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读懂清代玉器的美学,总绕不开一个人 - 乾隆皇帝。这位「文青」皇帝痴迷玉的温润,不只是玉器收藏家,更是挑剔又有主见的设计总监。今年秋天,佳士得香港在预展期间乘势推出「地精天华:蔡庆文暨刘木兰伉俪珍藏中国玉雕」特别展览,恰好可作一把钥匙,带我们重回那个玉器的黄金时代,一窥皇帝品味。
这次展览汇聚香港知名藏家蔡庆文、刘木兰伉俪过去三十五年间精心搜集的一系列珍罕清代玉雕,包括翡翠人物雕像、白玉山子,以及各类珍稀玉雕器皿。
刘木兰回忆自己与玉的缘分,从童年在珠宝店听长辈谈「老坑玻璃种」、「苹果绿」开始,进而沉醉于玉雕的艺术世界,探索题材寓意、工艺层次、历史脉络。这次佳士得的展览,不仅展示了藏家的品味与慧眼,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透过这些玉雕,使我们得以重温乾隆皇帝追求「以玉比德」的理想。
清乾隆 白玉蝴蝶活环耳盖奁
乾隆皇帝欣赏玉的静谧与端雅,对当时民间追求繁丽雕琢的风气却颇为不以为然。他认为那些一味炫技、讲究繁饰的玉器失去了玉本身的神气,甚至以「玉厄」来形容这类俗气之作。在他看来,玉雕的最高境界,应是天然而有文人气质,温润含蓄而非艳丽取巧。
乾隆并非仅仅「懂玉」,他几乎参与了整个御制玉器的创作过程。对于进呈的玉作,他常亲自召阅半成品,逐一过目,甚至下旨修改,务求合乎他心中的理想样式。正是在他的严格标准与审美主导下,宫廷造办处的玉器出品达到一种极致平衡 - 雕琢精密而不失天真与文雅。
清乾隆 白玉蝴蝶活环耳盖奁
直径:19.5 cm
来源:
- 米莉森.罗杰斯(1902-1953年)旧藏
- 《The Imperial Sale》,香港佳士得, 1996年4月28日,拍品1号
出版:
- 亚洲文明博物馆,新加坡, 1996年11月21日-2002年6月18日
- 香港艺术馆,《金木水火土:香港文物收藏精品展》,香港, 2002年
- 香港艺术馆,香港, 2005年10月14日-2008年9月12日
乾隆皇帝倡导「仿古」,鼓励玉工以高古青铜器、玉器为蓝本。此盖奁正是模仿青铜器的造型,并融合当时代风格特点,呈现出既有古韵,又具新意的样貌。
整器玉质上乘,色泽温润。圆腹撇足,口沿镂雕四只蝴蝶活环耳,足墙上饰一圈如意云头纹,盖呈拱形,钮作宝塔状。线条流畅而匀称,雕工细腻考究,尽显乾隆朝玉作的精致与规整之美。
蝴蝶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寓意吉祥美满,民间有「庄周梦蝶」、「梁祝化蝶」的传说,赋予它深邃的哲学与情感寓意。而「蝴」与「福」谐音、「蝶」与「叠」同音,连起来便是「福叠」,寓意福运绵延不绝。这种寓意上的层层叠进,也正是乾隆时代玉器设计的巧思所在。
遍观现存公私收藏,尚未见与此器形制、纹饰完全相同的例子,或为孤品。可参考北京故宫所藏一件青白玉八宝蝴蝶活环耳盖炉,口沿对称饰四蝴蝶耳,造型相近,推测或出自同一工匠之手。
青白玉八宝蝴蝶活环耳盖炉|北京故宫
清乾隆 青白玉浮雕「岁寒三友」插屏
直径:16.6 cm
来源:
- 亚瑟· M·赛克勒旧藏,纽约佳士得, 1994年12月1日,拍品123号
出版:
- 《Transactions of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1963-1964年,伦敦,图版400号
乾隆朝晚期,民间玉作终于出现了一股革新潮流,那种过分花俏的设计大为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格调与文人气息的作品。其中,被称为「玉图画」的玉雕在民间逐渐流行起来。乾隆对此颇为欣赏,更评曰「尚有雅趣可玩」,足见这类作品恰合他的审美趣味。
乾隆皇帝提倡以玉为纸、以刀代笔,把绘画的笔意与山水的意境融入玉雕之中。根据清宫档案记载,他甚至亲自选取宫中收藏的名画作为设计底本,命工匠依图琢刻山水玉雕。其中最著名的例子,便是以五代画家关同《关山行旅图》为蓝本的玉山,现藏北京故宫。
这类符合乾隆皇帝审美的「玉图画」,题材多取自文人典故与名山胜景,形式则分为三种:平面插屏、圆形笔筒与不规则山子。这件青白玉浮雕「岁寒三友」插屏,正是其中的上乘佳作。
玉质青白通透,色泽莹润纯净。圆屏两面两面皆以多层浮雕刻成,一面雕寿老与童子行于层峦叠嶂之间,苍松葱郁连绵,雕功精湛,甚至有景深效果。另一面则雕松、竹、梅三景,寓意「岁寒三友」,构图灵秀,意境空灵。
清乾隆 白玉佛手
宽度:22 cm
来源:
- 法国私人旧藏
- Roger Keverne Ltd., 伦敦
- 香港佳士得, 2011年11月30日,拍品2904号
出版:
- Roger Keverne (ed.),《Jade》,伦敦, 1991年,图版94号
清乾隆时期,景德镇的匠人对釉料配方与烧制技术的掌握可谓登峰造极,能随心所欲地仿制各类器物。其中一种特别的品类,便是「像生瓷」,也叫「仿生瓷」,专门模仿花果或动物形象,造型逼真,几可乱真。
红釉盘盛木雕彩绘佛手|台北故宫
同样的趣味在玉器制作中也风靡一时,工匠们将自然界的果实与花木化为灵动生趣的玉雕,让玉石有了生命的气息。这件白玉佛手便是佳例。
此件佛手以折枝姿态呈现,十一指相拢,枝叶依附果身,蒂梗缠绕舒展,枝叶翻卷灵动,一侧中空,可作插花之用。工匠运用圆雕、透雕等多种技法,将果实与茎叶琢刻得维妙维肖,线条圆润流畅,转折自然,宛如天成。
佛手果形饱满,指节分明,细节处转折精微,既有写实的生趣,也不失文人赏玩的意趣。更难得的是其体量硕大,较一般公私收藏的同类作品更为壮观。台北故宫亦藏有一件青白玉佛手,尺寸较之略小。
佛手即香橼,果皮似橙柚,其状如人手,俗称佛手柑,清香可食,通常多作赏玩清供。古人因「佛」与「福」、「手」与「寿」音近,而视之为吉祥长寿的象征。清代以佛手为题的玉雕极为流行,寓意「多福多寿」,又带平安之意。
玉佛手|台北故宫
清乾隆 御制白玉茄式鼻烟壶一组十件及紫檀盖盒
尺寸:25.5 cm(盒方)
来源:
- 香港佳士得, 1994年11月1日,拍品1257号(封面)
展览:
- 香港艺术馆,《金木水火土:香港文物收藏精品展》,香港, 2002年
- 香港艺术馆,香港, 2005年10月14日-2008年9月12日
这套鼻烟壶造型可爱,雕成茄子模样,小巧精致。壶身以白玉琢成,盖与匙则以碧玉雕作,匙端卷曲如茄蒂,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全套共十件,整齐安放于紫檀八角木盒之中,内衬黄绸,格外雅致。
鼻烟原本来自西方,早期音译为「士拿乎」。康熙年间已传入中国,所谓鼻烟,其实是将发酵的烟叶磨成细粉,再调入香料,吸入鼻中时能通气提神。在当时,鼻烟极为珍贵,最初仅流通于宫廷与王公贵族之间,可谓上层社会的新奇奢侈品。
与西洋用盒盛装鼻烟不同,清代宫廷别出心裁,设计出带匙盖的小口鼻烟壶。这种设计既实用又便于随身携带,迅速成为风尚。从早期的各种玻璃,到后来的玉石、牙角雕刻,再到金属胎画珐琅、玻璃胎画珐琅与瓷胎鼻烟壶,工艺之繁多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精巧工艺。鼻烟壶也因此不只是实用品,更成为赏玩的艺术小品,有时还会成盒成套地摆设或作为赏赐之物。
仿生造型的玉制鼻烟壶在十八世纪后尤为流行,宫廷造办处制作的数量明显增加。然而像这一套完整保存、配有原紫檀木盒的十件成组鼻烟壶,实属难得。可对比台北故宫所藏两套青白玉茄式鼻烟壶,其配置与此套作品极为相近。
玉茄式鼻烟壶|台北故宫
晚清 翠玉「福禄寿」三星摆件一组
高度:24.5 cm
来源:
- 美国私人旧藏
- 香港佳士得, 1993年10月25日,拍品1005号
展览:
- 《佳士得上海分公司开业庆典世界艺术品展览》,上海,1994年,图录图版43A
出版:
- 《香港佳士得二十周年》,香港, 2006年,页382-383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一件对藏家本人别具意义的作品。
1993年秋天,刘木兰在香港佳士得第一次举牌竞投,就拍下了这组色泽清润、通透如水的「福禄寿」翡翠摆件。常说「翡翠以绿为贵」,这三尊作品正是最好的诠释。绿意明丽而柔和,光华内敛,历经三十年依然闪耀动人。
这组摆件是刘木兰第一件在拍场竞投回来的宝贝,可谓是她收藏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三尊翡翠雕像体量宏大,分别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福、禄、寿」三星。寿星额广眉白,一手持杖,一手托灵芝,身旁两童分别捧着宝瓶与长生桃,寓意长寿安康;福星身着官袍,两童相随,一持莲蓬,一举莲茎,象征福气绵长、好事连连;禄星则作高官打扮,手执如意,神态庄重祥和。其右侧童子立于山石之上,托起祥云宝珠,左侧侍女执扇而立,气韵静雅,仙气萦绕。
整组作品以上乘碧玉雕成,玉质通透如水,色泽清润明丽,雕工细腻流畅,人物神态生动,既有吉祥寓意,也展现了工匠的极致技艺。如此规模与质地的三星翡翠摆件极为罕见,或为孤品,尤其珍罕。
展览详情
地精天华:蔡庆文暨刘木兰伉俪珍藏中国玉雕
展览日期:2025/10/23 - 29|10:30am - 6pm
地点:香港佳士得 The Henderson 6 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