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重器降临北京保利 稀世难求的乾隆御制洋彩「时时报喜」转心瓶

乾隆御制、洋彩、镂雕、转心瓶,拥有任何一项上述特征的清代瓷器,行内人一听便知佳品,同时具备这些特征的瓷器更是稀世难求。北京保利秋拍,就带来一尊乾隆御制洋彩加金镂雕团螭纹开光内绘「时时报喜」双龙耳转心瓶,行方未有公布估价,但相信以逾亿成交也毫不意外。

今年秋拍,北京保利祭出多件明清重器,分成多个专场上拍。除了上述的乾隆转心瓶,还有十面灵壁山居收藏的宣德 青花云龙纹十棱葵瓣式洗,以及乾隆 粉青釉镂空雕牡丹蕉叶如意纹长颈套瓶。拍品众多,就让我们精选部分带给各位读者。


清乾隆 御制洋彩加金镂雕团螭纹开光内绘「时时报喜」双龙耳转心瓶|估价待询

「愿君崇令德,随时爱景光」。此瓶在上下、内外空间的雕镂旋转中,纳时空转圜于一器,可谓意味深深长。帝王手指尖轻轻一推,充满童心的游戏便开始了。祥花、瑞果、喜鹊、金龙在宝瓶舞台上藏藏露露地依次轮转。十全天子的目光所及间,禽鸟的飞、鸣、宿、食;节令的春、夏、秋、冬;人生的苦、集、寂、灭便也藏藏露露地依次轮转。阴、情、圆、缺;悲、欢、离、合无不闪烁在瓶间。而载「厚德」的天子是可以战胜「时间」的,正如85岁的乾隆在《自题太上皇宝》诗中所云:「窗明几净西铭读,恰合随时爱景光。」即应顺天行事,内心安宁地迎来他十全五福人生的每一天。而对于子民们,则唯有窥探艺匠之心,体味生命永恒。我们今天也有幸得以亲手转一下宝瓶,旋转舞台之间,日日皆为好日,时时岂非好时?

乾隆帝弘历为满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其治下正值清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繁盛时期,他锐意进取,巩固皇权,加强统治,在位六十年,实际统治六十三年,为中国帝王之最,被誉为「康干盛世」的鼎盛时期。作为治国治军卓有贡献的盛世之君,乾隆皇帝精力充沛,政务闲暇热衷于发展文化大业。他自幼接受满汉蒙藏文化熏陶,又对欧洲传教士艺术家带来的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式艺术抱有浓厚兴趣。其中西合璧式的个人美学品位主导了一朝宫廷艺术的奢华幻境


乾隆帝

在平面艺术之外,建筑与陶瓷艺术则最集中地体现这种乾隆「巴洛克」风格。怀着对盛大、新奇的追求和对西洋技艺、美术的狂热,乾隆帝命深受巴洛克艺术影响的天主教传教士艺术家朗世宁、艾启蒙、王致诚等设计建造了洋为中用的集大成者——圆明园长春园西洋楼建筑群。西洋楼吸收了以巴洛克为主的西方园林布局和建筑风格,同时又遵照中国皇帝的旨意和宫廷礼仪典章,且施工中使用中国艺匠、建材和工艺,变为宗教服务的巴洛克为向皇权致敬的巴洛克。

在陶瓷烧造领域,珠山御窑厂的天下第一督陶官唐英,则相当于帝都之外的郎世宁。唐英与郎世宁一样,同为康、雍、干三朝老臣,尤其在乾隆父皇雍正时期,仿古采今地创制出五十七种釉彩,使御窑厂达到前无古人的巅峰。

其在任期间,下定决心「用杜门、谢交游,聚精会神,苦心竭力,与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来精进技艺,并在乾隆的监督与设计下多次“照新样呈进。」创烧出七十多种颜色釉,以及转心瓶、交泰瓶、套瓶等各种巧夺天工的新奇瓷器,不但亲自参与官窑作品的设计与制作,还创烧出可观的文人自用器。 「陶人」唐英的制陶造诣生动呈现,他将清宫至美凝固于瓷器之上,今人方才有幸一览往昔峥嵘。乾隆六年至八年期间,转心瓶、套瓶、转心笔筒等代表最高陶瓷科技水准的器型烧制成功。洋彩、珐琅彩呈色、彩绘技法高度纯熟。成为“唐窑”瓷器最后的巅峰。本次保利秋拍,有幸得之“时时报喜”转心瓶,即为乾隆唐窑绝品。


天下第一督陶官唐英

洋彩是十八世纪清宫与西洋文化交流互动而产生的艺术珍品,它是雍干时期清宫对运用西洋绘画技法描绘的彩瓷的正式名称,乾隆朝《活计档》、《陈设档》多作「磁胎洋彩」,原配木匣上也皆刻上「洋彩」品名。 「洋彩」名称最早出现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所撰之《陶务述略碑记》:「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法琅画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微。」凭此表明清宫洋彩至少在雍正晚期已被珠山御窑厂成功烧制。

镂雕是清代瓷器装饰技法之一,又称镂空、透雕。其技法是在坯体未干之时,将装饰花纹雕透,然后施釉入窑烧造,此装饰技法始见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在长期发展中工艺日趋复杂,至乾隆时不仅纹饰繁密,工艺技术要求也较高,且创烧出雕镂玲珑等新品种,达鬼斧神工之境。由于镂雕是通过胎体的空洞表现纹样,故镂空部位需精心设计,设计不合理在烧造时会造成器物变形。从传世的乾隆镂雕器物来看,整体镂空者镂孔布满器身,孔与孔边框互借以寻求力度平衡,使之成形且稳固,此种工艺反映了工匠极高的技术水平与创新思维的奇巧。

据《乾隆记事文件》中记载:乾隆十八年五月十二日皇帝传旨,命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唐英,「烧造斗龙舟打(角力)斗人旋转瓶一件」,而唐英烧成的时间却是十九年十一月初四日。转心瓶每一部件尺寸需经过精心计算,反复烧制,并在全部部件烧造成功后组合而成,除此之外,烧造时的温度火候控制也极为重要,一旦出现少许变形便会前功尽弃。做一件转心瓶需费时十八个月,将近一年半时间,其复杂的工艺及艰难的烧制历程可见一斑,使得存世的每一件转心瓶皆为无价之宝。转心瓶是唐英在乾隆督陶期间研究成功的,唐英逝世后终因制作难度大而停烧,光绪朝虽有仿制,但却远无法企及乾隆朝水平,后朝仿制多以失败告终,成功者也因耗资甚巨而只生产极少的数量。此件玲珑转心瓶由唐英亲自监制烧造,其内外均以洋彩绘图,需多次烧作,故成品率极低。

