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嘉德(香港)将于2023春季拍卖呈现「映水藏山—香江雅集御窑瓷器」专场,为大家精选25件/套由香港本地藏家秘藏多年的明清御窑珍品,多件源自敏求精舍、求知雅集早期会员旧藏,入藏于上个世纪,家族传承至今。
其中两件拍品均由同一藏家所藏:清康熙外胭脂水内粉彩瓜果马蹄杯一对与清雍正粉彩高士人物图小口瓶,藏家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觅得,深藏近四十载,从未在市场露面,值得大家关注。
Lot 939|清康熙 外胭脂水内粉彩瓜果马蹄杯一对「大清康熙年製」六字二行楷书款
尺寸:直径8.3 cm(每只)
来源:
- 香港苏富比1977 年11 月29 日,拍品编号155
- 赵从衍旧藏
- 香港苏富比,1986 年11 月18 日,拍品编号131
- 香港著名企业家、资深收藏家吕国文珍藏。本拍品直接征集自吕国文先生,先生1986年购自香港苏富比赵从衍专场,深藏近四十载,首次在市场露面。
出版:《吕国文藏珍集》,吕国文,中国编译印务有限公司,1989 年,页141,图110
来源:赵从衍旧藏。香港苏富比,1986 年11 月18 日,拍品编号131
出版:《吕国文藏珍集》,吕国文,中国编译印务有限公司,1989 年,页141,图110
本拍品来源显赫,原为香港著名收藏家赵从衍先生之旧藏,1986年11 月18 日于香港苏富比「赵从衍家族珍藏」专拍中拍出,编号131,流传有序,如今船王旧藏已是一器难求,珍罕程度可见一斑。
前英国苏富比主席James Stourton,曾出版过《Great Collectors of Our Time》一书。书中集结了战后全球百位收藏家名单,其中仅有3位华人入围,香港船王赵从衍便是其中一人。
赵从衍先生照片
赵从衍先生不仅是成功的商人,也是香港著名收藏家、华光草堂主人,藏品以瓷器为主,收藏精罕,气派非凡,规模不亚于博物馆级别。先生不单藏品丰富,且富于研究,不遗余力地探索收藏之路,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推广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成对,敞口,斜壁,深腹,圈足。外施胭脂红釉。内施白釉,杯心粉彩绘莲子、葡萄、香瓜、瓜子等瑞果。底施白釉,青花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製」楷书款。
胭脂红釉是康熙时的创新品种。本拍品外壁的胭脂红釉明净艳丽,娇嫩欲滴,充分显示了胭脂红釉的亮丽风采,甚为珍贵。
此器内底心粉彩绘的水果籽实,极具心思,寓意吉祥。碗内的瓜子和莲子,前者寓意多子多孙,后者则取其谐音「连生贵子」;葡萄和瓜均衍生蔓藤甚多,一串串,大瓜小瓜连绵不断,像瓜瓞的岁岁相继一样,为祝颂子孙昌盛之辞。
揉金为粉 瑞果争妍
据文献记载,胭脂红由荷兰人卡西亚所发明,约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从西洋传入景德镇,后被称为「洋红」。又因这种红釉颇如妇女化妆用的胭脂之色,故又名「胭脂红」。它是以金作为着色剂,在炉中经800℃左右焙烧而制得的低温红釉,也名「金红」, 最初在珐琅彩瓷中始见应用,至雍正时成为名贵的色釉,这种红釉釉汁细腻、釉色匀净明艳,色调鲜丽妩媚、娇嫩欲滴。胭脂红釉的呈色有深、浅之分,深者称「胭脂紫」,浅者称「胭脂水」,比胭脂水更浅淡者称「淡粉红」。
台北故宫藏有一件胭脂红釉碗,底青花书「又辛丑年製」,即1721 年,载录于《明成化瓷器特展》,1977 年,图版150。另外大英博物馆及伦敦大维德艺术基金会各收藏一件外胭脂红釉杯(附图1)和盘,内壁饰粉彩花果纹,底亦书「又辛丑年製」,更可印证此类胭脂水釉杯,应为康熙晚期御窑成熟时期作品。
