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笃好古,对此兴弥新」,赵孟頫的这句自述代表了众多好古之人的心声。怀海堂主无疑也是好古慕古之人,其受到岳丈龚康冠先生的影响,逐步开启了对于瓷器的追摹。
喜玩古物之人,必是性情中人。置物于案头,游思于过往,神怀悠然,寄物于情。挹古今清华美妙之物于耳目之前,供我独享;罗天地精妙碎细之物于几案之上,听我号令。若想与古物相通,读史研习亦是必不可少。怀海堂主即是藏书万卷,喜于钻研。每有收获,都乐与人分享;或恰遇不解,也愿与人探究。借此怡情益智,曲径通幽。
怀海堂主不仅独乐乐,亦喜众乐乐,情怀宽广,慷慨亦然。曾多次为香港艺术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慷慨借展,并捐赠藏品,为香港文化事业贡献颇多。历年来的诸多展览,陆续集结成册,如2007至2008年《机睱清赏——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2012至2013年《机睱明道——怀海堂藏明代中晚期官窑瓷器》;2019年《皇朝礼器》;2021年《物色——馆藏文物的色彩美学》;2022年《万国同风——全球浪潮中的明清外销瓷》。 2022年12月份,又与香港艺术馆合作,举办了《浮华 · 仙境——嘉靖皇帝的虚拟世界》大展,完美地呈现了嘉靖一朝的瓷器风貌,使我们可从中一窥嘉靖皇帝的趣味与文化特征。
2022年秋季中国嘉德(香港)十周年拍卖会,与怀海堂主共同呈献了《轩华六帝——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器》专场,获得了成功,也得到了业界同好们极高的评价。 2023年春季,中国嘉德(香港)继往开来,承蒙怀海堂主的信任与支持,继续为大家呈献《仿古开今——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专场。
今次专场中,集结了22件怀海堂所藏清代瓷瓶,几乎全部出版于《机睱清赏——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一书中,年代跨越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类别丰富,单色釉、青花、粉彩,纷繁闪耀。瓶类在文献的专业术语中归属于「琢器」,唐英在《陶冶图:制画琢器》中讲:「琢器有方圆棱角之殊,制画有彩绘雕镂之异,仿旧须宗雅则,肇新亦有渊源……或相物而赋形,亦范质而施彩。」在此专场中所呈现的各式瓷瓶,极好地诠释了唐英所讲的前两句内容。
关于清代瓷瓶的样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黎淑仪女士的《清代御窑瓷瓶之瓶式与耳式——怀海堂藏瓷浅论》一文中讲解的非常清晰、系统。清代瓷瓶以「仿古开今」为其最大的风格特色,瓶形有摹三代青铜器之样者,亦有仿宋代酒瓶、花瓶之器,也有沿袭明代瓶形之风气者;而清代之时,又于个别器物上加入帝王审美与意志,略加变化之创新者。从而形成了这形形色色、如璀璨繁星般的清代瓷瓶样式。这些均印证了唐英所讲的后面几句的内容。这罗列纷繁的瓷瓶,恰如其分的展现了回环入画、仿古开今的面貌与风格。
瓷器收藏中,瓶类立件器物向来被收藏家所重。怀海堂主的收藏理念,也尤其重瓶类的搜集。瓷瓶在清代多用于陈设、赏玩、插花、赏赐、祭祀等,而其上之纹饰也是丰富多样,有仿青铜器之纹样,有仿宋瓷之单色纹样,有因应节庆之吉祥纹样,有祝寿之纹样,有画意山水之纹样,也有与宗教相关之纹样等等,令人目不暇接。
此次《仿古开今——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专场,为大家呈献了一场瓷瓶盛宴,从中,我们可领略清代瓷瓶之多重面貌和制瓷工艺之卓绝不凡。
王晶
癸卯雨水于香港
Lot 893|清雍正 青花桃纹双耳瓶「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正
高度:20.3 cm
来源:
- 英国私人旧藏
- 伦敦苏富比,1999年6月16日,拍品编号799
- 香港怀海堂珍藏
出版:
- 《机暇清赏 - 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264-265,编号87
展览:
-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机暇清赏 - 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2007年11月11日至2008年3月30日
来源:伦敦苏富比,1999年6月16日,拍品编号799
出版:《机暇清赏 - 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264-265,编号87
雍正一朝虽仅十三年,但制瓷工艺却不断推陈出新,得到空前发展。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皇帝对于御用瓷器必亲自审定,方可烧造。世宗曾多次制定瓷器造型、纹饰图案,不仅要求烧成的瓷器各部分尺寸适度,而且重视气势和神韵,讲究轮廓线的韵律美,为此,景德镇御窑厂的督陶官年希尧、唐英根据旨意,集中制瓷能匠,不惜工本,竭尽全力,以博取皇帝的欢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
此瓶形制端庄典雅,挺拔饱满,造型源自商周青铜器而略有损益。唇口束颈,肩颈两端贴塑如意绶带耳,椭圆形扁腹,高圈足外撇。通体以青花为饰,纹饰雅致,主次分明。口沿至颈部分饰缠枝花卉、朵花纹、卷草纹,腹部两侧皆绘折枝寿桃纹,双桃相叠,枝干卷曲似如意,有「福寿双全」之吉祥寓意。桃乃贺寿佳品,寓意长寿祥瑞,不禁使人想起「南山仙桃大如牛,一食能益千年寿」的佳句。近足处绘仰莲纹及折枝花卉纹饰带。足内中央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书款,结字有度。
全器青花发色纯正,乃仿明代永宣青花苏泥勃青料风格,以笔触点染之法追求永宣青花铁锈斑之效果,颇见功力,是为雍正宫廷陈设御瓷之杰作也。
Lot 894|清雍正 青花饕餮纹仿古尊「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
高度:16 cm
来源:
- 香港苏富比,1978年5月23日,拍品编号129
