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季,北京的拍卖如约而至。中国嘉德瓷器及古董珍玩部一如既往为广大藏家及爱好者呈现一场丰富的艺术品盛宴。本季共推出八个专场,涵盖瓷器、文房杂项、佛像、紫砂、玉器、西洋家具等众多门类,900余件拍品。
夜场部分,除了深受藏家喜爱和关注的「玲珑」专场和代表宫廷御用主题的「宸赏-明清御瓷珍玩」两个常设专场之外,又增设了两个主题专场。去年春季的「景行止止」专场,引领了市场风向。此季,更推出了一个将画意与诗文融合一器的「超以象外——宫廷艺术中的诗与画」特色专场。
自明洪武二年,明廷设立御窑厂烧造皇家御用瓷器之始,明代早、中、晚各时期,不仅以其独特的时代特征赢得世界的关注,更影响了后世。此季新增「日月光华——明代御瓷珍玩」专场,以飨藏家。
除上述夜场以外,其他门类也异彩纷呈。「湛园‧珍藏」专场继续立体式收藏的形式呈现。佛像部分,「旃檀林」专场风格依旧,为广大藏家呈现佛像之美。明清及现当代紫砂,更有佳作亮相。
Lot 821|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纹鹿头尊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附木座
高度:44 cm、56.5 cm(连底座)
来源:
- 美国加州卡马里罗市(Camarillo)「Chuck Survivor's Fund」基金会旧藏,本品为基金会创办人Chuck先生1940年代前购自中国
鹿头尊器型首创于康熙朝,雍正时期亦有烧制,因造型似鹿头或牛首而得名,故又名「牛头尊」。乾隆皇帝对大件器物青睐有加,因此鹿头尊在乾隆时期颇为流行,青花器多绘缠枝莲纹,故又名「清廉尊」。口沿部饰回纹、万字不到头间以团寿字、如意纹;其万字不到头间以团寿纹又具「万寿不到头」的吉祥内涵,寓意福寿连绵。肩、腹部满绘缠枝莲纹,此莲花与常见缠枝莲纹差异较大,所绘写实,莲瓣、莲心等表现细腻入微。外底心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是为清宫最尊贵器形之一。上海博物馆收藏有相同作品,可资比较参照(下图)。
上海博物馆藏品
Lot 925|清乾隆 蓝釉描金缠枝花卉开光洋彩百子婴戏图大瓶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附木座
高度:73.2 cm
来源:
- 法国里昂收藏家朱尔布朗莎尔(Jules Blanchard,1874-1953)旧藏,二十世纪初得自巴黎,由家族传承
朱尔·布朗莎尔,法国实业家,活跃于20世纪上半叶,常驻于法国卢瓦尔省的沙泽勒-叙尔-里昂(Chazelles-sur-Lyon)。他是一位颇具眼光的艺术收藏家,尤其对亚洲艺术、特别是中国瓷器情有独钟。布朗莎尔活跃于巴黎艺术市场,透过画廊和拍卖行收购艺术品,其收藏反映了20世纪初欧洲上层社会对东方艺术的浓厚兴趣。他倾向于收藏体量宏大、装饰华丽、工艺精湛的瓷器作品,尤以18至19世纪的清代官窑为主。
本品绘各式缠枝花卉纹,花卉线条宛转悠长,充满洛可可艺术风格。腹部置双圆形开光,内洋彩绘百子婴戏图。体量壮硕,装饰富丽,仪态堂皇,对于表达这种人天之愿,自须尽态极妍,穷御窑之能事,方衬帝心之「绮丽」。
据《清宫瓷器档案·奏折文稿》中载:「乾隆十二年(1747 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内务府大臣三具奏呈,旨:……该监督年节进贡偶尔随意用洋彩,吉言新式之类,不在此限,钦此。」本品以百子婴戏组成三阳开泰、太平有象、五谷丰登、平生吉庆、竹报平安等诸多吉祥寓意。
若本品之体量硕大,且口胫皆以蓝釉描金装饰者,可参见故宫博物院藏御题诗文花卉者,高度为64.7公分,略小于本品。纹饰者可见故宫藏松石绿地开光者,其舞龙舞狮者,五谷丰登者以及吹奏乐器者均与本品姿态一致,可资比较。
此式婴戏图母本,当属自宋以来的一类婴戏题材画作,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苏汉臣款《长春百子图》其孩童形像以及树石法颇类,此作虽非汉臣原作,但至少为明代作品,是对宋意的一种传承。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苏汉臣款《长春百子图》(局部)
另外,本品孩童开脸颇具冷枚笔意。故宫博物院藏冷枚《罗汉图册页》,其中「心空六扰」页所绘六童眉眼低垂,与本品类似。而「天花飞舞」页,仰首罗汉猪鼻姿态与本品所绘多位昂首童子相似,这又与去年秋拍《玲珑》专场封面的Lot 899「清乾隆 松石绿地红蝠开光珐琅彩加洋彩婴戏图绫带耳小葫芦瓶」一面开光葫芦相同。
Lot 932|清乾隆 墨彩乾隆御题唐岱山水四体诗文八方小笔筒
高度:10.2 cm
题识:
- 「云无心出岫,水不舍长流。云水相连处,苍茫数点鸥」,钤印「见天心」;
- 「玉峡何人擘,白龙长自飞。兴来青眼看,直欲洗尘衣」,钤印「体仁」、「万有同春」;
- 「为隔尘氛绕,应怜曲径长。板桥流水外,别有读书堂」,钤印「研露」;
- 「天末见扁舟,顷刻来前浦。塔院晚钟声,客船一夜雨。乾隆御制」,钤印「乾隆」
来源:
- 赵从衍先生旧藏;
- 北京拍卖会,2018年11月21日,lot61
著录:
