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光盈袖溯史迹 台湾「居易书屋」珍藏古玉亮相嘉德香港秋拍

是次香港秋拍,中国嘉德为各位藏家同好带来「璧光盈袖——居易书屋珍藏玉器」专场。全场179件古玉,皆为台湾重要藏家「居易书屋」花费四十余年心血的珍藏,涵盖高古、中古至明清全线。

拍品绝大部分曾于2000 年在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展览并结集出版《璧光盈袖——居易书屋珍藏玉器展》一书,专场内重要的明清玉器亦曾于美国巡回展览,并于《清代玉雕之美》一书出版,​​传承清晰,都是几十年未见于市场的生货,相信暨奉文堂专拍后又将为大家呈现一场玉器盛宴。


居易书屋主人摄于《璧光盈袖——居易书屋珍藏玉器展》


《璧光盈袖——居易书屋珍藏玉器展》

居易书屋主人来自台湾,收藏文物已有四十年之久。所藏玉器涵盖从远古而至近代各时期,体现玉器演进之史迹。从温润坚贞的古玉器、入手把玩摩挲的玉雕玩件,到富文人特质的文房玉器、生活配饰,琳琅满目。

数千年来,中国人爱好美玉,已成为一种民族的「癖好」,也是世代精致文化的传承。玉的品质优雅温润,经由艺匠设计雕琢,不但在外型方面多彩多姿,在内涵方面也呈现了独特的风格,亦创拓了「须以神遇,不以迹求」的意境。


Lot 612|新石器时代 白玉璋

尺寸:长17.4cm、宽16.1cm
来源:居易书屋珍藏,台北,入藏于1999年以前
出版:《璧光盈袖——居易书屋珍藏玉器展》,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2000年,编号10
展览: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璧光盈袖——居易书屋珍藏玉器展》,2000年5月26日-6月25日

玉器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一直被视为神人沟通的媒介,其独尊地位无以伦比。

纪元前三千年纪之末的黄河流域文化玉器制作,器类上以玉兵器为大宗,其中包括玉钺(斧)、玉刀、以及新兴的牙璋等。此类玉器作为其文化表征,似乎与当地的生计方式有关,皆因刀与斧是黄河流域,自仰韶文化以来重要的生产工具

在制作技术以及风格上,黄河流域文化的玉器有几个共通点:

  1. 治玉技术熟练:选料、成器、抛磨等功夫均运作自如,治玉技术高超。玉器造型趋向规整、简单、轮廓线明确俐落。
  2. 大型化:尤其是上游区,由于有丰富的玉矿,加上开矿技术与经验丰富,推测在此阶段已能大量开探玉矿,而非仅靠一些水玉为料,提供大型玉器制作的雄厚资本;齐家文化长达50 - 60cm的多孔玉刀,直径40 - 50cm的玉壁,以及高20 - 30cm的玉琮,均可为证。
  3. 薄片化:诚如上述,上游区可能是当时的一个玉料库,提供中、下游区的玉料之需;相对地,也说明了中、下游区的玉料来源较不稳定而艰难。因此,常见一器被剖了又剖,成为厚度仅0.1或0.2cm的薄片状器。
  4. 礼器化:此阶段大部分玉器属象征之器,与实用的母型器脱离关系,一些玉钺或刀的不开刃,如陶寺所出的玉钺,也说明其功能,纯属象征用的礼器。

Lot 478|战国 青玉鹦鹉

尺寸:高2.6cm、宽1cm
来源:居易书屋珍藏,台北,入藏于1993年以前
出版:《璧光盈袖——居易书屋珍藏玉器展》,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2000年,编号105
展览: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璧光盈袖——居易书屋珍藏玉器展》,2000年5月26日-6月25日


Lot 519|宋 白玉狮子戏球

尺寸:高3.2cm、宽4cm
来源:
 • 慎德堂旧藏,台北
 • 居易书屋珍藏,台北,入藏于1999年以前
出版:《璧光盈袖——居易书屋珍藏玉器展》,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2000年,编号155
展览: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璧光盈袖——居易书屋珍藏玉器展》,2000年5月26日-6月25日

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有以玉祭天礼地、以玉陪葬的严密传统与制度。及至宋代,玉件不再肃穆难近,反而变得非常生活化、艺术化、多样化。

宋代由于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市镇繁荣兴盛,加上绘画雕塑等艺术的高度成就及金石学研究兴起,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新兴平民商业消费层。此重大的转变,不仅给予玉匠的创作的极大自由发挥空间,市场也因自由的商业化而变得非常活泼生气。

