拉王朝遭伊斯兰入侵,摩诃菩提寺亦自此废弃破落,直到近代才复修重建。

可以说,摩诃菩提寺的殒落,象徵着佛教开始於发源地印度式微。


摩诃菩提寺的「摩诃菩提树」,据称是释迦悟道那棵的接枝後代


印度东北部 十一/十二世纪 晚期帕拉风格 释迦牟利像︱拉萨大昭寺

从宽阔肩膀丶三道颈纹线丶修身长袍丶阶梯状底座丶乃至硕大莲瓣,都可以看出此尊古朴典雅的造像,与帕拉传统殊为相似。然而,开脸明显更具西藏风格,尤其是低垂狭长的错银双眼。

传世佛像中,有三例尤为值得对比,分别为布达拉宫与大昭寺珍藏,着名学者Ulrich von Schroeder判断为十一至十二世纪帕拉风格。虽然脸相有施金及颜料,但身体与四肢的处理,错红铜的工艺,乃至华贵底座,皆与是次此尊药师佛极为相似。

底座最独特之处,在於莲座上精雕细琢的座垫,中央以「光荣脸孔」为饰。光荣脸孔为印度神兽,相当於尼泊尔的「切普」或中国的「饕餮」,有头无身,在各自文化中皆为神祇收服,最终成为守护神。

据记载,早在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便於释迦得道的菩萨树下丶也就是摩诃菩提寺内,建造「金刚座」以兹纪念。上述饰有光荣脸孔的座垫,相信便是模仿「金刚座」的原始外观。

文献记载及文物证据显示,摩诃菩提寺曾经有一尊标志性的释迦主像,附近地区会模仿制作,把之售予朝圣而来的善信。此尊药师佛,相信便是受到这些仿制释迦主像启发所造。

摩诃菩提寺的释迦主像早已不知所终,很可能是伊斯兰入侵时被毁。尽管可惜,但其美学遗风,仍然藉着此尊药师佛流传至今。

在纪念摩诃菩提寺主像的造像之中,只得此尊以药师佛为主角。这一点,从造像右手所持的果子叶芽可知。

药师佛的表相,乃是医治众生病苦;实相则是解决引起身心病苦的源头 - 内心无明。



Lot 809︱藏西 十一/十二世纪 错银错红铜莲华手观音铜像

高度:20.3 cm
来源:

  • 重要亚洲私人珍藏

展览:

  • 「佛陀之光——故宫博物院与止观美术馆佛教造像展」,北京,2018年10月23日至12月23日

出版:

  • 《佛陀之光——故宫博物院与止观美术馆佛教造像展》,北京,2019年,页112-3,编号19

估价:HK$1,500,000 - 2,000,000


本文曾经说过,克什米尔对藏西造像艺术影响深远。那麽实际上有多深远?此尊观音像可谓「最佳答案」。

上文介绍的克什米尔弥勒菩萨,断代十世纪;此尊藏西观音,断代十一至十二世纪;要是没有看到名字,乍看之下定必以为是同地方且同时期的造像。

先看背光,两者皆是葫芦形,以连珠纹为饰,火焰纹饰相似,与造像本身连接的手法亦是相类;目光往下移看底座,无论是整体形状还是莲瓣刻划,都可以感到观音底座像是弥勒底座的简化版本。

再来是造像,肢体描绘风格相近,尤其是下半身,两者的衣饰和站姿颇有镜像之感;最後是观音像本身,黄铜铸身,双目错银,唇错红铜,亦是克什米尔的金工特色。

那麽行方专家怎样去判断,此尊观音像是藏西而非克什米尔作品?

有两点最明显的分野。首先留意克什米尔弥勒像上半身,有一线状物从左肩和右腹处围绕上半身。这条线状物,可以追溯到印度教传统的成人礼,长辈或导师会在男生的上半身束一条绵线。

此尊观音像没有这条线状物,意味着它并非印度地区所出。

另一点是脸相,尤其是面形丶嘴唇丶鼻子的描绘,都和克什米尔风格有所分野。这两点加在一起,就清楚显示出观音像是受克什米尔风格影响的藏西造像。


左为此尊藏西观音像,右为上文介绍的克什米尔弥勒像

此尊造像以年轻王子的形象描绘莲华手观音,可说是藏西十一至十二世纪之精湛黄铜工艺的缩影。

造像左手屈曲,手指依序张开轻按臀部,重心微妙地偏向一侧,从而表现出观世音菩萨的自然神态;神情温暖祥和,更吸引我们欣赏双目和嘴唇上仔细的银铜镶嵌装饰。

观音自莲花中升起,象徵佛理教化中所说众生皆可如清莲出淤泥而不染一般,於浊世中见自佛性。

熟悉佛教信仰的朋友都知道,观音本来也是成佛的了,但为了拯救水深火热的天下苍生,毅然留在世间,以大慈悲心教化救苦。手持莲花与自莲花中升起的寓意互相呼应,象徵观音大使誓愿奉献自身无穷力量,救渡众生。