- 《华光草堂珍藏清代瓷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73年,图118;
- 《紫禁城的记忆-图说清宫瓷器档案·文房卷》,卞亦文主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第108页,图41;
- 《中汉拍卖十年精赏》,中汉拍卖,2019年,第167页,图243;
- 《弘历的世界(下卷)‧嘉惠艺林》,保利艺术研究院、保利艺术博物馆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21年,第378、379页,图98;
- 《嘉德精品录(2014-2023)-瓷器及古董珍玩、古典家具及工艺品》,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文化艺术出版社,2024年,第133页,图88
展览:
- 《华光草堂珍藏清代瓷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73年11月-1974年2月,编号118;
- 《弘历的世界-乾隆御制诗文稿、兰亭图帖緂丝卷暨重要宫廷艺术特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21年4月23日-5月10日,编号98
著录:
- 《华光草堂珍藏清代瓷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73年,图118;
- 《弘历的世界(下卷)‧嘉惠艺林》,保利艺术研究院、保利艺术博物馆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21年,第378、379页,图98
- 《嘉德精品录(2014-2023)-瓷器及古董珍玩、古典家具及工艺品》,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文化艺术出版社,2024年,第133页,图88
乾隆皇帝对于与宫廷画师诗画唱和的活动乐此不疲,甚至在「宝亲王」时期就不乏此举。再以明确的诗作母本制器,是独属帝王的「书之岁华」。
笔筒展开图
笔筒四面以篆隶真草四体书,书诗文四首,出自《御制乐善堂全集》,即《水云榭》、《松涧流泉》、《小园闲咏》十五首之首「曲径通幽」以及《名唐岱画页》九首之「远浦归航」。其中既有以画成诗,又有以诗成画,将典雅所描绘的「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等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是乾隆皇帝于三希堂中的卧游观,亦是独属帝王的山水体认。
《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之《小园闲咏之曲径通幽》、《水云榭》以及《题唐岱画页之远浦归航》诗文
故宫博物院藏有与本品相类的墨彩一诗一画的八方笔筒两例,其一与本品尺寸、造型均相类,亦以四体书诗文,四首诗文均取自《题唐岱仿古十二帧》,著录于《御制乐善堂全集》卷二十八。其二尺寸略大于本品,且均以真书题写诗文,四首亦均著录于《御制乐善堂全集》,分别为《水中楼影》、《丹台春晓》、《冬早闻雀声》以及《赋得秋水长天一色》。
故宫博物院藏品
而依《故宫博物院藏御制诗陶瓷》文末附表「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御制诗瓷器」统计,共计入76件,其中乾隆者66件,除22件选用《清高宗御制诗文集》者(且多为茶具及题咏相对应器物,如《咏挂瓶》、《咏仿永乐朱漆菊花盘》等),其余44件皆以《御制乐善堂全集》诗文入饰,如此比例似乎亦彰显乾隆皇帝对于其和硕宝亲王时期诗作颇为满意,甚至是对于其时的追忆。
而在这些「乐善堂」诗作中,题画诗并不多,除本品及上文故宫藏品提及两组题唐岱者,另可见《题蒋南沙相国画屏五景》、《题焦秉贞人物画册十二帧》、《题穆僖画》、《题邹一桂花卉十二幅》以及《题赵伯驹仙山楼阁图卷》。另如本品之《小园闲咏》是以诗作画者,亦由唐岱完成,即故宫博物院藏唐岱《小园闲咏册》。综上所述,乾隆皇帝对于唐岱画作的推崇是毋庸置疑的。而本品御制诗提及《题唐岱画页》为九开本,未见其本,但可从其他唐岱画作中寻其踪迹。 《远浦归航》及《水云榭》面所绘内容均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岱《墨妙珠林(申)册》之「仿吴镇山水」相似。另其「玉峡」诗文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岱《仿范宽秋山瀑布轴》相类。
故宫博物院藏 唐岱《小园闲咏册之曲径通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岱《墨妙珠林(申)册》之「仿吴镇山水」及《仿范宽秋山瀑布轴》(局部)
Lot 941|清乾隆 紫檀嵌银「御制济源盘谷考证」白玉填金山水诗文册页十六开
尺寸:9.1 x 7.1 x 3 cm
来源:
- 宁波实业家、收藏家王克诚先生(1904-1983)旧藏,拍品直接得自于王氏后人
本品一函十六开,长方形,用绫子包边,装饰成册页形式;其中玉册共计四片,每片两面均刻有精雕填金的山水图像或文字,刀口填金。玉版呈天青白色,皎洁无瑕。第一片正面刻盘谷寺图,背面刻《御制济源盘谷考证》正文,第二片和第三片两面均刻考证正文,第四片正面刻考证正文,山水亭桥图。四片玉册被装帧成书册形式。
