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唐弥勒到清宫佛供 降临西岸洛杉矶之千年「中国艺术珍品」

虽然香港、北京拍卖周已相继落幕,但拍卖界的春季当然尚未完结。一众古玩收藏家视线如今移往美国,不过并非东岸纽约,而是西岸洛杉矶。

邦瀚斯(Bonhams)将于洛杉矶举行「中国艺术珍品」专场,近百拍品来自美国的珍藏横跨古青铜器、高古佛像、明清珍玩、现代书画等范畴,当中以战国错金盖鼎、唐朝弥勒菩萨、清代佛教供器、徐悲鸿绘马、刘国松抽象水墨领衔,估计将引起一番竞逐。


Lot 21|唐 大理石菩萨身像

尺寸:80 x 49.5 x 35.5cm
来源:英国伦敦,雪莉‧戴伊(Shirley Day)收藏,1997年
估价:US$100,000 - 150,000(约HK$780,000 - 117,000)


佛教为多神信仰,神祇各掌其职,故造像需要有鲜明象征符号或持物,让信众能辨识神明身份,以作正确的祭祀、祈求。可惜在历史长河中,此唐朝造像的头部和手掌双双佚失,令判断菩萨身份成为一大难题。不过邦瀚斯专家却凭卓越知识与经验,确认它实为弥勒菩萨。

据佛教信仰,弥勒菩萨梵名为Maitreya,意译为慈氏,是释迦牟尼佛的继承者,乃未来佛。弥勒菩萨在未成佛前,正于兜率天宫说法修行,等待时机成熟后,将会降生世间,悟道成佛,并于龙华树下举行三次盛大的法会,普度众生,以助世人得证阿罗汉果,是为「龙华三会」。

艺术是活的,即使主题相同,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匠人都会创作出不同风格的造像。

南北朝时期,北魏工匠以印度王子造型描绘弥勒,让之胸前围长巾,印度传统裹裙(dhoti)不是交叉于双腿之前,就是坐姿时与左腿平行并置于右腿之上。

及至七世纪、即唐朝早期,弥勒改穿和释迦牟尼、阿弥陀佛、毗卢遮那佛(中央佛)一样的僧袍,分野在于弥勒并不盘腿结跏趺坐,而是双膝分开、双脚并垂而坐。正是凭上述两点,专家分辨出此尊为弥勒菩萨。

此尊造像写实描绘衣料覆盖的人体身躯,工艺令人赞叹。菩萨颈部粗壮,僧只支(内衣)自左肩向下到右方近腰位置,并于结实胸膛下打结固定。宽大袈裟以不均匀的间隔和褶皱展开,正是如此衣饰受引力影响而盖于人体的真实写照。

唐代的弥勒信仰,由于高僧广弘,加上自称弥勒化身的武则天大力推动,故初唐弥勒像风行,而至武周时期崇信最盛。

龙门石窟有名的惠简洞,建于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窟内正壁主尊正为倚坐弥勒,高肉髻,波状纹发,身披袈裟,内穿僧只支,双脚并垂而坐,双手置于两膝,与邦瀚斯此尊造型、风格一致。


龙门石窟惠简洞 弥勒像



Lot 22|战国至西汉 镶嵌金青铜三足鼎

尺寸:13.4cm高;15.2cm宽
来源: 美国密歇根州及加州,霍华‧龙伊尔‧帕梅尔(Howard Longyear Palmer,1921-2020)遗产
估价:US$8,000 - 12,000(约HK$62,400 - 93,600)


林林总总的中国青铜器当中,大家最熟悉的应该就是鼎。相传大禹建立夏朝后,用青铜铸九鼎,代表天下九州,象征天命所归、王权所在,所以后来有「问鼎中原」、「一言九鼎」等成语,《周礼》、《左传》等经典亦都有记述鼎的神圣地位。

鼎的原型,其实来自新石器时代相当流行之陶鼎。在礼乐仪式用以盛载食物或煮食的古青铜器之中,鼎无疑为最重要之类别。整体而言,青铜鼎都是圆腹,底部由三只柱足支撑,惟仔细形态则随时代而变迁,各朝自有特色。

例如自周代开始,鼎腹变得较浅,鼎耳也固定于器体两则,而不似殷商时期铸在顶部口缘。


新石器时代 油子岭文化 陶鼎|湖北荆门 屈家岭遗址博物馆

传统青铜器工艺,基本上就是以器形及浮雕装饰称霸。及至春秋战国时期,受益于铁器工具广泛使用,青铜器迎来许多崭新装饰工艺,其中就包括了错金银技术。

《汉书‧食货志》记载:「错刀以黄金错其文。」这种工艺于春秋兴起,战国时代一直进步发展,一直延续到西汉皇朝。

春秋战国的错金银工艺,基本是先在青铜器模范上做出凸纹,待青铜器铸成后,再把金、银锤锻成金银丝、金银片,压嵌在铜器纹槽内,再经磨锉使青铜表面平齐,构成各种花纹、图像,文字。


