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利秋拍焦点|傅抱石绝美仕女、张大千金笺泼彩 画家最温情的生日礼物

画家表达心迹之法,自然是用画笔。傅抱石、张大千两位大师,精心绘制祝寿贺礼,以寄挚亲。这些情深意重之佳构,即将于北京保利秋拍亮相,让我们一睹书画巨匠的款款温情。

傅抱石写柳荫仕女,开脸绝美,饱含绵绵情意,送给甘苦与共的爱妻,既为贺寿,亦表敬意。作品柔情婉转,成为傅氏赫赫有名之代表作。张大千挚友王新衡六旬华诞,大千就以拿手的泼墨泼彩,赠友一片奇幻迷离的山水之境。

今季北京保利中国书画秋拍阵容鼎盛,除上述两位名家,还有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徐悲鸿、于非闇等的重量级大作,下文为大家逐一介绍。


傅抱石「最美情画」- 柳荫仕女告白情深

Lot 3555|傅抱石(1904-1965)《为罗时慧作柳荫仕女图》立轴 设色纸本

创作时间:1945年
尺幅:73.7 x 42 cm
印文:抱石大利、乙酉、其命维新
题签:仕女(为时慧作)。印文:抱石大利
出版:

  1. 《傅抱石画集》第26页,中华书画出版社,1980年
  2. 《傅抱石画集》图版31,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年12月
  3. 《傅抱石画选》图版17,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6月
  4. 《傅抱石画选》图版14,朝华出版社,1988年
  5. 《傅抱石画集》图版77,台湾历史博物馆,1994年
  6. 《荣宝斋画谱》(一〇四)人物部分,第34页,荣宝斋,1994年5月
  7. 《20世纪中国画坛之巨匠 - 傅抱石》图版34,涉谷区立松涛美术馆,1999年
  8. 《中国名画家全集 - 傅抱石》第91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9. 《中国名画家全集 - 傅抱石》第91页,艺术家出版社,2001年
  10. 《艺术大师之路丛书 - 傅抱石》第101页,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
  11. 《中国画名家经典画库(现代部分)傅抱石》第29页,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8月
  12. 《中国现代十大名画家画集·傅抱石》第25页,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年9月
  13. 《傅抱石画集》(上集),第112-113页,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年12月
  14. 《傅抱石精品画集》图版164,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5. 《其命唯新 - 纪念傅抱石诞辰一百周年(民间珍藏傅抱石作品展)》第35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展出,2004年
  16. 《傅抱石大典》第121页,古吴轩出版社,2004年
  17. 《名家翰墨34期 - 傅抱石特集》第54-56页,香港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18. 《傅抱石全集》(第二卷),第24-25页,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
  19. 《所谓伊人:傅抱石仕女画集》第99页,译林出版社,2014年8月
  20. 《中国书画》杂志社2014年第9期,第49页(万新华.傅抱石后期仕女画创作风格嬗变研究 - 以《九歌》题材为中心),经济日报社主办

著录:

  1. 《傅抱石大典》第122页,古吴轩出版社,2004年7月
  2. 《傅抱石年谱》第150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12月

估价待询


历来有不少画家擅绘仕女,傅抱石乃当中表表者。这次现身北京保利的一幅,更可谓傅抱石最经典的仕女图之一。

40年代,傅抱石因抗战而寄身重庆金刚坡。蜀地重峦叠嶂、远离战火,他在此地灵感不绝,写下多幅代表作。 「金刚坡时期」所留下众多精彩、淋漓的笔墨,为后人所共赏共赞;然而,当时仓皇逃难之窘、颠沛流离之苦,也只有傅抱石一家自己知晓。