- 香港怀海堂珍藏
出版:
- 《机暇清赏 - 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268-269,编号89
展览:
-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机暇清赏 - 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2007年11月11日至2008年3月30日
来源:香港苏富比,1978年5月23日,拍品编号129
出版:《机暇清赏 - 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268-269,编号89
雍乾之世,摹古之风盛行,清宫内外皆以三代古物为范,好之而后摹,其中尤以青铜器对当时瓷器制作影响甚巨,佳作迭出。此方尊造型取材汉代方尊而制,参见《宁寿古鉴》卷五:汉夔纹尊(附图)。制作工艺复杂,需将坯泥制成片状粘接而成,而烧造当中更易疵裂变形,成器难度较大。
明王世懋《窥天外乘》对此有所记载:「盖窑器圆者,旋之立就,倏忽若神。独方物即至小,亦须手捻而成,最难完整,供御大率十不能一二,余皆置之无用。」本品周正端庄,古朴雅致,正是当时烧造技术水准高超的反映。
附图:《宁寿古鉴》卷五:汉夔纹尊
尊形方正,线条硬朗,方唇口外侈,鼓腹,圈足,肩部两侧设双铺首衔环,高圈足外撇,与口颈处上下呼应。通体满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青,外壁以青花绘饰,自上而下铺陈,见有回字纹、蕉叶纹、格纹锦地饕餮纹、变形回纹等,繁缛的纹饰与上下四道留白对比鲜明,使器型更富于变化,纹饰层次过渡更见清晰,有遥相呼应之感。
全器青花发色秾妍,造型严谨规整,以当朝材质蕴上古遗风,用青花平面绘饰出上古礼器铸造的精致效果,将古代青铜器雄浑神秘之精髓与高超的制瓷工艺揉为一体,化铜为瓷,别有意趣,实为雍正官窑临古佳作。
清代御瓷之中使用铺首装饰始见于康熙后期,至清雍正、乾隆两朝颇为流行,铺首衔环纹的使用正是复古之风在瓷器上最明显的体现。
Lot 895|清乾隆 青花八吉祥大抱月瓶「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
高度:49.5 cm
来源:
- 伦敦佳士得,1992年12月7日,拍品编号53
- 香港怀海堂珍藏
出版:
- 《机暇清赏 - 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264-265,编号87
展览:
-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机暇清赏 - 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2007年11月11日至2008年3月30日
来源:伦敦佳士得,1992年12月7日,拍品编号53
出版:《机暇清赏 - 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264-265,编号87
乾隆帝崇古之情尤甚,故乾隆一朝御窑,多有对历代名瓷的临摹与仿烧,本品此式造型乃借鉴永宣抱月瓶稍加化裁而成,北京故宫藏明永乐青花抱月瓶,腹部一面成鼓形,或为此式扁壶之原型,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上)》,图34-37。
清代此品种抱月瓶最早可见于雍正朝,存世实物参考日本出光美术馆典藏的清雍正青花莲瓣文扁壶,见《世界陶瓷全集- 清》,页150,图151。乾隆朝继之,两者品质相当,虽是在青花色泽和绘画技法摹古永宣,然纹饰布局和造型细节上却是创新颇多,器型相较于明初抱月瓶更为丰硕,瓶口至腹部的短直颈,彰显腹部之浑圆,口部至肩部左右对称饰如意耳,使其线条更为流畅婉转。腹部主题纹饰为八吉祥纹,彰显著浓重的密宗色彩,为雍乾父子崇佛礼佛的历史见证。
在《清档》中,这种双耳扁瓶被称为「宝月瓶」、「马褂瓶」或「放大马褂瓶」,乾隆三年六月《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录:「二十五日,七品首领萨木哈催总白世秀来说,太监高玉交:……宣窑青花放大马挂瓶一件……传着:交与烧造磁器䖏唐英……俱照样烧造送来,烧造完时再将交出原磁器缴回,仍交磁器库,此磁器内有大器皿应画样带去,其小磁器皿俱各带去,钦此」(附图1),或为拍品同类器之清宫烧造记录。
附图1: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相关内容记录
拍品体型硕大,气势恢宏,唇口直颈,颈肩相交处饰如意耳,扁圆腹,中心圆状凸起,椭圆形圈足微微外撇。通体青花绘饰,口沿下及瓶腹边沿绘回纹一周,颈部、足墙饰缠枝灵芝纹。腹身中央凸拱处描绘一朵放射式图案花卉纹,外环绘八瓣莲瓣形开光,开光内绘八吉祥图案,以轮、螺、伞、盖、花、罐、鱼、肠顺时针方向环列。瓶腹侧绘缠枝莲纹,器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全器敦硕古朴,青花色泽艳丽,色重处可见细密瘢痕,为刻意模仿永乐、宣德青花晕散之效果,笔法精妙,烧造颇为不易,当为乾隆早期唐英主持窑务时御窑厂代表器物,尽显乾隆帝好雅慕古之文化内涵。
公私收藏中同类器可参考:台北故宫藏清乾隆青花八宝纹双耳扁壶,馆藏编号:中瓷003199(附图2)。沈阳故宫藏清乾隆款青花八宝番莲双耳扁瓶,见《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精粹:瓷器卷(上)》,页65,图35。另见南京博物院藏一例,著录于《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页295。中国国家博物馆亦藏有一例,见《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研究丛书:清代瓷器》,页122,图83。
附图2:台北故宫藏:清乾隆青花八宝纹双耳扁壶,馆藏编号:中瓷003199
Lot 896|清乾隆 黄地粉彩花卉纹壁瓶一对「乾隆年製」四字篆书横款
高度:19 cm
来源:
- 香港怀海堂珍藏
出版:
- 《机暇清赏 - 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368-369,编号132
展览:
-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机暇清赏 - 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2007年11月11日至2008年3月30日
出版:《机暇清赏 - 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368-369,编号132
壁瓶悬于墙壁,为半器造型,始见于宣德时期,直到万历开始流行,乾隆朝达到制器巅峰,此时壁瓶造型规整且多种多样,品种有青花,粉彩和斗彩等,深受高宗皇帝的钟爱,曾将十四式壁瓶挂饰在养心殿三希堂的东板墙上,《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有七首咏「挂瓶」的诗,反复吟咏,可见其珍爱程度。
本对壁瓶风格、造型、纹样及款识与台北故宫藏清乾隆洋彩蓝地花卉开光菊花纹轿瓶(馆藏编号:中瓷001929)(附图1)和清乾隆绿地锦上添花双耳轿瓶(馆藏编号:中瓷001943)极为相似,惟底釉不同,或为同一时间御窑厂烧造进贡之器。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十七日九江关监督额尔登布于《贡档进单》中记载:「(奴才)额尔登布跪进:……(交热河)黄地洋彩花卉轿瓶成对……」(附图2),或为拍品同类器之九江关御瓷进贡记录。
附图1:台北故宫藏:清乾隆 洋彩蓝地花卉开光菊花纹轿瓶(中瓷001929)
附图2: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十七日九江关监督额尔登布《进单》中相关内容
拍品呈半剖瓶形,敞口束颈,底附座托。背部平坦,中部有长方形孔,用以悬挂墙壁之上。正背面施以黄彩,明媚娇艳。口沿描金下承如意云头纹,近足处饰蕉叶纹,其间粉彩绘缠枝花卉纹,纹饰繁缛华丽,腹部鼓起处描金开光,白地上绘各色花卉,富贵满堂。
口内敷松石绿釉,座托施珊瑚红釉,金彩描绘如意纹、卷草纹,底部中央金彩书「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处处体现皇家雍容华美之宫廷气息,堪为乾隆壁瓶中之精品,且成对传世,殊为不易,珍贵难得。
Lot 900|清嘉庆 胭脂红地粉彩群仙祝寿如意耳瓶「大清嘉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
高度:33 cm
来源:
- 香港怀海堂珍藏
出版:
- 《机暇清赏 - 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378-381,编号137
- 《聚道传承 - 敏求精舍六十周年》,香港艺术馆,2020年,页296-297,编号141
展览:
-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机暇清赏 - 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2007年11月11日至2008年3月30日
- 香港艺术馆,《聚道传承 - 敏求精舍六十周年》,2020年12月18日至2021年4月28日
出版:《机暇清赏 - 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378-381,编号137
出版:《聚道传承 - 敏求精舍六十周年》,香港艺术馆,2020年,页296-297,编号141
此瓶侈口微撇,束长颈,丰肩圆腹,下承圈足,造型舒展而优雅。瓶身以粉彩满饰纹样,主体以通景手法绘众仙庆寿,八仙各持法器,笑意盈盈,神采奕奕;麻姑携灵芝酿酒,花仙手捧寿桃,乘槎翩然而至,恰逢刘海戏蟾;寒山、拾得和合二仙一持荷花,一持宝盒,寓意家庭和美、社会和谐;一仙者捧寿桃而立,腰间挂一葫芦,象征福禄。众人皆迎向乘鹤而来的寿老。周围是青山翠林,潺潺流水,菊花盛放,如临仙境。
器身余处以胭脂红釉为地,色泽浓丽,颈部绘寿桃、缠枝莲、蝙蝠衔磬及万字纹,有福庆万年之吉祥寓意,口沿、肩部及近足处各饰如意云一周,圈足以蓝料绘回纹为饰,色彩缤纷绚烂。颈部两侧各饰一钩形如意耳,造型秀巧端华。底部施松石绿釉,并于正中书矾红「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八仙之神话故事最早或见于唐宋,但人物组成不定,直到明代才形成了如今家喻户晓之八仙组合,其流行或与明代帝王崇信道教有关。时至清代,八仙的宗教意味渐弱,而更多地体现祝寿祈福之美意。八仙各有宝物与神通:铁拐李的葫芦盛有丹药,能行医度人;钟离权手执芭蕉扇,据载曾传授吕洞宾剑法,「自称天下都散汉」;张果老手持渔鼓,亦称「道筒」,能奏梵音;吕洞宾得钟离权所赠宝剑,「剑现灵光魑魅惊」;蓝采和手捧花篮,人称「花篮内蓄无凡品」;韩湘子,能空杯造酒,聚土成花,善作诗文,「紫箫吹度千波静」;何仙姑持一笊篱,内似有仙桃;曹国舅得钟离权、吕洞宾传授密旨,引入仙班,据说玉板能使山川俱寂。
现知较早的世俗「八仙」图或为台北故宫藏宋至元缂丝《八仙祝寿》轴(附图1),其上同样表现南极仙翁骑鹤驾云,八仙于下作拱手相贺状。此一题材在台北故宫藏明顾绣《八仙庆寿》挂屏中亦有展现,除八仙外,不仅同样展现了南极仙翁乘鹤而来,亦见此瓶表现之和合二仙。以八仙庆寿为题材之剧在宋元时已见,盛行于明。清代宫廷承应戏中,八仙庆寿是最重要的一类,在帝后、皇子及公主寿诞时,常作为开场戏,以表帝王圣寿之时,神仙送仙物祝寿,得长生之喜,场面盛大华丽,并以此歌功颂德,赞颂太平盛景。
附图1: 台北故宫藏 宋至元 缂丝《八仙祝寿》轴
本品局部
麻姑与花仙亦是祝寿常见题材。东晋《神仙传》中描摹麻姑「年十八九许,于顶中作髻,余发散垂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锦绮,光彩耀日」,并自述「已见东海三为桑田」,是为长生不老之仙。宋时开始出现三月三日,麻姑为西王母献寿之说,并在清代成为家喻户晓的传说。传说农历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诞举办蟠桃盛会,麻姑以灵芝酿酒,花仙献上鲜花祝寿。本器上以寿桃替代花仙之鲜花,祝寿意味更为浓郁。