Lot 811︱藏西 或古格 十一世纪 错红铜文殊菩萨铜像

高度:14.4 cm
来源:

  • 重要亚洲私人珍藏

展览:

  • 「佛陀之光——故宫博物院与止观美术馆佛教造像展」,北京,2018年10月23日至12月23日

出版:

  • 《佛陀之光——故宫博物院与止观美术馆佛教造像展》,北京,2019年,页110-1,编号18

估价:HK$1,500,000 - 2,000,000


远在犍陀罗造像和早期大乘经典之中,便有文殊菩萨五字心咒「阿罗跛者曩」(A Ra Pa Cha Na)的铭文或记录。此後,佛教辗转转往各地,尽管神祇的数目和形象愈来愈多,但文殊始终保持着重要地位。

文殊菩萨,智慧与辩才在众菩萨中称第一,和普贤并列,为释迦如来两大弟子,合称「华严三圣」。右手拿宝剑,能斩断众生一切烦恼执着;左手持般若经典,象徵无比智慧。

密教信仰中,文殊菩萨同样为智慧象徵,与观音菩萨(慈悲)丶金刚萨陲(力量)合称三怙主,象徵佛门义理精华,地位非凡。

历史上,藏传佛教更会尊称庇护佛法的汉地统治者为「文殊菩萨化身」,有明确记载者包括忽必烈丶洪武帝朱元墇丶永乐帝朱棣丶乃至满清入关後的诸位皇帝,足见文殊在藏地可见受到尊崇。

此尊文殊菩萨来自藏西或古格地区,断代十一世纪。近千年岁月的流传和善信触抚,令菩萨像留下黄金呈色的光滑皮壳,和乳首及丰满下唇镶嵌的红铜形成鲜明对比。

头顶三叶冠与十字形肚脐等特徵,乃建基於克什米尔造像遗风,再於藏地有所变化。以肚脐为例,对比克什米尔造像,十字纹更为深入一点,呈现出更为圆鼓的腹肌效果。

上文提及,大译师仁钦桑布当年把克什米尔艺匠带到古格,首先是为古格王兴建寺庙,包括如今仍然存在的博格寺(Tabo Monastery)与托林寺(Tholing Monastery),内里仍保有那个时期的艺术品。

此尊造像若为古格王国所制,那可能是直接传承自同源工艺。近年可比之市场近例,为一尊观音铜像(下图),断代十一世纪藏西,於2019年在纽约佳士得易主。


藏西 十一世纪 观音铜像︱2019年,纽约佳士得,US$16.2万成交



Lot 804︱斯瓦特 六/七世纪 铜错银莲华手观音像

高度:14.6 cm
来源:

  • Kundus Gallery,旧金山,1980年之前
  • 美国私人珍藏
  • Simon Digby珍藏(1932至2010年)
  • 邦瀚斯,香港,2016年11月29日,拍品105
  • 重要亚洲私人珍藏

展览:

  • 「佛陀之光——故宫博物院与止观美术馆佛教造像展」,北京,2018年10月23日至12月23日

出版:

  • Ulrich von Schroeder,《Indo-Tibetan Bronzes》,香港,1981年,页92-3,编号10C
  • John Siudmak,《Indian and Himalayan Sculpture, Including Property from the Collection of the Late Simon Digby》,2011年,页46-7,编号22
  • 《佛陀之光——故宫博物院与止观美术馆佛教造像展》,北京,2019年,页70-1,编号3

估价:HK$1,000,000 - 1,500,000


从是次的拍品阵容可见,邦瀚斯花了不少心思精挑细选。全场十三尊造像,皆从属同宗同源的美学江河,然而每尊又是独立支流,各具时代与地方特色。

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应释提桓因之请,至三十三天为母摩耶夫人说法。优填王(优填国即斯瓦特)因久不见如来,遂令巧匠以牛头毡檀,刻造五尺佛像。

此说流传甚广,以往视为佛像制作的开端。虽然经过许多研究考证,学界相信此说不足为信,但斯瓦特河流域佛教发源甚早是肯定的,且在纪元前後已开始造像。

事实上,斯瓦特(地处今日巴基斯坦北部)与克什米尔一样,早期属於犍陀罗文化的一部份,且同样受到笈多王朝艺术影响,故风格多有共通之处。

要分辨两者,最易是凭材质 - 斯瓦特鲜如克什米尔般用黄铜造像。

此尊莲华手观音像,双眉间嵌银质白毫,如佛经所言:「眉间白毫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双目造型对称优雅,髻呈扇形,唇形秀美,貌甚祥和,俯视着莲座旁下跪女子。

该女子身穿长袍,载大耳环,留着古印度公主式的发型,当为供养善信。至於头冠上的化佛,说明观音本为凡人,皈依佛门後受业於阿弥陀佛,遂於顶上置龛供奉,以报师恩。

相对克什米尔造像的浑圆面孔,观音脸庞为较尖细的椭图形,且鼻梁亦更为高挺,乃斯瓦特早期受到犍陀罗与笈多艺术的影响。与此同时,莲瓣饱满丰厚的双层底座,以及卷发披肩的处理,亦是斯瓦特的美学特徵。


