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着牛皮纸的国宝档案 鉴藏巨擘6,000页遗稿现身嘉德香港

今季秋拍,中国嘉德(香港)一如既往带来琳琅满目的珍品,其中一套用牛皮纸包裹的庞厚手稿,用最朴实的姿态,引来众多识者注意。

随着收藏界日渐成熟,藏家也建立出各自的收藏路线。有的追求至精至良的名品,有的以保存家乡文物为志,有的讲究古今中外的艺术碰撞,更有「学者型」藏家,尤重历史及学术价值。中国嘉德香港在征集拍品方面,也是面面俱到。

这次我们先不谈那些炙手可热的书画明星,而把目光放在这一摞又一摞的珍贵手稿 – 书画鉴定名家张珩的毕生心血,《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手稿总计6,100页,堪称国宝档案、中国书画鉴定史的里程碑巨作。

字字心血,我们仿佛能从手稿中看到张珩的种种身影 – 一个江南贵公子,一个抢救文物的鉴定专家,一个夜夜伏案写作的学者……


手稿中关于《祭姪文稿》等部份


手稿中关于《祭姪文稿》等部份


Lot 402|张珩(1915-1963)《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手稿 水墨纸本

总计6100页
尺寸不一
估价待询

中国嘉德香港2024秋季拍卖会

观想——中国书画四海集珍 II

拍卖日期:2024/10/7│10am
预展日期:
2024/10/3-5|10am-8pm
2024/10/6|10am-6pm
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丨展览厅3CD


「听说上海有个识画少年」

1949年11月,中国成立文化部,特设文物局,由郑振铎担任首任局长,主持博物馆建设与文物展览等工作。重担在肩,郑振铎急需人才助其一臂之力,而他心中最合适的人选,便是好友张珩。

在当时人们眼中,郑振铎的决定是颇为大胆的:像张珩这样养尊处优的公子哥儿,真的能胜任文物局公职吗?

张珩,字葱玉,出身浙江巨富之家。祖父张石铭酷爱金石书画收藏,张珩自幼耳闻目睹,潜移默化,也对书画古籍有了浓厚兴趣。据他的堂弟张南琛回忆:他(张珩)大概天生与书画有缘,很小就爱看画,人小看不见挂在高处的画,就常骑在佣人的肩膀上,他说看东边就向东,看西边就向西。


张珩


1950年文物局工作人员在北海团城合影,包括郑振铎(前排左二)、张珩(前排左三)等人

张家家世显赫,不但藏有众多历朝名迹,更与当时的收藏巨眼、文人墨客、饱学之士皆密切往来,如庞莱臣、卢芹斋等。就像儿时骑在别人肩膀上看画一样,张珩非比寻常的家学滋养,使他年纪轻轻就在书画见识上达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再加上他天赋过人、刻苦钻研,很快便练就一双慧眼,精通版本目录学和书画鉴赏,年仅20岁即被聘为故宫博物院鉴定委员。

就鉴定文物的水平而言,张珩确实是公认的首屈一指,实至名归。于是,1950年张珩动身前往北京,担任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兼文物出版社副总编辑。


走进几乎被搬空了的紫禁城

文物局的工作绝非风花雪月的闲差,相反,这是一项抢救文物的艰巨任务。

清代内府收藏,不论是品质抑或数量,都是古今之冠,而且可说是集合历代皇室收藏之大成。但是,这些藏品经历了数次大规模流散的厄运,如八国联军掠夺、太监盗窃、溥仪变卖及赏赐出宫等等。此外,抗战时国宝文物南迁避难,最终运到台湾,留在北京的寥寥无几。


文物南迁的装箱情形


手稿中关于《清明上河图》部份


手稿中关于《清明上河图》部份

这时紫禁城所蓄,几乎空空如也,宋元书画不到二十件(组)。张珩便肩负起征购国宝、充实故宫藏品的重任。他先是与启功、徐邦达等鉴定泰斗在北海团城成立收购点,征集、鉴定书画3,700多件;1952年,东北忽现溥仪带走后流散的书画,张珩立即组织调查、抢救,最终让一批重要的书画回归故宫。

