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界愈加关注的德国业界龙头 纳高Nagel六月拍卖精选古玩曝光

随着互联网日益发达,愈来愈多古玩收藏家关注海外拍卖,在异国寻觅珍品重器。其中一个热门目的地,便是纳高(Nagel)。

此家德国龙头拍卖行拥有百年历史,发生过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捡漏」事迹。最近一次,主角为乾隆朝青花尊,去年6月在纳高以€59.6万(约RMB 460万)易手,随后于本月较早时间在北京拍卖又以RMB 1,380万成交,意味不足一年间升值了3倍。

如此升幅,无论是任何地方丶任何门类的拍卖,俱是甚为惊人。

纳高本季的亚洲艺术专场,将于6月10日举槌。今回焦点落在佛教艺术之上,拍品横跨千年岁月,来自南北朝丶大理丶西藏丶明朝等不同时代地域,洋洋大观。事不宜迟,让我们一觑个中精品,一同寻宝捡漏去。


Lot 18︱西藏15世纪 密集金刚坛城唐卡 棉布蛋彩描金,玻璃框装裱

尺幅:58 x 48 cm 
注:背面书Vartula字体梵文咒语
来源:德国重要私人收藏,购于瑞士苏黎世1994年5月24日拍卖会,图录编号48,图版9
估价:€25,000 - 35,000


提起文艺复兴,大家都会想起达文西丶米高安哲罗等巨匠创作。其实在相约时期,西藏也曾迎来一场文艺复兴,不但佛法重新振兴,文化丶信仰丶艺术丶思想亦蓬勃一时。

这场藏地文艺复兴,在错综复杂的宗教因缘下开花,此幅作为图录封面的精美唐卡,便是从中诞生的一颗硕果。

密宗之所以称为密宗,皆因师徒之间是秘密传授,个中内容绝不轻易向外公开。是故,密宗修习的经典便称为密续(或音译怛特罗),意即秘密相传之典籍。

藏传佛教密宗之中,以无上瑜伽密续地位最高,被信徒视为无法超越且最难修持的密法,修行包括呼吸丶经脉丶观想等。此幅唐卡的主角密集金刚,正是与大威德金刚丶胜乐金刚丶喜金刚丶时轮金刚并列无上瑜伽的五大主尊之一。

一如此幅唐卡所示,密集金刚多为三面六臂形象。三面为蓝丶白丶红三色,代表降服丶息灾丶敬爱。主臂双手拥抱明妃,象徵智慧与慈悲的结合;手上同时分持金刚杵和金刚铃,代表方法与智慧双成,其余四手分别握着各式法器。

明清两世的皇帝,多有笃信或推崇藏传佛教者。在紫禁城中,密集金刚又称阳体秘密佛,北京故宫珍藏有一幅唐卡,背后有汉满蒙藏四体文字题记:「乾隆四十三年九月初一日,钦命章嘉(格鲁派活佛)胡土克图供奉利益绣像阳体秘密佛……」可见在中原皇室之间,密集金刚亦是相当重要的信仰。

唐卡为藏地独有艺术形式,以矿物颜料绘制色彩缤纷的画像,让观者藉之观照冥想。坛城是其中尤具代表性的主题,不但画面勾描精细,用色庄重高贵,且个中隐含诸般佛学寓意,在天圆地方中层层递进,对信徒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修行工具。

接下来我们以本品为例,试着为大家解说重点。

主尊密集金刚位处九宫格中央,主要用深浅不一的蓝色描绘;周围八位重要神明,以蓝丶黄丶红丶绿丶白五色绘之;外边第一个圆轮的花草纹饰,则分别用上白丶红丶黄丶绿四色。

此五种乃藏族传统用色,具有多重寓意。首先,它们象徵着藏佛信仰极为重要的五方佛;其次,它们指向中央丶东丶南丶西丶北五个方位;再者;它也是天地元素的颜色,代表天丶地丶火丶水丶云。

两层方形城墙的东南西北,各自开有扇门,且有菩萨把守,是协助观者在精神上进入坛城修行期间,消除所遇障碍以成就果位。

外层方形城墙四方,饰有华丽帷幔的三瓣圆弧拱门,金碧辉煌的宫殿,以及拱卫宫殿的传说生物摩羯。

四方宫殿的外围,又有数个圆轮围绕,由内至外分别为莲花轮丶八大尸林丶火轮。

莲花在佛教中至关重要,象徵不染尘世烦恼,故莲花轮是整个坛城的支撑;八大尸林为古印度八大墓地,许多信徒和瑜伽士都在此处静修而获得成就,在坛城中起保护之效;火轮以五色绘就,代表五方佛具有的五智,分别为大圆镜智丶平等性智丶妙观察智丶成所作智丶法界体性智。