同场其他拍品


Lot 803︱西藏 十三世纪 错银错红铜噶举喇嘛铜像

高度:13.6 cm
来源:

  • 香港瀚海,2017年10月4日,拍品5
  • 重要亚洲私人珍藏

展览:

  • 「佛陀之光——故宫博物院与止观美术馆佛教造像展」,北京,2018年10月23日至12月23日

出版:

  • 《Zhiguan Museum of Fine Art》,北京,2018年, 页176-87,编号11
  • 《佛陀之光——故宫博物院与止观美术馆佛教造像展》,北京,2019年,页 306-9,编号79

估价:HK$2,500,000 - 3,500,000


Lot 807︱西藏 约十三世纪 错红铜噶举喇嘛铜像

高度:23.7 cm
来源:

  • 菩萨道珍藏
  • 邦瀚斯,香港,2016年11月29日,拍品编号11610
  • 重要亚洲私人珍藏

展览:

  • 「佛陀之光——故宫博物院与止观美术馆佛教造像展」,北京,2018年10月23日至12月23日

出版:

  • 《佛陀之光——故宫博物院与止观美术馆佛教造像展》,北京,2019年,页330-1,编号86

估价:HK$1,000,000 - 1,500,000


Lot 810︱西喜马拉雅 约十一世纪 金刚萨陲铜像

高度:14 cm
来源:

  • Spink & Son Ltd.,伦敦,1999
  • 重要亚洲私人珍藏

展览:

  • 「佛陀之光——故宫博物院与止观美术馆佛教造像展」,北京,2018年10月23日-12月23日

出版:

  • Deborah Ashencaen 与 Gennady Leonov,《Visions of Perfect Worlds: Buddhist Art from the Himalayas》Spink & Son Ltd.,伦敦,1999年,页14,编号4
  • 《佛陀之光——故宫博物院与止观美术馆佛教造像展》,北京,2019年,页102-3,编号15

估价:HK$800,000 - 1,200,000


Lot 812︱西藏 十三世纪 错银错红铜金刚手菩萨铜像

高度:16.2 cm
来源:

  • 菩萨道珍藏
  • 1996年至2005年期间借藏於阿什莫林博物馆,牛津
  • 2005年至2019年期间借藏於鲁宾艺术博物馆,纽约
  • 邦瀚斯,香港,2016年11月29日,拍品115
  • 重要亚洲私人珍藏

展览:

  • 「The Sculptural Heritage of Tibet」,阿什莫林博物馆,牛津,1999年10月6日至12月30日
  • 「Arte Buddhista Tibetana: Dei e Demoni dell'Himalaya」,都灵,布里切拉西奥宫,2004年6月18日至9月19日
  • 「A Casting the Divine: Sculptures from Nyingjei Lam Collection」,鲁宾艺术博物馆,纽约,2012年3月2日至2013年2月11日
  • 「佛陀之光——故宫博物院与止观美术馆佛教造像展」,北京,2018年10月23日至12月23日

出版:

  • David Weldon 与Jane Casey Singer,《The Sculptural Heritage of Tibet: Buddhist Art in the Nyingjei Lam Collection》,伦敦,1999年,页57-9,图23
  • Franco Ricca,《Arte Buddhista Tibetana: Dei e Demoni dell'Himalaya》,都灵,2004年,编号36
  • 《佛陀之光——故宫博物院与止观美术馆佛教造像展》,北京,2019年,页292-5,编号75

估价:HK$600,000 - 800,000


Lot 808︱尼泊尔 约九世纪 銅鎏金神祇像

高度:12 cm
来源:

  • Carlo Cristi,2017年
  • 重要亚洲私人珍藏

估价:HK$200,000 - 400,000


Lot 802︱西藏 约十三世纪 错银错红铜喇嘛祥(1123-93)铜像

高度:9.5 cm
来源:

  • 私人珍藏
  • 於1970年代购自伦敦-英国私人收藏
  • 邦瀚斯,香港,2016年11月29日,拍品103
  • 重要亚洲私人珍藏

展览: 

  • 「Journey to Tibet」,罗德斯莲花园,蒙特西托市,加利福尼亚州,1998年

估价:HK$180,000 - 220,000


Lot 801︱西藏 约十三/十四世纪 错红铜噶举喇嘛铜像

高度:7 cm
来源:

  • 重要亚洲私人珍藏

展览:

  • 「佛陀之光——故宫博物院与止观美术馆佛教造像展」,北京,2018年10月23日至12月23日

出版:

  • 《佛陀之光——故宫博物院与止观美术馆佛教造像展》,北京,2019年,页322-3,编号83

估价:HK$150,000 - 200,000


拍卖详情

拍卖行:香港邦瀚斯
专场:莲台之上:早期佛教造像艺术
地点:香港邦瀚斯拍卖中心(金钟太古广场一座20楼)
预展日期:2024/4/1 - 7︱10am - 6pm
拍卖日期:2024/4/8︱2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