台北故宫藏明陈洪绶绘《仙人献寿图》(附图2),绘以相近题材,见《百卉清供》,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图版9。本器造型端庄秀雅,肩部造型与惯常弧线有别,别具设计。与之造型极为相近例,见台北故宫藏清乾隆青花番莲八宝如意双耳瓶一对(故瓷11697、故瓷11698)(附图3),及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清乾隆粉彩八吉祥纹如意耳瓶(附图4)。大都会博物馆所藏尺寸较大,高53.5 cm。但无论是整器造型,还是肩部、双如意耳,上述三例皆与本器极为相仿,可见乾嘉之际,瓷器制式之传承。
(左)附图2 :台北故宫藏 明陈洪绶绘 《仙人献寿图》
(右)本器局部
(左)附图3:台北故宫藏 清乾隆 青花番莲八宝如意双耳瓶(故瓷11697)
(中)附图4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清乾隆 粉彩八吉祥纹如意耳瓶
(右)本器
本器之款识书写谨严端正,亦上承乾隆晚期之风格。与之款识写法极为相似之乾隆例,参考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清乾隆绿地粉彩花卉纹包袱尊(附图5),参见《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瓷器卷·清代》,图版99。
附图5: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清乾隆 绿地粉彩花卉纹包袱尊
本器款识
由此推测本器当为嘉庆初期所制。检索清宫档案,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阿克当阿曾于嘉庆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进贡「红地洋彩群仙庆祝如意尊成对」(附图6)。据其烧制年份及档案刊录品名,皆与本器极为相符。本器极有可能是阿克当阿呈进之一。
附图6:《清宫瓷器档案全集 卷二十七》嘉庆五年 九江关监督进单
嘉庆五年至嘉庆十年,阿克当阿曾任九江关监督,遥领景德镇御窑厂瓷器的烧制。在嘉庆朝的督陶官中,其任职时长位列第二。他深得嘉庆帝赏识,曾被夸赞「人甚明晰,操守亦好,为江右之良才」,是「有才有为之人」,深蒙帝恩。本器若为前述阿克当阿于嘉庆五年所进贡,贡入日期为十二月二十四日,当属年节或元旦贡物,而非万寿贺礼。就嘉庆五年贡档进单来看,九江关监督阿克当阿甚至未曾于当年十月,即嘉庆帝生日前后,进献贡物。这反常现象或与嘉庆帝守孝以及其对年节贡物的态度有关。
嘉庆四年正月,乾隆皇帝去世,嘉庆帝亲掌政权,便推行了一系列除弊革新的政策。惩治贪腐奢靡之风,是其中重要组成。有别于其父,嘉庆帝务实尚朴,并言「朕向来治家以崇俭为本,今治天下不易此心。」对于各省上贡物品,他有清晰透彻的认识,不愿为此搜刮民脂民膏:「外省备办玉铜瓷、书画、插屏、挂瓶等件,岂皆出自己资?必下而取之州县,而州县又必取之百姓,稍不足数,敲扑随之。以闾阎有限之脂膏供官员无穷之朘削,民何以堪?况此等古玩,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朕视之直如粪土也。朕之所宝者,惟在时和年丰,民物康阜,得贤才以分理庶政,方为国家至宝」。
对于清宫三大节之万寿节,嘉庆帝也并未表现出特别的热忱。哪怕是其五十大寿,嘉庆也杜绝铺张,命「此外诸王俱着仍照每年万寿庆节,循例献祝,毋许多备贡品,傥于例外加增,朕亦断不赏收」。视古玩如粪土或有些言过其实,但从清宫档案来看,嘉庆朝官员进贡的频次及数量皆大为减少,前述嘉庆五年情形当为一例。
此外,相较乾隆时期,嘉庆一朝烧制贡御瓷器的数量也大为减少。阿克当阿于嘉庆五年上任后,即上奏将每年七八千两银的瓷器烧造限度,拟请降至五千两,而得嘉庆帝回复「所辨甚是」(见嘉庆五年一月二十六日《宫中档嘉庆朝奏折》)。甚至到了嘉庆十六年,大运圆器停烧。本器即使并非前述档案所载,观其制式,亦当为督陶官呈进的年节贡礼,品质当较一般大运瓷器和传办瓷器更高。鉴于嘉庆帝对年节进贡之态度,如本器之品质的贡御琢器,数量较少,所存甚稀。且其制于嘉庆早期,仍承继着乾隆御窑品质,可与乾隆精品比肩,更为珍贵。
此种瓶身主体以通景手法绘饰,上下作色地粉彩花卉布局者,自乾隆时期已有,如北京故宫藏粉彩绿地勾莲纹仕女图瓶,《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珐琅彩·粉彩》,北京,图122。嘉庆、道光时期皆有延续,纹样多与贺寿节庆有关,如百子龙灯、龙舟竞渡、歌舞升平等。除饰如意耳,亦见双戟耳、方弧耳、双环耳或无耳等。与本器制式相近者,见台北故宫藏清嘉庆洋彩蓝地百子龙舟图双耳瓶(故瓷2785)(附图7),瓶身上下以蓝彩为地,但所绘装饰纹样与本器相近,款识、尺寸亦相仿,出版于《嘉庆君游台湾 清仁宗文物特展》,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2016年,页280。但如本器口部略作天盘口,肩颈衔接处突出,并绘以卷草花卉纹者,较为少见,制作别具匠心。
附图7:台北故宫藏 清嘉庆 洋彩蓝地百子龙舟图双耳瓶
嘉庆时期以如意耳装饰者较为稀有,且品级颇高。一例见上海博物馆藏清嘉庆绿地粉彩螭龙穿枝花卉纹双耳瓶(附图8),颈部两侧饰如意万代耳,出版于《清代雍正- 宣统官窑瓷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年,图3-82。香港苏富比1983年5月11日曾上拍一嘉庆时期绿地粉彩缠枝莲如意耳瓶(附图9),双耳造型相仿,参见该场拍卖编号232,其后于中国嘉德(香港)2013 年4 月5 日再次上拍,编号436。另如台北故宫藏一清嘉庆绿地粉彩事事如意番莲双耳盖罐(故瓷10402)(附图10),罐身肩部亦饰如意对耳。
(左)附图8:上海博物馆藏 清嘉庆 绿地粉彩螭龙穿枝花卉纹双耳瓶
(中)附图9:香港苏富比,1983 年5 月11 日,拍品编号232
(右)附图10:台北故宫藏 清嘉庆 绿地粉彩事事如意番莲双耳盖罐
嘉庆帝庙号清仁宗,以其温厚宽仁,施行仁政。亲政之初,便整肃纲纪,广开言路,黜奢崇俭,不愿剥削民脂民膏,故嘉庆时期官员贡礼显著减少,御窑厂瓷器烧造规模也不断缩减,如本期之精品更显珍罕。
本器或为嘉庆五年九江关监督阿克当阿所进之年节贡物,承袭乾隆时期御窑烧制之巅峰水准,群仙贺寿绘制惟妙惟肖,各色釉彩绚丽,造型端庄,如意耳秀巧灵动,寓意吉祥,为嘉庆初期御窑精品,等级颇高,相似者稀。
Lot 901|清嘉庆 黄地粉彩花卉纹瓶「大清嘉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
高度:36 cm
来源:
- 墨尔本苏富比,2005年11月30日,拍品编号615
- 香港怀海堂珍藏
出版:
- 《机暇清赏 - 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374-375,编号135
展览:
-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机暇清赏 - 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2007年11月11日至2008年3月30日
出版:《机暇清赏 - 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374-375,编号135
清嘉庆早年生产的瓷器,沿袭了乾隆器之特点,采用传统寓意吉庆的图案,制作及绘画技巧亦十分娴熟。曾有北京故宫学者研究指出,嘉庆时期烧造有一类气息华丽的粉彩瓶,酷似乾隆朝风格,应是嘉庆初年乾隆作为太上皇时所制。拍品即为其中之上乘之作,可谓难得。
拍品造型规整,唇口外侈,长颈丰肩,两侧饰蝠耳,简约精巧,长弧腹渐收,下承外撇高圈足。通体以娇黄色为地,色泽鲜亮匀净,极见尊贵之感。颈部绘蓝彩蝙蝠口衔系金彩「卍」字,下绘缠枝宝相花托灵芝纹,旁衬篮彩螭龙,高贵无比。瓶腹部通景绘饰缠枝西番莲纹,其间串联俯立衔吊「卍」字的红蝠,有「福寿双全」、「福寿连绵」之吉祥寓意。下承变形莲瓣纹一周。
全器装饰风格采用中国传统寓意和西洋纹饰相结合的手法,花卉以西方光暗技法表现,强调色彩过渡的处理,从而达到浓淡自然、立体感突出之效果。整器布局均衡,填色精准,红彩纯正匀净,绿彩娇嫩青翠,黄彩明快润泽,诸彩交映出淡雅柔和、臻于至美的内廷恭造风格,置于居室之中有如丽人玉立,满堂生辉,等级高贵。口内及瓶底饰以松石绿釉,器底中央红彩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文款。
可参考一例,售于香港佳士得2010年12月2日,放山居御制珍品专场,编号2981,虽与拍品器型有异,但施彩及纹饰风格相似,当时成交价为HK$90,260,000。
Lot 904|清雍正 霁蓝釉玉壶春瓶「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二行楷书款
高度:28.5 cm
来源:
- 欧洲私人旧藏
- 香港佳士得,2003年4月28日,拍品编号610
- 香港怀海堂珍藏
出版:
- 《机暇清赏 - 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112-113,编号15
展览:
-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机暇清赏 - 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2007年11月11日至2008年3月30日
来源:香港佳士得,2003年4月28日,拍品编号610
出版:《机暇清赏 - 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112-113,编号15
玉壶春瓶为清代官窑经典品种,其器形起源于宋代,因宋人诗句「玉壶先春」而得名,最初应为酒器,但元代的《梅花百咏》中有「插花贮水养天真,潇洒风标席上珍;清晓呼童换新汲,只愁冻合玉壶春」的诗句,可见玉壶春瓶于当时已是用来插梅装点生活之用。
拍品形制、尺寸、釉色等与台北故宫藏品(馆藏编号:中瓷000589)(附图)十分接近,参见《清代单色釉瓷器特展目录》,页87,图37,皆属宫廷陈设用器。雍正朝玉壶春瓶品种颇多,包括青花、粉彩、单色釉等,霁蓝釉属十分少见的一种,本品即为雍正霁蓝一例卓越精品,可为珍贵。
附图:台北故宫藏:清雍正 霁蓝釉玉壶春瓶(馆藏编号:中瓷000589)
此瓶造型典雅,线条流畅秀美,撇口束颈,溜肩,圆鼓腹下垂,圈足外撇。外壁尽施霁蓝釉,釉层润泽丰腴,釉色匀净妍美,如澄澈静谧的夜空,又如纯净的蓝宝石,宝光内蕴。内壁及底满施白釉,口沿作灯草边,时代特征鲜明,瓶底青花双圈内「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
霁蓝釉为明宣德时期创烧的品种,以釉色静穆而闻名,清代康熙时期恢复烧造,雍正朝制品较少。本件为雍正御窑仿宣德霁青之器,亦为宫廷陈设所青睐,《十二宫妃图》、雍正乾隆鉴古行乐图中,霁青陈设器物时有描绘其中,装点皇家厅堂。
Lot 907|清雍正 仿哥釉双耳大方壶「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
高度:50 cm
来源:
- 重要私人旧藏
- 香港苏富比,2003年4月27日,拍品编号174
- 香港怀海堂珍藏
出版:
- 《机暇清赏 - 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158-159,编号38
展览:
-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机暇清赏 - 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2007年11月11日至2008年3月30日
来源:香港苏富比,2003年4月27日,拍品编号174
出版:《机暇清赏 - 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158-159,编号38
尊呈扁方形,体量颇大,气势恢宏;唇口短颈,丰肩束胫,圈足微撇;颈肩部对置如意形耳,造型线条饱满而富于张力,为扁方瓶身平添柔韧之美,如点睛之笔,并有称心遂意之吉祥寓意;足内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瓶内外均以仿哥釉为饰,釉面呈现铁线纹开片,古雅自然;底足平扁,加施黑褐色护胎釉,以摹哥窑器铁足之效,观之古意盎然。
国人崇古尚古之风由来已久,宋时即以先秦吉金为形,制瓷以仿效。有清一代,复古思潮再次盛行,景德镇御窑多有摹古之杰作,以仿宋釉、仿宣德青花等为常。雍正十三年,唐英于《陶成纪事碑记》中总结雍正朝御窑瓷器时,列举了五十七种年年进贡之品类,近三分之一为仿古釉色。御窑厂亦以历代青铜器之造型为蓝本。
本器即为雍正时期仿古佳例,造型取裁自青铜器之方壶,古朴凝重。乾隆时期编纂的《西清古鉴》见载「周丙辰方壶」(附图1),两侧虽饰铺首衔环耳,且重心较本器偏下,然上设唇口,下承外撇底足,造型颇为相近,且书中载该方壶「高一尺五寸一分」,约合48 cm,与本器亦近似。雍正时期,此方壶是否已雅蓄宫中,并作为瓷器灵感来源待考,但本器造型深得青铜器之雅韵,可见一斑。