由《活计档》中可见,乾隆六年之后,唐英监管的景德镇御窑厂,出现制作瓷胎洋彩器,其中便包括锦上添花及玲珑旋转器。而唐英奏折内亦见清高宗朱批上曾严厉责问唐英,为何乾隆五年以前所烧制瓷器远逊于雍正年间所制者。 (见乾隆六年五月二十四日,唐英谨奏《遵旨敬谨办理陶务折》内朱批:不但去年,数年来所烧制者,远逊于雍正年间所烧者,且汝从未奏销)故,经此推断,洋彩器于乾隆六年之后逐有如脱胎换骨,焕然一新,乾隆六年后的瓷胎洋彩更加精致,风格趋近成熟,成为乾隆朝陶艺至臻之品。乾隆八年四月二十一日,唐英在《恭进奉发及新拟瓷器折》中提到烧造得九中新样式,在奏折中提到「夹层玲珑」、「交泰」、 「旋转」等瓷胎洋彩器,则是为迎合乾隆皇帝的艺术观,煞费苦心所研发出来的新奇式样,造价昂贵。此时烧造的洋彩、珐琅彩呈色、彩绘技法高度纯熟,成为“唐窑”瓷器最高的巅峰。


转心瓶在全部部件烧造成功后组合而成

此法为唐英设计并主导烧成,据清文件记载,乾隆七年、八年(1742、1743),唐英进呈他和助手老格精心研制的「玲珑交泰瓶」、 「冬青玲珑夹萱花瓶」及「冬青有座旋转靶碗」,此些作品代表了乾隆上位初期,唐英所烧造贡御,表现出夹层、镂空、转心、交泰等高难度技术御瓷的伊始。在写给皇帝的奏折中,因担心新品不合乾隆帝心意,唐英诚惶诚恐地说明:「其新拟各种系奴才愚昧之见,自行拟造,恐未合式,且工料不无过费,故未敢多造。」因其精雅玲珑,弘历自此规定此式瓶于年节时成对烧造进呈。原为试新之作,却因此误打误撞成就了此类器之罕见,烧造本不多,历经数百年流传至今则更显难能可贵。此种工艺相比普通琢器成本高,难度大,故唐英在《制造瓷器则例章程册》中记载道:「各种琢器,每尺镂雕工饭银四分九厘」,「雕镂玲珑一项,如外面玲珑内夹宣花胆瓶是也,透漏里层与一切雕镂者有间。」此项镂雕技艺较之普通的玲珑要难,故唐英在《制造瓷器则例章程册》中将其制价银定为每尺八分。文献记有乾隆七年、八年、十一年、十二年、十八年及二十二年,御窑厂曾经先后烧造数件可以旋转的瓷瓶及瓷碗。乾隆七年、八年唐英进呈新样夹层玲珑、交泰等瓷器呈览,乾隆皇帝仅御批「览」字。乾隆皇帝亦少见对陶工的奖赏,对于次品,甚至于责备唐英的督导,并罚年俸赔偿。由于求好心切,要求自然严格。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乾隆时画珐琅及洋彩瓷器,多属于乾隆早期六至十年间于内廷或景德镇烧制。

尺寸相若之乾隆镂空大器,尚可参考酱釉地粉彩镂空瓜果六角套瓶,售于香港苏富比2000年5月2日,编号639,原与放山居旧藏瓶成对,后者曾先后入Loch 及Margadale勋爵宝蓄,售于香港苏富比1988年5月18日,编号272,后入台北鸿禧美术馆。酱釉地粉彩对瓶,饰与本瓶相类之镂空开光,唯内缀缠枝果纹,间饰灵芝,隙间可窥内瓶青花;对瓶底署六字青花篆款。

往时在清宫陈设的珍贵珐琅彩、洋彩御瓷,一直深锁禁苑,直至民国十九年(1930)故宫博物院成立,才第一次给予公开展示,人们才有机会领略到如此巧夺天工之物。民国许之衡先生所著《饮流斋说瓷》中道:瓶之腹际玲珑剔透,两面洞见而瓶内更有一瓶兼能转动,似美术雕刻之象牙球者然。若是者,名曰转心乃内府珍赏殊品也。陶雅名为套环转动之瓶。颇嫌名称烦,古物保存所则标其名曰转心今从之。

清宫旧藏多数镂空旋转瓶,外壁均以满绘纹饰表现,尤其接合处多以金彩或其他纹饰以掩盖其接痕。 「玲珑旋转瓶」除取悦帝王转动观赏之外,亦有作为花器使用。乾隆二十三年、二十六年《活计档》纪录有:「干清宫内弘德殿奉三无私殿,陈设旋转瓶并插饰牙花」;「厂官釉洋磁旋转瓶一件、汝釉洋磁旋转瓶一件、洋磁五彩瓶大小二件,将无座之瓶配木座,俱各瓶内配花」乾隆二十八年正月又见「洋彩磁旋转瓶二件传旨配牙花」;四月二十九日「洋彩磁瓶二件配得牙花持进随节活呈进」等配插象牙花的具体事实。突显了珍贵的瓷胎洋彩转心瓶,在宫中不同一般的陈设配置与帝王的青睐。

纵观此瓶,为市​​场多年来仅见的转心瓶完整器。其余仅见香港佳士得2007年售出一例清乾隆 粉彩松绿地镂空山水四方螭耳香熏成对,应为转心瓶之外套瓶,憾内胆遗失。另一例见上述「清乾隆 外粉青酱釉地描地金银莲纹粉彩镂空瓶」售于香港苏富比2000年春季拍卖,现为北京首都博物馆馆藏。近年亦有「清乾隆外粉青釉浮雕芭蕉叶镂空缠枝花卉纹内青花六方套瓶」初为香港苏富比2005年春季拍卖呈现,后为北美十面灵璧山居雅蓄,余例未见,更证本品存世尤为珍罕,传世稀有。