在最外围火轮的周边与上下方,绘有更多的神祇丶守护神丶上师丶瑜伽士以及八吉祥纹饰,则代表藏佛十分著重的信仰传承脉络。


唐卡背面书Vartula字体梵文咒语

曾几何时,藏传佛教经历了好一段佛法衰颓的时期。直到14世纪末丶15世纪初,高僧宗喀巴精研经藏,整顿戒律,勤弘正法,终于力挽狂澜,振兴佛教。

他戴上黄帽,以示尊重佛教戒律,创立格鲁派。由于格鲁派首座正式寺院名为甘丹寺,故又称甘丹派。藏地佛法振兴,各门各派在良性竞争和合作下得到长足发展,加上明代中央朝廷的资助及笼络,文化丶信仰丶艺术丶思想蓬勃一时,称为甘丹文艺复兴。

此幅密集金刚坛城唐卡,正是如此背景下诞生的珍贵艺术。即使流传了数百年,状况仍是难得地相当良好。

市场所见的同年代唐卡,相同主题者甚为罕见;顶尖博物馆中,则台北故宫有藏品(下图)可作参考比较。


西藏15至16世纪 密集金刚坛城唐卡︱台北故宫



Lot 137︱东魏(534-550年)释迦牟尼佛大理石立像

高度:98 cm
来源:德国南部私人旧藏,1999年3月购于柏林古董商Günter Venzke
估价:€30,000 - 50,000


魏晋以后,中华大地陷入近300年的长久纷乱,先有五胡十六国,再来是南北朝对峙。如此乱世,佛教乘时而起,担任精神上安抚人心的角色。寺院获权贵支持,既能庇护僧侣,又拥有田产。在此坚实经济基础之下,佛教雕像艺术大放异彩。

北朝首个政权为北魏,其后分裂为东魏与西魏时,洛阳大部分佛教徒都选择迁徙到邺城,令这个东魏新都迅速发展成佛教文化中心。东魏国祚仅16年,却是南北朝佛教艺不可或缺的一员,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佛像注重对造像形神之美的刻划,透过对佛像身形的塑造,显示脱俗潇洒的风貌;透过对佛像面容的描绘,传达洞悉哲理的智慧精神。此尊东魏的释迦牟尼像,正是个中典范。

释迦螺发,高肉髻,双眉修长,眉头与鼻梁相连,棱角分明,双目细长如杏核,呈微合而略带微笑的神态,慈悲平和,跣足立于台上,左手施与愿印,佚失右手应施无畏印,度化众生。

内着右坦式僧祗支,外披袈裟,衣带系于胸腹之间,两带下垂,下摆作U形衣褶,转折分明。下方衣摆外张,衣缘曲折,突显袈裟的厚重繁复,身躯结构平板有力。

从服饰来看,佛衣样式承继了北魏造像典型的「褒衣博带式」。

「褒,大裾也,言着褒大之衣丶广博之带。」魏晋名士,风流千载,身上汇聚了独特又具美学意涵的文化符号,其中一项即为宽袍大袖的褒衣博带穿着。

北魏统一北方后,孝文帝锐意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向中原文化学习。如此背景下,文人骚客所喜的褒衣博带衣着,亦进一步移植到佛像身上。这种风格,把儒家的贤达丶道家的飘洒丶玄学的清雅融于一体,烘托出佛家的睿智与超脱,丰富了其时造像艺术的审美内蕴。

北魏造像的另一特徵是「秀骨清像」。

佛像身材修长,脸型削瘦,筋骨铮铮,与宽松飘逸的「褒衣博带式」相辅相成,显示出超凡脱俗的道骨仙风。若非佛陀发髻,看上去与道家隐士形象可说别无二致。

东魏佛像多承前制,此尊释迦像的「褒衣博带式」即为一例。惟与此同时,风格仍有所变化。举如脸容与体态,虽然仍然倾向清秀,但与前朝北魏比之,已是稍显丰满,再非瘦骨嶙峋的形象,可见雕塑重点开始由线条转至形态之美。