附图1:《西清古鉴》周丙辰方壶
前述「周丙辰方壶」刻有铭文,《西清古鉴》载其铭文虽漫漶不可读,但「曰侯,曰王后,亦重器矣」,即不论铭文为何,皆为重器,可见此类器地位之高。本器如意耳别具匠心,刚柔并济,肩部更为挺阔,蕴古而弥新,殊为珍异;且体量颇大,气势非凡,深得青铜器宗庙之静穆崇肃,彰显王朝盛世之气象。
器身所施釉意在仿宋元哥窑。有关哥窑之文献记载,首见于元人孔克齐《静斋至正直记》:「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评价颇高。但此后数百年,人们对哥窑的认识一直较为模糊。其烧制窑址、烧制时间至今在学界仍未形成定论。
有学者认为,宋元时期釉面开片之近似者可分为传世哥窑、龙泉哥窑,及哥(官)窑型瓷器三类,或可从一个侧面证明,釉面开片之美,深为当时社会所青睐,故不同窑口、不同时期皆争相效仿。至明末清初,哥窑作为五大名窑之一,深为文人所喜,如《长物志》中载,插花当用官、哥、定窑之胆瓶或蓍草瓶,盆栽花器以官、哥等窑作品为第一。形如哥窑之花瓶更是常见于明末名家绘画之中。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甚至曾推崇冰裂纹壁纸,「满房皆冰裂碎纹,有如哥窑美器」,足见哥窑令文人倾心,风靡一时。
景德镇御窑厂自明代永宣、成化时,便在仿制哥釉领域展现出一定水准。清代以雍正乾隆时期最佳。雍正帝雅好文艺,信佛修道,性喜清净,深谙哥窑之美。即使是口有破损之哥窑瓶,雍正也命「瓶口上粘处别动,要收拾一色」,并要求把紫檀木座「往细致里收拾」,可见对哥窑瓶珍视至此(见雍正三年九月十四日《各作成做活计清档》)。哥窑或仿哥釉器常在宫中用作花器,如《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有为「哥窑小花尊」、「哥窑花插」等修整木座、配座之记载。清宫档案中见载「哥窑双耳扁瓶」、「哥窑瓷双耳方瓶」、「哥窑瓷如意耳四方瓶二件」等名,或为本器之相类器。
雍正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对仿哥釉颇为用心。 《陶成纪事碑记》中载,「仿铁骨哥釉,有米色、粉青二种,俱仿内旧器色泽」,可知如本器之仿哥釉,不仅注重效仿釉色及自然开片,亦仿其「铁骨」,且以内府旧器为样例,由此得以形神兼备,冠绝一朝。本器足内书篆款,多见于雍正晚期单色釉及青花大器之上。北京故宫现藏多件雍正仿汝釉器,款识皆与本器相近,当为一人所书,参考《汝瓷雅集——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汝窑瓷器荟萃》,北京:故宫出版社,2015 年,页222-227。自款识而言,本器极有可能为年希尧督窑、唐英协理时期所制。其釉质厚润,釉面满布片纹,疏密粗细相间,深得宋器神韵,篆款更添古意。
雍正时期亦曾烧制相近如意耳扁方瓶,口部、足部更为简约,器型普遍较小,如上海博物馆藏清雍正仿哥釉如意耳长方扁壶(附图2),亦作扁方造型、饰如意耳,尺寸较小,高仅18.7 cm,见《清代雍正—宣统官窑瓷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年,页111。另见北京故宫藏造型相近之仿汝釉器,款识与本器亦极为相近,尺寸较小,高27.5 cm,参阅《汝瓷雅集——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汝窑瓷器荟萃》,北京:故宫博物院,2015 年,图版100。
附图2:上海博物馆藏 清雍正 仿哥釉如意耳长方扁壶
雍正一朝瓷器以细腻精雅著称,体量如此之大者,甚为罕有。与本器形制相近者多见施以仿哥、仿汝、仿官三种仿古釉,或意在追寻宋时风雅,有独特的设计与考量于其中。
与本器形制釉色皆相近者极少,一例为日本私人旧藏(附图3),尺寸略大(高51.5 厘米),造型、施釉及款识书写皆与本器极为相近,曾于香港苏富比2008年4月11日上拍,拍品编号2985,后于中国嘉德2011年春拍拍得RMB 1,150万之善价。
本品,香港苏富比2003年春,50 cm
(仿哥釉)附图3:香港苏富比2008年春、中国嘉德2011年春,52.5 cm
另可参考仿汝釉、仿官釉装饰者:仿汝釉例见佳士得香港2016 年11 月30 日,拍品编号3316(附图4),为法国皇室后裔巴黎伯爵奥尔良王子夫妇旧藏,体量与本器相仿;仿官釉一例见上海博物馆馆藏(附图5),尺寸较大,高55.7 厘米,著录于《清代雍正 - 宣统官窑瓷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页58;另一仿官釉例尺寸略小(附图6),高仅43.8 厘米,曾两次上拍于香港苏富比,分别为1995年5月2日,拍品编号100,及2006年4月10日,拍品编号1614。
(仿汝釉)附图4:香港佳士得2016年春,49.6 cm
(仿官釉)附图5:上海博物馆,55.7 cm
(仿官釉)附图6:香港苏富比1995年春、香港苏富比2006年春,43.8 cm
雍正时期御窑瓷器以精细素雅、品味超绝著称。精细者,常易因过度注重局部,而忽略整体,易因过分追求秀巧,而显得过度娇柔,难以刚柔并济。
本器既见精雅局部,亦见宏大气象,彰显出雍正御窑大气磅礴、高古拙朴的一面。其体量硕大,形制上承商周礼器凝重雄浑之风,尽显王朝鼎盛之气魄;如意双耳使之更富于变化与灵动韵律,别具一格;所施仿哥釉凝润沿袭宋元雅韵,承继明末文人对哥釉之青睐,与造型完美相合;陈设颇具吉金之势,若为花器,则古雅芬芳,传世相类者极少。
Lot 909|清雍正 窑变釉双耳盘口瓶「雍正年製」四字二行篆书款
高度:35 cm
来源:
- 香港苏富比,1989年11月14日,拍品编号185
- 香港私人旧藏
- 香港苏富比,2004年4月25日,拍品编号255
- 香港怀海堂珍藏
出版:
- 《机暇清赏 - 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220-221,编号67
展览:
-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机暇清赏 - 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2007年11月11日至2008年3月30日
来源:香港苏富比,1989年11月14日,拍品编号185
来源:香港苏富比,2004年4月25日,拍品编号255
