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点、他的笔势、她的轮廓:领衔佳士得香港秋拍的艺术巨匠

佳士得香港秋季拍卖即将举槌,二十及二十一世纪艺术版块带来多件瞩目巨作,涵盖各式风格流派,横跨逾百年来的艺术发展轨迹,堪称一场汇集东西方美术之最的盛宴。

其中,晚拍领衔之作尤其令人惊艳,包括毕加索战时巨作《女子半身像》、赵无极「狂草时期」巨构《17.3.63》、霍克尼(David Hockney)描绘好莱坞山的《桌上言欢》、莫奈的《午后光影下吉维尼的春天》,以及草间弥生尺幅罕见的《南瓜 [TWAQN]》,尽为各自创作高峰的重要见证。日间拍卖方面,呈献多位名家倾尽热情的创作,同样万分精彩。

晚拍及日拍将于9月26日及27日在香港佳士得亚太区总部举槌,精彩可期。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女子半身像》油彩 画布

创作时间:1944年3月5日
尺幅:80.8 x 65 cm
估价:HK$86,000,000 - 106,000,000
专场:二十及二十一世纪晚间拍卖


毕加索作品近年在香港拍场表现亮眼,备受亚洲藏家关注。本季晚拍带来1944年创作的《女子半身像》,估价HK$8,600万至1.06亿,见证在战争与暴政阴霾之下,这位不世天才不屈不挠地展现出的创作激情。

此作完成于二战末期,描绘毕加索的情人缪思 - 朵拉·玛尔(Dora Maar),一位才华横溢的超现实主义摄影师。


毕加索与朵拉|© Man Ray Trust 2015 / VG BILDKUNST 2021


朵拉|摄影:曼雷 © Man Ray Trust, ADAGP Paris and DACS London

1944年春天,德军已占领巴黎将近四年。面对战争与动荡,毕加索选择留下,多次回绝离开的机会。他的作品被视为「堕落艺术」,无法公开展出,画室长期受盖世太保监视。即便如此,他仍不曾停笔,身披厚衣,在困顿中默默作画。画室成为他的精神庇护所,也是许多巴黎知识分子聚集交流的地方。

这段时间里,朵拉不仅是毕加索的伴侣,更是他的创作伙伴与灵感来源。她的面容成为战时苦难的象征:结构破碎、色彩刺目,构图中蕴含强烈张力,尤以自1937年开始的《哭泣的女人》系列为代表。她亦以镜头纪录毕翁反战名画《格尔尼卡》的创作过程,并与男方一同钻研版画技法,探索影像与绘画的边界。

然而到了1944年,这段关系已逐渐走向尾声。战争带来的压力以外,毕加索与另一位灵感女神玛丽-德雷莎(Marie-Therese Walter)仍保持往来,而年轻画家弗朗索瓦丝·吉洛(Françoise Gilot)的出现,也让朵拉愈感失落。


《女子半身像》局部

《女子半身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画中,朵拉身着鲜红衣裙,乌黑发丝盘起,头戴标志性帽饰。她目光如炬,神情庄严而冷静,直视观者。毕加索运用其典型的多重视角手法,将侧面与正面重叠,画面以黑、白、红与绿四种强烈对比色调交织,流露出忧虑与憧憬、焦虑与乐观的复杂情感。

作品尺幅为80.8 x 65 cm,与伦敦泰特美术馆长期借展及加拿大国家美术馆所藏的同系列朵拉肖像相近,创作时间亦仅相距数月。本作由私人藏家雅蓄超过25年,是次首度亮相亚洲拍场,无疑为市场近年最具代表性的朵拉肖像之一。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斜倚在靠垫上的裸女》油彩 画布