转心瓶为乾隆时期宫廷生活极尽繁荣下的产物。属于清代乾隆盛世创制的一种瓶式。是乾隆帝本人意旨下御窑厂监督唐英,殚精竭虑下创意精研之作。在一个镂雕外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上绘各种纹样。 「内胆」上部外露,藏于外瓶内,胆上有装饰绘画,有四季景物、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内胆活动时,通过「外瓶」的镂孔,可观不同画面,犹如走马灯般。转瓶的制作难度极大,需把外瓶底部制成鸡心状钮,内胆底心做成鸡心状凹槽,钮、槽绝对吻合。 「颈瓶」与镂空外套瓶在肩部的榫卯结构精巧,简洁且恰巧紧贴颈、肩咬合,并尤为适于旋转把玩。烧造方面,考虑外瓶和内瓶的干燥率,以及烧成后的收缩率,稍有不慎,便可造成钮、槽不吻合,便是前功尽弃。故乾隆御窑制作转瓶的代价十分巨大,往往是「百里挑一」。转心瓶仅专供宫廷,取悦帝王之用。无怪乎许之衡在其名作《饮流斋说瓷》中记载,「瓶之腹玲珑剔透,瓶内更有一瓶兼能转动,若是者,名曰'转心',乃内府珍赏殊品也。 」


内胆中通景绘制十二只喜鹊

此转心瓶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其中配以内胆;外壁通体以洋彩绘制纹饰。转心瓶上部为口颈部,撇口,束颈,下外撇;口沿、颈部正中弦纹、及颈足处皆有加金,口沿下绘如意云一周,颈外饰以胭脂红料彩绘卷草纹为地,洋彩缠枝宝相花,两侧贴塑魑龙耳,雕琢细腻生动,施褐彩为地,上描金勾勒。转心瓶中部通体绘饰黄地洋彩缠枝西番莲花,中部饰四幅圆形开光褐彩加金镂雕团螭纹,施彩敷色妍丽华美。内胆中通景绘制十二只喜鹊,喜鹊象征「喜事临门」,因自古用十二时辰计时,喜鹊十二只则寓「时时报喜」,一年有十二月,亦可称「月月报喜」。所绘喜鹊身姿各异,飞鸣、行、止各自期间。六只在地,六只在树上及天空,亦有代表「欢天喜地」之寓意。除喜鹊之外,纹饰中尚有青松、佛手、灵芝,表祝寿延年,福寿吉祥之意。圈足外撇,以胭脂红料轧道纹为地,洋彩缠枝宝相花,近底以松石绿釉为地绘蓝料彩回纹一周。器底满施松石绿釉,中央以矾红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识。本品集洋黄、果绿、矾红、金彩,松石绿釉、胭脂红料彩、蓝料彩、镂雕,转心等多种工艺,画面繁复而不杂乱,弥漫着花香鸟语,又透露出皇室的威仪,可谓巧夺天工,美艳非常。该瓶制作于清王朝最为鼎盛的乾隆时期,极尽奢华、叹为观止,充分体现了乾隆时期官窑洋彩瓷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成就。


本品原为成对存世

本品原为成对存世,最初可追溯至法国Maurin博士旧藏,后于1987年3月法国巴黎Tajan公司首次公开拍售,藏家宝蓄近10年,后由纽约佳士得,1996年3月拍卖,再次出现于公众视野,此时仍是成对传世。直至2011年6月,此对其中单只亮相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后由上海龙美术馆纳入雅蓄。本品为成对中另一例传世,近23年后再次于市场中出现,且是在大陆市场首次呈现。

喜鹊吉祥文化渊源悠久,先秦时,人们以为天、地、人是统一整体,「天人合一」,万物有灵。人们认为常见的鹊鸟能传达未知的消息,把鹊附会成报喜鸟,称之为喜鹊。周代师旷所著的《禽经》中说:「灵鹊兆喜」。清代陈世熙在《开元天宝遗事》亦云:「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为喜兆,故谓灵鹊报喜。」灵鹊报喜,兆示吉祥,欢喜。同时,刚正不阿之「梅」花谐。


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十棱葵瓣式洗|估价待询

宣德之贵,今与汝敌

明代宣德皇帝朱瞻基治国有方,「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史称仁宣之治。他还深谙艺术,在诗、书、画及游艺等方面都具有很高造诣,以致彼时雕漆、范金、织绣、制墨、埏埴等诸类宫廷工艺品皆成就斐然。这一时期的瓷器烧造,「以诸匠之精艺者为之」,且有品秩较高的内官赴厂监造,成品亦经过严格筛选,次品废品皆被「分类摧毁,单独埋藏」,可见宣宗对其颇为重视,御制瓷器自是品格超群。宣德御窑瓷器,尤以青花「开一代未有之奇」,以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润泽的釉色、丰富多样的纹饰而闻名于世。青花器发色庄重舒雅,色调深沉雅静,自然天成,幽菁瑰丽,为明代青花瓷器之冠。明王士性《广志绎》中载:「本朝,以宣(宣德)、成(成化)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明张应文《清秘藏》对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也赞誉有加:「我朝宣庙窑器,质料细厚,隐隐橘皮纹起,冰裂鳝血纹者,几与官、汝窑敌。即暗花者,红花者,青花者,皆发古未有,为一代绝品。」清人朱琰《陶说》更直言:「故论青花,以宣窑为最。」

本品造型精巧别致,端庄秀雅,呈葵瓣花口十棱式,浅壁,器口起伏有致,至底微敛,底心微凸,尽显曲线变化之佳妙。考其形制当为印模而成,凡印器入窑遇火容易疵裂变形,完好者百中不得一二。若如本品此般纤薄,却毫无变形之不足,殊为珍稀。其胎体细腻洁白,釉质莹润亮青,青花自然晕散,为明代宣德时期的青花标准器之一。内底心青花双圈内绘一五爪降龙穿梭于祥云之间,龙首威武昂扬,须发长而向上飘起,龙身舒展修长,雄姿遒劲,矫健勇猛,气夺千里,灵动活现中不乏威严。外壁十组菱花形开光,每一开光内均绘有一团龙,升龙与降龙相间,游龙矫健飞跃,威势凌人,规整中富于变化,整体组合主次统一,相得益彰。纹饰采用小笔渲染填色,笔触细腻,精巧有神,淡描勾线与渲染相结合,勾画婉转流畅,画法布局既灵活多变又有较强的规律性,使得龙纹造型层次丰富,精细典雅,凸显宫廷龙纹的震慑之感,可谓旷世隽品,极负盛名。