傅抱石与罗时慧


傅抱石一家

1945年,傅抱石爱妻罗时慧迎来三十五岁生辰。想及入蜀数年,都没有为妻子好好庆祝,傅抱石遂提起画笔,用心绘下这幅仕女图。画侧小字长题,感激罗时慧哺育儿女、生活艰苦而无怨;一字一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题识:今日为时慧三十晋五生日,入蜀六载余,实未尝重视之也。忆与时慧结缡十有五年,大儿益钧十四岁,二儿益巨十岁,长女益珊六岁,次女益璇方九月,从俗称亦两岁。余以艰苦之身,避地东川,岳母李太夫人俱来,战时一切,均极激荡,而我辈仍不废笔墨丹青,所居仅足蔽风雨,所衣皆丁丑前之遗,真如大痴家无担石之储也。幸时慧忍受向所不能忍者。益珊之前,戊寅秋于湖南东安旅次生一女,卒以入蜀途中殇于四川綦江, 时正重庆遭敌狂炸之翌日。嗣后连得珊、璇二女,哺育之苦,时慧任之,余之感纫为荷也。汝生儿育女后,方知父母之大德。顾余冥顽,听若无闻,今数人之父矣。际兹浊世,一切不堪。倘将来得有所传,皆非余所应有,盖莫非余母之所训,暨时慧之所助成也。乙酉五月十七日。重庆金刚坡下寄寓,并记敬意。时慧赏之,傅抱石。


傅抱石《为罗时慧作柳荫仕女图》画侧小字长题


傅抱石《为罗时慧作柳荫仕女图》局部

此作绘一仕女穿粉衣长裙,取唐代造型,略施粉黛,身段轻柔,漫步于柳荫溪边。眼睛的刻画至妙,先以淡墨勾,再用浓墨点,后用淡墨散锋画双眸瞳孔,渲染数次,最后配上浓密的睫毛,深邃含蓄又显得玲珑剔透,回眸流转,顾盼生姿。

傅抱石以「烘云托月」的手法,用深深浅浅的淡墨绿色绘出大片柳林,显得仕女淡红色衣服、皎洁的面庞更为突出。仕女描绘偏向工细,与杨柳、土坡的粗率之法形成精致与粗放的对比,更显楚楚动人。

傅抱石在抗战入蜀后屡屡绘画仕女图,赋予画中人高洁情操。他创造出一个个遗世独立的美人,成为自己在兵荒马乱之际的精神寄托。而他的仕女画,大部分都是画古人,例如屈原诗句中的湘夫人、湘君。此幅写一柳荫无名仕女,实际上是他心目中的夫人,漫步于春风杨柳间,美丽、温婉、高贵。


傅抱石《二湘图》|2020年于北京保利以RMB 1.04亿成交

罗时慧乃出身望族的大家闺秀,不顾父亲反对,下嫁傅抱石这位穷书生。纵然日子清苦,二人依然琴瑟和鸣,在种种磨难中相濡以沫。傅抱石写下此幅《柳荫仕女》,见证夫妻情深。

创作完成后,《柳荫仕女》一直珍藏在傅抱石的书斋中,文革期间几经辗转,与其他四百余件傅氏画作被寄存于南京博物院。 1979年,傅抱石夫人化私为公,慷慨捐赠三百六十五件予南博,只留下五十余件有特别纪念意义的作品,包括此《柳荫仕女》。

在后来的二三十年间,《柳荫仕女》数度参加各类「傅抱石纪念展览」,出版著录累累,成为一件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迹。 21世纪初,此作从傅家散出,流传香江,一度销声匿迹近二十年。时至今日,再度回归市场,定必引来藏家追逐。


罗时慧及女儿傅益瑶在《柳荫仕女》前合影


Lot 3552|傅抱石(1904-1965)《虎溪三笑图》立轴 设色纸本  

尺幅:167 x 41 cm
题识:讵能随众咲,我亦付无言。傅抱石蜀中写。
印文:傅、抱石、印痴、抱石斋
签条印文:抱石大利
展览:

  1. 「傅抱石画展」,重庆,苏同乡会,1945年11月9日-11日
  2. 「傅抱石遗作展」,北京,中国美术馆,1979年
  3. 「傅抱石画展」,台北,历史博物馆,1993年12月1日-1994年1月2日
  4. 「傅抱石艺术特展」,广州,东美术馆,1998年11月1日-11月30日
  5. 「傅抱石艺术特展」,深圳,深圳美术馆,1998年12月
  6. 「20世纪中国画坛巨匠 - 傅抱石」,日本,东京,涉谷区立松涛美术馆,1999年10月12日-11月21日
  7. 「其命唯新 - 傅抱石百年诞辰作品展览」,北京,中国美术馆,2004年8月11日-18日
  8. 「其命唯新 - 民间珍藏傅抱石作品展」,南京,江苏省美术馆,2005年8月25日-9月6日
  9. 「傅抱石百年大展」,台北,国父纪念馆,2004年12月15日-2005年3月28日

出版:

  1. 《名家翰墨》月刊第45期,第27页,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2. 《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 - 傅抱石》第84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
  3. 《傅抱石画集》第63-64页,文物出版社,1994年
  4. 《傅抱石画集》第134页,台北历史博物馆,1994年
  5. 《二十世纪中国画坛巨匠 - 傅抱石》第26页,松涛美术馆,1999年
  6. 《傅抱石画集》(上卷)第16-17页,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年
  7. 《名家翰墨 - 傅抱石/上古衣冠》A11,第16-17页,1995年
  8. 《鉴识傅抱石》第62页,图22,福建美术出版社,2002年
  9. 《其命唯新 - 傅抱石》第6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0. 《其命唯新 - 纪念傅抱石诞辰一百周年》民间珍藏傅抱石作品展,第27页,文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2004年
  11. 《傅抱石精品画集》第12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2. 《傅抱石的世界》第252-253页,羲之堂文化事业发展有限公司,2004年
  13. 《在纸上呼风唤雨 - 傅抱石》第48页,时报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
  14. 《傅抱石大典》第110页,古吴轩出版社,2004年
  15. 《傅抱石全集》(I)第250-251页,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

说明:原藏家直接得自画家家属
估价:RMB 16,000,000 - 18,000,000


同场亦见另一傅抱石的重要作品 - 《虎溪三笑图》。

自唐代以来,「虎溪三笑」一直是画家们喜爱的题材。相传东晋时的慧远高僧,隐居山林,曾立下誓约:「影不出户,迹不入俗,送客不过虎溪桥。」一日,诗人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过访,三人极为投缘,相送时不觉过溪。三人相视大笑,执礼作别。

按学者考据三人的生卒,他们实不可能同时出现。故事纵然是虚构,后世却视之为儒释道三家亲和之象征,体现着一种理想的和谐关系。


傅抱石《虎溪三笑图》局部

傅抱石不仅是画家,还是一位学者,文史修养深厚,常以历史典故、文学名篇入画。此《虎溪三笑图》正好反映了他的文人审美意趣及文化功底。

是幅写大树下,三人刚过虎溪之情景,姿态表情各异,人物面部、衣饰处理精微,意趣高古。树石用笔奔放,湿笔作画,水墨淋漓,所用皴法为傅抱石苦心揣摩多年的「抱石皴」。

此作没署年款,仅提及写于「蜀中」。从风格上来看,大约是作于 1944年,即傅抱石于重庆的创作高峰 - 金刚坡时期。当时画家创作力旺盛,构图几无重复,大胆用墨用水,气韵奔放。


张大千盛年金笺泼彩 奇幻山水寄挚友

Lot 3542|张大千(1899-1983)《丁未泼彩》镜心 设色金笺

创作时间:1967年
尺幅:127 x 63 cm
题识:丁未夏,恭介新衡老兄六旬华诞。大千弟张爰三巴八德园寄呈。
印文:张爰、大千居士、八德园长年、以介眉寿
出版:

  1. 《张大千作品选集》第47页,台湾历史博物馆,1978年
  2. 《张大千画说》第88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11月
  3. 《嘉德二十年精品录》(近当代书画卷·三),图版855,故宫出版社,2014年5月

估价:RMB 30,000,000 - 35,000,000


张大千是2021年书画拍卖的风云人物,泼彩大作两度在香港拍场创下破亿成交。这波「张大千热潮」如今更蔓延至北京。

张大千的泼墨泼彩如梦如幻,断非一蹴而就的高峰。 1957年,大千眼疾恶化,无法如前画工笔,遂改作大写意画,后变化为泼墨,再进而泼彩。至60年代末,他的泼彩技法已臻娴熟,连他自己也说:「我最近已能把石青,当作水墨那样运用自由,而且得心应手」。