玉册展开图
玉册上所刻《济源盘谷考证》一文,收录于乾隆《御制文二集》卷21中,是一篇地理考证文章。此玉册无论是玉册材质、图文刻法、还是装帧形式,都是符合清代规制的宫廷玉册。
玉册这种形制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品级。检阅公私收藏,同类可参考「清乾隆 御制青玉填金十六应真玉册」,曾售于北京2015年6月6日拍卖会,编号6375,以RMB 2,070万成交。
而市场所见玉册均为佛教题材,这与乾隆皇帝笃信佛教息息相关,由此可知,此类宫廷玉册虽极为稀少珍贵,但多为佛教相关题材。而此件《御制济源盘古考证玉册》题材更是特殊罕见,乾隆皇帝对唐朝名士李愿隐居之地的盘谷,近三十年不断考证追索的成果呈现,其间又与「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之名作密切关联,更是与唐人韩愈、李愿的一种时空交流,可谓「超超神明,返返冥无」的千载流动。
清宫旧藏有文征明《楷书盘谷叙》,乾隆时期曾命张若霭补绘盘谷图,其绘济源盘谷之全貌,虽与本品刻绘盘谷图有异,但笔意相通。
Lot 967|明成化 白釉加康熙五彩十六子婴戏图碗
「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成化本朝
直径:18.5 cm
碗外壁五彩绘婴戏图,外底心青花双圈内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细观本胎釉可以发现,胎质洁白细腻,颇有明成窑意韵,而彩明显为康熙五彩。因此可初步推测,本品以成化白胎,康熙施五彩绘就而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成化白釉碗与本品底款对比
纽约佳士得,2010秋季拍卖会,lot 1359
本品所落成化官窑楷书款在传世流通成化瓷器中并不多见,但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一只成化白釉碗,其落「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其款识与本品高度相似,均是「大」字右侧不出头,应为同一人所写。
市场流通者中,见纽约佳士得2010秋季拍卖会第1359号「明成化 白釉碗」,尺寸与本品相当,外壁无纹饰,仅外底落「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款识结字、落笔与本品极为相似。此二者可与本品对读。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永乐白釉康熙珐琅彩盘
北京拍卖会,2015年12月8日,Lot862(明成化白胎加康熙五彩)
使用前朝素瓷后加彩是康熙朝颇为常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康熙朝珐琅彩牡丹纹盘,便是以永乐白胎,康熙朝后加珐琅彩制成。以明代白胎,绘珐琅者可见《活计》。乾隆十九年(1754年),有记载「总管潘凤交,嘉靖明款白磁茶钟八件(二等)、永乐暗款白磁茶钟八件(二等)……着交珐琅处烧珐琅」,可见此举从康熙可延续至乾隆时期。另外,成化素瓷加康熙五彩作品可见北京拍卖会2015年12月8日拍卖会第8621号「明成化 白釉加康熙五彩过枝松鼠葡萄盘」。由此可见,康熙朝在明代素胎后加彩之举时有所见。
Lot 968|明成化 青花庭院仕女四艺图大碗
直径:19.7 cm
来源:
- 北京延古斋张式如(1889-?)旧藏;
- 意大利驻中国大使馆参赞葛提尼氏(Claudio Cortini)旧藏,1930年10月30日购自于张式如,编号97(附葛提尼氏收藏编目卡片)
张式如(1889-?),北京人,民国时期著名古董商、慈善家。张氏自青年时,便涉猎古董艺术品,其后于北京西什库开设延古斋,专营古董珍玩。其在收藏领域不仅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而且慧眼独具,民国时期因收藏宋钧窑天蓝釉玫瑰紫斑渣斗而名噪一时。其与同期海外古董商姚叔来交往甚笃,本品即为张氏早年旧藏。
此碗外壁以青花通景绘琴棋书画庭院仕女图,画面中庭院中见九位仕女,主仆分明,于庭院中组成抚琴、对弈、观书、赏画四组场景,对应「琴棋书画」四艺。背景勾栏严整,湖石草木多姿,远景云山逶迤缥缈,宛如仙境。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
检索海内外馆藏资料可知,相同时期作品目前仅见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两例,口径为22.5厘米,略大于本品。由此可知成化时期同类作品亦有大、小两个不同尺寸,然其器型、纹饰、青花呈色等与本品颇似,底部亦不落款识。更值得关注的是,市场流通中成窑同题材作品目前仅见本品一例,且其来源清晰,传承有序,颇值珍视。
