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香港古琴艺术传人蔡昌寿成为香港第3名「非遗」传承人。
蔡昌寿(香港01提供)
现年85岁的古琴斲琴技艺传人- 蔡昌寿,为逾百年历史的中外乐器制造厂「蔡福记」东主,师承浙派古琴演奏家徐文镜,以古法斲(音啄,意解削切)琴数十年,琴人顾客遍布香港和海外,当中有名士如国学家饶宗颐。至今他亲手斲古琴200余张,修复历史老琴逾百张。此外,蔡氏亦精通制造多种华洋乐器。
80年代饶宗颐题字的牌匾(香港01提供)
(香港01提供)
(香港01提供)
经历近代文化政治冲击,古琴艺术一度于中国大陆息微,香港却有徐文镜、蔡昌寿一脉坚持传统古琴修斲。 1993年起,蔡昌寿开办「斲琴研究班」收琴人为徒,累计逾50名来自中、港、澳三地的学徒,延续、宏扬琴人自斲琴器之传统文化。
(香港01提供)
蔡昌寿为「蔡福记」第三代传人,铺号前身为祖父蔡春福在1904年,于汕头创办的潮州乐器店。 1935年蔡家移居香港,其父蔡维经再开设「香港蔡福记乐器制造厂」,传统潮州和客家乐器外也兼造西洋乐器。
(香港01提供)
「60年代左右,我们制造结他和Ukulele等。」蔡昌寿晓弹古琴、古筝、琵琶及小提琴等多种中外乐器,亦精通制造技术。唯有古琴使他全情投入,后来索成把蔡福记转型为只做古琴的乐器店。
(香港01提供)
蔡福记早期曾制造二胡(香港01提供)
古琴有三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亦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四艺「琴棋书画」之首,可见传统知识份子和士大夫阶层视之为高雅代表。 「文人雅士专弹古琴而不弹古筝和琵琶,它是雅乐。」蔡昌寿说在现代社会,古琴变得流行,人人皆可弹,他的斲琴学徒便不乏医生、律师和飞机师等专业人士。
(香港01提供)
或许古琴之雅不在于古时士人垄断,而是在于其独特音色,内敛而充满余韵,有其空灵之美:「古琴声音好闷、偏沉,不同古筝般声音响亮;古琴不动听,但令人心静。」蔡昌寿强调琴音治愈的力量。
(香港01提供)
上漆等待风干的新古琴(香港01提供)
斲一古琴,自开木始,粗制滥造都起码要200小时。皆因九个步骤中不少需经长时间重复以臻完美。可说斲琴并无真正完成一刻,琴人为寻求最喜欢或合适之音色和弹奏手感,会边弹边修补古琴,不断探索揣摸斲琴技法,累积经验做出心目中好琴。所以蔡昌寿只收琴人为徒,不懂弹古琴者不取。
(香港01提供)
蔡昌寿约1950年起师从浙派琴家徐文镜(1895至1975年)学习斲琴。徐文镜斲琴技艺师承兄徐元白(1893至1957年)及苏州天平山大休法师(1870至1932年),琴棋书画皆精。 50年代初,徐氏来港定居并治疗眼患,时为蔡福记少东的蔡昌寿受父亲之命,前往徐宅归还修好的古琴。
徐文镜(蔡福记网站)
「徐老师乃文人,嗜好吟诗作对。」少年蔡昌寿经常逃学,潜入徐宅中观赏雅兴。及至徐文镜晚年眼疾恶化失明,蔡昌寿充当购买日用品和斟茶递水之「伴读书童」。殷勤照料的诚意打动下,徐文镜遂收他为徒。
古琴之音不了亮,胜在深沉脱俗(香港01提供)
「老师说,做古琴不能讲粗口(说脏话)。」蔡昌寿在徐文镜指导下做了三张古琴,失败次数也不少。他忆述恩师徐文镜在1963年独居于邓寄尘别墅(邓寄尘之子邓兆华随徐文镜学弹琴),台风温黛袭港时大感惊恐;平日有时脾气颇大,却口硬心软:「做错了古琴会发脾气,只因他很紧张。我试过有阵子无拜访老师,他派工人前来送信,」「信中说:『得闲来坐』。」蔡昌寿笑说,这封信他保存至今。
(香港01提供)
【本文获《香港01》授权转载,尚品精神生活,形而。立即下载App。文章经编辑删节,原文:【艺述】专访古琴艺术传人蔡昌寿:「打工仔才弹得一手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