此幅《丁未泼彩》写于1967年,正值大千泼彩大盛之时。当时他居于巴西八德园,创作力旺盛,泼彩气势恢宏、具爆发力。

《丁未泼彩》画面上方绿彩流溢,与深邃华丽的岚彩互相交融,奇幻迷离,几乎接近西方的抽象画。大千再揉合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大笔挥扫,再巧妙地以少许笔墨收拾,画出山石之肌理、树木之形状,再加上峰顶的点景屋宇,使抽象的画面又回到具象的山水意境之中。


张大千《丁未泼彩》局部


张大千《丁未泼彩》局部

画中大片颜料在金笺上任意流淌,似是随机,或神来之笔;然而,这亦是大千刻意营造出来的效果。这样的画面效果得来不易,作画的过程也颇耗时费工。

首先要把画纸或绢贴在板上,上胶矾,将其喷湿。待这些工序完成,大千会拿着调好的墨汁洒上去,令门生晚辈将木板晃动,摇到他满意的程度为止。等到墨晕固定后,大千会从远处不同角度观看,再细加经营,审度再三,才略加皴法,再点缀人物、屋宇、桥梁、周楫,犹如从混沌中开辟出一片山川。

此《丁未泼彩》全幅以金笺写成,更是难得。因材质光滑,吸水力弱,创作难度极高。如此瑰丽之泼彩,绝非普通应酬之作,而是大千精心绘制予挚友王新衡的寿礼。


「转转会」合照,左起王新衡、张群、张大千、张学良


张大千、王新衡,及大千心爱的长臂猿

张大千半生周游列国,广交朋友,我们常见大千送赠好友画作,皆因他为人豪爽大方,对友慷慨热心。

1951年,张大千短暂旅台举办画展,结识了王新衡,从此成为至交。大千旅居海外期间,王新衡不仅曾协助他办展,亦对他的健康极为关怀。晚年大千定居台湾,与张群、张学良、王新衡交往至密,人称「三张一王」。四人皆爱好艺术与美食,组成「转转会」,相约每个月偕同夫人聚餐一次,四人轮流作东。

「转转会」相聚,东南西北无所不谈,但总离不开「吃」。张大千是有名的老饕,对食十分讲究。他特别欣赏王新衡家里的一道家常菜「豆瓣沙」,每次返台,王新衡必定为他设宴接风,桌上少不了这道菜。大千到底有多喜欢这道菜?喜欢到连写诗给王新衡,都要提起。

「殷勤为说安排就,咸菜黄鱼豆瓣沙。争得实时长双翼,归飞先自到君家。」 张大千《寄王新衡》

1967年,王新衡六十大寿,张大千精心创作《丁未泼彩》,从遥远的巴西寄来,祝愿挚友生辰快乐。


Lot 3541|张大千(1899-1983)《泼彩钩金朱荷》镜心 设色纸本

创作时间:1980年
尺幅:58 x 116 cm
题识:《洛阳伽蓝记》「准财里内有开善寺,入其后园,见朱荷出池,绿萍浮水,飞梁跨树,层阁出云,咸皆啧啧」,由来荷花但称红莲、粉莲,无以朱名之者,而此以朱署之,自为异种,予以意为此亦昔贤所未有。六十九年庚申至日,八十二叟爰。
印文:张爰福寿、大千父
已知出版:

  1. 《张大千诗文集》第175、176页,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4年
  2. 《张大千书画集》(第三集),第103页,台北历史博物馆,1986年
  3. 《张大千绘画艺术之研究》图262,第189页,台湾师范大学,1987年
  4. 《张大千年谱》第471页,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
  5. 《张大千诗文集编年》第385-386页,荣宝斋出版社,1990年
  6. 《张大千书画集》(上集),彩图8,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
  7. 《张大千书画集》(下集),第426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
  8. 《荷之代言者 - 张大千》,渡海三家收藏展专题,彩图十,第49页,台北历史博物馆季刊,第三卷第一期,1993年1月
  9. 《名家翰墨丛书—张大千荷花》第81页,翰墨轩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
  10. 《张大千先生诗文集》(下册·卷七),第204页,台北故宫博物院,1994年
  11. 《史物丛刊12·张大千研究》彩图84,台北历史博物馆,1996年
  12. 《张大千全传》(下册),第572、573页、花城出版社,1998年
  13. 《张大千画集》(上册),第42-43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
  14. 《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张大千》第17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15. 《从古典到现代:张大千的艺术》图版80,羲之堂,2019年9月

估价:RMB 26,000,000 - 30,000,000


同场亮相的另一幅大千泼彩,所绘并非山水,而是荷花。

《泼彩钩金朱荷》是大千晚年杰作,虽已届八十高龄,但通篇无一懈笔,神完气足,犹入化境,既有泼墨泼彩的淡雅朦胧之美,一枝工笔荷花又艳丽照人,在一片柔美的蓝色基调中亭亭独立,画龙点睛。

此幅荷花作于台北摩耶精舍,大千于此植满各色荷花。据摄影师胡崇贤追忆:「80年夏天摩耶精舍前庭的荷花池盛开,……让大家为之惊艳,大千先生与我忙不迭地拿出相机一连拍了近一卷底片……拍出来的照片可谓美不胜收,激起大千先生画荷的兴致,一连创作了几幅泼墨泼彩的荷花作品。」


《泼彩钩金朱荷》局部


《泼彩钩金朱荷》局部


张大千于摩耶精舍赏荷

此画成于1980年,正是摩耶精舍荷花盛放之际。

大千早年以写意法画荷花,受徐渭及八大、石涛的影响;中年去了敦煌后,好为工笔荷花;晚年则把荷花融合其泼墨泼彩。此幅的荷叶,在大写意中有泼墨之意;花苞则用工笔重彩,再以金线勾勒;背景为大青绿泼彩,可谓将他毕生荷花的风格尽收于一画。


今季北京保利秋拍阵容强大,重磅大作俯拾皆是。同场还有齐白石富自然天趣的笔墨、潘天寿「险绝」指画、李可染深邃壮美的山水、徐悲鸿于战时聊舒忧愤的人物画、于非闇细腻雅致的工笔花鸟。

Lot 3538|齐白石(1864-1957)《松柏独立图》镜心 水墨纸本

尺幅:242.5 x 61 cm
题识 :借山老人齐白石八十六岁时,制于京华。
印文:白石、古潭山人、年高身健不肯作神仙
说明:杨虎将军旧藏,杨虎将军家属友情提供
估价:RMB 22,000,000 - 28,000,000


松鹰是白石老人尤其偏爱的题材,绘有多幅精彩之作流传于世。他用笔雄浑健拔,用墨淋漓泼辣。

「鹰」寓意「英雄」。齐白石爱鹰,爱其身上刚健有力之美,他画鹰追求生动,表现鹰的精气,有雄视苍茫大地之慨。把鹰与松画在一起,不仅是因为鹰常落松枝,也是因为松树具有挺拔不凋、不惧风雨的品质,与器宇轩昂的雄鹰并置,映射出一种坚忍不拔、巍巍于天地的精神。

白石老人的家乡多松树,他在家时亦喜植松。这位书画大师笔下的松树,俱为马尾松,雄伟高大,针形叶。他喜用侧锋画老干,黑色略淡,力度强,有沉凝苍劲之势;画松枝则喜用中锋、焦墨,折曲如金文,如龙舞。


齐白石

此幅《松柏独立图》以写意为主,画侧立松鹰,以没骨法绘出身体和羽翼,再用墨线勾出鹰目、喙、爪,显得神采飞扬。画作完成后,齐白石把之赠予杨虎将军,亦是出于对其品格的肯定。此作今日亮相拍场,乃由杨虎家属提供,来源有序。