战国 错金银铜鼎|洛阳博物馆

是次在邦瀚斯上阵的青铜鼎,高13.4cm,下承蹄形三足,鼎耳固定于器体两则,圆盖鼓腹,造型浑圆饱满,盖顶饰三个圈形钮,全身饰错金几何图纹,属战国至西汉时期典型青铜器。洛阳博物馆藏有「战国 错金银铜鼎」,器形设计可作比较。

比起商周时期,春秋战国青铜器的纹饰更趋几何抽象。类近于此件青铜器的几何纹饰,有专家判断可能为鸟纹或凤鸟纹。

自西周开始,鸟纹在礼乐器上愈趋普及,逐步取代殷商盛行的恶兽饕餮纹饰。如此纹饰潮流之转换,正好见证了青铜器从祭祖、奉鬼神等目的,演变成纪念封地、授勋、婚嫁等重大事宜。

此战国鼎为Howard Longyear Palmer旧藏,哈佛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来加入海军,参加过二战、韩战、越战,最终升职至海军少校一职。

退休后,Palmer回归校园成为历史系硕士,最后更执起教鞭授业。


Lot 8|清嘉庆 胭脂红粉彩三足鼎式香炉 「大清嘉庆年制」款

尺寸:27.4cm高;27.7cm宽
来源:2011年9月,伦敦佳士得,The Cowdray Sale专场,Lot 237
估价:US$40,000 - 60,000(约HK$312,000 - 468,000)


现在看此瓷制三足炉,很自然会觉得和上述青铜炉甚为相似。确实,此款佛前供器正是形仿古鼎,上绘西洋艺术启发的粉彩釉,乃融会古今的清朝瓷器。

此炉直边平沿口,短束颈,球状腹,圜底,蹄形三足,肩置对称冲天耳。器内满施松石绿釉,匀净厚润。器外胭脂红地描绘多层粉彩纹饰:口沿回纹,颈部缠枝莲纹,肩部如意云纹。

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莲托八吉祥纹,上、下相错排列,纹样繁复,色彩绚烂,富丽堂皇。三鼎足饰缠枝莲纹,耳中有长方形穿孔,正背面饰缠枝莲纹,侧面为回纹。所绘纹饰精细,整体布局繁缛而不失秩序。

清帝笃信藏传佛教,故宫中佛堂甚多,仅紫禁城内就有佛堂四十余处。此类三足炉,常与一对花觚、一对烛台组成一组五件的佛前供器,用以安放香、灯、花等供品。

佛教八吉祥纹,又称八宝,分别为「法轮」、「法螺」、「伞」、「华盖」、「莲花」、「罐」、「双鱼」、「盘肠」。

「法轮」、「法螺」较为人熟知,法轮象征佛法不灭、度化众生;法螺声彻远方,是古印度征战的号角,吹螺能号令三军,用以比喻法音警世,降伏众魔。


清乾隆 画珐琅五供|北京故宫

「伞」和「华盖」的形象和别称较为相似,在其他器物或画像中亦容易被混淆。 「华盖」本就会称为「伞」或是「伞盖」,而在此八吉祥供器上的「伞」,其实是「法幢」。

「法幢」原为古印度王或大将所用的军旗,战争胜利时摇旗欢呼,象征佛法坚固不衰、能胜外道;「华盖」则是贵族和皇室出巡时的仪仗器具。

「莲花」出于淤泥而不染,象征佛陀菩萨清净庄严,是常见的佛教纹饰。 「罐」即是「宝瓶」,瓶中聚满甘露,代表佛陀能为众生平息热恼,消除灾障;亦象征佛陀教法圆满无漏,法水常流。

「双鱼」亦是瓷器上很常见的吉祥纹饰,佛经记载,佛陀行菩萨道时,曾慈悲舍身为鱼王,解救饥渴众生,因此,鱼被视为丰足、富裕的吉祥物。

「盘肠」,又作「盘长」,另一较易明白的别称是「吉祥结」。形象为一个没有开端、没有结尾的结饰,无始无终寓意佛法圆融无尽。

中国陶瓷史上,清朝在彩瓷上开创了崭新局面。首先是铜胎画珐琅,工艺由欧洲传入,顾名思义就是以铜制器胎,然后把珐琅质釉料填画于表面。在铜胎画珐琅影响下,法宫研发出珐琅彩瓷器,为区分两者,故又称「瓷胎画珐琅」。

粉彩,则是由珐琅彩衍生而成的新品种,于康熙中期出现。它在色料中掺以铅粉并加施玻璃白,有意令色彩不那么浓艳。用分水淡洗法涂饰花纹层次,色阶繁多,色调温润柔和。

胭脂色釉,也称「金红釉」,同样于康熙年间从欧洲传入,即唐英所说的「西洋新制紫色」,由于釉色颇似女性胭脂,故又名「胭脂红」。

胭脂红釉呈色深浅,根据烧造时掺入黄金的多寡而定。含金量越高,胭脂色越浓。一般而言,呈色分为胭脂水、胭脂红、胭脂紫三种,胭脂紫颜色最浓郁深沉,胭脂水则最粉嫩淡雅。


乾隆 胭脂红地粉彩缠枝莲托八宝纹三足炉|厦门保利,2016年,RMB 299万

综观嘉庆制瓷技术,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题材,皆以前朝作品为蓝本。尤其是嘉庆早期,作品与乾隆非常相似,故有「乾嘉不分」之说。

