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临颜真卿、苏轼、米芾诸家 《石渠宝笈》上等书法册现身嘉德香港秋拍

董其昌乃晚明艺坛领袖,影响中国书画四百年而不衰。他的书画受到帝王青睐,收入清宫者甚多,包括一册《临颜苏黄米蔡诸家帖》,收录于《石渠宝笈》,更获评为「上等」。

《石渠宝笈》中收录的名画,向来为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每当释出市场,定必引来轰动。此本册页弥足珍贵,历经数百年,即将于10月13日在香港拍卖,估价HK$3,000万 - 4,000万。

书画册页,一页一世界,值得细赏之处甚多。我们专访了栾静莉女士,由这位中国嘉德中国古代书画部总经理及资深专家,带大家进入董其昌的笔墨之中。


董其昌(1555-1636)《临颜苏黄米蔡诸家帖》册页十开 水墨纸本

尺幅:26 x 31.5cm(每开)
著录:

  •  高士奇《江村书画目》,第202页,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 《石渠宝笈初篇•养心殿》,《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第一册,第479、450页,上海书店,1988年版。
  • 朱启钤《存素堂丝绣录》,卷一,存素堂,1928年版。

估价:HK$30,000,000 - 40,000,000

问:董其昌是晚明影响力最大的书法家之一,书风自成一格。于他而言,临摹前朝名家有何意义?

栾:董其昌的作品,是他书画理论的体现。要了解这位一代宗师的艺术,先要了解其人,历史环境、个人际遇,都与他的笔墨表现密不可分。所以,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简单认识一下董其昌的生平。

在书画家之中,他并非天资早露的神童。他十七岁那年,由于书法不佳而使考试名次屈列第二,于是发奋练书。

在他二十岁左右,逐渐进入松江地区的文绅圈子,认识了顾正谊、莫士龙、项元汴等收藏大家,从此展开其艺术之路。

万历十七年(1589年),三十五岁的董其昌中进士,自此仕途一帆风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在历代书画名家中,能够当上大官的,实属少数。

诚然,与他的艺术成就相比,董其昌数十年的政治生涯没有留下什么丰功伟绩,曾多次引退赋闲在家。尽管如此,他官宦经历让他得以进入精英阶层,成为颇有影响力的高官和富豪,交游圈中不乏名士与收藏大家,他亦因此能饱览历代名家墨迹。再者,董其昌善于鉴定书画,许多藏家千方百计找他过眼、题跋,他也借此机会临摹学习。


清 张琦、项圣谟《尚友图》上海博物馆藏|画中红衣者为董其昌


栾静莉

万历年间,江南地区安定富庶、文风鼎盛,收藏之风极旺, 出现不少大收藏家。例如董其昌的老师韩世能,藏有陆机的《平复帖》;另一位老师莫如忠,藏有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可想而知,董其昌「朝夕观览」的不是普通的书家范本,而是千古敬仰的书法瑰宝。

这种特殊的目鉴和临摹真迹的经历,使董其昌在钻研书画之路上,能够站在前人的肩头,高度不凡。

董其昌曾言:「学书不从临古入,必堕恶道。」在他眼中,临写前辈的书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可从中获得营养,体会点画、结构的精微,博采众长。在他十七岁发奋练书时,也是从临习颜真卿《多宝塔碑》入手。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遍临历代诸家。

然而,董其昌倡导临习古人,并非要亦步亦趋的模仿,而是为创新做铺垫,以复古为创新。他认为,临古是化茧成蝶的必要过程,最终达至「妙在能合,神在能离」,自成一家。

故此,这本遍临诸家的册页,可说是董其昌艺术的基石,也展现了他的书学观念。


问:在此册页中,董其昌临摹了什么名家的作品?

栾:此册页有十开,临写了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五位书家的九则书帖。我们顺序仔细看看。

颜真卿|《颜家庙碑》、《借米帖》、《鹿脯帖》、《八关斋会帖》

我们前面提到,董其昌学书之初便是从颜真卿入手,颜书对他影响尤深。颜体结体宽博方正,饱满浑厚。董其昌天生气质秀润,学习颜体可矫正他腕弱的缺点。董其昌将颜体的敦实厚重与飘逸华美结合,从而创造了自己的书风。

在此套册页中,董其昌共临写九则书帖,颜帖就占去四则,足见他对颜真卿的推重。

其中,《借米帖》与《鹿脯帖》,更是他特别偏爱的颜帖。相较于楷书,董其昌更推崇颜真卿的行书,认为后者有王羲之的神韵,极尽自然,天真烂漫。

苏轼|《书赠柳仲矩帖》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也是董其昌专注学习的对象。

他学苏轼、黄庭坚,一方面是因为苏、黄两家的书法魅力,另一方面,是由于两家都属「唐宋八大家」之列。董其昌是晚明「唐宋派」的大力支持者,对苏、黄的人格和文章都极其欣赏。