在拍卖场中,白石老人的松鹰向为收藏家所重。 2010年,齐白石另一幅《松鹰图》于北京保利上拍,最终以RMB 2,856万成交。


齐白石《松鹰图》,1952年作,187 x 55cm|2010年于北京保利以RMB 28,560,000成交


Lot 3535|齐白石(1864-1957)《送学图》立轴 设色纸本  

尺幅:140 x 37 cm
题识:携杖安闲鸥不惊,沿桥泛泛且随人。如斯好景君休去,更有松声学水声。寄萍堂上老人齐璜并题句。
印文:老白
鉴藏印:文殊珍藏
展览: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十周年纪念·中国荣宝斋展览」,中国文化部、荣宝斋主办,中国国际书店、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东方书店协办,1979年11月2日-7日于西武百货店东京池袋店、1979年11月9日-14日于西武百货店大阪高摫店举行
  2. 「求知雅集珍藏近代中国书画」,香港求知雅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主办,1987年8月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出版:

  1. 黎锦熙、齐良已主编《齐白石作品集·第三集·诗》第61页,黎锦熙校注《白石诗草·卷四》(1933年自订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9月第1版
  2. 《中国荣宝斋展览会》第10页,株式会社西武百货店,东西平版株式会社制作,1979年出版(该展览及图录由郭沫若亲笔题字)
  3. 《求知雅集珍藏近代中国书画》第52-53页,图版20,香港求知雅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87年8月初版
  4. 《荣宝斋画谱·73·齐白石绘山水部分》图27,荣宝斋出版社,1990年出版(1997年7月重版)
  5. 《齐白石双谱》第169、189页,集古斋有限公司,1999年8月第1版

说明:此画曾经为袁文殊、荣宝斋、杨永德等先后递藏
估价:RMB 12,000,000 - 15,000,000


白石老人的作品最引人入胜之处,莫过于画中的天真意趣。自然朴实,细品却韵味不尽。

此《送学图》绘一老一少两个人物,寥寥数笔绘出祖父送孙儿上学的情景。少者手执书本,一脸不情不愿;老者携杖,眼目低垂,满是慈爱。齐白石捕捉了这温暖一瞬,含蓄地在画面表现出来:狭长画纸作大面积山水,祖孙二人的身影只占画幅一隅;在无垠天地中,日常平凡的温情至为动人。


齐白石《送学图》局部

据白石老人自述,儿时每天清早,祖父都会送他去学堂,傍晚再接回家。路程虽说不远,走的却是黄泥路。每逢下雨便泥泞不堪,这时祖父一手撑着雨伞,一手提着饭箩,扶着孙儿走。有时泥塘深,就把孙儿背起,低着头一直往前走,累得喘不过气来。

这幅《送学图》不仅是齐白石对儿时上学念书的回忆,也是对祖孙情谊的追思。


Lot 3532|潘天寿(1898-1971)《鹰石图》立轴 设色纸本

创作时间:1962年
尺幅:214 x 47 cm
题识:剑华吾兄老友鉴正。六二年壬寅新春,雷婆头峰寿者指墨。
印文:潘天寿印
鉴藏印:梅县邹氏模贤珍藏书画之章、翔庐珍藏
展览:「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四)」,保利艺术博物馆,2012年5月
出版:

  1. 《中国画艺术丛集·朵云》,封底,1984年5月,上海书画出版社
  2. 香港佳士得,1994年10月30日中国十九二十世纪绘画拍卖图录,图版114
  3. 《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四),第125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2年5月

说明:

  1. 上款人为美术史家俞剑华
  2. 邹模贤旧藏

估价:RMB 22,000,000 - 25,000,000


国画大师潘天寿,以雄奇、强悍、壮美的画风为时人所称誉。他作画极讲究布局,往往苦心经营,喜取近景,构图别出心裁,以「险绝」著称,出奇制胜。

此幅《鹰石图》正好体现出潘天寿鲜明的风格。就构图而言,鹰占据了狭长画面上方约三分之一篇幅,立在一块上宽下窄的岩石上,岩石略向右倾,一派岌岌可危之势,画面呈现一种上重下轻的「险境」。