此洗妙作十瓣花式,花瓣边沿于中微敛,颇似蜀葵,故常名葵式洗。蜀葵,战汉之际编纂的《尔雅》名其曰「菺,戎葵」,晋代出现「蜀葵」之名。她是唐代诗人岑参笔下的年少光阴:「人生不得长少年,莫惜床头沽酒钱。请君有钱向酒家,君不见,蜀葵花」;是宋人陆游笔下的心心相印:「翩翩蝴蝶成双过,两两蜀葵相背开」;是明人张翰笔下的赤诚忠心:「蜀葵花草干高挺,而花舒向日……丹心则一,故恒比于忠赤」;亦是清人钱宛鸾笔下的一笑百媚生:「织云制粉,裁霞剪彩,倚醉嫁熏风……傲杀杜鹃,不输芍药,蜀地笑芙蓉。」宋人将其入画而有《蜀葵图》(现藏上海博物馆)、《百花图卷》(现藏吉林省博物馆);明画如《蜀葵纨页》(现藏故宫博物馆)用色更丰,愈显蜀葵色之鲜妍、形之婀娜。

宋人取其形入瓷,得葵瓣盘、葵口碗、葵瓣洗等器。官窑、哥窑等时有烧制葵瓣洗之形,或开六棱、八棱、十棱,多者甚至有十二棱。已知宋器十棱洗散见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牛津大学艾希莫林博物馆、克里夫兰美术馆等处,拍卖市场上偶有得见。器底均施满釉,裹足支钉烧造,秀雅考究;直径以12厘米左右为多,偶有逾20厘米者。盈手而握,尤若蜀葵半绽未放,凝润温雅。


明宣德 青花云龙葵瓣式洗|故宫博物院藏

明永乐时期复烧十棱洗,见甜白及青花两种。景德镇永乐地层曾出土甜白釉十棱洗残片,见《景德镇出土明初官窑瓷器》,台北,1996年,页262-263,编号100。首都博物馆珍藏一永乐青花十棱洗,洗内绘龙纹,外壁饰团龙,尺寸最小,直径仅15.7厘米,见《首都博物馆藏瓷器选》,文物出版社,北京,1991年,页30、 100,编号990。另一例见克利夫兰美术馆馆藏,于首都博物馆装饰相类之外,外底亦绘团龙,直径18厘米,著录于《赛福润丝与格蕾塔•米礼肯伉俪收藏图录》,克利夫兰美术馆,1990年,编号27,彩图2。第三例于佳士得香港2004年4月26日上拍,拍品960(直径18.3厘米)。

宣德时期承继了这一制式,惟足内不再绘五爪飞龙,代之以宣德六字款。景德镇出土复原器,见《景德镇出土明宣德官窑瓷器》,鸿禧美术馆,台北,1998年,图录编号19-1。台北故宫藏有数件,直径可分为15.7-15.8厘米、18厘米及20厘米左右三类。 1962年出版的《故宫瓷器录 第二辑 明(甲)》(下编)著录其中两件,口沿皆有金属扣。苏富比香港1992年10月27日上拍一例,编号35(直径18.5厘米)。另有一件上拍于翰海拍卖,1996年6月30日,编号990,尺寸较大,直径达21厘米,虽口冲有崩,仍以110万元高价成交,后依次上拍于佳士得香港,2008年5月27日,拍品编号1569,及保利北京,2010年12月5日,编号4553,成交价2,688万。

此件拍品外壁龙纹框饰菱花形开光,为宣德创新之处。花口、圆底加之菱花开光,方圆之间妙藏变换,巧思独运。凭借其独特精巧的造型与精细典雅的纹饰,备受各大博物馆及私人收藏的关注与重视。相似装饰者见另八例: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口部有多处修理,见《故宫博物院藏古陶瓷资料选萃》卷一,图版101;四件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尺寸自15.9cm至19.2cm不等,其中两件见《故宫藏瓷大系:宣德之部》,台北,2000年,图版30、31;一件藏于英国大维德基金会,属较小款(直径16.2厘米),见《东方瓷器:世界最伟大之收藏》卷六,东京,1982年,编号94;同于市场流通的仅见另二例,其一尺寸或为同类最大(直径21厘米),惜有两处冲线,曾上拍于香港佳士得1996年4月28日,编号49,另一例尺寸较小(16.5厘米),于苏富比香港2007年4月8日上拍,编号841。本器直径18.9厘米,属同类适中,其线条弧度的美感与各部位的比例相融合,给人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之感,反映出一种独特的欣赏格调,同时制作精良,炉火纯青。

除上述两种龙纹装饰,宣德青花十棱洗另见有双凤纹、龙凤纹、鱼藻纹及花果纹四种装饰纹样。双凤纹十棱洗故宫博物院已知两例,一件著录于《明代宣德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瓷器对比》,故宫出版社,2015年,编号43,另一件文物号“故00143614”,器身似可见较重使用痕迹及冲线。另可见苏富比香港1981年5月19日,编号405,曾为Sedgwick & Edward Chow旧藏,且著录于Brnkston着《景德镇明代早期瓷器》(Early Ming Wares of Chingtechen),图版21b。

龙凤纹亦为十棱洗装饰纹样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台北故宫博物院各有珍藏。上拍之例可见佳士得香港2004年11月1日,编号860 ,成交价高达2,638万港元。另有饰鱼藻纹之十棱洗,尺寸多在18厘米上下。台北故宫珍藏一件;另一件金属镶口,曾为克拉克夫妇等人旧藏,数次展览,上拍于苏富比香港,2015年10月17日,编号3605,成交价2,408万港元;第三例上拍于苏富比香港,2011年4月7日,编号54,成交价高达5,106万港元。另有外壁饰开光花果纹者,两岸故宫各见收藏。

相较凤纹的飘逸、龙凤呈祥的韵味、鱼藻纹的灵动与花果纹的典约,此洗内外皆饰龙纹,雄浑威严,磅礴憾人,盛世帝王之气尽显。纹样相类,但造型不同者,可见碗、盘、高足碗及梨形执壶四种。十棱龙纹碗一例为上海博物馆馆藏,见汪庆正,《青花釉里红》,香港,1987年,图版133,另一例曾为赵从衍旧藏,见诸展览及图录《明代瓷器》,纽约, 1970年,图录编号14,后于苏富比香港1986年11月18日上拍,编号40;一外壁饰无开光团龙之十棱盘为美国弗利尔博物馆馆藏,见《东方瓷器:世界最伟大之收藏》卷九,东京,1981年,编号99;十棱高足碗一例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见耿宝昌《明初青花瓷》卷二,北京,2002年,图版163,另一例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见《明瓷名品图录》,日本学习研究社,东京,1977年,图版74。