仅一两年光景,故宫绘画馆便从无到有,藏品充实至五百余件,大多经张珩审鉴。 1953年初冬,故宫绘画馆首次对外开放,共展历代绘画珍品474件。从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到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国美术史上流传千百年的名迹,终于呈现在世人眼前,震撼一时。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1962年,张珩(左)与谢稚柳(中)、刘九庵(右)于桂林七星岩

故宫绘画馆虽盛大揭幕,但张珩抢救文物的工作仍在继续。六十年代初,「三人书画审定小组」成立,张珩为组长,谢稚柳、刘九庵为组员,探查当时国内所存书画,两年间为全国文物机构审定了十万件文物,从中发现了许多湮没已久的书画珍品,亦鉴别出了大量伪劣品。


《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鉴定是科学,不是玄学

中国历史上不乏书画鉴藏名家,如项元汴、董其昌、宋荦等人。然而,他们鲜有提出书画鉴定的系统方法,令此一领域始终蒙着一层神秘面纱,亦止步于显贵阶层。张珩认为:「书画鉴定是一项老老实实的科学工作,毫无神秘玄妙之言,是完全可以学会的。」他有志把毕生文物鉴定的识见著录成书,让后人可以此为据,扩而充之。

1960年元旦起,他便利用公务之暇孜孜于此事,每每书至深夜。当时物资缺乏,连一般的稿纸也不易寻。而今所见,这批庞大的手稿里有各种厚薄、大小不一的纸张,有横格稿纸用作竖行来写的,也有「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公文用纸」字样的竖排稿纸。即使物资短缺,也无碍张珩以工整的蝇头小楷,一字一句地写下平生所见的书画目录。


以横格稿纸用作竖行来写

他效仿清代高士奇《江村销夏录》的体例,对古代书画名迹的名称、材质、尺寸、内容、题跋、印记、藏地等一一作详细记录,并考订作者,最后是逐件加以评论。以今日的科技发展程度而言,这种记录方法或许并非难事。但在当时,尤其是物质条件极端缺乏的时期,张珩只能根据手边极为有限的资料,和超乎常人的记忆来完成这份记录。

在他女儿的记忆中,父亲大部分时间穿着一身灰布中山装,戴着灰布帽,穿着黑布鞋,一副金边眼镜,透出浓厚的文人气。那段日子,张珩的房间总是堆满了各种书籍,各种手稿到处都是,熄灯也是整个大院中最晚的。

笔记日渐丰满,一年下来共录法书413件、名画154件,总计567件。然而,张珩历年心目所记,估计全部书画可达6,000件,照这样的书写速度,非二十年不能成事。他抓紧速度,笔耕不辍,在三年半的赶工下,进度已达预想三分之一。


张珩一家在北京南锣鼓巷家中

可惜,1963年夏天,张珩被查出罹患癌症,手术后因大出血而离世,享年48岁。一代鉴定名家就此远去,心愿未竟,留下6,000余页札记手稿。

张珩的夫人顾湄深明这份遗稿的意义,多年来竭力保存完好。而张珩的故友们,亦以出版这份遗稿为志。

二十多年前,文物出版社首次影印出版《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本名《木雁传真》),仅三百套,启功先生为此书题签并作序。影印版虽然数量稀少,又未加整理,但因其学术及文献价值巨大,备受学界艺林重视。如今,影印版早已绝版,偶见于拍卖中。

2011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受顾湄之托,耗时四载点校整理,于张珩百年诞辰之际,正式出版全新标点整理本《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此书亦成为了研究中国书画不可或缺的参考巨著。

时隔近十年,而今手稿真迹现身,仍维持着张氏家族保存的原包装,以最朴素的牛皮纸包扎,成摞整理为十份。贤人已去,手泽犹存,识者自珍。


文物出版社影印出版《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


2011年标点整理本《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