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理》首本华人个人摄影集 踏遍一带一路的李秀恒

 

《国家地理》杂志首次为华人摄影师,出版个人摄影集,主角就是李秀恒(Eddy Li)。他踏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镜头仔细纪录当地的风土人情。此次旅程的成果,辑录成《带路》一书,并在香港苏富比S|2艺术空间作慈善展览。籍此机会,值点网(The Value)特意访问了李博士和《国家地理》代表,了解是次合作的背后故事。


李秀恒博士(Dr. Eddy Li),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问:走遍亚、欧、非三大洲30个国家,哪里令你最难忘?


李:如果中国而言,我喜欢西藏等高原地区,天空格外清澈,因为海拔较高。西藏充满色彩、充满宗教特色。在香港,甚少机会看到戴黄色帽的喇嘛,这是个颇有趣的地方。


伊朗 - 加谦汗城


李(续):伊朗亦不错,大家经常担心到伊朗是否安全,我去到发现是个旅游好地方。特别是当地人,不同年龄的人都是笑脸迎人,格外欢迎外国游客,非贪图利益,而是发自内心的微笑。我觉得乌克兰亦很好,你去到会见到很多军工、航空母舰 、内燃机、重型设备等。

问:为何会有这次合作?


蔡耀明(Ivan Tsoi),《国家地理》杂志中文版业务发展总监

蔡:「一带一路」成为中国国策后,我们现在愈能感觉到其影响。一带一路的沿路国家,在基建 、人民生活 、经济及自然景观等,都会因此政策而改变,甚至剧变。

蔡(续):《国家地理》亦擅于观察世界的变化,并以影像纪录。如果我们能在一带一路计划的早期,把相关影像辑录成书,其实都是有意义的事。


问:《国家地理》美国总部,对是次合作有何反应?


蔡:美国那边的第一反应:「我们早在18年前,有日裔美借摄影师走过一带一路的国家,拍过照片并出版成书,那为什么有需要再出一本新呢? 」



蔡(续):当时那本书是以历史考察作切入点,根据马可孛罗的纪录,调查当地的人事。那位摄影师根据文献考察,重回当时路线来作历史纪录,以历史考察作切入点。今次这本书的照片相对侧重于商业活动 、经济活动。

问:每次外出拍摄会准备什么器材?


李:「两机三镜」是基本配备,因为换镜头会相当麻烦。一般拍风景景物来说,由11mm至200mm的镜头都需要,所以三支镜头是必备。



李(续):另外都有特殊情况,比如到非洲拍动物,一定需要400mm或是600mm,甚至要加1.4或是2倍的增距镜。如果拍动物、移动的物件、大型活动、人物动作等,就要用高速相机。

问:拍摄时如何捕捉你想要的一瞬间?

李:我有个习惯,事先在网上搜集资料,了解重要景点。日落日出景色如何;有没有高角度可以俯瞰全景。正如要拍摄太平山全景,不能到太平山,反而应该到狮子山。要预想怎样善用镜头、角度和位置如何,如何在平凡中见不平凡。

问:为什么会有为照片配上不同诗词的想法?



李:我认为「一画一诗」 、「一诗一画」相当重要,如果把照片配合诗词作纪录,能增强趣味性和艺术性。这对我而言,亦是新尝试。做每件艺术品都要投入、用心,始终是自己的作品。

问:得知爱女也是艺术家,她的作品亦曾在苏富比上拍,会否「父女班」合作上阵?


李秀恒女儿 - 李楚洳(Samantha Li)


李楚洳《柏金包》早前于香港苏富比上拍

李:没有。艺术家有种性格,所以我什少跟女儿讨论艺术事情。当我跟女儿提议做这个作品,就算她知道是好提议,亦不会听。因为艺术家应该勇于自创,有自己风格。如果要她按我意思工作,那便没有她的风格。作为艺术家,应该有自己风格。


带路 - 李秀恒慈善展览

展期:2018/7/11 - 23
地点:苏富比S|2艺术空间 
地址:香港 金钟道88号 太古广场一座五楼
开放时间:
周一至五|10am - 6pm
周六|11am - 5pm
周日及公众假期|休息
查询:852 2822 5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