雍正六年七月,怡亲王要柏唐阿、宋七格实验烧炼各色珐琅料,同时,宋七格也去玻璃厂协烧彩色玻璃,但红色画珐琅料的制程较特殊,独立于宋七格负责的三十六样画珐琅料之外。雍正六年九月《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载:「初二日,首领太监吴书来说,奉怡亲王谕: 今配烧法琅用的红料将玻璃作的柏唐阿着吴书挑选二名学配红料,遵此」(附图2)。从上述史料可知康雍时期清宫珐琅彩瓷很有可能使用自制的金红彩料。
附图1:清康熙六十年(1721) 外胭脂红釉内粉彩花卉纹杯|大英博物馆藏
附图2:雍正六年九月初二日《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相关记录
清宫造办处档案中时常称此类胭脂红器为「珐琅红磁」、「法琅霁红」或「珐琅胭脂釉」, 雍正二年四月,《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载:「初二日太监刘玉交:……珐琅霁红有圆光团花钟二件,……传旨配匣,钦此。」其中所述「珐琅霁红钟」应为现两岸故宫藏「胭脂红地珐琅彩开光皮毬花卉纹碗」,更为印证此种胭脂红釉在当时应称为「珐琅霁红釉」。
另外,台北故宫藏有一对清乾隆时期珐琅彩红地剔花团螭碗(附图3、4), 外壁施珐琅红釉,内底心彩画红、黄相间的初熟桃、石榴及黄彩的佛手各一,器底书「乾隆年製」双方框楷书款,其外壁釉色、装饰风格与拍品相似,或为乾隆朝承袭传续之作, 尤显弥足珍贵。
拍品此对胭脂红釉马蹄杯,外壁胭脂红釉娇艳均匀,工匠更是将红釉料与透明蓝釉料混合而成形成紫彩,施用于杯内绘就瑞果,此紫彩色泽浓艳,有别于前朝器上所用泛褐色的紫彩。而带有康熙青花款之胭脂红釉杯,传世品多见内壁素白无饰者,如本品杯内饰粉彩瑞果者极少,寥若晨星,可堪宝藏。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品(附图5)及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品(附图6)于器型、釉色、装饰风格、款识写法等均与拍品十分相似,仅杯内装饰不同,除与拍品相同之装饰瑞果纹者,还可见饰佛手纹及寿桃纹作品,由此可推,此类杯或属宫廷节庆定烧之器。
附图3、4:清乾隆 珐琅彩红地剔花团螭碗|台北故宫藏(馆藏编号:故瓷017487)
(左)附图5:清康熙 外胭脂红内粉彩马蹄杯|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
(右)附图6:清康熙 外胭脂红内粉彩马蹄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在拍卖市场中,同类器亦寥寥可数,且多出自大收藏家之手。参考一对原属博纳伉俪(Paul & Helen Bernat)旧藏,2007年11月27日在香港佳士得售出,编号1759,当时成交价HK$7,047,500。另见一对原为葛沃得(Greenwald)旧藏,于2010年12月香港佳士得售出,编号2813(附图7), 当时成交价为HK$9,260,000。
还可比较一只,先后由Mossette Levaur Keyzer-Andre 先生、马钱特(Marchant)、瑞士玫茵堂及北美十面灵璧山居宝藏,刊载于康蕊君编著《玫茵堂中国陶瓷》卷4,编号1825,后售于2021年12月北京秋季拍卖会,编号5453(附图8),成交价RMB 4,830,000。
附图7:清康熙 外胭脂红有内粉彩瑞果纹杯一对,葛沃得(Greenwald)旧藏|香港佳士得2010年12月1日(编号2813)
附图8:清康熙 胭脂水釉马蹄杯,瑞士玫茵堂及北美十面灵璧山居旧藏|北京拍卖会2021年12月5日(编号5453)
此拍品乃一代船王兼地产大亨赵从衍先生(1912-1999年)(附图9)旧藏, 他称得上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最著名的中国古董收藏家,长年专注于搜藏中国艺术品,并以书画、瓷器、玉器为重心,选萃存珍。