东魏兴和三年 弥勒佛像︱北京故宫


东魏天平三年 邢长振造释迦像(局部)︱青州博物馆

此尊东魏佛陀造像,乃德国南部私人旧藏,于1999年3月购于Günter Venzke。Venzke为柏林古董商,经手的中国古玩多为高古艺术品,除了造像以外,还包括瓷器丶玉器等等,不时见于纳高拍卖图录。

本品体积硕大,几近一米之高,且至关重要的头部没有佚失,在市场上相当鲜见。公共收藏方面,北京故宫与青州博物馆,皆有同时期造像可作比较参考。



Lot 154︱或为大理国 约10至11世纪 罕见铜鎏金释迦牟尼佛持钵立像

高度:30.8 cm
来源:私人收藏,1982年11月4日购于香港T.Y. King & Sons Ltd,附购买发票
估价:€20,000 - 30,000


看过《天龙八部》的朋友,都知道大理崇尚佛法,有「妙香佛国」之称。大理佛像以独树一帜的美学而闻名,然而传世品在艺术市场相当鲜见。至于如本器般的释迦立像,在全球已知收藏之中,更只有另外一尊而已。

该尊释迦立像(下图),断代11至12世纪的大理国,无论是形制丶风格丶尺寸,俱与本品甚为相似,2010年在纳高上拍,当时估价€6万,引来多方争夺,终以20倍的€120万成交。

及至2016年,该尊释迦立像登上北京保利拍卖,估价RMB 1,200万,结果亦以超越预期的RMB 2,185万易手,再创佳话。

简而言之,大理国的佛陀立像,传世只有两尊。一尊先后在德国纳高和北京保利高价拍出,另一尊即是本品,亦将于纳高上阵举槌。


大理国 11至12世纪 铜鎏金托宝钵释迦牟尼︱2010年,德国纳高,约€120万成交;2016年,北京保利,RMB 2,185万成交

此尊佛陀立像,铜制鎏金,脸型长圆,杏眼横长,双目平视,鼻梁挺拔,鼻翼宽阔,面露静谧微笑,符合大理造像特徵。佛身袒右肩穿僧祗支,下身着百褶式僧裙,外披袈裟,衣纹流畅。

杏眼刻划清晰准确,细节铸造精良,双眼神态柔和沈静,笑容朴实纯真,气质恬静典雅,加上腹部微突与略微后仰的躯体形态,在大理造像风格流变中应属早期作品。

佛隐手托宝钵,内铸器物应为黄金丶琉璃丶珊瑚等佛教七宝。如此独特形制之立像,显然含有特殊宗教意义,或许是为大理佛教密宗「滇密」之仪式而制。

大理金铜佛陀造像之中,大部份高度在10 cm以内,高于20 cm者已属鲜见。此尊佛陀逾30 cm之高,体量无疑相当惊人。

此尊佛陀造像,是1982年购自香港的「T.Y. King & Sons Ltd」。这一项来源,也非常值得一谈。

这家古董商的中文名称是金才记,创办人为金才宝,后由儿子金从怡接手,以经营高古美术丶青铜器丶唐三彩丶宋元名瓷闻名,在民国时期的上海古董界手执牛耳,名重一时,直到二战后数年才南迁香港。

金才记不但活跃于中国古董圈,名声也传至欧美地区,以「T.Y. King」而为当地藏家熟悉。

2013年,苏富比为Julius Eberhardt举办专拍,带来这位奥地利建筑师雅蓄的10件古青铜器,合共斩获US$1,680万(HK$1.31亿)。其中6件拍品,俱是已故希腊驻华大使Alexander Argyropoulos购自上海或香港的金才记,占上述成交额的86%丶即US$1,455万之多。



Lot 162︱明代15世纪或更早期 释迦牟尼三尊大型砂石岩造像

高度:68 cm
来源:德国Gerd-Wolfgang Essen先生(1930-2007)私人旧藏,1968年11月15日购于德国汉堡古董商Hauswedell
估价:€15,000 - 25,000