从图像学的角度来看,此式明代庭院仕女瓷绘题材,深受到宋代院体绘画风格的影响。其装饰元素和绘画风格可追溯宋代《女孝经》图,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南宋《孝经图》(虽标名为马和之作品,但更类近于院画家马远、马麟父子一派的风格),其多以庭园作为背景,以树石构成图像的界缘区隔图像,树石的描绘精谨,人物衣纹劲健,面貌与动作细腻,设色温雅。仔细对比之下,不难发现明代永宣时期有庭院背景的青花仕女绘画题材,其场景构图和人物绘画细节与此式画风颇似。
《女孝经图》局部
根据相关学者研究,成化御窑本朝风格成形于成化朝最后十年。在此之前,成化瓷器大多仿效宣德年制瓷风格。与永宣同类型作品相比,成窑作品在继承前朝的同时,又于器型、胎釉、绘画技法以及青花呈色上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器型方面,成窑瓷器由永宣时期的斜弧腹逐渐变为弧腹;在胎釉方面,胎体较永宣时期变得更为轻薄细腻,釉面由永宣时期的橘皮油润变得更为清澈透亮;在绘画技法上,永宣仕采用的是工笔点染的绘制技法,而成化则以双钩填色绘成。在青花呈色方面,因成化御窑使用呈色更为稳定的「平等青」料,故而人物细节描绘避免了苏麻离青料呈现晕散模糊的弊端,使得纹饰线条更实,层次更为丰富,人物面部表情也更为具象化。 」以上种种变化均可于本品上一一体现。
Lot 969|明中期 御制掐丝珐琅玉洞仙弈插屏
尺寸:59 x 23 x 60 cm
来源:
- 美国私人旧藏
本品为明代成化、弘治时期宫廷御用监制作(明代御用监是专门为皇帝制作御用器物之场所,相当于清宫造办处),屏心以铜丝作画,珐琅描彩,引玉洞仙弈为意,构绘出一幅工笔重彩的山水人物画。
此件掐丝珐琅插屏,第一,色彩丰富,使用不同色釉超过十六种,在明代掐丝珐琅器中无出其右者。第二,掐丝细致,铜质精纯,掐丝金光熠熠,几乎不见劈丝,工匠为了准确的表达画意,至少选用了三种以上粗细有别的铜丝,匠心所在无微不至。第三,釉料细腻,色彩丰富,发色纯正。第四,尺寸巨大,屏心超过半米,在明代中早期的掐丝珐琅器中,极为罕见。
明仇英《玉洞烧丹图》
此件插屏构图与明仇英《玉洞烧丹图》如出一辙。斧劈皴法将危岩峭石勾勒的简洁有力,以青绿设色,层层晕染,即具文人画的秀逸清气,又不失唐宋青山绿水的富丽典雅。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品
Lot 983|清嘉庆黄地洋彩福寿连绵开光群仙祝寿图螭耳瓶
「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嘉庆本朝
高度:31cm
来源:
- 巴黎古董商(休业于1950年代)旧藏;
- 香港苏富比,2007年4月8日,lot502
瓶通体以黄地洋彩福寿连绵开光群仙祝寿图。其中颈部以黄釉为地,以洋彩绘制寿桃、缠枝莲、蝙蝠及寿字纹,组成「福寿连绵」的吉祥寓意。腹部洋彩通景绘仙人多达十九人,图上绘两颗参天苍松,既合庆寿主题,又巧妙的将画面分隔为两个场景。一面八仙献寿,西王母乘凤而来;另一面福禄寿喜,和合奉宝,麻姑捧寿,东方朔偷桃,刘海戏蟾,张仙持弓,庆寿仙人咸集,可谓盛况空前,施彩富丽浓艳,尽展清代洋彩瓷器的华丽之美。本品所绘庆寿仙人数量之多,绘画工艺之精,都可称为乾、嘉二朝群仙祝寿题材洋彩瓷器之翘楚。
根据嘉庆时期《清宫瓷器档案》记载,嘉庆三年(1798年)发往江西烧造的官窑瓷器,犹要求要「一半乾隆款,一半嘉庆款」。故嘉庆初年御窑瓷器制作水准与乾隆别无二致,故有「乾嘉窑」之说。此瓶或为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间,嘉庆皇帝为乾隆皇帝庆寿所订制御器。
嘉庆洋彩器公私收藏时有所见,但画工与施彩可与本品媲美者,实属寥寥。可参考一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百子戏龙舟例,尺寸与器型和本品相当,通景图和双耳与本品不同。
Lot 985|清乾隆 粉彩百鹿尊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
高度:44.4 cm
来源:
- 北京市文物公司旧藏;
- 北京翰海,1999年7月5日,lot1367;
- 北京翰海,2004年1月12日,lot2462;
- 北京翰海,2010年12月11日,lot2327;
- 北京拍卖会,2021年12月5日,lot 5551;
著录:
- 《翰海十年纪念(1994-2004)·古董卷》,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103页;
- 《翰海二十周年精品录-古董卷》,何小平等主编、北京瀚海拍卖有限公司编,文物出版社,2014年,第274页。
展览:
- 《弘历的世界II-郎世宁绘〈纯惠皇贵妃油画像》暨18世纪盛清宫廷艺术的西洋风》,保利艺术博物馆,2021年10月15日-11月2日
本品著录
本品体量硕大,气势恢宏,肩部置双矾红描金螭龙耳,腹部通景满绘百鹿图。山峦叠嶂,浮云飘逸,溪流潺潺,林间蟠桃正熟,娇嫩欲滴,五色灵芝从旁逸出,山石草木间梅花鹿、玄鹿、白鹿神态各异。外底心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整幅画面纹饰布置饱满,瞻彼中林,甡甡其鹿,宛若一幅山水瑞鹿画卷呈现于眼前。
鹿与「禄」同音,被视为长寿之象征。相传鹿「千年为苍鹿,又五百年为白鹿,又五百年化为玄鹿」,是长寿的仙兽,本品即绘有白色与玄色鹿。百鹿图题材历史悠久,宋代已流行。百鹿图出现于瓷器之上,肇处始于明代嘉万时期,明代御窑瓷器中亦使用百鹿图样,为祝颂富贵长寿的吉祥图式。
