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艺斯《香港制造》专访 Eric So谈艺术公仔的诞生

国际拍卖行富艺斯(Phillips)为庆祝香港成立五周年,特别制作了《香港制造》系列,邀请多媒体艺术家苏勋(Eric So)作对话,一同探索艺术公仔的诞生和香港所扮演的角色。

香港知名多媒体艺术家苏勋(Eric So)于1990年代末以李小龙人形公仔珍藏系列为人熟悉,打破艺术、设计和玩具之间的界限。随着艺术玩具在当代艺术市场逐渐占有一席地位,我们特别造访Eric的工作室,参观这位设计玩具界先驱的经典作品。

在《香港制造》系列的首集,Eric与富艺斯香港「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部门」晚间拍卖主管雪鸾分享他的创作点滴,并一同探讨艺术玩具席卷各大主要拍卖会的现象。

问:你是怎样成为艺术家?

我从来没有刻意要成为艺术家,只不过小时候就喜欢画画,读书时修读了设计。毕业后,我加入广告公司并开始绘画,之后更尝试创作玩具和人形公仔。我纯粹利用自己的嗜好,透过绘画、人形公仔、时装和其他物件作为媒介与大众沟通。所以,当你问我「从哪时开始视自己为艺术家」或「怎样成为艺术家」,我没有肯定答案。

今天,我是艺术家吗?昨天呢?未来我也是艺术家吗?艺术家的身分取决于当时我是否以艺术角度去创作一件艺术品,抑或我正在为客户制作商业项目。艺术家的身分建基于创作时的目的,我认为这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问:为什么你会采用艺术方式来创作玩具?你是如何构思出此概念?

我开始采用艺术方式来创作玩具,应该是《李小龙》系列。当时我希望策划一个关于李小龙精神和哲学的展览,将他的理念传递给年轻人。如果是透过李小龙的电影和功夫向年轻人甚至大众传递复杂讯息,手法好像很过时。

于是我决定创作一种能有效沟通的共同语言,那就是艺术。我问自己,艺术一定是绘画或雕塑吗?最后我决定利用人形公仔融合时装作为与年轻人沟通的平台。

问:昔日有很多塑胶玩具都是香港制造,今天提到「香港制造」亦令我联想到你的作品,《李小龙》系列如何带出「香港制造」的概念?

昔日有很多玩具都是香港制造,后来因工业转型而改变。在2000年我们看到「设计师玩具」的出现,然后进化到今天的「艺术玩具」。我相信很多人由李小龙系列而认识我,皆因我在世界各地举行相关展览,而展览让观众对香港有更深的认识。我选择以艺术为表达方式,而非一般的玩具展或商贸展。

外界反应也相当有趣,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是李小龙?李小龙为人熟悉的是电影和功夫,但我选择以人形公仔和时装来延续大众对李小龙的记忆,这种表达方式出乎了大家的想像。

问:《李小龙》系列的制作过程用上多少时间?可否分享当中细节?

我首先要考虑如何自己制作这批人形公仔,厂商都很实际,除非是大量生产,否则他们不会接下订单,而他们可提供的实验空间亦有限。于是我利用在广告公司累积的工作经验和修读设计时学懂的知识和技巧,开始亲手制作每一件人形公仔。

公仔的服装是最大挑战,幸好我在广告公司工作时认识了一位从事电影服饰设计的好友,并得到他的协助,我们就当年李小龙在不同场合穿着过的服饰进行深入研究,从李小龙迷和收藏家借来很多相片作参考。每一套李小龙服饰,可能是翻阅过数百张相片后才能完成。由资料搜集、筹备到制作,整个系列用上大约一年时间。

问:很多艺术家如草间弥生、奈良美智、五木田智央和KAWS都有出产自己的「玩具」或收藏物品,吸引了很多年轻收藏家,玩具亦成为艺术收藏的入门渠导。你对于「艺术玩具」在拍卖市场的趋势有什么看法?

由「设计师玩具」到近期的「艺术玩具」,单从名称已反映了当中转变。 「艺术玩具」于近年的出现,是因为著名艺术家开始将艺术套用于玩具,这与昔日工厂出产的玩具截然不同,例如在1940至70年代于香港制造的玩具都是大量生产,外界根本不在乎谁是背后的创作者或生产商。

尽管是哪一种玩具,其实都只在形容玩具的各种状态,无论它出现在玩具店、设计商店或艺术市场,玩具都只是一个提供不同演绎的平台。

“Toymaker”一字令我即时联想到传统木制玩具的工匠,和现今艺术家的「设计师玩具」有很大分别。

另外值得留意是即使「设计师玩具」也有不同定义,究竟它是由设计师亲手制作,还是设计师负责绘图然后交由生产商制作,两者已有很大分别。至于我自己则享受亲手设计和制作过程,过程中我更能掌握技术性和艺术性等方面,令我更有满足感。

另一方面是现时很多创作者更能锁定作品的最终用家,让他们可以从用家的角度出发,透过创作建立互动关系。

特别在数码时代,例如有些创作者会在作品推出市场前已透过视频分享制作过程,某程度上让消费者成为制作过程的一部分,过程变得越来越透明,创作者和消费者的关系也更紧密。

问:「艺术玩具」在富艺斯的拍卖上屡创佳绩,作为艺术家和收藏家,你怎样看这个拍卖趋势?你认为「艺术玩具」是否提供新晋藏家一个艺术收藏的入门平台?

我认为这是很好的事情。一直以来大众所认知的玩具只是小孩玩意,直至20年前我们创作了「设计师玩具」,到现在「玩具」甚至亮相于拍卖市场。它们在国际艺术市场出现的同时被赋予了新的身分地位,它们不再是玩具:艺术玩具已变成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