创作时间:1964年12月19日
尺幅:54 x 73 cm
估价:HK$20,000,000 - 30,000,000
专场:二十及二十一世纪晚间拍卖


同场拍卖亦将呈现毕加索的《斜倚在靠垫上的裸女》,画中人是他晚年的灵感泉源兼最后一任妻子 - 杰奎琳·洛克(Jacqueline Roque)。

二战结束后,毕加索移居法国南部小镇瓦洛里,醉心于陶艺创作。1952年,他在当地的马杜拉制陶工坊初遇杰奎琳。这位女子气质沉静,眉眼深邃,颧骨高挺,面容饶富古典韵味,令当时七十二岁的毕加索一见倾心。

他曾在女方家门前以粉笔画下鸽子,并在其后半年里天天献上玫瑰,直到她答应约会。翌年,毕加索与弗朗索瓦丝结束长达十年的关系,杰奎琳自此走入他的生活,展开一段二十年的情缘,并于1961年结为连理,陪伴他走过创作生涯的最后篇章。


杰奎琳(右)成为毕加索最后一任妻子|© Photo:David Douglas Duncan / Succession Picasso 2022

自1954年5月起,杰奎琳的身影逐渐出现在毕加索的画作中。以她为题的作品,不仅构成毕加索晚期最具代表性的创作面貌,也在艺术市场上备受青睐。2021年,《抱膝女子》于香港拍场以HK$1.91亿成交,缔造毕加索作品的亚洲拍卖纪录,足见杰奎琳肖像在收藏圈地位之高。

《斜倚在靠垫上的裸女》创作于1964年,画中的杰奎琳神情放松,姿态自然,仿佛未经安排,却更贴近两人长年相处中无声而亲密的默契。此作上一次现身拍场为2019年,当时于纽约佳士得以US$253.5万成交。



赵无极(1920-2013)《17.3.63》油彩 画布

创作年份:1963年
尺幅:130 x 97.2 cm
估价:HK$70,000,000 - 90,000,000
专场:二十及二十一世纪晚间拍卖


赵无极向来是亚洲艺术市场的中流砥柱。近年来,内地和香港接连策办重磅展览:2023年,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百年回顾展「大道无极」,成为全球年度艺坛盛事;今年年底,香港M+博物馆亦将呈献「赵无极:版艺匠心」,再次奠定这位大师在艺术史上无法憾动的地位。

今季晚拍,佳士得带来「狂草时期」巨作《17.3.63》。赵无极的创作大致可分为「甲骨文」、「狂草」、「无境」等阶段,各具风貌。其中,「狂草」作品笔势奔放,气韵豪迈,屡屡写下天价。


赵无极|© Henri Cartier-Bresson / Magnum Photos

1960年代初,赵无极声名渐扬,先后于纽约库兹画廊(Kootz Gallery)、巴黎法兰西画廊(Galerie de France)举办个展,并参展1961年东京双年展,正式跃上国际艺坛。

他迁入新的工作室,空间更为宽敞,采光良好。彼时正值盛年的他,几乎日日与画面搏斗,挑战大尺幅创作,将内在的激情转化为强烈的视觉语言。

此时期作品普遍呈「中轴式」构图:横幅如左右开弓,直幅则顶天立地,画面张力十足,亦映照他的雄心壮志。他将书法笔意融入油彩,突破「甲骨文」时期的图像结构,并以水墨「墨分五色」的理念,赋予油画更丰富的层次与韵味。


赵无极|© 2019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 ADAGP, Paris


《17.3.63》局部

《17.3.63》以罕见的鲜红色为主调,气势慑人。书法笔触自上而下,一气呵成,速度与力量并具,展现艺术家巅峰时期的信心与魄力。

此作亦体现赵无极对光影的敏锐掌握。他的工作室设有玻璃天窗,自然光自屋顶倾泻而下,深深地影响了他的用色与构图。

完成不久,《17.3.63》即于1965年亮相德国埃森福克旺博物馆,成为赵无极首场回顾展的重要展品。据统计,赵无极1960年代以鲜红为主调、尺幅相近或更大的作品仅存19幅,其中又只有8幅从未现身拍场,此作正是其中之一。