2016年,与本品相当近似的「乾隆 胭脂红地粉彩缠枝莲托八宝纹三足炉」,于厦门保利拍卖,结果以RMB 299万易手。



Lot 94|徐悲鸿(1895-1953)《饲马图》设色纸本 立轴 一九三七年作

尺幅:77.5 x 42.8cm
款识:芳艸得来且自饱,更须何计慰平生。作榘先生方家教。丁丑夏日悲鸿客广东遣兴。
钤印:东海王孙、庄敬日强(白文印杨仲子所刻)
来源:旧金山私人收藏
注:上款人作榘先生应为梁作榘,《美术杂志》创刊人之一,香港大众学校校长。与梁锡鸿、陈抱一、徐悲鸿、丰子恺等艺术家交好。于邦瀚斯2018年12月17日拍出之徐悲鸿一九三八年作品猫石图,其上款亦为作榘先生
估价:US$70,000 - 90,000


中国传统绘马,以细线勾勒为主,烘染为辅;徐悲鸿的大写意马,则突破前人藩篱,线条粗犷豪放,带有书法精神。与此同时,他又将西方绘画的光影明暗融入墨法,受光面留白,阴影用墨点,可谓融会中西之长于一书。

这位江苏人一生坚持写实主义,曾经在法国的巴黎赛马场、德国的柏林动物园画过数千张马的速写,长期研究马的肌肉、骨骼、神情动态以及生活习性,故笔下马匹造型生动,透视准确,形神兼备,气韵无穷。

市场上的徐悲鸿马画,以奔马为主,多见马匹鬃毛乍起、马尾飞扬、四蹄腾空、奋勇狂奔。至于此幅《饲马图》,却是一派闲适,放牧吃草,悠然自得。

中国传统画马有肥马、瘦马之分,徐悲鸿的马高长劲瘦、傲骨嶙峋,偏于「瘦马」一路。惟他摒弃了文人画瘦马的伤感情绪,更多的是以昂扬姿态传达积极乐观态度,就如此幅《饲马图》一样,配上「芳艸(同草)得来且自饱,更须何计慰平生」题字,更具豁达人生之意。



Lot 56|刘国松《峡谷》设色纸本 立轴 一九六七年作

尺幅:52 x 58cm
估价:US$15,000 - 25,000(约HK$117,000 - 195,000)


中国水墨画走了逾千年的路,及至近代才迎来冲击革新,而刘国松便是箇中关键人物。

这位「现代水墨之父」最重要的艺术成就,是透过西方理论与创作观念,为中国绘画开拓了新方向,把此停滞的传统推向现代。他沿用中国传统笔、墨、纸等工具材料,但表现形式上却加入不少西方元素,创造出崭新绘画技巧与风格,影响了两岸三地无数画家。


「现代水墨之父」刘国松

刘国松,1932年于安徽出生,十四岁学习传统国画,二十岁改习西画。他在台湾师范大学毕业后,创立「五月画会」,发起现代艺术运动,个人亦随之开始走向抽象绘画创作。

1960年代,刘国松体会到「媒介」本身不可替代的特性,遂重拾水墨,提出创立「中国的现代绘画」。他在水墨发展的一大贡献,是重新诠释传统文人画的「笔墨」:「笔就是点和线;墨就是色和面;皴就是肌理」。

他同时不断实验许多技法,包括研创粗筋棉纸(又称国松纸),发明「抽筋剥皮皴」技法,又发起「中国水墨画学会」,倡导中国画现代化,建立了抽象水墨之鲜明面目。

1965年起,刘国松在世界各地举行个展及参加艺术大展,作品获全球多个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及授奖,声名鹊起。 1966年,他于旅美期间受到普普艺术(Pop Art)、奥普艺术(Op Art)、硬边艺术(Hard Edge)之影响,创作展现出崭新技法和面貌。

此幅《峡谷》绘于1967年,正是上述时期之创作。该年,他在纽约Lee Nordness画廊举行个展,获《纽约时报》艺评家John Canaday给予以下评价:

「……中国传统山水画与现代抽象的迷人结合。他那如扫帚大小的画笔,充满了墨水或色彩,以旺盛活力跃然纸上……海洋、山脉、峡谷忽隐忽现;纸张各处好像被重量和力量撕开,打开了道道鸿沟……」


拍卖详情

拍卖行:洛杉矶邦瀚斯
专场:中国艺术珍品 Chinese Works of Art
地址:7601 W. Sunset Boulevard, Los Angeles CA 90046
预展日期:2021/6/19-21|12pm - 5pm
拍卖日期:2021/6/22|10am

查询:Rachel Du
+1 323 436 5587
asian.us@bonha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