不过,为保持画面平衡,潘天寿亦对此「险境」做了特殊处理:在右下角加入松叶、岩苔等伸出画面,平衡鹰石倾倒之力;其次,鹰首左伸,似要振翅冲天,巧妙地左右牵制。整个画面虽具不安定之感,但同时充满张力,尽现「造险破险」之法,可见潘天寿布局之用心。


潘天寿善作指画

《鹰石图》乃潘天寿指画作品。以手指作画,比用毛笔更费时力,然而这位国画大师却认为指画有笔画所不能替代的长处,能够「使作品得到似生非生、似拙非拙、似能非能,以及意到指不到,神到形不到的妙处。」

此作的上款人为美术史家俞剑华。他自1926年起即与潘天寿一起创办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两人友谊深厚,多次一起举办联合画展。后来此作被邹模贤收入囊中,邹氏酷爱书画收藏,与陆俨少、徐邦达、萧平等书画名家颇多来往,旧藏有傅抱石等诸多名迹。


Lot 3544|李可染(1907-1989)《日出东方》立轴 设色纸本

创作时间:1957年
尺幅:138.5 x 62.5 cm
题识:敬爱的博尔茨同志粲正,一九五七年,可染于柏林。
印文:李、墨戏、陈言务去
鉴藏印:夏(Jerg Haas 夏汉斯收藏印)
出版:即将出版于《情之所钟 - 李可染作品集》,李可染画院编
来源:

  1. 前民主德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路塔·博尔茨博士(Lothar Bolz)收藏
  2. 德国著名东亚艺术品和中国书画收藏家,威斯巴登州夏汉斯(Jerg Haas)1970年代居住于柏林期间获得并收藏

估价:RMB 20,000,000 - 25,000,000


李可染是新国画的先锋,重视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在山水中融合中西技法,创造出浓重浑厚、独具特色的「李家山水」。他认为山水画创作是「为祖国河山立传」,多年来他走遍大江南北写生,创作出许多摄人心魄的山水作品。

《日出东方》正是「李家山水」中的代表作。

画面为竖幅构图,以俯瞰视角描绘晨曦时分:朝霞照耀山顶,游人循山下石阶小路蜿蜒而上,两旁是浓密树林,若隐若现的亭子置于路旁。


李可染《日出东方》局部


李可染《日出东方》局部

画面整体笼罩于暗色调子,深邃壮美。李可染在黑暗处下功夫,把「积墨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以浓墨重色写成群山与密林,具壮硕之感。山石部分涂上红色,以表现日出霞光照耀山岩。山下树林处于逆光之下,树梢处巧妙留白,若朦胧晨光。

《日出东方》这一抹晨曦红霞,开启了后来《万山红遍》系列的序章。

60年代初,这位新国画大师先后创作7幅尺幅各异的《万山红遍》,此系列红色山水几乎成为李可染的代名词,亦为他写下拍卖纪录。 2012年,其中一幅《万山红遍》在北京保利以RMB 2.93亿成交,成为最贵李可染作品。


李可染《万山红遍》,1964年作|2012年于北京保利以RMB 2.93亿成交

这次拍卖的《日出东方》绘于1957年,当时李可染受国家委派访问东德,那是他首次踏出国门。人在他乡,他受到东德上下热情接待,遂用画笔来表达感激之情,精心绘制此幅晨曦山水,赠予当地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博尔茨(Lothar Bolz)。

李可染依循中国传统赠画惯例,在画幅右侧写下「敬爱的博尔茨同志粲正」。同时,他亦在画上钤两方闲章 - 「墨戏」、「陈言务去」。巧妙的是,印文正好点出此轴《日出东方》的精髓:「墨戏」代表李可染用墨的深厚功力;「陈言务去」显示他对画作的苦心经营、力求创新。