赵无极(1920-2013)《小桥流水》油彩 画布

创作年份:1955年
尺幅:46 x 55 cm
估价:HK$6,000,000 - 9,000,000
专场:二十世纪日间拍卖


在日间拍卖举槌的《小桥流水》,则为「甲骨文」时期的重要代表作。

1954年,赵无极旅居巴黎,一方面钻研西方油画技法,一方面回溯东方文化根源。他从青铜器与金石铭文汲取灵感,将古文字拆解、重构,融入画面。线条时如铁画银钩,时若游云惊龙,古文字纵横交错所营造的「时空感」,也成为他日后创作的重要主题。

此次上拍的《小桥流水》背面罕见地题有赵无极亲笔中文款识,或取意自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此诗意意象令人联想江南风景,也唤起乡愁。对赵无极而言,江南更有特殊意义 - 他正是在西湖畔的杭州艺专启蒙绘画。本作或许寄托着他离乡多年后,对祖国风土的遥念与乡愁。



霍克尼(David Hockney)《桌上言欢》油彩 画布(由两幅画布组成)

创作年份:1988年
尺幅:91.8 x 213.5 cm(整体)
估价:HK$40,000,000 - 60,000,000
专场:二十及二十一世纪晚间拍卖


刚过去的夏季,欧洲艺坛最受瞩目的展览,莫过于在巴黎举办、迄今最大规模的霍克尼回顾展。今季佳士得隆重呈献其中两幅展出作品:晚拍焦点《桌上言欢》,以及将于日拍亮相的《第十二幅「非常新」系列绘画》。

《桌上言欢》创作于 1988 年,乃对霍克尼创作生涯中的重要转捩点。其时,他的回顾展自洛杉矶郡立艺术馆启程,巡回至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与伦敦泰特美术馆,广受好评。

历经剧场舞台设计、摄影拼贴与版画实验的探索阶段后,霍克尼以崭新的创作视角,正式回归绘画。


霍克尼在阅读桌前|© Jean-Pierre Gonçalves de Lima, © David Hockney

此作出自霍克尼于好莱坞山创作的一系列作品,描绘工作室起居空间与露台外的景致。他将这些画作称为「叙事性抽象」,在色块与线条之间构筑多层次的空间,亦是对时间流动的一种视觉诠释。

同年,他与艺术家暨电影人 Philip Haas 合作拍摄纪录片《与中国皇帝在大运河上的一天 》(A Day on the Grand Canal with the Emperor of China ),透过《康熙南巡图》深入探讨中国古画的空间结构,进一步启发他对东方绘画视角的浓厚兴趣。

霍克尼认为,西方绘画自文艺复兴以来所奉行的单点透视,就像透过一个静止的锁孔观看世界,局限而不真实。他主张,人类的视觉经验是动态的;眼睛不断游移,大脑则拼组这些瞬间片段,建构出一个多视角、跨时间的空间感。


David Hockney(右)与Philip Haas(左)研究《康熙南巡图》|© Courtesy of Milestone Film and Philip Haas


《桌上言欢》局部

《桌上言欢》正是这套观念的具体实践。画作横跨两幅画布,宽逾两米,引导观者步入画面;视线随之从右至左铺展,呼应中国长卷书画的阅读方式。

画面巧妙融合室内与户外风景,于同一视域中并置内外景致、远近空间,体现霍克尼所追求的多重视角与动态观看经验。

画作标题本身就暗示了一场对话:当目光在画面中移动、停留、探索,观看行为便不再只是被动凝视,而是一次与作品展开的视觉对话。


霍克尼(David Hockney)《第十二幅「非常新」系列绘画》油彩 画布

创作年份:1992年
尺幅:61 x 91.4 cm(整体)
估价:HK$15,000,000 - 20,000,000
专场:二十世纪日间拍卖


《第十二幅〈非常新〉系列绘画》出自霍克尼1992年创作的「非常新绘画」(Very New Paintings)系列,作品共计二十六幅,翌年首度于纽约画廊André Emmerich Gallery展出。

