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艺术谁是谁非?拆解挪威政府迁拆毕加索壁画的争议

挪威政府建筑群(Regjeringskvartalet)的“ Y 大厦”以毕加索壁画装饰闻名,乃首都奥斯陆50年来的地标。2011年,基于结构损坏,当地政府决定清拆 Y 大厦,将壁画安置于新建大楼内,并在近日(7月30日)完成壁画拆卸。

可是九年来,外界一直反对政府对壁画的安排,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甚至去信挪威首相劝阻迁拆。到底壁画争议,背后原因为何?


奥斯陆地标 Y 大厦,外墙有毕加索壁画《渔夫》(The Fisherman)


壁画描绘了三位渔夫收网渔获的场景,表现了挪威传统的海边生活

首先为大家介绍 Y 大厦及它的壁画。

Y 大厦(Y-block)于1969年建成,由挪威建筑师 Erling Viksj 设计,因形似字母“ Y ”而得名,是著名的粗野主义(Brutalism)建筑。

2011年,有右派激进分子在市中心引爆汽车炸弹,造成77人死亡,更破坏了 Y 大厦的楼宇结构。挪威政府指,建筑现已成安全隐忧,对车辆通行及大楼办公均有危险,决定拆除“ Y 大厦”后在原址重建。



恐布袭击后,现场一片颓坦败瓦

1970年代,毕加索和好友挪威艺术家 Carl Nesjar 受邀,为挪威政府建筑群设计了五幅水泥壁画,当中最著名的就是 Y 大厦的壁画《渔夫》。

创作过程中,毕加索首先为壁画起稿,再交由 Carl Nesjar 在水泥上作画。后者特意在碎石墙上厚封水泥,再以喷砂器绘制图案,突出了毕加索笔下线条的明快及活力。这是毕加索首次以水泥创作壁画,既珍贵又富艺术价值,要移除实在可惜。



Carl Nesjar 根据毕加索的设计在水泥面作画



Carl Nesjar 专为毕加索的平面设计“实体化”成大型雕刻,两人20年间创作约30件作品

当地市民对 Y 大厦及壁画去留的看法十分两极。根据挪威媒体《世道报》民调,34%受访挪威民众反对迁拆,近40%支持。

有专家认为迁走壁画及拆除大厦是最经济的解决办法。当地艺术家 Dag Hol 更表示, Y 大厦这种粗野主义建筑“过时、野蛮、丑陋”,应借此机会摒弃。

但另一方面,反对的声音遏而不止。多年来有挪威民众自发活动,反对政府“无理”清拆。欧洲文化遗产组织将 Y 大厦列为“欧洲14个临危文化遗产”,望能引起全球关注。今年,Carl Nesjar 的女儿及 Erling Viksj 的孙子甚至共联合起诉挪威政府,企图阻止将壁画挂在新大楼内。



抗议清拆的活动中,市民身穿象征毕加索的横纹T-shirt,双手摆出“ Y ”字手势

事前,MoMA 更就清拆表示强烈反对。馆内两位首席策展总监于今年5月去信至挪威首相,请求“重新考虑拆除决定”,并写道:

“我们以此信表达对批准 Y 大厦清拆一事的严重关切……拆卸大楼不但会是挪威建筑遗产的损失,也会让其他地方抢救或重新安置毕加索在地艺术(Site-specific art)的努力难以成功。”

Y 大厦的清拆无可厚非,但为何重置壁画引来巨大回响?

首先,挪威政府没有向外解释安置壁画的详情。由决定迁拆至真正移除壁画的九年间,当地政府一直未交代如何保育壁画。不少反对者担心拆卸会损坏壁画。另外新大楼仍未建成,这段空窗期会如何安置壁画?对于清拆过程,公众似是蒙在鼓里。



壁画《渔夫》拆卸后只由铁架包围支撑,未有更多保护措施,难怪引人担忧

与此同时,重置壁画的原真性(authenticity)亦受到艺坛质疑。

除了 MoMA 评价迁画影响日后对毕加索遗作的保育之外,有专家认为毕加索特别为 Y 大厦设计的壁画,就应该保留在它的原位。同时,将一幅室外壁画移到室内,引人质疑是否尊重画家原意。

虽然政府代表解释,负责监督艺术家遗产的毕加索管理委员会,已同意重置壁画的安排,但委员会至今仍未公开回应事件。

争议未平,壁画已去。虽然事件发生在距离我们很远的北欧,但无疑是现今保育艺术问题的缩影。政府应如何保育文化,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