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本无相,无色无形。可是人间艺术要把佛带到尘世,始终要赋予各色形相。佛法传到哪里,造像都受当地流行的文化信仰、时代背景所影响,最终形成百花齐放的佛像艺术。今个夏天,中国嘉德在北京举办《见相非相》特展,呈现二千年前「希腊遇上印度」的艺术结晶。
公元2世纪 佛陀坐像
公元3 - 4世纪 佛陀头像
这些佛像、佛首,横看竖看,左看右看,都像希腊神祇多于佛陀。可是它们确实在描绘佛祖,制于二至四世纪,来自古印度国「犍陀罗」。为什么印度会造出这么希腊风的佛像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再推前几百年。
犍陀罗位于今日巴基斯坦北部、连接阿富汗国境的一带,属古印度十六国之一。古时,此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东亚连接中亚、西亚和地中海世界的桥梁,因而成为不同文化、艺术、信仰的大熔炉。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年-前323年)东征之时,就把希腊的雕塑艺术带到犍陀罗。后来,犍陀罗文化在一、二世纪传到中国,慢慢中西融和,才由最初的希腊式,变成现今看到的佛像模样。
犍陀罗佛像具西方面貌特征,深目、高鼻、薄唇,波浪卷发,以至衣服纹理的雕刻方法,都跟希腊雕像十分相似。佛像身后的圈状物为「轮」,是早期印度太阳的象征,后来佛像用金属铸造,多称为「金轮」。
公元3 - 4世纪 佛陀坐像
现今的佛像,头顶上大都有突起的「髻」,传说乃是佛头顶隆起的肉块,天生为戴王冠而长,属于印度传说中伟人必备的「三十二相」之一,智慧越高,「肉髻」就越高。有学者反驳这种观点,认为这是依据古印度人的盘发习惯,而犍陀罗时期的佛像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因为文化融和,佛像在中国的形象已渐渐偏离原貌,但唯一不变的就是鼻子,依然十分高挺。时至今日,许多佛像都保留着这种希腊式鼻子。
接下来选了其中两件展品介绍。首先是犍陀罗全盛时期的佛陀坐像(下图),有着希腊风格的波浪发髻和流畅衣纹。佛陀面部祥和,充满睿智,作禅定印,结跏趺坐于狮子座上。台座中央雕刻有弥勒菩萨,周围是众多供养者。台座两端雕刻着雄壮狮子,畅饮着仙女端来的葡萄美酒,通体残留少许金箔。如此高大精美且完整的犍陀罗雕像并不多见,巴基斯坦白沙瓦博物馆可以找到近例。
公元2世纪 佛陀坐像
公元3 - 4世纪 佛三尊像
另一件是浮雕作品(上图),佛陀结跏跌坐于莲花座上,左右分别为手提宝瓶的弥勒菩萨,以及手持莲花的观音菩萨,上方左右则分别为帝释天和梵天,天使将花环戴于佛首之上。著名佛教美术学者宫治昭教授认为,此浮雕应该是五世纪以后,在中亚和东亚流行的「净土变相」原型。
所谓「净土变相」,又称净土变或净土图,指描绘佛菩萨、圣众、庄严环境,以呈现净土景象的雕刻或画像,其中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主题。
见相非相 - 犍陀罗佛像艺术特展
展期:2019/7/6 - 8/28(周一休馆)
地点:嘉德艺术中心一层C、D厅
地址:北京 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号
开放时间:10am - 6pm
入场:
单人|RMB 108
双人|RMB 138
三人|RMB 188
本科或以下学生、60岁或以上、残疾人士|RMB 40
1.2米以下儿童|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