七十年代,赵先生曾先后以赵从衍家族基金会及华光典藏的名义展出部分藏品,以飨好艺之士。 1986年和1987年香港苏富比举办的「船王赵从衍及其家族收藏重要中国陶瓷器及玉雕」专拍(附图10),呈现了不少赵先生的藏品,满目琳琅, 件件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在中国艺术拍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席位。
拍品即出自其1986 年第一本专拍之中,近四十年来绝迹市场,如今复现艺坛, 尤为难得可喜。
附图9:一代船王兼地产大亨赵从衍(1912-1999年)
附图10:1986、1987年香港苏富比「船王赵从衍及其家族收藏重要中国陶瓷器及玉雕」专拍图录封面及拍品所在内页图
大英博物馆珍藏一对杯,其大小外形与拍品相近,外壁施胭脂红釉,内壁光素,同样底青花双圈内书康熙六字楷书款,结字落笔亦与拍品极为相似。同类器瑞士鲍尔基金会亦有收藏。
此类康熙朝胭脂红釉马蹄杯形制特殊,外壁直斜,至胫部内折出圈足。由于烧制于康熙晚期,雍正年间亦有少量相近杯例,区别在于,雍正制器外壁弧度较大,无折胫。
南京博物院、瑞士鲍尔基金会、玫茵堂、暂得楼、天民楼等均有收藏雍正款同类器(附图11)。香港苏富比2016年4月6日,曾售出一对雍正外胭脂红内粉彩果实纹马蹄杯(附图12), 编号3018,当时成交价为HK$7,280,000。
此对杯杯心以粉彩绘瑞果纹,极具巧思且寓意丰富,杯中注水后仿佛干果籽实等浸泡而成之果茶,清香扑鼻。
黄彩描绘瓜子和莲子,瓜子喻子孙,后者则取其谐音「连生贵子」, 且种子代表生命之源,繁衍不息。乾隆时期清宫过年时应节气挂的岁朝图(附图13), 其中经常出现的画面就是一只栗鼠打翻罐子,倒出了瓜种,寓意庆瑞吉祥,瓜瓞绵绵的兆丰好年。
高宗御制《岁朝图诗》中亦提及:「却倾瓜种兆绵绵」,由此可见清代帝王祈愿子孙繁衍昌盛、国泰民安之美好期许。绿彩并饰双豆,取其谐音「到」,祝愿子孙事业畅顺,马到功成,更喻子孙到来。
另有红彩绘荔枝纹,荔枝谐音「立子」,寓意承继家业, 荔枝亦音「俐子」,寓意聪明孩子,且红色代表喜庆,亦谐音「宏」,即将其它祝愿扩大之意。另一杯心以紫彩绘葡萄纹,象征丰收吉庆、多子多福。
在中国传统婚礼中,此杯杯心所绘瑞果皆应散布于新婚床上,或放置新人敬茶杯中,以寄望儿孙满堂、富贵吉祥,而杯外的胭脂红地亦为婚庆常用的颜色,故拍品或为婚庆订烧贺礼,存世稀少,价值连城。
附图11:清雍正 外胭脂红内五彩花果纹杯一对|南京博物院藏
附图12:清雍正 外胭脂红内粉彩果实纹马蹄杯一对|香港苏富比,2016年4月6日,Lot.3018
附图13:清乾隆 缂丝岁朝图轴|台北故宫藏
Lot 940|清雍正 粉彩高士人物图小口瓶「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楷书款
来源:
- 伦敦Phillips,1980年3月6日
- 伦敦马钱特,1981年7月12日
- 香港苏富比,1985年11月20日,拍品编号141
- 香港著名企业家、资深收藏家吕国文珍藏。本拍品直接征集自吕国文先生,先生1985年购自香港苏富比,深藏近四十载,首次在市场露面
出版:
- 《Exhibition of Qing Mark and Period Monochromes and Enamelled Wares》,马钱特,1981 年, 图录编号62
- 《吕国文藏珍集》,吕国文,中国编译印务有限公司,1989 年,页153,图122
展览:
《Exhibition of Qing Mark and Period Monochromes and Enamelled W ares》,马钱特,1981 年, 图录编号62
出版:《Exhibition of Qing Mark and Period Monochromes and Enamelled Wares》,马钱特,1981年,图录编号62
出版:《吕国文藏珍集》,吕国文,中国编译印务有限公司,1989年,页153,图122
盘口,短颈,丰肩,弧腹下敛,内挖圈足,底心以青花书「大清雍正年製」楷书款,根据清宫档案相关记载并结合传世实物考虑,此类款识为雍正御窑早期典型书写方式,字体娟秀,端雅工整,用笔舒展,以青花单圈装饰,颇为少见,极具时代特征。