当时,霍克尼正为歌剧《无影之女》(Die Frau ohne Schatten)伦敦皇家歌剧院公演制作舞台设计。这段经历让他对光线与空间格外敏锐,也促使他在绘画中进一步探索形式与色彩的抽象表现。

霍克尼以大片色块描绘他钟爱的加州风景,蜿蜒的道路、起伏的树木与海岸线在画面中错落展开,通透明亮,洋溢阳光洒落的自由气息,映现他对自然景致的独特诠释。

此作为首次现身拍场,同系列的《第二十六幅「非常新」系列绘画》则于今年五月在纽约举槌,最终以US$272万(约HK$2,100万)成交。



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午后光影下吉维尼的春天》油彩 画布

创作时间:1885年作于吉维尼
尺幅:60.4 x 81.7 cm
估价:HK$33,000,000 - 55,000,000
专场:二十及二十一世纪晚间拍卖


乘着亚洲艺术市场「西风东渐」之势,多位西方艺术巨匠相继在香港拍场创下纪录,莫奈便是其中之一。去年,随着佳士得亚太区新总部开幕,莫奈名作《睡莲》以HK$2.33亿成交,刷新这位印象派宗师的亚洲拍卖纪录。

时隔一年,这间龙头拍行带来莫奈较早期的风景画《午后光影下吉维尼的春天》。画作完成于1885年,那时他已在吉维尼定居两年,远离巴黎喧嚣,专心投入创作。

吉维尼的乡野风光几乎处处启发他创作灵感。画中果树迎风摇曳,后方的教堂与小屋静静伫立,所描绘的,是距离他住处仅约十五分钟步程的宁静风景。


莫奈与吉维尼花园

十九世纪法国小说家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曾在诺曼第见过莫奈户外写生。他形容莫奈会静静守在原地,等到光线与色彩达到心中所想,才肯动笔,并说道:「他不是画家,而是一位猎人。」

莫奈作画时,往往同时携带多块画布,随光影变化在其间来回作画,力图捕捉大自然稍纵即逝的瞬间。自1880年代末起,他更以「系列」的方式创作,反覆描绘同一主题在不同时刻的面貌。从《干草堆》、《睡莲》,到本次上拍的《午后光影下吉维尼的春天》,皆属此脉络之作。

此作描绘吉维尼村一隅,阳光洒落于教堂与屋舍之间,正是莫奈午餐后散步时所见之景。画作于20世纪初传入美国,为新奥尔良糖业巨子亨特・亨德森(Hunt Henderson)收藏,并由家族世代保存。直至2017年首次释出,于纽约佳士得上拍,最终以逾US$416万成交。



草间弥生《南瓜 [TWAQN]》压克力 画布

创作年份:2015年
尺幅:112 x 145.5 cm
估价:HK$22,000,000 - 32,000,000
专场:二十及二十一世纪晚间拍卖


在当代艺术市场,草间弥生是备受瞩目的焦点人物。这位年逾九旬的日本艺术家,以标志性的波点与南瓜意象深植人心。

2023年,香港M+博物馆举办「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大型回顾展,更令大家全面认识到这位「波点女王」的创作人生。加上知名时尚品牌第二度与草间合作推出联乘系列,不同形式的宣传品在全球各地涌现。连带草间历年来的作品,都在拍卖场上走势凌厉。

《南瓜 [TWAQN]》为草间近五年内于拍场出现尺幅最大的「多南瓜」作品,曾于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与布里斯本昆士兰美术馆/现代艺术馆的回顾展中展出。