数百年前,此件十棱洗或曾陈于宣德皇帝的案头,伴其指点江山、挥毫泼墨。为政为文为画,皆得雅器相随。龙腾于天,自是才思敏捷、文思泉涌。

审美品味极佳的雍正皇帝对十棱洗尤为偏爱。大英博物馆藏雍正时期《博古图》精心绘制了二百逾件清宫珍藏,其中便有永宣时期的凤纹十棱洗一件,以精巧木座相承,雅然素秀。故宫博物院藏一清雍正青花云龙纹葵花式洗,虽为八棱,但外壁亦绘无边饰团龙纹,底书宣德年款,当照宣德模本而制,可见其珍视有加。 「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料楷书款位于器物外底,六字双行排列,款识周边以双线圆圈。款识笔法工整,清秀刚劲,骨肉匀称,自然大方。笔划粗细适中,笔法遒劲有力、朴拙苍健。宣德朝御瓷款识的粉本应出自当时大书法家沉度之手。沈氏对明初宫廷文化生活影响颇大。明焦竑《玉堂丛话》卷七「巧艺」条记述:「度书独为上所爱,凡玉册、金简,用之宗庙朝廷、藏秘府、施四裔、刻之贞石,必命度书之」。沉度著名墨迹《张桓墓碣铭》中的「大」、「宣德」三字与此洗款识所写非常相像。可见宣德瓷器上的年款或由沈度书写后,再交工匠临摹上瓷。

觀不同製式之十棱洗,宣德禦瓷均遵循了嚴格的程式,處處彰顯皇權獨尊的不凡,故終明之世,精光不泯。嘉靖朝謝肇浙於《五雜俎》贊曰:「宣窯不獨款式端正,色澤細潤,即其字畫,亦皆精絕。」、「惟宣德款制最精,距今百五十年,其價幾與宋品矣!」明田藝蘅在《留青日札》中更是驚呼:「宣德之貴,今與汝敵!」
此器精緻細巧,因物賦形,紋飾不待矯揉,雄放灑脫,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宣德時期青花瓷器典雅秀美的藝術風采,執之品鑑,纖巧怡人,尤極精妙,堪稱臻妙之品。

此洗曾為T. Endo舊藏。自1997年始,先後上拍於蘇富比香港。最近一次為2005年10月23日,編號339,以HK$2,812萬高價成交。且其經《蘇富比香港三十週年》著錄,堪為中國明代瓷器巔峰代表作。

青花菱形開光內畫飛禽、草蟲等紋飾常見於元代瓶、罐器上,自永樂時期起則見其轉為團花,開光內畫雲龍、龍鳳及鳳凰等,裝飾於碗、洗和高足碗類之上。紋飾不復元代之繁縟,元代常見的菱邊開光草蟲紋則不再出現。宣德青花所使用的原料與元代、永樂相同,皆為波斯地區進口的「蘇麻離青」鈷料,含高鐵低錳,經高溫燒成後,青花呈色濃重艷麗,釉面上常遺有高鐵所留下的褐綠色斑、或褐黃、鐵褐結晶疵斑,斑處偶有下陷跡象,釉色濃淡不一、有層迭堆積之感,墨趣渾然。

「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料楷书款位于器物外底,六字双行排列,款识周边以双线圆圈。款识笔法工整,清秀刚劲,骨肉匀称,自然大方。笔划粗细适中,笔法遒劲有力、朴拙苍健。刘新园曾提出,宣德款识既近于宣宗御笔,也与沈度之书风十分接近。可能由宣宗或沉度书写粉本,后交景德镇工匠临摹于瓷器之上。将《一笑图》画中宣德元年宣宗御题,与本件十棱洗的年款详加对比,便会发现此写款的风格脱胎于宣宗笔意。同时,沉度墨迹《张桓墓碣铭》中的「大」、「宣德」三字与此洗款识所写亦非常相像。

明初,以沉度楷书为代表的台阁体书法作为书法规范,影响至为深远。明初重臣杨士奇盛赞沈之楷书曰「婉丽飘逸,雍容矩度」,且「凡玉册、金简,用之宗庙朝廷,藏秘府,施四裔,刻之贞石,传于后世,一切大制,必命度书」。明宣德皇帝之书风亦深受其影响:据明王世贞《艺苑厄言》载,「宣宗书出沉华亭(度)兄弟,而能于圆熟之外,以遒劲发之。」由是,器底落款与宣宗、沉度二者书法皆相近,可谓顺理成章。之于具体出于谁之粉本,尚待考证。此洗款识书写颇得沉度“婉丽飘逸,雍容矩度”之神,亦有宣德「遒劲」之姿。查同类十棱洗款识,此洗底款与台北故宫及大维德基金会藏品藏品颇为相近,或出自一人之手。

清宫内务府活计档中,此类洗有「葵花洗」、「葵花式洗」等名。作为「宣窑」佳器,葵式洗多配以木座陈列赏玩,也为大臣们作为珍品进贡。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初八日,员外郎五德、催长大达色、舒兴来说太监鄂鲁里交:红雕漆小格一对,内一格盛:……宣窑青花白地十龙洗一件(木座)……传旨交汤泉安设钦此。


清乾隆 粉青釉镂空雕牡丹蕉叶如意纹长颈套瓶|估价待询

此瓶颈直而修长,器腹饱满且秀逸,颈部模印蕉叶纹辅以如意纹,腹部以镂空工艺手法装饰「缠枝牡丹」环绕瓶体,尺幅充盈令人瞠目结舌。牡丹花头立体感明显,花瓣层次繁密,前后掩映各具姿态。数朵牡丹仰俯向背亦呈天然之韵,其间穿枝过梗,枝繁叶茂充满生机。镂空密布,层次错落,仍无零乱之感,反而有种秩序感深藏其中。刀法藏锋近乎圆雕,可与木器中「过桥玲珑」相媲美。底部整施青釉,正中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识,为标准乾隆早期写法。

此种镂空套瓶并非乾隆朝所创,早在南宋时期官窑就已经烧制,其历史可谓久矣。从出土的南宋官窑器物观察,瓶体内有中空立柱与瓶颈相接,以防烧制时出现剧烈变形。元代时期龙泉窑也烧造同类器物,瓶内立柱已不在设置,可见烧造技术完全娴熟。清宫藏有元代龙泉窑镂空胆瓶,乾隆皇帝可能因为这只原件,遂而才有摹制之作问世。


