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康熙御笔到齐白石大写意 保利香港春拍通贯古今

保利香港今季「中国书画」专场云集多位名家作品,横跨古今,来源有序。作品主题多样,在各种风格碰撞下,产生出独特的美学张力。

当代水墨以香港重要藏家- 王良福珍藏的吴冠中、林风眠等作品领衔,呈现中西兼容的书画新路向;近现代书画部分着力呈献南北巨擘的丹青面貌,由齐白石与张大千的作品领军;古代书画分别展现宫廷与文人的审美意趣,既有康熙帝的御笔《心经》,亦有出自王铎手笔、极富文人雅趣的扇面。


近现代书画:南北巨擘相映

齐白石与张大千,是中国近现代画坛的两大宗师。他们各有千秋,并驾齐驱,人称「南张北齐」。今季保利香港的近现代书画板块就由「南张北齐」领衔 - 白石老人的《柳牛图》天趣自然,张大千的《芭蕉修竹》笔墨酣畅。除此以外,还将呈献于右任书法专题,和一批经台湾鉴藏家楚戈收藏的当地书画名家作品。

LOT 453|齐白石(1864-1957)《柳牛图》设色纸本 立轴

创作时间: 1937年
尺幅:137 x 34.5cm
题识:伊藤仁弟清属。丁丑元旦制于旧京。齐璜。
钤印:「白石」
来源:香港苏富比,二○○五年十月,中国书画拍卖,编号994
估价:HK$3,500,000 - 5,500,000

白石老人此幅《柳牛图》,绘水牛行于垂柳间。牛以水墨写成,用浓淡突出其躯体与层次,而万条垂下的柳丝,随风摇曳,似有种「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构图简约,天趣自然。齐白石的大写意作品,看似随意挥洒,实则功深气足,形神兼备。

牛与垂柳都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典型意象。牛的形象温和敦厚,牧牛在荒野田园间慢行游走,寄托着人们对田园悠闲生活的向往。垂柳似故人挥手作别的衣袖,加上「柳」、「留」谐音,常见用来比喻离愁别绪。齐白石将两者结合,化成简洁的艺术符号,表达对童年故乡生活的回忆与眷恋。


齐白石以水墨浓淡突出牛的躯体与层次

上款人「伊藤仁弟」即伊藤为雄(1895-1984),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任职日本横滨正金银行,曾来华发展海外业务。伊藤在华期间,与京城艺文界多有交往,尤与齐白石交善,为其打点画作在日经营、存款、乃至家庭琐事,犹如「经理人」。

1937年正值丁丑牛年,这一年,齐白石曾创作多幅与牛相关的作品,此幅写于元旦,应是开岁纳福之作。据查,齐白石在该年初致伊藤信札中提及「伊藤仁弟来函索予画牛,今寄赠」,极有可能为此幅。

今年岁次辛丑,肖「牛」,此件大尺幅的「牛」题材作品,正合时宜。


LOT 430|张大千(1899-1983)《芭蕉修竹》设色纸本 镜心

创作时间:1966年
尺幅:186 x 64cm
钤印:「大千居士」、「八德园」、「下里巴人」
估价:HK$1,200,000 - 2,000,000

这幅大尺幅的泼墨大写意作品《芭蕉修竹》完成于丙午(1966)年,正是大千居士泼墨与泼彩极为成熟之时。此时他虽囿于眼疾,但创作热情空前澎湃,创作出许多登峰造极的作品。

在此作中,数叶芭蕉和一株新竹尽力向天空伸展,生机盎然。张大千在此作中以写意与大面积渲染为主,利用墨的浓淡来表现叶的层次,同时用细笔勾勒出叶筋,工写结合,用笔遒劲却不失活力与灵气。


一株新竹活灵活现


张大千题沈周《题蕉》,把漏字补写在诗文最末

细读款识,可发现一有趣之处。大千先生洋洋洒洒写下明朝大诗人沈周的诗文- 《题蕉》,完整的诗文应是「惯见闲庭碧玉丛,春风吹过即秋风。老夫都把荣枯事,却寄萧萧数叶中。」然而大千或因兴致高涨,不小心在第一句末漏掉了一个「丛」字。他将「丛」字补写在诗文的最末,更在款识中道出了自己的失误,自嘲「得意忘形而不觉屐齿之折」。从此细节可见大千的天真烂漫与豪迈豁达。

值得一提的是,大千在此作中落款「南场老子」,这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十分罕见。此落款可见大千追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谓「大象无形」的境界,利用抽象的绘画、泼墨泼彩画法来表现传统哲学精髓。