2023年,香港M+博物馆举办「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大型回顾展

草间自幼受幻觉所扰,创作成为她重建内在秩序的方式。她透过不断重复的图像「自我消融」,逐步发展出独树一帜的抽象美学。

她与南瓜的情感连结,始于童年时期一次生动清晰的幻觉经验。她曾回忆道:「我第一次看见南瓜是在小学时,当时我和祖父到一个大型种子采集场参观……看到一个人头般大的南瓜……它还栩栩如生地开始和我说话。」

草间将自身的脆弱转化为创作的力量,将满溢的幻想世界投射于画布之上,描绘出由波点与网状构成的万花筒宇宙。她笔下的南瓜,不仅映照她的精神世界,也成为其艺术语汇中的重要符号,仿似她的另一个自我。

她的南瓜作品亦在当代艺术市场上屡创佳绩。 2021年,其作品《南瓜(LPASG)》于佳士得香港以HK$6,254万元成交,创下个人拍卖纪录。


草间弥生《南瓜(C)》压克力 画布

创作年份:1991年
尺幅:91 x 72.7 cm
估价:HK$13,800,000 - 18,800,000
专场:二十一世纪日间拍卖


黄黑配色的《南瓜 [TWAQN]》将于晚拍登场,而红黑配色的《南瓜(C)》则为日拍焦点。

深红与黑的视觉组合,源自草间早年幻觉经验中的印象。她曾描述:「某日我看到桌布的红色花纹,转移视线后,天花板、玻璃窗、柱子都浮现出相同图案,甚至连我的身体也被这些花纹覆盖。那一刻,我感受到自我消融。」

此作绘于1991年,正值草间自纽约返日、接受精神治疗后重新投入创作之际,亦是她重返国际艺坛的重要阶段。1989年,纽约国际当代艺术中心为草间举办首个国际回顾展;1991年,东京富士电视台画廊与原美术馆联合举办「天地之间」展览,奠定她在国内外艺术界的地位与影响力。


草间弥生《南瓜》,2000年作,73 x 90.8 cm|香港佳士得,2023年拍卖,HK$40,305,000成交

类似色调与尺幅的作品在市场上亦有亮眼表现。2023年,佳士得曾释出一幅草间于2000年创作的红黑色《南瓜》,尺幅为73 x 90.8 cm,最终以超越估价范围的港币4,030万成交。

今次拍卖的《南瓜(C)》采直幅构图,使南瓜形象显得更为修长;相比之下,2023年上拍的《南瓜》则为横幅构图,是两者在创作年份之外的重要区别。



奈良美智《Mumps》压克力 画布

创作年份:1993年
尺幅:110 x 110 cm
估价:HK$8,000,000 - 12,000,000
专场:二十一世纪日间拍卖


此作创作于1993年,正值奈良美智自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毕业之年,师承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A.R. Penck。此作标志着奈良风格趋于成熟的时期,他开始创作构图简约、头大身小的女孩形象,并成为其代表性视觉语言。

正是在这一年,他首次描绘出「Mumps」主题 - 一位脸颊缠着绷带的小孩,眼神坚毅倔强,仿佛在沉默中对抗世界的疼痛。作为奈良美智「Mumps」主题已知作品中最早创作的一件,本作标志着一段艺术语言的萌芽与情感深层的探索。

奈良以甜美中带刺的笔触,捕捉了「kimo-kawaii」的精髓 - 一种90年代日本流行文化中兴起的美学,融合可爱与怪异,柔软与反叛。画布上的他,既脆弱又坚强,像是童年里那个不肯低头的小小灵魂。



草间弥生《无限之网 [HOAWD]》压克力 画布

创作年份:2014年
尺幅:97 x 130.3 cm
估价:HK$6,000,000 - 9,000,000
专场:二十一世纪日间拍卖


南瓜以外,无限之网亦是草间极为重要的创作系列,诞生于艺术家初到纽约闯荡之时。

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草间初抵纽约,渴望在男性主导的艺坛中崭露头角。她以巨大尺幅与密集笔触构筑出一幅幅「无限之网」,冲击当时盛行的抽象表现主义。草间曾形容自己的笔触「单调地重复又重复,像机械装置一样」。