明清帝王极度重视祥瑞,认为其是君德贤明的征兆。除以鹿喻「禄」的吉祥寓意外,鹿在清代更有其特殊的政治意义。清人以骑射立国,武功定天下,清朝历代帝王对于骑射围猎尤为重视,鹿的意象又包含了乾隆帝不忘祖先创业艰难,祈求国运昌盛之意。赋予了此双重意义的百鹿尊堪称帝王铭德之器,天禄永昌,彰天下之大,显盛世之治。
出光美术馆藏沉铨《百鹤百鹿图》局部
本品所绘百鹿图,其粉本或源自清代画家沉铨所作《百鹤百鹿图》六扇屏风,是图以平远法构图,松柏丛林间,群鹿姿态各异,作品之构图、群鹿之姿态与本品颇为相似,画工将沉铨所描绘的苍劲古朴、安逸静谧之景像复刻得淋漓尽致,此二者应有借鉴关系。
静嘉堂无耳百鹿尊(左)、台北故宫博物院一对蓝彩螭龙耳百鹿尊(右)
清代百鹿尊以乾隆朝作品最为著名,在清档中名为「百禄尊」。检索公私收藏可知,清代乾隆时期百鹿尊,见有无耳尊、矾红耳和蓝彩耳三个品种,存世甚罕。此三品种尺寸皆一致,且矾红耳与蓝彩耳二品种,其百鹿图山石树木走势布局大致相类。无耳百鹿尊存世目前仅见日本静嘉堂所藏一例。蓝彩螭龙耳百鹿尊见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一对。
国家博物馆藏品(左)、故宫博物院藏品(右)
矾红耳品种可参考故宫博物院所藏。矾红螭龙耳品种可细分为四式,一式以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为例,百鹿以长溪上下分隔,所绘百鹿图采取西方透视远小近大的技巧,近口处鹿小,近足处鹿大。另三式分别绘百鹿、五十鹿和十鹿,本品为绘十鹿者,此式与上述以长溪上下分隔者不同,是所有百鹿尊中,绘鹿最大者,当属市场流通中之孤品。
Lot 989|清雍正 青花缠枝花纹大抱月瓶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雍正本朝
高度:36.7 cm
来源:
- 德国巴伐利亚州博登豪森男爵(Bodenhausen-Degener)家族旧藏
汉斯·埃伯哈德·冯·博登豪森(Hans Eberhard von Bod-enhausen ,1868-1918)德国艺术史学家,博登豪森男爵家族第二代男爵。他身为德国钢铁军工巨头克虏伯公司董事,曾多次来华洽谈业务,并以此为契机购入中国艺术品。其女儿为电影明星露丽·冯·博登豪森(Luli von Bodenhausen)(1902-1951),后人曾于2021年于英国释出家族收藏。
抱月瓶形制源自阿拉伯铜器,明代永乐时成功以瓷质仿制,逐成为一代名品。雍正皇帝对永宣青花极为尊崇,曾多次命景德镇御窑厂仿制,本品即为其中的摹古之作。
全身以青花为饰,腹部通景绘缠枝四季花卉纹,牡丹、莲花、菊花、次第绽放,笔意灵动洒脱。青花发色苍翠明艳,浓淡层次分明,尤以点染技法摹永宣苏麻离青之铁锈斑效果,古意盎然。底部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本瓶主体的四季花卉纹寄寓「四时长春,富贵连绵」,缠枝脉络生生不息,暗合帝王对江山永固、福祚绵长的祈愿。
检索传世资料可知,雍正时期所制抱月瓶形制多样,而若本品之造型者,目前见有青花、白釉、青釉暗花、斗彩等作品传世。其中又以青花作品最肖永乐。馆藏资料中,见牛津大学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藏有一例与本品器型、尺寸、纹饰均与本品相同的雍正作品。
Lot 991|清乾隆 青花折枝花果纹天球瓶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
高度:53.5 cm
来源:
- 北京市文物公司旧藏;
- 北京拍卖会,1999年7月5日,lot1514;
- 北京拍卖会,2008年12月7日,lot2121
著录:
- 《翰海十年纪念(1994-2004)·古董卷》,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73页
- 《翰海二十周年精品录——古董卷》,何小平等主编、北京瀚海拍卖有限公司编,文物出版社,2014年,第154、155页
本品著录
天球瓶创烧于明代永、宣御窑,是受西亚金属器皿影响而产生的中西融合的器物。因瓶腹浑圆如古人想像中的天球,故而得名。雍乾之际,清朝皇室对永宣窑器的推崇致使摹古之风盛行,其中天球瓶作为经典的永宣器类得到广泛的摹制和创新。
本品体量硕大,气势恢宏,典型天球瓶样式。瓶身以青花为饰,其中颈部、肩部分别绘以海水纹、如意云头纹、缠枝莲纹等纹饰带,尤其肩部所饰巴洛克风格的卷草纹为雍乾御窑中流行的装饰纹样。腹部则以错落有致的折枝花果纹为饰,折枝寿桃、石榴、柿子、牡丹、芍药、一把莲等,青花呈色浓淡自然,且以重笔点染模拟永宣苏麻离青呈色效果。底部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据款识布局及结体判断,其当为乾隆早期御窑作品。
此式天球瓶作为乾隆宫廷中极为重要的宫廷陈设,深受乾隆皇帝喜爱。乾隆时期《清宫瓷器档案》中亦多见烧制「天球尊」的记载。而此式折枝花果纹天球瓶在档案中亦有明确纪录。根据《清宫瓷器档案》载「乾隆七年(1742年)六月十一日,司库白世秀、副催总达子来说,太监高玉交霁红釉胆瓶大小三件……宣窑青花三果天球尊成件」,由此可知,此式作品于档案文献中被称之为「宣窑青花三果天球尊」。众所周知,宣德御窑中无此式作品传世,故此处所记「宣窑」当为「仿宣窑」之意。而本品作为乾隆早期御窑作品,其烧制年代或与档案所记相合。