LOT 429|张大千(1899-1983)《秋兴泛舟图》设色纸本 镜心

创作时间:1976年
尺幅:90.5 x 45cm
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丙辰」、「三千大千」
估价:HK$1,000,000 - 1,800,000

另一幅出自大千居士之手的焦点拍品,便是此《秋兴泛舟图》。

时值1976年,年初张大千由美返台时,决定正式申请移居台湾。经过多年游历与飘泊,大千此时胸罗万象。惟饱经事变、人画皆老,使他有落叶归根之慨,令他迎来又一个创作高峰。

此作画面布局大胆,落笔从容潇洒。自右至左,瀑布山泉似从云雾中倾泻而下,寥寥数笔画出水纹,信笔落墨而细心勾勒出芦苇洲,留白处变成高士泛舟垂钓的湖泊。山峰矗立正中,占据画面近半,使用淡墨皴擦、敷色清润不失稳重;赭石轻染山顶与山脊营造日暮光晕,又施以朱膘、朱砂点染出山崖林间秋色;远处有屋舍隐于山中,高士与童子神情闲适。整体设色俊逸、意境深远。


LOT 438|谢稚柳(1910-1997)草书 「悼周总理诗」水墨纸本 手卷

尺幅:30 x 505cm
来源:瑞秀楼珍藏
出版:

  1. 《海派代表书家系列作品集.谢稚柳》,页124 - 130,上海书画出版社。
  2. 《纪念谢稚柳百年诞辰暨海上已故名家书法作品集》,页22 - 23,上海书法家协会。
  3. 《三宁斋藏近现代名家书画.书法卷》,页161 - 163,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估价:HK$500,000 - 800,000

说明:上款人为尚业煌。尚业煌(1919-2002),上海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长期从事文物鉴定工作。

同样是南方艺坛的代表,还有谢稚柳。他是海派宗师,尤擅书法及古书画鉴定。谢稚柳与张大千是好友,二人曾同赴敦煌研究敦煌壁画。大千亦对谢稚柳的艺术成就颇为推祟。他曾如此评价谢稚柳的一幅作品:「天下英雄君与操,三分割据又何人。」在张大千心里,谢稚柳是能和自己在画艺上并驾齐驱的。

此手卷上的诗写于周恩来逝世一周年,谢稚柳连日在电视观看悼念节目,有感而发。诗中写:「哀思年年无日忘,煌煌业绩歌未央。江河大地飞骨香,山高高兮水流长。」表达了对周恩来的敬慕与怀思。

谢稚柳的书法别具一格,早年学陈老莲,得其飘逸,后将张旭、黄庭坚、怀素的狂草糅合一起,神采飞动。


谢稚柳 草书 「悼周总理诗」局部


谢稚柳 草书 「悼周总理诗」局部


当代水墨:中西兼容的新脉象

当代水墨板块推出「蜕故孳新 - 现当代水墨的变革与守望」专场,顾名思义,此专场将呈现新时代水墨艺术中,守望传统与开拓创新的各种面向。自二十世纪起,不少艺术家远赴海外留学,他们兼学东西,成为水墨现代转型的第一批先驱。其中林风眠与吴冠中这一对师徒,先后留法学艺,开创出中西兼容的全新风格,独树一帜。

LOT 479|吴冠中(1919-2010)《写生山水》设色纸本 镜心

尺幅:69 x 70cm
题识:良福先生留念。一九八六年,吴冠中。
钤印:「冠中写生」、「荼」、「八十年代」
来源:王良福先生珍藏中国书画
估价:HK$1,000,000 - 2,000,000

此作曾为香港资深藏家王良福旧藏,其中国书画收藏以吴冠中,林风眠等为主。

此幅吴冠中《写生山水》题于1986年,恰逢吴冠中应邀参加香港中文大学的「当代中国绘画」展览以及研讨会。当时王良福在港积极推广恩师林风眠的作品以及艺术理念,与吴冠中就水墨艺术深入交流,此作在当时直接得于艺术家。

作品中山石的线条为典型的银灰色勾勒,粗厚的颜料作为画面的主要骨架,一条蜿蜒看不到尽头的石板阶梯,稀疏的行人拾级而上,引领观者进入画面正中的黑瓦白墙民居。房前花团锦簇、近山松柏参差、远山略施青黛,瀑布与底下的水池遥相呼应,令整个画面更为灵动。

吴冠中于40年代赴巴黎留学,与朱德群和赵无极并称「留法三剑客」。吴冠中吸收了西方的美学特色后,结合中国传统绘画的气韵,开创出「水陆兼程」的艺术观点,即水墨与油画共用、互补。吴冠中创造出一种中国画的新样式,笔下凝练的江南山水成为他极具辨识度的代表作。