「墨戏」、「陈言务去」两方钤印

博尔茨之后,《日出东方》再由德国著名亚洲艺术藏家夏汉斯(Jerg Haas)递藏。

1966至1968年间,夏汉斯在周恩来安排下,在上海外国语学院任教,自此展开其收藏之路。他在中国的文物商店购藏大量书画,回到德国后继续充实收藏。此作即他于1970年代在柏林获得。他的藏品曾多次展出,更被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德国柏林东亚艺术馆等重要机构收藏。


Lot 3570|徐悲鸿(1895-1953)《钟馗图》立轴 设色纸本

创作时间:1939年
尺幅:105 x 60.5 cm
题识:三次怀宁似梦游,何殊仙侣与同舟,人生勤务于哀乐,成骨成灰未肯休。廿八年悲鸿。
印文:东海王孙、天下为公
出版:

  1. 《袖海楼藏画选》,图目138,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
  2. 《徐悲鸿在南洋》,第220-221页,新加坡美术馆,2008年

估价:RMB 8,000,000 - 10,000,000


说到徐悲鸿,大家必定立即想到他笔下骏马,其实这位大师亦擅作人物画。在众多历史典故中,徐悲鸿常以钟馗入画。

钟馗是家喻户晓的驱邪神祇,传说他相貌奇异,不惧邪祟,四出斩妖除魔、拯救苍生。

在此作中,钟馗身穿粉色官袍,侧身而坐,接受跪地小鬼举案恭敬献酒。画中人物造型生动、比例适度、神态饱满。小鬼小心翼翼、唯唯诺诺;钟馗怒目圆瞪、正义凛然,两者对比鲜明,视觉冲击强烈。

此作创作于1939年,正值抗日战争期间,徐悲鸿携画作赴星、马地区举办画展筹款。在烽火连天之际,绘下这幅《钟馗图》,或是艺术家聊舒忧愤之作。


徐悲鸿于南洋作画


Lot 3596|于非闇(1889-1959)《红杏枝头春意闹》立轴 设色绢本

创作时间:1955年
尺幅:83 x 111 cm
题识: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九五五年七月试作,非闇。
印文:老非
题签:于非闇画红杏黄鹂。一九五五年八月曾在瑞典展览。
出版:

  1. 《于非闇工笔花鸟选集》图25,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9月
  2. 《于非闇》第329页,北京画院编,广西美术出版社,2007年10月
  3. 《艺术巨匠·于非闇》第223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8月
  4. 《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妙于陈馨—于非闇、陈之佛绘画艺术研究》第265页,北京画院编,广西美术出版社,2013年7月

来源:

  1. 于非闇自题签条
  2. 文革退赔(包首附北京市文物管理处签条、相关贴纸及编号等)
  3. 原藏家得自画家本人

估价:RMB 5,000,000 - 6,000,000


20世纪以来,在工笔花鸟画领域中,于非闇是开宗立派的大家,也是京津绘画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门生众多,影响广泛。

他醉心宋、元两代的花鸟画,创作尤重古意,用笔刚柔相济,着色艳而不俗。

1954年10月,于非闇完成了巅峰时期代表作《红杏山鹧》,后来编入其最重要的作品集 - 《于非闇工笔花鸟选集》,更选作扉页,足见此作地位举足轻重。

此幅《红杏枝头春意闹》作于1955年7月,与代表作《红杏山鹧》创作时期仅隔9个月,同作红杏、蜂、鸟题材,皆为绢本立轴。两幅作品所用颜料、色彩、题材、风格完全一致,而前者的花叶更盛,画鸟、画蜂更多,可谓《红杏山鹧》春意之延续。

画题「红杏枝头春意闹」语出北宋宋祁《玉楼春·春景》。于非闇用画作将诗意表现得恰到好处,画面繁茂,细腻雅致,明快欢悦,呈现出一片春光明媚、生机蓬勃之景。


于非闇《红杏山鹧》(左)与《红杏枝头春意闹》


拍卖详情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21年秋季拍卖会

专场:中国书画夜场
预展时间:2021/11/29 - 12/2
预展地点:北京嘉里大酒店(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 号)
拍卖时间:2021/12/3(周五)|7:30pm
拍卖地点:北京国贸大酒店 A厅(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