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藏家释出「元大都宫廷观音像」 HK$2,490万佳士得香港秋拍易手

今季秋拍,佳士得首度把「印度、喜马拉雅及东南亚艺术」专场带到香港,由新上任的部门环球主管Edward Wilkinson主理,于今日(3号)下午两时半举槌,斩获近HK$7,800万成交额。

成交桂冠由十三至十四世纪的元大都观音像拿下。此尊宫廷造像在拍卖前夕已引起话题,今回由台湾藏家释出,连佣HK$2,490万易主,对比上回2008年纽约拍卖时(近US$105万、折合约HK$818万)升值了两倍之多。

买家透过电话委托翁晓惠(Ada Ong,亚太区副主席兼台湾区主席)出价投得,有可能亦是来自宝岛的重要收藏家。

Lot 2027|元大都 十三世纪晚期/十四世纪早期 铜鎏金观世音菩萨自在坐像|成交冠军

高度:31 cm
来源(值点网补充):

  • 茧山株式会社,东京,1960年代中期
  • 安思远及高迪艺廊(Ellsworth and Goldie),纽约,1971年前入藏
  • 克利斯蒂安·休曼(Christian Humann),泛亚收藏,1977年前入藏
  • 纽约佳士得,1989年6月2日,拍品110号
  • 美国西海岸私人收藏
  • 纽约佳士得,2008年3月21日,拍品616号(US$1,049,000成交)
  • 亚洲私人收藏

估价:HK$20,000,000 - 30,000,000
落槌价:HK$20,000,000
成交价:HK$24,900,000


此尊观世音菩萨自在坐像的来源,可追溯至1960年代,当时为日本名古董商所有,接着先后为安思远(Robert Ellsworth)与休曼(Christian Humann)递藏,并于1989年和2008年两度于纽约佳士得举槌。

虽然历年来为不同名家递藏,但近半世纪以来大家都弄不清楚在整个佛教艺术之中,究竟应该循喜马拉雅艺术,还是更广阔的亚洲艺术脉络去理解它。 2008年拍卖时,它被断为西藏造像;在更早的时候,它则被视为更晚期的作品。

如今能够判断它是元大都宫廷造像,其实和最近十多年的相关学术研究有密切关系。

Edward Wilkinson在拍卖前的研讨会透露,观音像上回于纽约佳士得售出后,他并不知道归入了哪位藏家雅蓄。直到在佳士得上任后,新同事连怀恩(Ruben Lien,中国瓷器及艺术品部资深专家)带他认识一位台湾客户,才终于遇上了这件重器。

编按:安思远为纽约古董商,有「亚洲艺术教父」之誉;休曼为著名的金融家兼收藏家,其「泛亚收藏」在圈中甚为有名


翁晓惠为客户投得元大都观音造像


Edward Wilkinson亲自担任拍卖官

此尊造像最为精彩之处,在于成功地融会了三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丰润的双颊、轮廓清晰的小嘴,以及精细镶嵌的白毫,直接呼应尼泊尔纽瓦尔人的审美趣味。艺术家敏锐地描绘出观音菩萨年轻而略带忿怒的脸相,既蕴含慈悲,又暗藏威能。

发髻上的束带、五叶宝冠、三股项链与臂钏,皆承袭十二至十三世纪经由西藏传入、并由纽瓦尔工匠精炼过的帕拉范式。冠中央垂饰以三角形框镶嵌一方矩形宝石,周围环绕六枚镶件,其上叶形卷草纹与冠叶纹样呼应,则直接参照早期帕拉杰作。

腰臀间垂挂的珍珠璎珞,覆盖于细密錾刻的下裳之上,形制与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所藏元代织物本为相似,则是借以断代的其中一个要点。

编按:帕拉王朝又称波罗王朝,于8至12世纪统治印度东北部

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在元大都、即今日的北京城,闻名遐迩的尼泊尔雕塑艺术家阿尼哥(Araniko)受到元代朝廷重用,负责监督造像等宗教艺术创作。

虽无法确指具体作者,但此尊观音造型精熟,显然是阿尼哥监督作坊的代表作之一。

此尊观音像结合了印度、尼泊尔、中原艺术的精髓,如此形式是当时的崭新创举,不但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见,更影响了此后二百多年的中原与藏地造像发展,很可能为著名明代永乐宫廷造像的原型,在佛教艺术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


元大德九年(1305年)铜镀金文殊菩萨像|北京故宫


明永乐 铜镀金世尊观音像|布达拉宫



Lot 2020|尼泊尔 李查维王朝 约八世纪 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像|并列成交亚军

高度:26.7 cm
来源:

  • 欧洲私人藏家
  • 纽约苏富比,1998年3月26日,拍品83号
  • 欧洲显赫私人珍藏

估价:HK$5,000,000 - 7,000,000
落槌价:HK$7,500,000
成交价:HK$9,525,000


1998年拍卖时,此尊释迦佛像被判断为10至11世纪的作品。事隔二十多年,在更深入详细的研究下,佳士得能够肯定地把断代推前三百年,而佛陀端坐的华丽坐垫正是此中关键。

垫面饰有镶珠团花,内含人形图案与花卉纹样。此类纹样与七至九世纪粟特织物设计一致,和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所藏丝绸残片等实例极为相似。同类纹饰亦见于其他喜马拉雅艺术作品,包括加州诺顿·西蒙博物馆(Norton Simon Museum)的著名8世纪克什米尔造像《须弥山释迦牟尼与礼拜者》。

本品还有一个隐藏的时代特征 - 重量。看到此尊释迦像时,你会以为能够轻易地拿起来,其实它是实心铸造的,份量远比大家想像中惊人。

编按:粟特为中亚古代民族,善于经商,在历史上曾经颇为活跃。部份粟特人移居中土后,改用「康、史、安、石」等华姓,史称「昭武九姓」。有学者认为,唐朝的安禄山与史思明,乃至宋代书画大家米芾,可能都有栗特血统

谈及尼泊尔造像,相信大家对马拉王朝(13至18世纪)最为熟悉,作品装饰华丽,且多镶有宝石。

李查维王朝国祚约为5至8世纪,被誉为尼泊尔古典文化的第一个黄金时代。相对后来的马拉王朝,李查维造像风格倾向内敛简约。

以此尊佛陀为例,身披简朴而紧贴身体的透明僧衣,仅以胸前、脚踝及左臂下方可见的粗厚衣缘勾勒轮廓,与精致华贵的坐垫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别树一帜的视觉美学。

如此早期的精彩造像,鎏金一般都在长年的供奉中大幅消逝。本品诞生至今超过千年,鎏金仍然保存良好,殊为难得。



Lot 2022|云南/ 藏东 十七世纪晚期 第十世噶玛巴却英多杰 绢本矿物颜料彩绘 释迦牟尼佛涅槃唐卡|并列成交亚军

尺幅:62.3 x 42.2 cm
来源(值点网补充):

  • 纽约苏富比派克博内特,1979年3月14日至15日,拍品426号
  • 纽约邦瀚斯,2016年3月14日,拍品34号(US$389,000成交)
  • 奥尔索普收藏(Alsop Collection)

估价:HK$8,000,000 - 12,000,000
落槌价:HK$7,500,000
成交价:HK$9,525,000


和上述元大都观音像一样,本品也是一次重新发现。

这幅唐卡的原始绢质装裱之中,包含有缂丝面板。 1979年在纽约举槌时,绢质装裱与缂丝面板成为了主角,而唐卡本身反而被视为恰巧绘在其上的配角。拍卖之后,缂丝面板更被切割出来,唐卡则遭置于一角。

直到2000年代初,这幅唐卡在伦敦一个小型地方拍卖现身,一位友人留意到它,问Edward Wilkinson有什么意见。当时,Wilkinson恰好正在研究却英多杰的创作,看到唐卡后顿觉惊为天人 - 因为一切风格与特征,都把它指向第十世噶玛巴却英多杰。

编按:噶玛巴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的领袖,亦即大家熟悉的大宝法王

却英多杰在西藏艺术史上地位崇高,是位擅于突破常规的鬼才。他多才多艺,创作诗歌以外,亦制作造像与纺织品,惟最受关注的始终是画家身份。

却英多杰创作生涯的一个转捩点,是因政治斗争而流亡云南的二十多年时间。这段期间,他仿佛舍弃了以往学习的绘画技巧,而转为运用汉地绘画风格。例如在这幅释迦牟尼佛涅槃唐卡中,人物手部和脸部使用了快速顿挫的线条,此实为源自中土的「颤笔」技法。

此外,如梦似幻的氛围,和谐的整体色调,乃至细节诸如佛陀所卧的半透明台座,众弟子的悲恸神情、所穿衣饰、所持舍利罐的描绘,统统都脱离了传统西藏唐卡风格,实为却英多杰的代表作。

据记载,却英多杰于1653年和1654年、即流亡云南期间,亲手绘制了两套《佛陀十二事业》唐卡。是次举槌的此幅涅槃唐卡,正是这两套唐卡中唯一现存的该主题构图。


Lot 2023|西藏/云南 约1655年 第十世噶玛巴却英多杰 绢本重彩设色加金彩 守誓黑铁匠神唐卡|成交季军

尺幅:94 x 38 cm
来源:

  • 美国私人收藏,2004年前入藏
  • 欧洲显赫珍藏

估价:HK$6,500,000 - 9,500,000
落槌价:HK$6,000,000
成交价:HK$7,620,000


同场另一幅却英多杰创作,在藏语中称为「那唐」,也就是俗称的黑唐卡。如此形式的唐卡多用于描绘忿怒尊。

本作与上述涅槃唐卡一样,与传统藏地风格截然不同。画面以深黑、铁锈红与暖棕为主调,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张力,再辅以空灵的氛围效果,赋予作品近乎梦幻、超凡脱俗的气质。不透明与半透明元素、暖色与冷色调、动态与静止形态之间的戏剧性对比,使整幅画面充满超现实、近乎电影般的紧张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色彩与笔触的运用:颜料施加方式令人联想到中国水墨画,透过在略深的底层上叠加淡雅、乳状的色调,达成细腻的层次变化。

守誓黑铁匠神又称骑羊护法,通常形象为一手持铁槌或金刚锤,另一手持皮制风箱,骑山羊奔驰于血海之中。他原为西藏原始宗教 - 苯教神祇,在藏传佛教信仰中被莲花生大士降伏,从而成为重要的佛法护法神,在宁玛派和格鲁派中尤其受到尊崇。


Edward Wilkinson为喜马拉雅艺术的大腕级人物,效力邦瀚斯时亦曾负责主理亚洲业务。佳士得今年初宣布邀得他加盟后,收藏圈和业界都感到相当震憾。

乘此机会,这里送上The Value于拍卖前夕专访Wilkinson的内容,让大家一边阅读,一边欣赏本场其他重点成交。


问:去年底传出你离开邦瀚斯的消息时,大家已颇为惊讶;至今年初得悉你加盟佳士得,大家同样感到相当意外。在邦瀚斯接近十年时间,为何决定离开?又为何选择加入佳士得?

我在邦瀚斯度过了一段精彩的时光,但有感是时候迈向新阶段了。当时,我借着这个机会暂时远离拍卖的繁忙节奏,正在思考下一步方向。

就在这段期间,佳士得联系我,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 - 一个重建部门与拓展喜马拉雅艺术影响力的机会。我很高兴能与这里的新同事合作,他们都非常专业且学识渊博。


问:你在业界拥有超过30年经验。能否告诉我们,你最初入行时,喜马拉雅艺术市场是怎么样的?

我于1990年代入行时,市场并不是十分透明,例如要在互联网查看拍卖就相当不易。不过与此同时,正是由于网上拍卖不盛行,收藏家若有独到眼光,在不同地方都会有机可寻。

市场当时由欧美藏家主导,但台北收藏家的力量亦不容忽视。尽管他们可能更偏好早期绘画(11至15世纪)和造像(7至15世纪),但焦点始终是艺术品本身的质素。

Lot 2033|藏中 丹萨替寺 约1386年 吉祥天母像铜饰板|估价2倍落槌

高度:53 cm
来源:瑞士重要珍藏,1995年前入藏
估价:HK$1,600,000 - 2,400,000
落槌价:HK$3,200,000
成交价:HK$4,064,000

Lot 2014|尼泊尔 卡萨马拉 十三/十四世纪 铜鎏金四臂观音像

高度:23.8 cm
来源:

  • 威廉·H·沃尔夫(William H. Wolff),纽约,1965年前入藏
  • 罗伯特和伯妮斯·迪克斯(Robert and Bernice Dickes)收藏,纽约
  • 卡尔顿·罗歇尔艺廊(Carlton Rochell Ltd),2010年
  • 美国加利福尼亚私人收藏
  • 纽约邦瀚斯,2015年3月16日,拍品5号
  • 美国纽约私人收藏

估价:HK$2,500,000 - 3,500,000
落槌价:HK$2,500,000
成交价:HK$3,175,000

Lot 2034|藏中 丹蕯替寺 约1407-1408年 持地女神浮雕铜饰板

高度:53 cm
来源:瑞士重要珍藏,1995年前入藏
估价:HK$2,400,000 - 4,000,000
落槌价:HK$2,500,000
成交价:HK$3,175,000


问:一直以来,纽约都是喜马拉雅艺术市场的重镇。为何美国藏家对之如切热切?亚洲藏家又从何时开始日益投入?

美国市场之所以迅速发展,主要因为博物馆积极扩充亚洲艺术收藏。在中国与日本艺术馆藏已相当成熟的情况下,对当地收藏家、尤其是博物馆的赞助人而言,喜马拉雅艺术就成为了另一点关注焦点。

亚洲方面,台湾藏家早在1980年代就相当积极地参与,并开始建构重要的收藏体系。至于过去20年,则是内地藏家在市场担任愈来愈吃重的角色。


问:你最初为何会对喜马拉雅艺术产生兴趣?又是从何渠道学习相关知识?