LOT 478|林风眠(1900-1991)《秋林》设色纸本 镜心

尺幅:67 x 68.5cm
款识:林风眠
钤印:「林风暝印」
来源:王良福先生珍藏中国书画
估价:HK$1,000,000 - 1,800,000

此幅《秋林》同为王良福珍藏。他尤其崇拜林风眠,自70年代年起,就已开始收藏这位中国现代艺术先驱的作品。绝大部分林风眠寓居香港时创作的精品均被他收入囊中。

林风眠是第一批中国留法艺术家,归国后投身教育,桃李满门,现在名满天下的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也是其门生。

林风眠深受西方艺术思潮影响,尝试以东方墨彩来表现西方现代主义形式。他几乎没有画过传统山水,反而是大胆结合中国画的写意情怀与西洋画的浓重色彩。他更引入西画理论中的明暗对比,通过对色彩表现的探索,摆脱传统水墨山水画的局限。

在此幅《秋林》中,两三间黑瓦白墙的屋舍,静落在茂密的树林之中,门前落叶铺地,金色、红色的参天大树恰好分立两侧,预示着秋天的到来。后有一层又一层的松林,远山在烟云迷蒙中若隐若现,添多一分静谧淡泊的味道。

林风眠笔下的秋天,充满色彩、热情、力量,没有因传统束缚、际遇消沉而伤春悲秋,反而是充满阳刚喜悦的丰实。


古代书画:宫廷与文人的审美意趣

今季保利古书画分别展现宫廷与文人的审美意趣:从「四王」之一的王原祁山水长卷,到康熙帝的御笔《心经》,风格醇和雅正,沉雄古逸;一批由明清文人所创的红金扇面,不拘一格、抒发性灵,当中以明末书法大家王铎的《唐太宗帖》尤为瞩目。

LOT 369|康熙帝(1654-1722)楷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水墨罗纹笺 立轴

创作时间:1713年
尺幅:28 x 26cm x6
钤印:「体元」
估价:HK$1,800,000 - 2,600,000

说明:上海博物馆退赔作品

沐香书经,既为功德修行,亦是养性的功课。清朝崇佛,康熙虔诚供奉,故亦留下不少「御笔」心经。

此轴所用宫廷罗纹笺纸小楷撰写,静穆古朴,雍容大气。前页用泥金勾绘观音大士坐像,轴尾绘北方天王韦驮像。韦陀被奉为战神与护国神,清帝御笔绘观音与韦陀,意含皇帝乃兼具普济众生与护法镇国的当世转轮王。


前页用泥金勾绘观音大士坐像


轴尾绘北方天王韦驮像


康熙帝 楷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局部

此轴款署「康熙五十二年岁次癸巳六月二十四日,观瀑处望涌翠岩沐手书赐明学」。字体工整端秀,绘写细腻流畅。 「涌翠岩」在避暑山庄梨树峪口,据记载,康熙五十二年六月二十三日期间,西藏达赖等人在避暑山庄请安进贡,正吻合了此作的创作时间和地点。

有款无印的《心经》颇多,据记载大概有200多件,而有款有印的只见寥寥几件,使此轴更为难得。

此轴为民国收藏家徐梦华先生旧藏。徐梦华(1900~1975),上海川沙县人。毕业于上海美华书院。解放前经营五金行业,自任大德五金号经理。生平爱好文物,闲暇时出入上海古玩市场,集藏古玩、书画两万余件。


LOT 370|王原祁(1642-1715)《春岭松云》设色绢本 手卷

尺幅:42 x 255cm
钤印:「王原祁印」、「麓台」
鉴藏印:「新安项芝房收藏书画私印」、「李佐贤藏书画印」、「静斋过眼」、「惠孝同鉴赏章」
估价:HK$1,200,000 - 2,200,000

说明:

  1. 「新安项芝房收藏书画私印」为项源鉴藏印。项源,安徽歙县人,室名小天籁阁,清乾嘉间搜集明清画,以精、新、奇为准。
  2. 「李佐贤藏书画印」为李佐贤鉴藏印。李佐贤(1807-1876),字仲敏,号竹朋,山东利津县左家庄人。不仅是清代颇有影响力的古钱币学家、金石学家、收藏家、诗人,而且是著名的书画鉴赏家。
  3. 「静斋过眼」为新间静村鉴藏印。新间静村(1889-1945),名劝太郎,字喜卿,号静村。静冈人。篆刻初学足达畴村,覆学于河井荃庐。存世《静村印谱》、《静村印集》。亦善书法,喜收藏。
  4. 「惠孝同鉴赏章」为惠孝同鉴藏印。惠孝同(1902-1997),满族,原名惠均,字孝同,号柘湖,别号松溪,北京人。 1920年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师从金城。曾任中国画学研究会研究员、湖社画会副会长、天津传习社社长,抗战期间任职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善青绿山水,亦善书法,并富收藏。