清乾隆 青釉镂空套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宫旧藏

此瓶内部仍用瓶胆支撑,这并非工艺退步,而是朝着有内画装饰且能转动套瓶的进发之举。乾隆八年四月二十一日,唐英在《恭进奉发及新拟瓷器折》中:「今自三月初二日开工之后,奴才在厂攒造得奉发各色锦地四团山水膳碗、杯盘并六方青龙花瓶等件外,奴才又新拟得夹层玲珑、交泰等瓶共九种,谨恭折送京呈进。其新拟各种系奴才愚昧之见,自行创造,恐未合适,且工料不无过费,故未敢多造。伏祈皇上教导改正,以便钦遵,再行成对烧造」。通过文献可以看出在乾隆八年方才有数种套瓶解运进京,在此之前应有相当漫长的研制过程,其开端之作应该在乾隆稍早时期完成。

审视本品瓶底款识的整体书写手法,为典型乾隆早期官窑风格,故应属于唐英所先锋创烧之品种。审视瓶底款识的整体书写手法,为典型乾隆早期官窑风格。其釉水莹润,胎质细腻,多层印花清晰,镂空刀法娴熟,画面飘逸俊朗,均为乾隆前期供御内廷之作所特有,也可视此瓶为奏折内数种镂空套瓶的发轫之作。乾隆中后期之后,随着内胆及彩釉加饰的运用,加配繁复突出的耳柄等,使其宋瓷原器的工艺神韵便已不知所踪了。


豇豆红釉盘螭瓶、苹果尊、莱菔尊、菊瓣瓶、柳叶瓶、太白尊、印盒、镗锣洗八件套组(八大码)|
估价:RMB 2,500万 - 3,500万

豇豆红釉苹果尊

本品器口内凹,通体施豇豆红釉,娇艳粉嫩,釉面光洁明亮,洗上绿色胎点几不可见,宛如豇豆之红色,胎体厚度适中,曲线优美简洁,显示了康熙官窑设计理念。圈足修削俐落,胎质硬朗且细腻洁白,器底书「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笔道遒劲,青花发色沉静。

苹果尊系尊式之一,因其外形似苹果而得名,实际是一种苹果形水盂,为康熙年间典型器之一。此类苹果尊应是宫廷书斋文房用具,烧造量极少。康熙以后鲜有制作。清代康熙朝的红釉瓷器因其釉色鲜艳而独树一帜,备受人们推崇,其中尤以豇豆红最为名贵。豇豆红釉由于烧造难度极大,因此没有大件器,均为康熙皇帝的御用之物。苹果尊式水盂除豇豆红外,亦有以其他釉彩装饰如釉里红,天蓝釉,月白釉等。类似的苹果尊藏世界各大博物馆及私人收藏。一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所藏,见《故宫珍藏康雍干瓷器图录》,北京,1989年,图版22;上海博物馆藏一例见《青花釉里红》, 1993年,图版118;一例为玫茵堂藏,见康蕊君着,《玫茵堂中国陶瓷》,卷二,伦敦,1994年,图版733,一豇豆红例藏华盛顿国家艺廊,见John Ayers,〈The Peachbloom Wares of the Kangxi Period (1622- 1722)〉,东方陶瓷学会汇刊1999-2000,期64,伦敦,2001年,页47,图33;另一月白釉例藏上海博物馆,着于汪庆正主编,《上海博物馆藏康熙瓷图录》,香港,1989年,图版240。

豇豆红釉印盒

本品敛口,矮扁腹,浅圈足,造型小巧精致,线条流畅。内壁、外底部施白釉,略泛淡青色,外施豇豆红釉,娇艳粉嫩,釉面光洁明亮,洗上绿色胎点几不可见,宛如豇豆之红色,此发色为少见的大红袍品相,且保存完好,十分少见,仅见北京故宫所藏的一件清康熙豇豆红釉镗锣洗的发色可与之媲美。器外底心书有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北京故宫博物院为清宫旧藏一例,着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颜色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页22,图19。上海文物商店藏有一例,录于《清代瓷器赏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页68,图69。

豇豆红釉太白尊

本品侈口小巧,外翻如唇,口部留白呈灯草边;短颈溜肩,鼓腹呈半球形,腹部暗刻三团螭龙暗纹,龙纹清晰。底部浅圈足修整圆润,胎质润白坚致,以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太白尊」因形似唐代诗人李太白饮酒的酒坛而得名。豇豆红是康熙朝特有的釉色,非常名贵。外壁铜红釉分若干次吹釉而成,烧制难度比郎窑红更高,所以产量很少,多为文房用具,供皇帝内廷赏用。康熙以后,豇豆红釉烧制技艺失传。 《陶雅》言:「太白尊惟康窑有之,各色俱备,惟红独多」,《饮流斋说瓷》亦载:「此等尊无巨大者,通体不过数寸耳,以豇豆红色或带苹果绿、苹果青色为多,腹有三团螭暗花,乃浅凹雕也,除康窑外历朝甚罕仿制,故价值之昂等于拱璧。」

豇豆红盘螭龙尊

此瓶直口,长颈,溜肩,腹部向下内收至底,圈足,造型优美。胎体雪白坚实,颈部缠绕一条绿彩螭龙,贴塑螭龙造型生动,蜿蜒盘转于长颈之上,三爪张开,威猛神武,龙首微仰,目视上方,嘴微张,身上纹理刻画清晰,龙尾卷曲。瓶身通体施豇豆红釉,釉色深浅不一,红瓶绿龙二色相映成趣。足内施白釉,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康熙时期的豇豆红釉是十分名贵的品种,都作为宫廷御用器。由于烧成难度极大,因此多无大件器,传世以小型的洗、印盒、太白尊等文房用具为多见,此件立件瓶子是较为稀少的品种,加上贴塑工艺,更值得珍赏。

螭龙贴塑装饰始见于元代景德镇窑,明代官民窑皆为流行,清一代御瓷当中肇始于康熙朝臧窑。类似作品参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窑变釉凸蟠螭尊,《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御窑瓷器卷一》(下册),页304,图138;除单色釉贴塑螭龙外,亦有珊瑚红釉描金品,参见《徐氏艺术馆The Tsui Museum of Art》,第四册,编号72。

豇豆红釉柳叶瓶

本品因造型纤细似柳叶,故有「柳叶瓶」之称;又因隽巧秀美宛如亭亭玉立之佳人,又称之为「美人肩」。所敷豇豆红釉,极厚润莹亮,色调淡雅宜人,犹若桃花,娇嫩之美不可言喻,更于深浅变化之中予人感悟窑火神功之无限魅力。器底挖足甚深,足底内所署楷书「大清康熙年制」。