在学苏书这点上,苏书的肥厚补足了董其昌秀弱之气,有助他摆脱学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带来的束缚。

黄庭坚|《齐君帖》

黄庭坚是苏轼的学生,然而,他能另辟蹊径,展现出个人特色。董其昌曾评黄书:「鲁直(黄庭坚)如食橄榄,回甘自喜,犹偏至之技耳。」他非常清楚黄书的缺点,认为黄书主要是靠技法取胜。

因此,他学习黄书很少取其形似,而是取其意趣。此册中临黄书的部分,距离黄庭坚的本来面目也是相差最远的。

米芾|《书李白白纻辞》、《杂咏》、《祥瑞帖》

宋四家中对董其昌影响最深的非米芾莫属。米芾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富于变化,如风樯阵马,变化莫测,董其昌亦谓米书不易学。

他曾大力赞扬米芾:「然自唐以来,未有能过元章(米芾)书者。」言下之意,他认为米芾不仅是宋代第一,更超越唐人。

蔡襄|《郊燔帖》

蔡襄是宋四家中董其昌学习最少的。他曾坦言:「余尝临米襄阳书,于蔡忠惠、黄山谷、赵文敏非所好也。今日展法帖各临尺牍一篇,颇亦相似。」从而可知,董其昌不只是临习他崇拜书家,对风格上不太喜爱的作品也愿意一试,例如语中提及的蔡襄、黄庭坚、赵孟頫。

对于蔡襄书法,董其昌一般都是捎带学习,作为学颜体的阶梯,更多的是自我发挥。此册中学蔡书部分也可见这种倾向。


问:鉴赏中国古书画,上面的钤印别具意义,是考据创作年份、流传经历的重要凭证。此套册页上的钤印透露了什么信息?

栾:我们仔细看看这十开册页,有几个印是尤其重要的。

首先是董其昌本人的「宗伯学士」印,为我们提供了判断创作年份的线索。 「宗伯」是礼部尚书的代称, 「学士」则指翰林院学士。故此,钤上「宗伯学士」印,肯定是在董其昌六十九岁任礼部右侍郎之后。上海博物馆有藏董氏七十岁所书的《行书李康义传》,里面使用了「宗伯学士」一印,这大概是他用此印的开始。


董其昌落款下有「宗伯学士」、「董氏玄宰」两方印

「宗伯学士」一印,加上款识提到「广陵舟次」的旅行记录,再对比用笔、用墨、结构的风格和特征,综合判断,此册页属董其昌晚年精彩之作,大概是七十至八十岁间的作品。此时的他,人书俱老,书艺高超,达到炉火纯青之境。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册页上的鉴藏印。

此册不但有乾隆、嘉庆两位皇帝的玺印,还见有清代沈荃、高士奇、高祥、张照、吴普心之印。从这些大大小小的钤印中,我们得以掌握此本册页的鉴藏经历。


「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

沈荃,累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侍郎,以书法名世。他不仅是康熙年间最重要的书法家之一,更是康熙帝的书法老师。

高士奇是康熙帝的宠臣,书画收藏丰富,并把藏品编成《江村书画录》一书,是研究清代书画收藏的重要书籍。在这本书里,高士奇纪录这此册页为:「永藏,真迹,神品」,可知是他的心爱之物。

接着是高祥,她是高士奇的孙女,印章加盖在「奁二十三号」小字上,并不起眼。奁就是中国古代女子的化妆盒,这里是嫁妆之意,也就是说,高士奇把此册页送给孙女作为嫁妆。

再说高祥的婚姻不同一般,她的丈夫张照是清朝重臣,也是追慕董其昌的书法家。张照是一位饱学之士,乃《石渠宝笈》编撰小组中的主要成员。


高祥印章加盖在「奁二十三号」小字上

之后,此册很有可能由张照进呈给乾隆,自此成为内府藏品。此册入编《石渠宝笈初编》,获评定「上等」,收藏在养心殿。乾隆帝钤盖石渠玺印,并养心殿的殿座章。还有「乾隆御赏之宝」、「乾隆御览之宝」两个朱文方印,此二印是乾隆早年用印,比较少见。

乾隆之后,又经嘉庆帝鉴赏,并钤「嘉庆御览之宝」印。此册应是在晚清从清宫流出,再次入私人藏家之手。

此册最后有著名藏家吴普心的两方鉴藏印,可知曾入吴氏思学斋收藏,在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销声匿迹,鲜为人知。直至今天,才难得再现市场。


中国嘉德香港2021秋季拍卖会

专场:观想 - 中国古代书画
预展:
2021/10/9-11|10am - 8pm
2021/10/12|10am - 6pm
拍卖:2021/10/13|8pm
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展览厅5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