拍品造型俊秀,线条流畅。瓶身以粉彩绘童子高士图,留白处配以奇石,高士神情娴静,衣褶飘逸,回头与童子对望;童子脸庞圆润,蹲坐一旁,神态活泼,天真烂漫。整器工艺精湛,设色明亮,笔触细腻,布局舒朗,为雍正朝清雅之陈设佳器。
工致殊常
《陶雅》有云:「粉彩以雍正朝最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艳夺目」。我国的制瓷工艺发展到清代已经非常成熟,雍正年间,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制瓷工艺也达到鼎盛。
在承袭了明代青花、五彩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康熙晚期创造出粉彩瓷器,并在雍正年间达到最高水平。此时官窑器物呈色的柔丽明亮及彩料的精细多变与日俱增,其造型胎釉、纹饰图案、彩绘技巧都达到了中国瓷史的巅峰。
工艺技术的影响,是雍正粉彩得以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雍正时期景德镇白釉瓷器的白度已达到77.5度,为粉彩瓷器的繁荣提供了先决条件。另外这一时期的粉彩绘画不仅是在康熙五彩原有的审美认知和绘画技巧的基础上有所继承,更是吸收了珐琅彩的制作工艺。
如拍品所绘山石人物图使用的是五彩的平涂法,另在传统的玻璃质材料中,加入「砷」元素,进而发明了「玻璃白」。 「玻璃白」用于打底,在上面施以彩料,用干净的毛笔把彩料细细染成所要的各种浓淡不同的色彩,手法类似于国画的渲染,使得人物衣褶及山石颜色深浅不一,色阶大大増多,淡雅柔美。
另外在人物衣领、下摆等细节处,「玻璃白」还单独作白色颜料使用,因粉彩色料用油调制,故色彩更显凝厚晶醇,更突出画面的整体明暗效果和立体质感(附图1)。
附图1:拍品纹饰局部图
拍品器形秀雅,姿态纤致,小盘口,短颈丰肩,肩下斜收,近足处外撇,圈足边出唇,线条柔美起伏,尽见迤逦之姿。颈、肩交接处角度干净利索,与常见梅瓶有别,崭露瓷匠高艺。
瓶身釉面白润如玉,腹部正中以粉彩绘高士童子采捃图,见一公子携一小童,小童衣装朴素,双袖挽起,一手兜起衣襟,作盛物之用,另一手作拾取之态,抬头凝望公子。其旁公子站立,面容清朗俊逸,衣冠华贵不俗,双手提拎腰带,扭身回望注目。
二人似在商讨选择拾取之物,人物神态动作惟妙惟肖,刻画细致入微,设色清丽素雅,别有林间雅趣之格调,极具故事情节与场景意境。
另一侧绘石林层叠,纹饰主次分明,勾勒精细,填色一丝不苟,毫无越线漏填之处,釉彩渲染细致自然且富有层次变化,烘托表现出石块的立体质感和阴阳向背,整体艺术效果更加洁逸清雅。
雍正一朝虽仅13年,但瓷器绘画之工整、内涵之丰富均超过康熙时期,亦令乾隆一朝叹为观止。雍正官窑纹饰与康熙官窑的最大差别在于人物图。
康熙时期一度流行的耕织图于世宗朝已很少装饰在瓷器上,刀马人物亦明显减少。历史故事、人物神话、仕女婴戏、市俗人物等题材成为此时期瓷器纹饰的主流。构图讲究深远和层次感,衬景较小,突出主题纹饰, 而主题纹饰亦没有前朝高大,人物的缩小使画面留白较多, 更具书画之韵味,高士人物纹样极富文人趣味,栩栩如生。这反映了世宗皇帝柔丽细腻的审美追求,并直接影响了景德镇工匠的制作风格。
根据民国时期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云:「雍正花卉纯属恽派, 没骨之妙可以上拟徐熙,草虫尤奕奕有神。」康熙中后期以「四王」为主的画师大多都为宫廷绘画,在雍正时更甚,所以这些粉彩瓷器之画意稿样大多出于造办处如意馆供奉画师之手, 与院体绘画画风一致,再交由御窑厂制成。
据雍正时期清宫造办处史料载,官窑烧制的品种器形、画样、色彩等,皇帝都细致地过问,经制样呈览而制作,甚至有传旨:「原样花纹不甚好,说与年希尧往细里改画。」