早期的「无限之网」作品常带有强烈的疏离感。她透过「自我消除」来追求「无限」的概念,将自身嵌入画布之中,藉由重复笔触寻求与宇宙的连结与融合。


草间在纽约开始创作无限之网系列 |Courtesy of Ota Fine Arts, Tokyo / © Yayoi Kusama, Yayoi Kusama Studio Inc.

此后多年,草间多次重返「无限之网」主题,运用不同色彩组合延续创作。典型配色包括:白网配深蓝、红网配黑、黄网配黑等。

本次登场的《无限之网 [HOAWD]》为少见的橙色之网配黄色底色,色彩鲜明且具视觉张力。

作为对照,2022 年佳士得香港曾拍出尺幅194 × 390.9公分的三联作《无限之网(TWHOQ)》,以HK$5,325万成交,远超HK$2,800万 - 3,800万估价范围,而《HOAWD》则为尺幅较小但构图精致的单幅作品。


今秋为香港佳士得亚太区新总部乔迁一周年,二十及二十一世纪艺术率先于9月华丽登场,预展将于9月23日至26日迎接各方藏家光临参观,晚拍及日拍紧接于26日及27日盛大举槌。

上述一众大师以外,名单上还有吴冠中、曾梵志、白发一雄、沃尔特·史毕斯(Walter Spies)、夏加尔(Marc Chagall)等东西方艺术巨匠,为本季拍卖揭开精彩序幕,备受瞩目。

其他精选拍品

二十及二十一世纪晚间拍卖


沃尔特·史毕斯(Walter Spies,1895-1942)《湖畔宝塔》油彩 画布

创作年份:1929年
尺幅:91.2 x 106.7 cm
估价:HK$20,000,000 - 30,000,000


草间弥生《飞向宇宙 — 波点南瓜(朱红色)》彩绘 铝雕

创作年份:2010年
尺幅:200 (H) x 150 x 150 cm
估价:HK$9,000,000 - 15,000,000


吴冠中(1919-2010)《枣树与儿童》油彩 画板

创作年份:1973年
尺幅:41.5 x 35.3 cm
估价:HK$6,000,000 - 8,000,000


马克·夏加尔(Marc Chagall,1887-1985)《送给恋人的鲜花或花束》油彩 画布

创作年份:1930年
尺幅:46.2 x 38.2 cm
估价:HK$5,500,000 - 7,500,000


二十世纪日间拍卖


白发一雄(1924-2008)《T 51》油彩 画布

创作年份:1962年
尺幅:96.5 x 130 cm
估价:HK$6,500,000 - 8,500,000


吴冠中(1919-2010)《水乡小镇》油彩 画布

创作年份:1990年
尺幅:31.5 x 41 cm
估价:HK$3,000,000 - 5,000,000


二十一世纪日间拍卖


乔治·康多(George Condo)《歌姬》油彩 麻布

创作年份:2008年
尺幅:203.5 x 203.5 cm
估价:HK$7,500,000 - 9,500,000


曾梵志《两个男人的肖像》油彩 画布

创作年份:2006年
尺幅:150 x 220 cm
估价:HK$2,000,000 - 3,000,000


拍卖详情

拍卖行:佳士得香港

专场:二十及二十一世纪晚间拍卖
拍卖日期:2025/9/26 |7:00pm

专场:二十世纪日间拍卖
拍卖日期:2025/9/27|1:30pm

专场:二十一世纪日间拍卖
拍卖日期:2025/9/27|4:30pm

拍卖及预展地点:香港佳士得亚太区总部
地址:中环美利道2号 The Henderson 6楼

预展日期:2025/9/23-26(需先预约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