佛教造像自问世开始,至今历经逾二千年发展,主题与造型随着地域时空而屡有流变。然而,如本品般的一铺三尊形制,则是历久不衰。

三尊石雕佛像在古印度时期已经相当流行,包括深受希腊文化影响的犍陀罗,以及鼎盛一时的贵霜王朝。在中国历史上,这种形制则尤其在南北朝风靡一时。

三尊石雕佛像的形制一直没有太大改变,石雕多呈塔形,主尊居中,胁侍菩萨在两旁,不论坐立皆有底座,上方空间则留作辅助装饰。

是此举槌的释迦牟尼三尊像,断代明朝15世纪或更早(15世纪为永乐至弘治时期),当中既有承继下来的传统,亦散发着当时中原的美学风格。


贵霜王朝 1至2世纪 释迦牟尼三尊红砂岩像︱印度 马图拉博物馆


北魏永熙三年 石雕弥勒三尊像︱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从存世文物可见,石雕最上方的装饰,自古印度时期已经时常选用飞天仙女。南北朝亦然,只是造型更接近敦煌石壁那种文化融合的风格。至于本品上方,则雕刻双龙赶珠纹饰,散发着中原皇权的威严。

另一个极具明朝时代特徵的,则为主尊佛陀的顶严双珠,乃是结合了传统汉式和元代梵式宝珠的设计。至于胁侍菩萨莲花座下的狮子,则源自印度佛教传统。在早期佛教中,狮子象徵佛陀修行的最高阶段,也是佛法战胜外道的威武符号。

主尊释迦牟尼头上螺发为佛陀三十二相之一,双耳垂肩,眼帘低垂,两手叠施禅定印,神情宁静肃穆,予人平静之感。两旁菩萨双手合十,脸带微笑,配合较为短小的躯体比例,造型相当讨喜。传统上,若主尊为佛陀,两旁胁侍多为观音和弥勒菩萨,但据不同宗派信仰,也可能是其他组合。

本品为Gerd-Wolfgang Essen旧藏。这位德国人既是宗教学家,亦是有名的佛教艺术收藏家,不少藏品后来捐给了巴塞尔文化博物馆。



Lot 156︱元至明代 郭熙款《山旅图》绢本设色,团扇面,册页装裱

尺幅:23.7 x 23 cm
注:落款「河阳郭熙」并钤印,三方鉴藏印难识。裱页背面一方藏家收藏印「观复斋收藏之印」
来源:欧洲名家私人古旧收藏,集于1930年以前与1950年至1980年期间 
估价:€15,000 - 25,000


台北故宫有三件国宝级宋朝书画,被官方确认为「镇院三宝」,分别为范宽《溪山行旅》丶李唐《万壑松风》丶郭熙《早春图》。可见即使在名家辈出的赵宋画坛,郭熙的地位也是非同凡响。

郭熙,河南温县人,布衣出身,好道学,喜游历。虽善画,然初无师承,后在临摹李成山水画中受到启发,笔法大进,自放胸臆,笔势雄健,水墨明洁。

宋神宗时期,郭熙成为宫廷画师,曾经为京师重要宫殿与寺庙绘制大型屏风画或壁画,深受皇帝赏识,后来升迁为翰林图画院最高职位的「待诏」。

郭熙擅长巨障长松,烟云变灭之景,山石用「卷云皴」,树木作「蟹爪状」,创为一派。与此同时,他亦是绘画理论家,提出山水画取景构图的「三远」法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 郭熙《早春图》︱台北故宫


本品局部

存世郭熙画作寥若晨星。无争议的真迹,基本上只有台北故宫的《早春图》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树色平远图》。

然而,郭熙乃宋代山水画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且生前已闻名天下,故笔墨技法和山水造境的意趣广为后世援引,乃历代画家学习取法的重要典型,追慕者遍及皇室贵族丶文人雅士和地方民间,自古至今影响不辍。

本品断代元至明代,正是后世摹仿郭熙笔墨之作,「卷云皴」山石与「蟹爪状」树木的风格明显相当。此外,三远中的高远(自山下而仰山巅)与平远(自近山而望远山)法则,亦在本品中有所体现。



Lot 350︱清康熙 罕见天蓝釉马蹄瓶 圈足内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尺寸:高16.2 cm;直径11.7 cm
来源:

  • 德国外交官赫尔曼·多布里科(Hermann Dobrikow)(1928年卒于北京)旧藏,后由家庭成员继承
  • 多布里科收藏,由柏林Lepke拍卖行于1930年3月4-5日「北京多布里科中国艺术收藏」拍卖会售出,本拍品当时的图录编号为202

展览:2015年7月19日至2016年1月17日,杜塞尔多夫Hetjens陶瓷博物馆《舞龙:康熙/中国当代》(der drache tanzt. Kangxi/China Contemparary)特展,展品编号33
著录:2015年,杜塞尔多夫出版,Suebsman/ Antonin合著展览图录《康熙时期的瓷器珍品》,页106,图33
估价:€8,000 - 12,000


