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江西、福建、广东等地瓷器行销海外。明、清两代在景德镇设置官窑,专事生产宫廷用瓷,同时民窑业也迅速发展,使景德镇成为我国瓷业中心,有「瓷都」之称。景德镇青花瓷和龙泉窑青瓷是明代中前期的畅销品。郑和下西洋,通过赏赐、赠送、贸易等途径,进行了中外物品的交流。
青花莲池鸳鸯纹克拉克盘|广东省博物馆藏
瓷器是其中重要的手工业产品。明代晚期以后,瓷器外销则以景德镇民窑、漳州窑等产品为主,青花瓷器为大宗,五彩瓷器和德化窑白釉瓷器也较为多见。 「南澳1号」和「万历号」是该时期的重要沉船遗迹,具有重要的代表性与研究价值。 「南澳1号」沉没年代约为万历早期,沉船于2007年在广东省南澳县三点金海域被渔民发现,2010至2012年,国家文物局组织水下考古队对沉船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打捞出水各类文物超过3万件。
青花开光花卉纹葫芦瓶|广东省博物馆藏
「南澳1号」出水器物种类丰富,有陶瓷器、铁器、铜器、石器、骨器、漆木器、锡器等,其中陶瓷器数量最丰,达2.5万件以上。 「万历号」沉船属于万历晚期,1997年于距马来西亚丁加奴州东海岸约6英里的海域被当地渔民发现,2004年4至7月,南海海洋考古公司对沉船进行了打捞,采集出水文物7,000多件。 「南澳1号」沉船出水的景德镇的青花瓷、五彩瓷,酱釉堆塑双凤纹六狮系瓮,漳州窑青花瓷,「万历号」出水克拉克瓷等精美明代瓷器展现了这一时期的陶瓷工艺文化水平,器形以盘、碗、盖盒、瓶、瓷塑为主。茫茫史海的遗珍,为今人共同描绘了明代瓷器外销的繁荣图景。
五彩鱼藻纹储水挂罐|广东博物馆藏
明朝中叶,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广东,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伴随西方传教士的陆续东来,欧洲的宗教、科学、技术及观念不断传入广东,并由此影响内地。该时期《泰西水法》、自鸣钟、古登堡印刷机等文物,是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结晶品。另一方面,此时在地球的另一端,欧洲人将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元素与当时流行的洛可可风格结合起来,产生出独特风格的艺术风格,对当时欧洲陶瓷、绘画、工艺品、建筑、造园及室内设计均有巨大的影响。这一艺术史上的重要阶段被赋予了一个形象的名字 -「中国风」。此时中国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和外来文化艺术的双重冲击,中国瓷器展现出来与传统瓷器不一样的崭新面貌。外销瓷器的图像题材、器型等为了西方市场的需要,而独放异彩。
五彩鱼藻纹接水盘|广东博物馆藏
综上所述,13至17世纪,中国外销瓷器的面貌受需求地的文化影响越来越大。到了晚明时期的中国,经历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和外来文化艺术的双重冲击,特别是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万历三十年(1602)后,荷兰商人将欧洲的器皿造型和纹样介绍到中国来,中国瓷器在吸收传统营养的基础上,发生了变革。此后经历清朝到民国,外销瓷随着贸易的频繁和文化交融的深入,呈现出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从这些出水和传世瓷器中我们可以窥见时代的变迁以及东西方人民审美意趣的流变,从艺术史的角度领略13至17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发展历史。
酱釉堆塑双凤纹六狮系瓮|广东省博物馆藏
「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故国,佳句在中华。」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以开放热情的胸怀拥抱世界,我们把独特的文化播撒在洋洋世界,也吸纳着优秀的外来文化完善自我,这正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一带一路」正是这种基因在新时的体现。回首历史,助力前行,如今越来越多的外销瓷器回流国内,为我辈研究外销瓷器迎来了良机。
原文作者:刘冬媚
原文来源:《艺术品》2018年10月刊总第82期间《陶瓷贸易:13至17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
(因篇幅问题,原文有删减)
《艺术品》官方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文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