检索公私馆藏可知,同类型作品传世见有黄地青花和青花两个品种。而若本品之青花作品,于馆藏及市场流通中均极为罕见。市场流通中除本品外,仅见香港苏富比于2012年呈现的一件张永珍博士旧藏,其高度略小于本品,为52.1厘米。除此之外,公私馆藏中尚未检索到乾隆时期同类作品,存世之珍罕,由此可见一斑,且本品传承清晰,颇值珍视。
Lot 1037|清康熙 斗彩四喜登梅图卧足杯
「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康熙本朝,附旧包装
直径:7 cm
来源:
- 海派名家陈康侯(1866-1937)旧藏
本品杯外壁斗彩通景绘喜鹊登梅图,取「喜上眉梢」之吉意,喜鹊或栖于寒梅虬枝之上,或空中相顾而盼,梅枝横斜疏朗,红梅点染枝头,翠竹旁逸出,画意清雅灵动。底部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笔力遒劲,为康熙晚期安窑款识,时代特征显著。
「安窑」是康雍御用瓷器烧制史上一个特殊的存在。其主理者为康熙时期内阁大臣明珠管家安尚义。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其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前往景德镇为皇家烧制御用之器,并于雍正五年(1727年)完成使命,其在景德镇的七年时间,为皇家烧制了不少旷世名品。其中又以斗彩见长,盖因斗彩清丽典雅,可以将府藏书画从二维平面完美转换至三维瓷身之上,树康雍之际景德镇制瓷典范,完成从康熙瓷器雄奇旖丽到雍正御窑清雅秀丽的风格转换,本品即为其中翘楚佳作。
同时,安尚义也是清代前期最重要的收藏家,与高士奇、梁清标等人齐名。其嗜好金石书画,收藏了大量宋元名迹,安尚义在康熙晚期至雍正早期于景德镇专为内廷烧造瓷器,制品多为清新雅致且颇具文人画意之作,这与其丹青收藏雅趣,从中汲取创作灵感和绘画元素不无关系。
《梅竹雙鵲圖頁》
《仿古花卉翎毛冊(石榴喜鵲)》
本品鹊鸟、红梅、翠竹的搭配可见于清宫旧藏宋《梅竹双鹊图页》,梅枝上的鹊鸟俯身姿态,也可见于清早期女画家陈书的《仿古花卉翎毛册(石榴喜鹊)》中。
康熙斗彩瓷器多见于世界顶级公私收藏中,然如此件釉彩保存完好、画意精妙者寥若晨星。检索公私馆藏可知,香港苏富比曾于2014年释出一件与本品尺寸、纹饰相同雍正斗彩作品,曾为日本细川家族藏品,亦为安窑制出,与本品烧造时间仅隔数载,成交价高达港币604万,足见市场对于此类作品之认可和喜爱。
Lot 1041|清乾隆 金地洋彩仿錾胎珐琅西番莲纹如意耳香插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附旧包装
高度:12.8 cm
来源:
- 民国时期上海古董商李凌云先生旧藏;
- 上海私人旧藏
本品线条挺拔俊秀。通体以金地洋彩为饰,外壁满施金彩为地,其上以洋彩绘缠枝番莲纹,熠熠之金地与斑斓之洋彩两相映衬,呈现如锦缎织花般富丽堂皇的效果,颇具皇家气息。底于金地之上描金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从本品装饰风格判断,金地洋彩装饰应为慕制铜鎏金錾胎填珐琅器制作而来。如中国嘉德于2024年秋季所释出一件清乾隆铜鎏金錾胎珐琅福庆绵长图螭耳大花插,以铜为胎,鎏金为地,上錾刻各式花卉,并以各色阶珐琅内填其中,可谓富丽之极。无独有偶,本品莲花、叶片及边饰也多采用蓝料表现,这在乾隆洋彩中较为罕见,不难看出,这是对原型金属器的忠实模仿。
本品在乾隆御窑瓷器中属于极为罕见的品种,亦属皇帝御用之器。清前期金彩技术主要以手工将黄金磨碎提纯,工艺难度极高,且程序复杂,耗金量大,故只用于高档器物。如此全器满施金彩者,当为乾隆皇帝御用之物无疑。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金地洋彩开光御制诗文瓶及开光御制诗文壁瓶,规格极高,亦反映出金地粉彩与帝王的密切关系。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品
检阅公私收藏,尚未见与本品完全相类者。装饰风格近似者,可见台北故宫藏三例乾隆朝金地洋彩戟耳瓶。而与本品造型相类者,可见香港佳士得于1997年释出一件乾隆松石绿地洋彩花卉纹小瓶,造型与本品相类,为仿掐丝珐琅制式,可资参考。
Lot 1044|清康熙 珊瑚红地五彩加珐琅彩九秋同庆图小碗
「康熙御制」四字双行楷书款,康熙本朝
直径:11 cm
来源:
- 伦敦佳士得,1987年6月8日,lot86;
- 伦敦苏富比,2013年5月15日,lot 167;
展览:
- 《珍贵中国瓷器》(Kostbare Chinesische Keramik),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Museum für Ostasiatische Kunst, Köln),1965年,编号143