中国瓷器史上,高雅脱俗的单色釉在赵宋经历了黄金盛世,接着在数百载后的满清又攀上另一个巅峰。

天蓝釉为康熙初创之釉色,可与同时代名品豇豆红比肩,俱为康熙御窑代表作。化学成份上,天蓝釉和同样著名的祭蓝釉甚为相似,惟作为呈色剂的氧化钴含量极低,故烧造出的蓝色淡雅匀净,犹如碧空,故而得名。

要烧造出穹苍蔚蓝实非易事,釉里的铜丶铁丶钛等金属元素对呈色亦有影响,故天蓝釉以清三代盛世出品为上,后朝虽有继续烧造,但品质已多是大不如前。

马蹄瓶又称马蹄尊,因形似马蹄而得名。有学界研究认为,如此器形可能自西亚传入,本为盛载香水的玻璃瓶。有趣的是,清宫造办处玻璃厂亦有烧制料器马蹄尊。

马蹄尊多为直颈,而本品形制有所剪裁,肩部顺着短颈而下,更显曲线之美。康熙朝的天蓝釉马蹄尊相当罕见,据记录北京故宫有一例,与本品几无二致。

本品为多布里科(Hermann Dobrikow)旧藏,后于1930年经由柏林拍卖释出市场。

这位德国外交宫在华期间,深受中华文化吸引,建立了丰富的文物收藏,品类囊括唐朝至清代的陶瓷丶铜器丶鼻烟壶及织绣等等。2016年,佳士得举办「三十周年志庆拍卖:世纪珍藏」,多布里科旧藏的宣德御制铜云龙纹簋式炉,以HK$100万估价举槌,终以HK$424万易手。



Lot 304︱清康熙 约1680-1700年 青花夔龙纹大花盆

直径:47 cm
来源:柏林政府建筑师Hoffmann先生私人收藏遗产,现藏家2001年1月购于其家庭成员,附柏林China Bohlken古董商发票,藏品编号379 
展览: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杜塞尔多夫Hetjens陶瓷博物馆《康熙陶瓷精品》(Kangxi - Porcelain Treasures of the Kangxi Period)特展,展品编号54,并录入展览图录
估价:€6,000 - 10,000


此件康熙青花直径达47 cm,如此巨大的缸形瓷器在中国瓷器史上是出了名的难烧制。

明清两代御窑厂,工艺冠绝天下。即便如此,还是有这些不世匠人难以解决的题目 - 其中一道便是大缸。

由于体积硕大,胎体厚实,不但火力难透,更极易疵裂崩塌。是故,尽管明朝御窑厂专门设置「龙缸窑」专责烧制,成者往往还仅是「百选一二」而已。

御窑厂在清初复烧后,龙缸难题仍然未解。举如顺治十一年奉旨烧造,三丶四年间造缸二百余口,或塌或裂,无一成器。后来派员督陶,还是「终不克成」。

几经努力下,御窑厂烧制龙缸终有大成,本器正是在如此的技术基础下诞生。


本品的柏林古董商China Bohlken发票

本品器身主饰一周夔龙纹,或相顾而望,或首尾追逐,颇有动感。

夔龙乃传统纹饰,在商周青铜器及汉朝玉器俱是常见。在中华大地流传逾三千年期间,造型屡有变改,身躯细长盘曲,愈来愈像藤蔓草叶。明代御瓷有一种特殊龙纹,称为香草龙,便是如此形态的夔龙,加上口吐青莲的动作。

综观清朝同类花盆,所绘夔龙大部份更倾向于几何形状,如本品般仍保留清晰藤蔓身躯的较为少见。翻查资料,北京故宫有一康熙朝例子,与本品一致,可成一对。

清朝官窑大多有年号落款,然而花盆经常有所例外。例如南京博物院所藏的各式乾隆粉彩花盆,器底均不署款,可知应为其时官窑惯例。


拍卖详情

拍卖行:德国纳高 Nagel
专场:亚洲艺术品(824)
拍卖日期:2024/6/10-11 |9:30pm(当地时间)
預展日期:2024/6/7-9︱10:00pm -17:00(当地时间)
網站:www.auction.de
查詢:德國 +49 711 649690 | 香港+852 3899 6617 / 69191741 
地址:Neckarstraße 189 - 191 D - 70190 Stuttg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