出版:《机暇清赏 - 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220-221,编号67
洗口长颈,方折肩,腹部下敛,圈足外侈;颈部饰双耳,肩部及胫部各饰模印如意云肩纹一周,并缀弦纹两道。器身饰仿钧釉,通体红灿如火,间以紫色垂流,迷离迤逦,如星河极光,如薄暮艳霞,恰如诗云「峡峪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口沿、双耳及如意云纹釉薄处呈色较浅近于米白。足内施釉斑驳自然,釉下刻「雍正年制」四字双行篆书款。
本器所施之窑变釉,为仿钧窑釉色之一。虽源自仿钧,却有别于古代钧釉,为雍正时期新创。在雍正十三年唐英所撰《陶成纪事碑记》中,仿钧釉包含九种釉色,「窑变」为其中之一,与梅桂紫(玫瑰紫)、海棠红、新紫、天蓝等并列。本器外壁以明艳红色为主色调,故亦可称为钧红釉、火焰红。
窑变釉烧制并非易事,需经过至少两次入窑方能烧成,工艺较为复杂,且于人工制胎配釉之外,其烧制效果多有赖天成。及至乾隆九年,唐英仍在奏折中提到,其于此前烧得霁红窑变圆器「釉水变幻,实数十年来未曾经见,亦非人力可以制造,故窑户偶得⼀窑变之件,即为祥瑞之征,视同珍玩。」本器外壁主体呈钧红色,如火如焰,间有片片紫霞,如瀑如雾,气象万千,当堪「祥瑞」、「珍玩」之名。底足内以金酱釉与橄榄绿釉相结合,仿效钧窑芝麻酱色底,别具巧思。艺匠心血叠加自然天成,使得窑变釉色釉各异,流淌变幻莫测,绝无两件相同,件件别具一格。
雍正时期,施以相近窑变钧红釉者,如弦纹兽耳壶、弦纹蒜头瓶等,常见仿青铜器造型,清韵古雅。本器亦当以商周青铜尊为原型,如《西清古鉴》中载周夔凤壶(附图1)、周蟠夔壶(附图2),似皆与有相近之妙,或承袭此类吉金古物,略作变化而来。相近造型亦曾以青花装饰,一例见苏富比香港1993年4月28日,拍品编号147(附图3),另一曾为益清阁旧藏,并于香港佳士得2013年5月29日上拍,拍品编号2010。此二例与本器造型、尺寸皆极为相仿,肩部亦以青花饰如意纹一周。另见东京国立博物馆藏雍正青花唐草纹双耳瓶(附图4),形制相近,然肩部饰缠枝莲纹,而非如意纹。本器巧将青花如意作拱花装饰,窑变釉色随之深浅有别,意蕴独具。
附图1:《西清古鉴》周夔凤壶
附图2:《西清古鉴》周蟠夔壶
附图3 :香港苏富比1993年春拍,拍品编号147
附图4: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清雍正 青花唐草纹双耳瓶
釉色、形制皆与本器相近者极为少见,且多为无模印如意、无耳例,如台北故宫藏两例(故瓷12867、故瓷12868)(附图5),造型、釉色、款识皆与本器相近。另考一例曾三次上拍于香港苏富比,见香港苏富比2015年4月7日,拍品编号106;第四例曾上拍于香港佳士得2006年5月30日,拍品编号1352。前述两例亦无如意云及双耳装饰,但形制、款识、尺寸皆与本器几近相同,且器身主体皆为钧红釉,或为同批所制。瑰丽天成,当属雍正御窑窑变釉器物之佼佼者。
附图5:台北故宫藏,清雍正 钧红釉窑变弦纹瓶(故瓷12867)
本拍品
本器之如意云肩尤为别致,或烧制于雍正末期,并延续至乾隆早期。乾隆二年十月十三日之《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载,「唐英所进瓷器内……均釉拱如意花瓶……不必烧造」,或指此类器,可见其烧制时间极短,故存世量极少。
此类仿钧窑瓶或曾作为花器使用陈设,如雍正八年,因喜「四宜堂玻璃瓶内插的象牙茜色荷花荷叶」,命持出「钧窑花瓶二件」,为其配「象牙茜色荷花荷叶」(见雍正八年三月四日《各作成做活计清档》)。此时仿钧业已烧成,所用或即雍正仿钧瓶作为花器。本器之窑变釉亦属仿钧窑之一种,或为花器。若承象牙荷花荷叶,分外清幽。
瓷器是土与火的艺术,其于窑变釉上展现得至为充分。窑变釉器烧成,基于窑工制坯、修坯、配制釉料,更仰赖窑火天成,得有出窑万彩之瑰丽。本器造型上承商周吉金,略作变化,古雅端方,窑变釉光艳夺目,如意云纹寓意吉祥,相近者极其稀有。
Lot 911|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纹贯耳瓶「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
高度:35 cm
来源:
- 香港苏富比,1995年10月31日,拍品编号457
- 香港怀海堂珍藏
出版:
- 《香港苏富比三十周年》,香港,2003年,页251,图版275
- 《机暇清赏 - 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292-293,编号99
- 《首届世界华人典藏大展》,北京首都博物馆,2010年,页126-127(其一)
展览:
-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机暇清赏 - 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2007年11月11日至2008年3月30日
- 北京首都博物馆,《首届世界华人典藏大展》,2010年9月28日至2011年1月9日
来源:香港苏富比,1995年10月31日,拍品编号457
出版:《香港苏富比三十周年》,香港,2003年,页251,图版275
出版:《机暇清赏 - 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292-293,编号99出
出版:《首届世界华人典藏大展》,北京首都博物馆,2010年,页126-127(其一)
明清两代景德镇御窑虽皆受启于中亚及西方艺术,但又有所不同。明初多受伊斯兰器物影响,于造型、纹样另辟蹊径,形制别于往昔中国瓷作。至清代,康熙帝秉性好学,对西洋风物颇具猎奇心理,同时力兴御窑,重任欧洲传教士,一时宫廷艺匠与西洋传教士通力合作,造就御瓷别样风貌。但与明代不同,康熙时期瓷器的装饰主题乃至器型仍延续传统,并以此奠定清宫此类御瓷装饰风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调。
清时亦看重复古,这或许与清初统治者将「克己复礼」的儒家学说作为国家「建极之本」不无关系。乾隆一朝,不仅在典制祭祀活动中复古礼器道具,更将内府所藏青铜彝器及宋代器物颁样仿烧,造就此一时期仿古器物发展空前绝后。清高宗自幼接受满汉蒙藏文化熏陶,又对欧洲传教士艺术家带来的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式艺术抱有浓厚兴趣,其中西合璧式的个人美学,成就了乾隆时期包罗万象的艺术风格。