康熙一朝于众多豇豆红器皿之中,太白尊、镗锣洗常见,若论数量之稀少,当推柳叶瓶、蟠龙瓶等立件,故历来难求一见,目前中外许多著名公私收藏机构不曾典藏。

据共私典藏查阅,豇豆红器有九种器形,是次拍卖之玫茵堂典藏囊括八种,著录明确,并为各名家雅蓄及递藏,其中镗锣洗,盘螭龙尊为徐展堂先生旧藏、Yale Kneeland夫人旧藏;太白尊为仇焱之先生旧藏;苹果尊为詹姆士W. 阿尔斯多夫伉俪旧藏、并为纽约蔡特艺廊旧藏,于1963- 64年于东方陶瓷学会展览。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馆院藏五种豇豆红器形,见于《清康雍干名瓷特展》,台北,1986年,编号10-14;北京故宫博物院有六,与玫茵堂藏豇豆红苹果尊同展于《盛世华章》,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伦敦,2005-6年,编号142-8。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品中,有豇豆红器形八种,但分别源自四个例典藏。徐展堂先生藏品中,亦有豇豆红器形八种,著录于《徐氏艺术馆》;后或为日内瓦鲍氏典藏。因个别器形格外稀有,能齐集各瓶、尊成套者,已凤毛麟角,极为罕有。

自十九世纪,豇豆红器受西方垂青。尤以莱菔尊、苹果尊最为稀有难得。豇豆红釉在西方被昵称为「桃花釉- Peachbloom」,她首次在西方收藏界掀起轰动,缘于一件在1886年纽约摩根氏( Mary Jane Sexton Morgan d.1885 )珍藏拍卖会上以惊人的18000美元成交的康熙豇豆红釉莱菔尊。纽约大都会旧藏一例,于纽约佳士得2016年以2,045,000美元成交。而传世所见康熙豇豆红苹果尊更为罕有,其天蓝釉者亦可见寥寥数例,豇豆红者更是未见。是次拍卖之苹果尊最早可追溯至宣统皇帝旧藏,后为运通公司售至美国,并于1932年即首现纽约拍场,极有可能为清室溥仪抵押至银行之清宫旧藏,来源出众;后于1964年东方陶瓷学会展览,2005-6年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展览,后为埃斯肯纳齐(Eskenazi)雅蓄。自此,所有西方主流中国瓷器收藏都以豇豆红器为不可或缺之品。


豇豆红釉菊瓣瓶

1957年,美国骨董商Ralph M.Chait,在以收藏交流远东骨董而享誉盛名的杂志Oriental Art (NS)发表了一篇名为「The eight prescribed peach-bloom shapes bearingK'ang-his marks」 (署康熙官款的八种豇豆红釉瓷。此文一经刊出,影响深远。正是这篇文章,标志着西方正式以「纪年款」接受与排位康熙官窑高温铜红釉。此文一直被后续学者引证,不仅在学术上竖立了识别康熙官窑铜红釉瓷的标准,更炒红了康熙官窑铜红釉瓷的市场流通价。Ralph M.Chait可谓成功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幸运至极。相比之下,没有官款,同为康熙时期,甚至在同一阶段烧造的「郎窑红」就没有如此受到眷顾。

以喜好豪华奢侈和艺术品著名的富商遗孀玛丽摩根氏,收藏了美国第一组豇豆红瓷器。 1886年在纽约艺术协会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玛丽摩根氏遗产拍卖会,吸引了超过10万人观看,2628件拍品总成交达120.5万美金,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大拍卖盛会,这其中包括了234件中国明清瓷器,几件被注明为来自清宫皇室怡亲王家族旧藏的豇豆红釉即在其中,它显然得到了玛丽摩根氏非比寻常的钟爱。爱新觉罗•胤祥(1686.4.16—1730.5.4),是清圣祖康熙帝的第十三子,他与皇四子雍亲王胤禛感情深厚,胤禛继位后,封他为和硕怡亲王,得世袭罔替的许可,又出任议政大臣,处理重要政务。雍正元年(1723年),命总理护部,兼管内务府造办处瓷器的烧造。胤祥身份显赫,雅好收集字画、古籍和鉴赏珍玩,玛丽摩根氏注明这组品质卓越不凡的豇豆红瓷器来自怡亲王后人,颇值据信。


豇豆红釉莱菔尊

这件莱菔尊创下的US$18,000成交价,可在当时买下纽约最好的整栋地产,引起了媒体与收藏家极大的兴趣。神秘的买家身份在拍卖后48年才揭晓 - 来自巴尔的摩的富商收藏家威廉沃特斯氏(William Thompson Walters 1819 - 1894 )。这位品味特殊的收藏家偏好单色釉瓷器,珍藏了20多件牛血红、豇豆红与珊瑚红作品。连同同场买下的另外一件莱菔尊和蟠龙尊,沃特斯之子于1931年全部捐赠给了巴尔的摩市沃特斯艺术博物馆,成为该馆藏品中最为耀眼的一组豇豆红珍品。

玛丽摩根氏的传奇豇豆红莱菔尊,同时也启发了美国早期中国陶瓷收藏史上的多位收藏巨擘,包括金融巨头摩根氏(J. Pierpoint Morgan 1837 - 1913 )、美国第一家族洛克菲勒氏二世( JohnD.Rockefeller, Junior 1874 - 1960 )、钢铁与烟草大王约塞夫•魏登纳尔氏(Joseph E.Widener 1872 -1943) 等等,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豇豆红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红,象征着神秘远东的美丽富饶与优雅精致,并成为了美国的中国陶瓷收藏构成的重要部分。这些早期的收藏家们均是乐善好施的艺术捐赠人,他们的藏品在身后都六续进入了美国各大博物馆系统,豇豆红瓷显然是必不可少的品种,这其中,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华盛顿国家艺术画廊与沃特斯艺术博物馆为美国收藏康熙豇豆红瓷器最多、最著名的三家机构。


清雍正 粉青釉弦纹荸荠瓶|估价:RMB 1,600万 - 2,600万

本品粉青釉弦纹瓶,束颈、垂肩、广腹、敛足,线条比例和谐。此式瓶临摹自上古铜器,流行于康、雍间,器形隽雅高贵,釉面素洁温润,于穆穆之中透出一股尊贵典雅之气。设计甚得天然意趣,线条舒展柔美,富有韵律感,与粉青一色结合宛如天成。工艺精湛细致而无造作之痕,为雍正时期内府花器的上品。底施粉青釉,正中落「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书款。