本器承袭康熙清秀典雅风貌,外壁纹饰受恽寿平「没骨」法影响,在素地上作简雅构图,用笔轻细,清新淡雅,布局妥适, 雅石、小童及高士三者间相互呼应,缺一不可,同时融合文雅气息,汲取文人画抒情写意精神,既重形似,又重神似, 以没骨技法,体现出画家精整秀气的写生功力,营造出一派祥和静逸、生机勃勃的景象,亦呈现出雍正御瓷内敛雅蕴之质。
拍品敷彩浓淡有致,描绘入微,如此精致之品,极为珍稀。可参考中国嘉德2001年春拍,拍品编号1344,清雍正粉彩高士图梅瓶(附图2),当时成交价为RMB 968,000。后收录在《清代康雍乾官窑瓷器-望星楼藏瓷》一书中,编号48。另见一例,售于香港苏富比1988年5月18日,拍品编号273(附图3),当时成交价为HK$33,000,上述两件造型、绘画风格及款识书写与拍品极为相似,皆为雍正朝粉彩逸品佳作。
附图2:清雍正 粉彩高士图梅瓶|中国嘉德2001年4月25日,拍品编号1344
附图3:清雍正 粉彩侍女童子图小梅瓶|香港苏富比1988年5月18日,拍品编号273
另见北京故宫藏有一件清雍正粉彩人物图梅瓶(附图4),造型与拍品大同小异,但其粉彩绘画风格及款识与之相同,应为同一时期御窑厂作品,载录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珐琅彩·粉彩》,1999年,页60,图50。
还可比较一件粉彩人物图橄榄瓶(附图5),藏于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馆藏编号:646-1907。另外法国吉美博物馆藏有三件雍正时期粉彩人物图碗(附图6、7),其画风、款識亦与拍品相类。
附图4:清雍正 粉彩人物图梅瓶|北京故宫藏
附图5:清 粉彩人物图橄榄瓶|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藏(馆藏编号:646-1907)
附图6、7:清雍正 粉彩寿老图碗及款识图|法国吉美博物馆藏(馆藏编号:G3182)
香港苏富比2007年10月9日,售出一件清雍正粉彩灵芝「寒山子一团和气」撇口瓶(附图8),当时成交价为HK$16,567,500,其绘画风格与拍品相近,皆不同于雍正朝常见之描绘自然山水或花卉题材作品,而是选用深浅不一的彩料做西洋式的立体阴影描绘人物,而这种表现形式多见于当时宫廷西洋传教士画师为皇帝绘制的人物画像。
附图8:清雍正 粉彩灵芝「寒山子一团和气」撇口瓶|香港苏富比,2007年10月9日(拍品编号1503)
雍正一朝少见人物纹饰,然绘人物时多在素地上作简雅构图,呈现雍正瓷内敛雅蕴之质。
康熙一朝始研发粉彩色调,于雍正时到达巅峰,净白素地尤能突显缤纷多貌的釉上彩。自传教士传入玻璃白彩,匠人运用其不透明特性,调出釉上彩深浅万变之色调,造就粉彩瓷自然美奂效果,此乃前所未见。
拍品所署雍正六字三行青花楷书款,根据清宫档案相关记载并结合传世实物考虑,此类款识应为雍正御窑早期典型书写方式,多留有康熙晚期的遗风,字体娟秀,端雅工整,用笔舒展,与康熙末期的写款风格相近。雍正六年之后,在皇帝要求的「内廷恭造之式」的推动下,纪年款的书写更加具有本朝所独有的特点,乃至影响到乾隆早期款识风格。
世宗胤禛励精图治,其为帝之风,破积弊,求新思,文开武定。而朝政之余,又是醉心文艺,品味高洁,趣玩思秀。遂于此朝,景德镇瓷制百萌新发,群芳共彩,更越康熙。拍品线条比例和谐,富有韵律感,釉彩浓淡相宜,构图疏密有致,将雍正帝独到之美学品味体现得淋漓尽致,本品正属臻绝之例。
中国嘉德香港2023春季拍卖会|瓷器及工艺品
香港精品展:
3月20 - 25日|10am - 6pm
中国嘉德(香港)G Art艺术空间
映水藏山——香江雅集御窑瓷器
拍卖:
4月7日 | 11am
预展:
4月2 - 4日 | 10am - 8pm
4月5 - 6日 | 10am - 6pm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丨展览厅3DE
扫描上方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浏览拍卖图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