此壶之造型即颇具创意地吸收了《西清古鉴》中「罍」之样式(附图1),整体肩部丰腴,胫部收束,颈侧对出小巧的贯耳,同时简化圈足为卧足的设计,从而使器型显出深峻挺拔之美,自成一格。
附图1:钦定西清古鉴·卷十二·罍
从装饰纹样方面,本器又可完美体现清代御窑兼收并蓄的姿态。通体以五层青花为饰,口沿及肩部各绘一道如意云纹,胫部环饰叠瓣纹,颈部和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西番莲纹。青花绘制技法别具特色,拟摹明永宣时期青花而成。
虽此时景德镇青花用料与宣德时期已殊为不同,但为追摹明初苏麻离青渗透晕染之效,遂以青花点染,层次感立现。同时所绘纹样颇具西方巴洛克及洛可可装饰风格,局部描绘细致入微,装饰花叶纹呈现对称的漩涡形,勾勒纤细清晰,轻盈婉转。通体仅以青花一色进行浓淡点染,表现枝叶阴阳向背的变化,而对繁缛的朵花,更是不厌其烦的进行双重,乃至三重勾勒,线条繁缛甄精,花蕊突出,夸张而雍容。
西蕃莲作为塞外花木,曾于康熙时期收入《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之中。乾隆皇帝更是于《题钱维城山水花卉册》中为之赋诗,同时将之纳于御窑之上,成为有别于前朝蕃莲纹的时样。对照钱维城所绘「花卉图扇页」(附图2)(图见《万紫千红:中国古代花木题材文物特展》,北京:故宫出版社,2019 年,页69),其中可比对出极为相似的品种。此一时期蕃花涌现并非偶然,邹一桂在《联芳谱图》册的题诗中就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做了解答,所谓「圣朝雨露无私润,西域东溟是一家」。
附图2:北京故宫藏 钱维城绘 花卉图扇页
此类纹样于清档之中多有「番草」、「番莲」、「番花」等称谓,且如仿古器物一样,多有所本。如清档所载乾隆二年七月十七日「首领吴书将西洋番花铜胎珐琅盒一件,交太监胡世杰呈览,奉旨着持出照此样再做一件,其盒上所烧蕃花着西洋人郎世宁画,钦此。」由此可知,此一时期作为欧洲传教士,供职于内廷的郎世宁除作为宫廷画师的身份外,也参与到绘制器物纹样粉本的制作之中,使得此类纹饰受西洋画师直接影响,甚具洋风。整器设计理念糅合古今,融贯中西,以上古青铜罍为设计基调,并不拘泥于一板一眼地仿制金石图谱,更将器型巧妙化裁,并结合以西风独蕴的蕃莲纹,虽整体面貌已不复商周青铜的制礼作乐,但仍充盈古韵,其精致与华丽前所未见。
此类御瓷于清宫之中多为旦暮清供插花之用,如故宫博物院所藏乾隆时期掐丝珐琅岁朝图挂屏(附图3),即可见青花蕃莲瓶中,横枝梅花、水仙、罗汉松、天竹等时令花卉。而本品造型则为乾隆御瓷之中独特品类,一相同做例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附图4),形制纹样、尺寸、款识皆如出一辙,参考《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瓷器卷(清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页116,图版77。除青花之外,尚有青釉例,为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附图5),装饰纹样虽略有不同,但仍以缠枝西蕃莲为主,高度亦为35 cm,参见其馆藏编号1888.166;台北故宫藏一对器型相同的斗彩扁瓶(故瓷2783、故瓷2784)(附图6),上绘五彩龙纹,高约36 cm,其中一只刊于《瓷器上的龙纹》,台北:台北故宫,1983年,图版71。乾隆时期亦见形制、尺寸相近之仿古铜釉描金浮雕「夔龙拱福」双螭耳瓶,器型造型相类,但下承圈足,双耳作夔龙形,曾为放山居旧藏,后于苏富比香港2010 年10 月7 日上拍,拍品编号2128(附图7)。
附图3:北京故宫所藏 清乾隆 掐丝珐琅岁朝图挂屏
附图4: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纹贯耳扁瓶
附图5: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 清乾隆 青釉花卉纹瓶
附图6:台北故宫藏 清乾隆 斗彩龙纹扁瓶一对
附图7:香港苏富比,2010年10月7日,清乾隆 仿古铜釉描金浮雕「夔龙拱福」双螭耳瓶,拍品编号2128
另一与本器至为相似者,曾于2021年12月5日,由北京拍卖会以RMB 1,265 万元释出,拍品编号5545。该例尚存晚清旧锦盒,其上墨书「青花腰元瓶」,此处「腰元」亦为「腰圆」,为清档之中常见形容圆腹器物之旧称,如乾隆三十五年,九江关监督伊龄阿曾进贡「宣窑双琯腰圆瓶成对」,命交养心殿;乾隆三十七年八月八日,伊龄阿又恭进「(交热河)宣窑青花腰圆双琯瓶成对」,或即为此独特品类。相近年份之《贡档进单》中另见「宋釉拱花腰圆双琯瓶成对」(乾隆三十七年 伊龄阿进单)、「(交景阳宫)成窑五彩云龙腰圆瓶成对」(乾隆三十九年 全德进单),或恰可与前述本器相近例相符。
《饮流斋说瓷》中曾有:「古人制器载酒,用以飨神……尊一变而为瓶,用以插花,清供,殆缘后起。」由飨神之尊演变而来的诸般陈设于乾隆时期更现新思,不仅实用美观,符合「礼藏于器」之思想,彰显皇家尊崇,更将清初由欧洲传教士引入的西洋意趣妙汇其中,复古与西风交融于此,东西合璧,撷英辉生,观之如现盛世天子威仪。恰如此瓶,采商周彝器造型,撷明初青花点染,器型、青花取意前朝的同时,纹饰幡然借镜西方,成就此瓶中体西用、开鉴古创今之格局,实乃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治下希世之作。
中国嘉德香港2023春季拍卖会|瓷器及工艺品
北京精品展:
3月18 - 19日|10am - 6pm
嘉德艺术中心 |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号
香港精品展:
3月20 - 25日|10am - 6pm
中国嘉德(香港)G Art艺术空间
仿古开今——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
拍卖:
4月7日 | 10:30am
预展:
4月2 - 4日 | 10am - 8pm
4月5 - 6日 | 10am - 6pm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丨展览厅3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