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香港春季拍卖,苏富比带来了非常另类的佛教文物,称为「比普罗瓦释迦牟尼佛宝圣物」。
这组拍品为300多颗佛宝圣物,当中包括宝石、半宝石、珍珠、珊瑚、金叶银叶等等,在超过二千年岁月中与佛骨舍利一同埋葬,至1898年在印度发掘出土,近年先后于纽约、新加坡、首尔的重要博物馆亮相,将于明日(5月7号)举槌,预期HK$1,000万起拍。
不过这宗拍卖最近登上了风口浪尖,除了引起部份学者及佛教人士不满,印度政府更出手力图阻拦。
印度文化部昨日(5月5号)发表公开声明,宣称拍卖这批圣物违反了印度法例、国际法、乃至联合国公约,已向香港苏富比和卖家发出法律通知,要求立即腰斩是次拍卖。
Lot 1|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期公元前约240-200年 比普罗瓦释迦牟尼佛宝圣物|William Claxton Peppé家族藏品
尺寸:45 x 16 x 36.9 cm(最大透明架);14.9 x 1.8 x 19.8 cm(另外两个透明架)
来源:1898 年英伦地产经理兼工程师威廉.克拉斯顿.佩沛(William Claxton Peppé,1852-1936 年)在北印度(今北方邦巴斯蒂区)比普罗瓦佛塔遗址发现,此后家族承传
估价待询
拍卖行:香港苏富比
单一拍品专场:比普罗瓦释迦牟尼佛宝圣物
拍卖日期:2025/5/7
讲解印度政府的声明之前,先简介这批圣物的来龙去脉。
1890年代,英国人佩沛(William Claxton Peppé)在印度北部的比普罗瓦(Piprahwa)带队发掘,找到一个埋藏于土丘之下的巨型佛塔。佛塔内有一个石函,里头有五个坛罐,盛有遗骨舍利以及宝石、半宝石、珍珠、珊瑚、金叶银叶等宝物共约1,800颗。
其中一个坛罐外面刻有古印度文字,经专家翻译得悉意思为「这些圣物属于释迦族的佛陀世尊」。换言之,这些遗骨舍利是属于佛陀的。
当时,印度是大英帝国殖民地,舍利又是新发现,政府会如何处理很难说。如果撇除出土文物拥有权的问题,也必定有无数寺庙想要供奉之,很容易引起连串争议。佩沛思前想后,决定找暹罗(泰国)国王拉玛五世帮忙。
比普罗瓦佛塔现貌
当地僧人于比普罗瓦佛塔颂祷
其中一个坛罐刻有古印度文字,说明盛载的遗骨舍利属于佛陀
坛罐内的部份佛宝圣物
拉玛五世思想开明,屡兴改革,受人民尊重,又与西方交好。最重要的是,他乃其时世上仅存的佛教徒君主。
佩沛成功说服政府把佛骨舍利赠予暹罗。拉玛五世再把之分赠曼谷金山寺、仰光雪德宫大金塔,乃至斯里兰卡等地。至于那批大概1,800颗的宝石佛宝,大部份交由加尔各答的印度博物馆典藏,其中「有所重复的」300多颗则归予佩沛。
这批宝石佛宝一直在佩沛家族中传承,直到如今委托苏富比拍卖为止。期间,宝石佛宝曾经于各地展出,包括苏黎世雷特伯格博物馆、纽约鲁宾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以及首尔的国立中央博物馆。
佩沛家族持有的佛宝圣物,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期间
是次拍卖的佛宝圣物局部照片
是次拍卖的佛宝圣物局部照片
现在我们尝试讲解印度文化部声明的重点。
首先,印度政府认为全数约1,800颗的宝石,作为伴随佛骨舍利落葬之物,本身是完整的圣物,并不能够以「标本/样品」的标准去对待之。是故,称佩沛家族手上300多颗宝石只是「有所重复的」部份,具有误导性质。
其次,印度官方表示,佩沛家族世代都把自己称为这些宝石的「监护人」,而监护人并没有「侵占/挪用」的权利 - 即使其时(1890年代)的印度政府确实把监护权交给他们。
声明同时补充,当时归由印度博物馆收藏的约1,500颗宝石,在印度法例下属于「AA」级别文物,严禁买卖或随意移往他处。
印度文化部在社交媒体发表声明,要求苏富比终止是次拍卖
印度政府宣称,是次拍卖除了触犯印度法律以外,亦违反了国际法及联合国公约,当中包括:
- 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的国际公约|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以及非法转让其所有权
- 1995年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制订的国际公约|关于被盗文物和非法出口文物的归还
- 1954年海牙公约(1999年第二议定书)|关于保护文化遗产免遭破坏
印度官方最后在声明中提出四项要求,宣称如果不获接受,将于印度法院、香港法院、国际组织提出控诉:
- 立即终止是次拍卖
- 把这批宝石圣物,经由印度驻港总领事馆归还印度政府
- 苏富比及佩沛家族向印度政府及全球佛教社群公开道歉
- 公开所有来源相关的文件,若佩沛家族还持有其他圣物,应与印度当局合作安排归还
印度文化部发出声明后,又再于社交媒体贴文,指苏富比「已经对该法律通知作出回应,保证全力关注事件。」
事情若有进一步发展,或是拍卖如期举行,我们再为大家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