此碗外壁施珊瑚红彩为地,五彩加珐琅彩绘就牡丹、秋葵、菊花、兰花、罂粟花、秋海棠、山茶、芍药、栀子花等九种秋天盛开的花卉,构成九秋图。因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遂集九种秋草于一图,寓意九秋同庆,底以青花双方框内书「康熙御制」四字双行楷书款。整器隽秀娇巧,堪称收藏绝品。
细观本品所绘花叶颜色,深绿、浅绿、褐色、红色为五彩绘就,而秋葵之嫩黄与下方蓝色花瓣较寻常五彩更为透亮,应以珐琅彩绘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
康熙朝此式落「康熙御制」色地花卉图器物命名时,最常被提到的史料物证是台北故宫收藏的一对「康熙红地九秋同庆图碗」,此对碗附有乾隆朝所配楠木匣,并刻有「康熙年制磁胎画珐琅五色西番花红地茶碗一对」题名,很长一段时间学界以此为理论基础,将所有「康熙御制」款九秋同庆图碗认为是珐琅彩瓷。
康熙时期珐琅彩料多依赖西方进口,而雍正六年(1728年)以后清宫造办处便可自行研发炼制珐琅彩料,节省彩料成本。而本品以五彩加珐琅彩,只需先高温烧制珐琅彩,再低温烧成五彩可烧成,或是清宫在尚未掌握自行炼制珐琅彩料前,为减少焙烧工序所作的尝试。
两岸故宫对此类珐琅彩瓷的研究成果为定位本品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路,康熙晚期雍正早期是珐琅彩工艺发展的关键时期,已知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有同时使用珐琅彩料和本土中国低彩料之举,那么本品极有可能是康熙朝珐琅彩初创时期过度至工艺成熟时期的一次大胆尝试。
此式康熙朝红地「九秋同庆」图碗市场流通者罕见,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上海博物馆皆有收藏,尺寸大小、彩料质感与本品一致。本品以五彩加珐琅彩绘就,见证了康熙晚期珐琅彩瓷本土化的艰辛历程。此式九秋同庆图碗在拍卖市场上可流通者寥若星辰,一经问世,必创佳绩。
Lot 1314|尼泊尔14世纪 铜鎏金宝冠释迦牟尼佛
高度:30.7 cm
著录:
- 《佛韵-造像艺术集粹》,文物出版社,2013年,114-115页。
展览:
- 北京首都博物馆,「佛韵-造像艺术集粹」展,2013年。
这尊体量宏伟、造型典雅的佛陀造像可与同期一尊尼泊尔坐像相比较(见图1,佳士得纽约2017年秋季拍卖会,Lot620,尼泊尔13-14世纪宝冠释迦牟尼佛坐像,成交价385.25万美元)。两像均头戴五叶宝冠,皆以饱满的胸肌为特征,身披简素袈裟,腰部收束纤细,腹部丰腴柔润;双臂圆润修长,双腿以金刚跏趺坐姿优雅交叠;脸部呈方正之形,低垂的细长双目间缀水滴形白毫;双耳纤长外展,上耳际各饰单朵花卉,螺发整齐盘卷成紧密发髻,隆起为穹顶状顶髻;二者艺术特征颇为一致。另有一尊同期西藏俄尔寺的佛陀坐像,被施罗德先生收录于其2001年的著作中,522-523页,图170C,27.2cm.,无宝冠,但同样于上耳际饰两朵小花,施罗德先生认为这一尊「或自本土引入,或为来到西藏同样的纽瓦尔尼泊尔工匠所造」,俄尔寺的这一尊,与本场这尊相比,除宝冠外,在开脸、身型、袈裟装饰细节等处有诸多相似之除,可作参考;此外,美国知名收藏家安思远先生曾收藏一尊银质宝冠释迦尼佛坐像(图2),与本场这尊的开脸、神韵气质相仿,亦可作参考。
此尊宝冠释迦牟尼造像,将尼泊尔造像艺术中优雅与丰润的造型美学融入静谧法相,呈现极具青春气息的少年面容,这亦与前文提及的乔达摩太子的转圣轮王形象相符。脸部特征明显更偏向尼泊尔造像美学:弯眉纤长,前额开阔,下颚微敛,双眼呈豆荚状,营造出年轻贵族特有的优雅与从容气质。
佛陀身披透明僧伽梨,衣缘饰以高浮雕连珠纹饰镶边,连珠纹内满刻细密几何纹饰,僧袍下摆在交叠的足踝处呈厚重褶裥展开。通体鎏金华美绥烂,铜质细腻,工艺水准极高。
整像以纽瓦尔工匠擅长的金工工艺制作,不惜工本,千锤百炼,铜质精良,金光灿灿,给人光洁圆润、柔滑舒适的艺术美感;此种品质的艺术品,既是佛教密教化的物质见证,也是跨文明艺术对话的结晶,已达到了世俗美与宗教美然的完美融合。其精湛工艺与深厚宗教含义,使其将在当今艺术品市场中持续焕发魅力。
Lot 1330|13-14世纪(丹萨替)银鎏金止贡巴仁钦贝像
尺寸:12 cm(佛高);24 cm(通高)
端坐于华丽宝座之上的即是止贡巴·吉天颂恭·仁钦贝(1143-1217年),意名为「珍宝者、三界怙主」,是著名学者、高级佛学家,因为创建止贡替寺,所以以止贡巴著称。此像中止贡巴身着朴素福田衣,暗示其为佛陀的虔敬弟子;其身下高台既像征佛教早期宇宙观中的须弥山,又暗指这位1179年止贡噶举派创始人的威严法座。其创建的教派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主导藏地的政治格局,享有巨大的财富和供养。直贡噶举凭着仁钦贝的声望,自藏中之山区向东扩展至藏区东部,西则至印度。十三世纪初,遥远至西面的阿尔奇寺亦见其像(图1,Jackson着,《Painting Traditionsof the Drigung Kagyu School》,纽约,2015年,11页,图1.25),这是迄今发现的以吉天颂恭为主题的最早期的两件艺术品之一。
图一、吉天颂恭早期肖像作品藏西阿尔奇寺一佛塔内壁画
在之后诸多例证中,其画像与造像一样,上师之特征清晰可辨:仁钦贝身姿挺拔俊美、着合身喇嘛坎肩、额头高广、发际线后移(图2&3,同上,第86页,图5.9;第90页,图5.13A)。