雍正帝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儒家思想浓重,对于清雅素洁的颜色釉瓷十分偏爱,尤其钟情于宋代汝、官、哥、钧、定以及龙泉等名窑颜色釉瓷,屡次派人四处搜寻古瓷,并将藏品交由内务府,由造办处制成木样和色样运至景德镇御窑厂进行复制。

雍正帝尤为钟情花事,所摹造之颜色釉瓷器当中,多是前人至为推崇的花器。瓶花是文人士大夫的怡情雅事之一,胤禛秉承宋明流行的风尚,深谙此道,不但擅长品花,更注重花器的选取,因为后者决定花卉的配选,影响瓶花之效果。因此,胤禛一生不遗余力地追求,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所存雍正十三年活计档中,有关制作花器的记载比比皆是。登基之前尚是亲王的他已经非常痴迷花事,现存《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十二屏》(即《雍正十二美人图》)中三幅均以瓶花来装饰。此瓶矮圆腹,重心极低,需要高超的手拉坯技巧;窑烧时火候需控制准确,以防瓶身塌陷,故成功率极低。另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二件型制近似的雍正窑变釉瓶,均为盘口,颈部饰多道弦纹,载于《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御窑瓷器.卷一.下册》,北京,2005年,图版130、134号。


拍品精选

禹贡Ⅱ——乾隆御制洋彩「时时报喜」转心瓶五福五代清宫秘翫|精选拍品

清乾隆 御制洋彩加金镂雕团螭纹开光内绘「时时报喜」双龙耳转心瓶

拍品编号:5716
高度:38 cm
来源:

  • Maurin博士旧藏,编号229(一对之一);
  • 法国Tajan拍卖,1987年3月16-18日(一对之一);
  • 纽约佳士得,1996年3月28日,编号418(一对之一)
  • 重要私人收藏

估价待询


禹贡Ⅰ——大明·格古|精选拍品

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十棱葵瓣式洗

拍品编号:5659
宽度:18.7 cm
来源:

  • 香港苏富比,1988.11.15,Lot117(图录封面)
  • T.Endo旧藏
  • 香港苏富比,1997年4月29日,编号405,成交价:HK$ 13,770,000
  • 香港苏富比,2005年10月23日,编号339,成交价:HK$ 28,120,000
  • 北美十面灵璧山居收藏,编号SO401

估价待询


十面观止——玫茵堂、十面灵璧山居诸名藏珍瓷雅蓄|精选拍品

清乾隆 粉青釉镂空雕牡丹蕉叶如意纹长颈套瓶

拍品编号:5766
高度:32.5 cm
来源:

  • 英国私人收藏
  • 英国马钱特收藏,购自1960年代
  • 香港苏富比,2009年4月8日,编号1603
  • 北美十面灵璧山居收藏,编号SO442

估价待询

豇豆红釉盘螭瓶、苹果尊、莱菔尊、菊瓣瓶、柳叶瓶、太白尊、印盒、镗锣洗八件套组(八大码)

拍品编号:5760

估价:RMB 25,000,000-35,000,000

豇豆红釉盘螭瓶

高度:19.7cm
来源:徐展堂先生「在望山庄」旧藏

豇豆红釉苹果尊

直径:7.3 cm
来源:

  • 宣统皇帝(1909-11年在位)旧藏
  • 通运公司
  • 美国艺术协会,安德森艺廊(苏富比前身),1932年4月16日,编号433
  • 詹姆士 W. 阿尔斯多夫伉俪旧藏,伊利诺伊州,美国
  • 纽约苏富比,2001年3月22日,编号119
  • 蔡特艺廊,纽约
  • 埃斯肯纳齐,伦敦


豇豆红釉莱菔尊

高度:20.7cm
来源:

  • Yale Kneeland夫人旧藏,纽约
  • 纽约苏富比,1994年5月31日,编号373
  • 徐展堂先生「在望山庄」旧藏,香港
  • 香港佳士得,2003年4月28日,编号564
  • 埃斯肯纳齐,伦敦


豇豆红釉菊瓣瓶

直径:8.9 cm

豇豆红釉柳叶瓶

高度:15.3 cm

豇豆红釉太白尊

直径:8.9 cm
来源:

  • 仇焱之先生旧藏
  • 香港苏富比,1981年05月19日,编号66


豇豆红釉印盒

直径:7.3 cm

豇豆红釉镗锣洗

直径:12 cm

清雍正 粉青釉弦纹荸荠瓶

拍品编号:5767
高度:28 cm
来源:

  • 胡惠春先生「暂得楼」旧藏
  • 纽约苏富比,1985年6月4日,编号38
  • 张宗宪先生旧藏,1993年
  • 香港佳士得,1999年11月2日,编号518
  • 北美十面灵璧山居收藏,编号EK55

估价:RMB 16,000,000-26,000,000

元 官窑八出葵花口洗

拍品编号:5757
高度:10.2 cm
来源:

  • Frederick M. Mayer迈氏收藏
  • 伦敦佳士得「迈氏收藏专场」,1974年6月24-25日,编号60
  • 赵从衍 (1912-1999)收藏

估价:RMB 6,000,000-10,000,000

宸趣——文房清玩隽品集珍|精选拍品

清康熙 青花龙纹小茶叶罐 (一对)

拍品编号:7112
高度:11.2 cm
来源:

  • 民国著名古董行「荣兴祥」,北京,1945年以前
  • 纽约私人收藏
  • 苏富比纽约,1989年12月6日,lot 195

估价:RMB 2,600,000-3,600,000

清乾隆 仿官釉三联葫芦瓶

拍品编号:7130
高度:20.9 cm
来源:

  • 瑞士玫茵堂旧藏
  • 苏富比香港,2011.4.7,lot34

估价:RMB 2,200,000-2,600,000


拍卖详情

拍卖行:北京保利
拍卖地点:北京四季酒店五层A厅

专场:
禹贡Ⅰ——大明·格古(Lot 5651 - 5683)
禹贡Ⅱ——乾隆御制洋彩“时时报喜”转心瓶五福五代清宫秘翫(Lot 5701 - 5733)
十面观止——玫茵堂、十面灵璧山居诸名藏珍瓷雅蓄(Lot 5751 - 5807)
拍卖日期:2019/12/4|6pm起

专场:宸趣——文房清玩隽品集珍(Lot 7101 - 7149)
拍卖日期:2019/12/5|6pm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