宋代的政经及文化环境成为精美玉件的孕育摇篮,其中「边材」玉件大量出现。

玉石原石经过数次切割取材,会留下不规则的天然连肉外皮层,或切割取舍后的夹层不规则玉肉,俗称「不成材」或「边材」。由于宋代流行随葬玉册、玉带板等器,取材时只取直取方,余下大量边材,边材玉件便应运而生。


Lot 519|宋 白玉狮子戏球 局部

一般来说,此类边材不是因太小而被直接抛弃,就是被再次切割取材,直至无可取用为止,鲜少有直接拿来使用的。但仔细观看宋代玉器,却可发现有相当比例的玉件形状,既非天然,也非人工刻意,有如锥形三角;有如橘子切边,一面平直光滑,另一面留皮;有如半月形薄片。这些玉件就是运用了边材来制作。

边材玉件为了物尽其用,构图极力配合玉形,与其说是「巧思」,倒不如以「勉力构思」来形容较为贴切。


Lot 550|明 青白玉沁色鸿运当头卧马

尺寸:高4.1cm、宽5.4cm、厚3.1cm
来源:居易书屋珍藏,台北,入藏于1999年以前

明清以来,玉雕作品以观赏和装饰性器为主流,特别重视玉器的造形设计与镂刻、巧作等工艺,产生令人惊叹的绝世佳作。鉴赏界以一句话点出明清玉器特点 - 「明代要以神似,清代求其纤巧」。

明代雕刻工艺飞跃进步,「玉作」成为重要雕刻工艺的项目之一,由政府设立之「御用监」专门监督雕刻工艺部门。玉料受到理学思想的审美观影响,极重视材质质地的净洁无瑕,尤喜纯净的白玉。除白玉外,也普遍使用青白玉、黄玉等。

今日考古出土最具代表性的明代玉器,应该是明万历皇帝定陵出土的「御用玉器」,从中可见明代顶级玉器的特色。

1956年北京定陵出土的玉器,玉质是标准来自和阗所产的「籽玉」,质地洁白无疵,为上等进贡玉料。器面抛光莹润无比,部分器品琢刻极薄,透光见影,器面虽然光素,只有少数刻纹,但器形设计优美,或器表经再三精工琢磨呈现出莹美光泽,表示明代玉工处理玉材的独特手法。

精细镂刻功夫,及各种器型转折弯曲部分,表现了处理极硬的石材时,仍能呈现最柔美弧度的精绝技法,乃玉工积长年岁月所累积的技法经验,实非一时努力可得。

明代佩饰,以玉制作,花卉、动物、人物均有,凡其工艺均得神韵妙趣,生动自然,比后来清代玉器的线条简洁流畅。


Lot 546|清 青玉释迦摩尼坐像

尺寸:高17.5cm
来源:
 • 慎德堂旧藏,台北
 • 居易书屋珍藏,台北,入藏于1999年以前
出版:《璧光盈袖——居易书屋珍藏玉器展》,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2000年,编号248
展览: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璧光盈袖——居易书屋珍藏玉器展》,2000年5月26日-6月25日

清代玉雕技艺更加精进,因平定回部,玉料来源不绝;政府造办处设玉作部门,专门管理玉雕相关工艺;且因乾隆皇帝爱玉成痴,大臣投其所好,各种奇巧之作频出,促进玉工技艺进一步提升。乾隆年间,平定大小金川,经此地大量输入缅甸所产的硬玉翡翠,使玉雕工艺再掀高潮,后世常以「乾隆工」代表精湛的玉雕工艺。


Lot 546|清 青玉释迦摩尼坐像 局部

清代玉雕的集中地,北方以京师,南方以苏州、扬州为最发达。清代玉器品类繁多,除服饰佩玉、文房用品、摆件之外,皇室贵族将日常用品扩展至玉器制品,如家具中的镶嵌玉件、茶具、食器等,甚至还有玉屏风、玉灯笼、玉格等耗费材料又极费雕工的大型玉器出现。

玉匠相石巧作,因材设色,各显妙技,各种技法如浅浮雕、深雕、多层雕刻、圆雕、高雕、镂雕等无不运用自如,巧夺天工。清代玉雕是中国雕刻工艺之高峰,作品之丰、技法之妙、玉作之盛,可谓超越历代。


拍卖详情

拍卖行:中国嘉德(香港)
专场:璧光盈袖——居易书屋珍藏玉器
预展日期:2020/10/5 - 9
拍卖日期:2020/10/10|10:30am
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展览厅3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