1980年代末,我曾经到克什米尔和尼泊尔旅行,接触到令人惊艳的当地文化,喜马拉雅艺术的种子于是开始在我心中萌芽。不过直到我加入纽约苏富比工作,遇到Carlton Rochell和David Weldon之时,才真正开始在这个领域中钻研。我很幸运能与他们共事,并学会如何看懂艺术。

关键在于与顶尖的专家、藏家、学者建立关系。例如Pratapaditya Pal博士,我有机会与他交流并多有得着 - 当然,这是需要时间的。

喜马拉雅艺术以外,我对古典印度绘画、民族艺术、乃至纺织品等相关领域都甚感兴趣,这一点也让我能从更广阔的角度去理解艺术作品。

Lot 2015|尼泊尔西部 可能为卡萨马拉 约十三世纪 铜鎏金大殊胜黑如嘎像

高度:16.6 cm
底座背面铭文:「为圆满上师贡果恰之意愿,此八大教戒殊胜像由匠人仁钦奥赛精心制作。吉祥!」
来源:

  • 比利时私人收藏
  • 巴黎苏富比,2024年12月12日,拍品6号

估价:HK$2,500,000 - 3,000,000
落槌价:HK$2,200,000
成交价:HK$2,794,000

Lot 2011|尼泊尔 约十三世纪 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像

高度:11.4 cm
来源:

  • 菲力浦·戈德曼(Philip Goldman),伦敦
  • 纽约苏富比,2002年3月21日,拍品50号
  • 奥尔索普家族(Alsop Family)收藏

估价:HK$1,000,000 - 1,500,000
落槌价:HK$2,100,000
成交价:HK$2,667,000

Lot 2026|西藏 十三世纪 黄铜错金银红铜白伞盖佛母像

高度:17.1 cm
来源:

  • 纽约苏富比,1994年11月30日,拍品84号
  • 瑞士私人收藏

估价:HK$1,000,000 - 1,500,000
落槌价:HK$1,500,000
成交价:HK$1,905,000


问:鉴于文化关系,华人圈子倾向视某人为「佛像藏家」或「佛教艺术藏家」,而较少严格把「佛教艺术」和「喜马拉雅艺术」分别开来。你认为这两个范畴中,审美上有何共通与迥异之处?

过去两千多年,喜马拉雅高原、印度、中亚与中国之间一直持续进行跨文化交流。然而,尽管不少界线在可能较为模糊,但各个地区仍然保有容易辨识的独特风格。

喜马拉雅佛教艺术的研究仍在持续发展中,不同王朝与帝国之间的关联正在逐步厘清。此外,艺术家的流动 - 例如加德满都盆地的尼瓦尔艺术家,以及他们在不同地区留下的深远影响,至今仍是学界讨论焦点。


问:你认为资深藏家与新进藏家,在收藏品味和习惯上有何重大分野?

一般而言,资深收藏家透过亲身造访喜马拉雅地区的经验来引导收藏方向,并且与动荡的政治时局有着密切的关联。对他们而言,建立收藏的过程是缓慢且有条不紊的。

相较之下,新一代收藏家则受益于市场的数码化与透明化,能够全年无休地参与全球各地的艺术交易。无论是哪一代,这个领域的藏家都有一个共同点 - 与艺术有着深厚的情感连结,并对这个相对较小众的领域充满热情。

Lot 2002|喀什米尔 约八世纪 黄铜嵌银佛像

高度:14.1 cm
来源:

  • 纽约苏富比,1991年10月28日,拍品125号
  • 欧洲显赫珍藏

估价:HK$650,000 - 800,000
落槌价:HK$1,100,000
成交价:HK$1,397,000


Lot 2029|尼泊尔 1705年 铜鎏金倚树观音像

高度:22 cm
刻印:莲座底边刻有纽瓦尔文题记,译文为:「于尼泊尔萨姆纪年825年(西元1705年)室罗伐拿月白半第八日,由帕德玛南达·拉贾(Padmananda raja)制作。」
来源(值点网补充):

  • 法国私人收藏,1970年代,购于巴黎
  • 香港邦瀚斯,2019年10月7日,拍品938号(HK$1,000,625成交)
  • 菩萨道收藏

估价:HK$1,000,000 - 1,500,000
落槌价:HK$1,000,000
成交价:HK$1,270,000

Lot 2003|东北印度 帕拉时期 约十一世纪 黄铜嵌银嵌红铜度母像

高度:6.6 cm
来源:菩萨道收藏,1990年前入藏
估价:HK$600,000 - 800,000
落槌价:HK$820,000
成交价:HK$1,041,400


拍卖总结

拍卖行:佳士得香港
专场:印度、喜马拉雅及东南亚艺术
拍卖日期:2025/11/3
拍品数目:40
成交:19
未成交:21
成交率:47.5%
成交总额:HK$77,93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