图2:13世纪早期吉天颂恭传承唐卡 70 x 50 cm. 瑞士私人收藏。
图3:13世纪铜鎏金止贡巴像11.75cm. 鲁宾艺术博物馆藏。
本尊造像精雕细琢,以贵金属银合金铸造而成,鎏金水亮厚重,层层堆迭出璀璨的视觉效果。通观此像的整体与局部,可谓造型完美,雕刻精细,形像生动,气势非凡。从其雕刻技艺与艺术表现来看,是来自丹萨替寺,出自一位雕塑大师之手。据丹增白玛坚赞(bsTandzin pad mairgyalmtshan,1770-1826)的《止贡法嗣》(Bri gung gdanrabsgserphreng)记载,仁钦贝拥有为数众多的弟子和富有的王室供养人,他们曾为其制作多尊镀金精良的金属雕像,以流传后世。
止贡巴大师像头部浑圆,发际线清晰规整,呈明显弧形,接近两旁鬓角部位转折僵直、棱角分明,是止贡巴造像的突出特点。脸部刻画写实,高高的颧骨和硕大的双耳是其形象特征,如同上师真实再现。上师左手结禅定印,右手结触地印,双腿结跏趺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如同佛陀成道时的姿势,有如佛陀像相好之态,这一点与对止贡巴的记载也是相符的。手指修长灵动,脚趾刻画生动逼真。上师坐下莲座为束腰双层莲座,上沿饰一道均匀密实的连珠纹,双层莲瓣作工精美,层次分明,上下对称排列,绕座一周,装饰讲究。
此尊鎏金造像为屈指可数的几尊仍配有嵌半宝石之阶梯式宝座以及华美背板的造像之一。背光上雕饰包括大鹏金翅鸟、摩羯鱼、狮羊兽和白像在内的四拿具,下方叠涩式嵌宝底座中央两端各雕有一只雪狮,可为第五样。另外两尊相似造像一件现藏于巴黎吉美博物馆(图4,博物馆编号MA 6032),另一尊现存于西藏墨竹工卡县东北的止贡替寺(图5,同上,89页,图5.12)。尤其止贡替寺所藏这一尊,与本场这尊尤为相似,除去两位胁侍菩萨,两者背光边缘火焰纹的处理均如出一辙,上师开脸也更为相似。
此尊造像的佛像与莲台底部均以鎏金铜板密封,其上饰有交叉金刚杵纹样。特别的是,有四枝莲茎自十字杵中央向外伸展,四莲茎顶端的四朵莲花于四杵头中间的空隙处绽放,这是极为独特的底封装饰手法,目前他处未见。图4与图5,吉美博物馆与止贡替寺所藏的两尊止贡巴像,皆为此种制式的封底。 (见2015年纽约鲁宾美术馆出版,Painting Traditions of the Drigung Kagyu School,DavidP.Jackson,87-89页。)
图4:13世纪止贡巴像 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藏,编号MA6032,私人拍摄于2024年12月。
图5:13世纪止贡巴像 西藏墨竹工卡止贡替寺藏,曾被收录于Ulrich von Schroeder 2001,卷2,图258B。
以上两例以及本场这件拍品或皆为丹萨替寺最富盛名之「吉祥多门塔」兴造,拍摄于1948年之照片则留下了几尊安坐于相似宝座上之上师像(见Czaja 及 Proser,《Golden Visions of Densatil》,2014,页39,图15)。随着吉天颂恭于1217年圆寂,为其所修造之灵塔前架上亦曾安放上师像(见图6,Olaf Czaja,《Medieval rules in Tibet》卷二,659页,图113)。身为帕木竹巴两位座下大弟子之一,吉天颂恭于丹萨替之兴建中举足轻重。其曾担任丹萨替第二任住持,而在十二世纪晚期到十三世纪大部分时间,丹萨替寺以及直贡梯寺始终被视为紧密相连的两大法座(可参考Henss,《CulturalMonuments in Tibet》,卷一,页621)。
丹萨替寺东侧上师灵塔。 Pietro F Mele,1948年摄于丹萨替寺
参见:邦瀚斯巴黎,2024年6月11日,「耀采凝辉Jules Speelman珍藏六十载」专场,Lot 10,成交价:31.79万欧元
Lot 1240|清嘉庆 阿曼陀室款嘉庆庚辰杨彭年造 陈曼生铭诗句飞鸿延年盂式壶
高度:8.2 cm
阔度:15.4 cm
容量:470cc.
重量:274g
钤印:阿曼陀室(底款);彭年(把款)。
题识:碧芽解渴以有以无,盂式为样是似是意。曼生,嘉庆庚辰,杨彭年造(壶身)。
来源:
- 上海资深藏家
出版:
- 《茶熟香温》第162~166页&封底,古吴轩出版社,2013年11月。
壶作盂式,或曰井栏、百衲,为经典曼生十八壶式之一。此壶段泥砂胎,略显泛红,砂粒隐然若现,壶体广口溜肩,截盖半圆,中塑柱钮,气孔周正,直流曲鬋。壶底承大圈足,印花飞鸿延年,取材秦代鸿台观宇瓦, 「长乐宫有鸿台,秦始皇二十七年筑,高四十丈,上起观宇,帝尝射飞鸿于台上,故号鸿台。」瓦为圆形,已残。上有「延年」这两个字,字体处于篆隶之间,下为一仲颈展翅之飞鸿,与上述正相符合,故有此飞鸿延年壶式。
观全器,壶身造型简洁。井栏式,取井养不穷,是以知汲古之功之意。据悉,井栏造型的由来为陈曼生官至溧阳知县宰,一日仿报恩寺,观一口唐代元和六年造的古井而创作。而当时创作的紫砂井栏水承,现藏于南京博物馆(参阅《诗酒茶情-清代制壶名家遗珍》),此品年号「嘉庆丙子(1816)」,本拍品进而创作为壶式,并铭刻年号「嘉庆庚辰(1820)」。
本拍品为曼生壶式中稀有之处:
- 阿曼陀室款钤于壶内底,壶外底部同时印花飞鸿延年纹。
- 同时署名陈曼生与杨彭年,以及朝代年号铭刻「嘉庆庚辰」。
中国嘉德2025春季拍卖会
预展及拍卖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