明末清初的画坛,以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为盟主,合称「四王」。他们深得皇帝青睐,被奉为画坛正宗,成为一时主流。

此卷《春岭松云图》便是出自王原祁之手,乃他于康熙戊子(1708)年,时年67岁时所作,是其晚年成熟的作品。王原祁师法五代宋元名家,受黄公望影响最深,深得康熙皇帝的喜爱。此时王原祁正在畅春园侍直。自畅春园落成,康熙帝每年约有一半的时间在园内居住,王原祁在此陪伴君王左右,可见其地位。

王原祁作画喜用干笔,先用笔,后用墨,由淡向浓晕染,由疏向密,反覆皴擦,干湿并用。此卷用色境界高妙,绛翠斑驳,是浅绛和青绿手法的极致运用与融合。此《春岭松云图》,用笔真率而意韵高古。


王原祁《春岭松云》局部


王原祁《春岭松云》局部


LOT 314|王铎(1592-1652)行书赠二弟《唐太宗帖》水墨金笺 扇面 

尺幅:17.5 x 52.5cm
钤印:「王铎」
鉴藏印:「慧吾珍藏」、「天景楼」、「德彝」、「季彤心赏」
著录: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 - 《听帆楼续刻书画记》,上海书画出版社,第十七册,页三十二。
估价:HK$500,000 - 800,000

说明:

  1. 「季彤心赏」为潘正炜鉴藏印。潘正炜(1791-1850),字榆庭,号季彤,又号听颿楼主人,广东番禺人。洋行商人。广东著名鉴藏家。精鉴别,富收藏书、画;着有《听帆楼诗钞》、《听帆楼书画记》。
  2. 「天景楼」、「慧吾神游」为梁慧吾鉴藏印。梁慧吾,天景楼主,20世纪著名收藏家,与张大千交善。
  3. 「德彝」为褚德彝鉴藏印。褚德彝(1871-1942)近代篆刻家、考古家。原名德义,避宣统讳更名德彝,字松窗、守隅等,号礼堂,又作里堂,别号汉威、舟枕山民等,浙江余杭人。篆刻初师浙派,后精研秦汉印,所作挺秀苍劲。侧款刻篆文,亦短峭入古,别有风韵。书宗河南(褚遂良),能得其渊源,隶书学汉礼器碑,功力最深。着有〈金石学续录〉、〈竹人录续〉、〈松窗遗印〉等。

宋元流行团扇,而明清时期则是折扇大行其道。折扇是文人雅士随身携带之物,扇面设计五花八门,用以彰显主人的个性与品味。所以,扇面可谓文人雅趣的代表。

扇面纸材中最富丽堂皇的,当属金箔扇面,整张纸都布满金箔,需要经过十多道工序,千锤百炼才能完成,价值不菲。关于金箔的成色,自古有「九赤八黄七青」一说:含金量超过9成者,色泽偏红;达8成者偏黄;达7成者偏青。 「九赤」最为矜贵,被称为「红金」。红金扇面闪烁生辉,是身份、地位和品位的象征。

此水墨金笺扇面,上由明末书法大家王铎以行书写《唐太宗帖》。


王铎 行书赠二弟《唐太宗帖》局部

王铎在明代画坛上与董其昌齐名,在明末便有「南董北王」之称。他的笔力雄健,长于布局,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亦流转自如,力道千钧。日本书坛极其欣赏王铎,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更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此件扇面写《唐太宗帖》。作品小中见大,笔力雄强,结字欹正并用,章法茂密,正如米芾「小字要如大字」之说。王铎虽以擅写大字立轴名世,但他的传统小字功力也非常深厚,字势连绵,天真自然。弧形扇面上宽下窄,题字一行长一行短,隔行错落,显得疏密有致,自然谐协。

此作特别在于这是王铎写给二弟王镛的。据记载,王镛多行善举,在战乱及灾荒中救田济难民。王铎为王镛创作了很多作品,除了示范与激励之外,也有家族收藏、传承的意图。

此件红金扇面曾为清末粤商潘正炜收藏,他精于鉴别,书画收藏极丰,甲于粤地。


拍卖详情:

拍卖行:保利香港
专场:中国书画
预展日期:2021/4/18 - 20|10am - 8pm
预展地点:香港君悦酒店
拍卖日期:2021/4/23|10:30am
拍卖地点:保利香港艺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