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艺术学堂|看懂林寿宇 繁嚣红尘中的宁谧净土

「艺术圈的朋友、藏家来看林寿宇展览,感觉很平静、很放松。他们说,就像到了避世的庇护所一样。」

21世纪,嘈音处处,有形的、无形的,烦扰我心。身处如此繁嚣的滚滚红尘,宁静二字已经成为不可多得的奢侈品。今日我们请来香港邦瀚斯「现代及当代艺术」专家 - 林芳如(Dorothy Lin),带各位上一堂5分钟的课,走进林寿宇的艺术世界,寻找那一片避世隐逸的无为净土。


林寿宇《1.3.1964-绘画浮雕》展出期间|Bonhams


极简主义大师 林寿宇

我面对西方艺术:绘画、雕塑。东方有东方的哲理,不都在这些(我的)作品上面吗? - 林寿宇

今年三月,我们举办了香港首个林寿宇个展。许多艺术圈朋友、藏家来看,感觉很平静、很放松。他们说,就像到了避世的庇护所一样。城市人,每天奔波忙碌,劳苦不息。能让心静下来,好好沉淀、沉思的艺术,难能可贵。现在愈来愈多人喜欢林寿宇,这是其中一个主因。

另一个原因,或许是这位极简主义大师走得很前。如果以华人艺术家的身份来看,甚至可以说走前了一整个时代。林寿宇在西方艺坛成名甚早,1964年就受邀参加「第三届文件展」(Documenta III)。 「文件展」每五年在德国举行一次,是举足轻重的国际当代艺术展会。第一届的阵容已经星光熠熠:毕加索、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夏加尔(Marc Chagall)、米罗(Joan Miro)、贝克曼(Max Beckmann)等等。

第三届,林寿宇选了三件重点作品参展,当中以此幅《1.3.1964-绘画浮雕》尺寸最大。当时与之并陈展出的名字,包括培根(Francis Bacon)、杜布菲(Jean Dubuffet)、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统统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艺术家,足见林寿宇在西方艺坛的地位。


《1.3.1964-绘画浮雕》是林寿宇参加「第三届文件展」之作


「第三届文件展」图录封面


「第三届文件展」图录,红圈的Richard Lin是林寿宇之洋名

可是在亚洲艺术市场,林寿宇近几年才真正开始受到重视。喜欢他的藏家多是30 - 40多岁、具国际视野、多有接触西方艺术的年轻一群。这和林寿宇的艺术本身甚有关系:他的作品谦虚、低调,内里有华人特别欣赏的底蕴和东方哲学,然而表达方式却是前卫西方艺术。或许正因如此,他的艺术现在才在市场上绽放。

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唯一不变的,就是持续的变化 - 林寿字

林寿宇是一位很「国际化」的艺术家。他出身于日治时期的台湾望族,15、16岁就来到香港,在传统名校拔萃男书院就读,接受正统西方教育。 1952年,他迁居英国,研读建筑和美术。毕业后,他随即踏上艺术家之路。

许多艺术家毕生都停留于同一个创作阶段,无法突破自己。林寿宇则不同,一直变化,一直寻找自己的路途。这是他人生第一幅专业画作,绘于1957年。画中是巴约大教堂,位于诺曼第。他当时对这种罗马式建筑很感兴趣。虽然这是一幅很具象的风景画,但留意左上方的日蚀,已隐隐透露出他内心深处的东方哲学,也成为贯穿他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主题。


香港邦瀚斯「现代及当代艺术」专家|林芳如


《巴约大教堂》,1957年


《无题(黑太阳)》,1958 - 1960年


《无题(25.12.59)》,1959年

接着这幅名曰《无题(黑太阳)》,创作于1958年的3月至1960年,正正以日蚀为主题。虽然以湛蓝和黑色为主调,但太阳看上去就像在燃烧、在震动,充满力量,活像随时要爆发开来。

50年代末,林寿宇经历了抒情抽象时期。另外两位放洋的华人巨匠 - 赵无极与朱德群,也在同一时期踏进了抒情抽象艺术,最终成为了这个领域的宗师级人物。林寿宇却没有继续这条路,踏入60年代他就惊人地蜕变,开始步向抽象几何的极简主义。

我的作品,都是一个建构、一个架构,都是视觉性的、哲学性的表达 - 林寿宇

这是1961年创作的《金属浮雕》系列,物料变成单一颜色的金属铝片,贴在木板之上,里面完全没有绘画成份。林寿宇重视理性的个性,以及建筑背景对他的影响,开始在艺术中浮现出来。


《金属浮雕:1961年1月》,1961年


《绘画浮雕》,1961年

与此同时,他又开始了混合物料创作。例如这幅《绘画浮雕》,画布上既绘油彩,亦用上了圆形铝片和方形铜片。理性和建筑以外,我们更看到了林寿宇内心深处的东方哲学 - 苍穹日月、天圆地方。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 林寿宇(引《道德经》)

1964年,他为「第三届文件展」创作出极为成熟的代表作《1.3.1964-绘画浮雕》。材料用上油彩、铝板、有机玻璃,几何构图经精确数学计算,比例完美,又抓住了光感与空间的对比。然而,在此极简主义的表现手法之中,仍然是令林寿宇深感着迷的老庄思想。

他的日蚀命题虽然改变了形状,却在此画的黑色方形中承继下去。日蚀这种天地间的自然变化,自古以来引人无尽好奇、无穷思考 - 它代表生活中运行不息的道理,人类却要从世界中不断摸索。


林寿宇于60年代踏入抽象几何艺术


《1.3.1964-绘画浮雕》,估价HK$450万 - 650万

60年代后期,林寿宇的「白色系列」正式展开。他本人曾经引《道德经》的「五色令人目盲」来解说他的用白与留白。他又说「白色是最有颜色的颜色,也是最无颜色的颜色」、「智慧的增加,等于色彩的减少」。画布上的层层白色方块,正正亦是他对道家思想的演绎。

你要用哲理、哲学的观念,去做自己的explanation - 林寿宇

70年代,林寿宇的画作看上去仍然是抽象几何,但箇中主题又回归到他生涯起点 - 风景画。他当时已在欧洲打响名堂,获顶尖的Marlborough画廊签为旗下画家,金钱上相当宽裕。他迁往威尔斯的庄园居住,专心绘画之余,过着种花养草、和家人共享天伦的惬意生活。这时期的不少画作,画的其实就是庄园、田野、地貌,只是视角换成鸟瞰,表现手法是几何抽象,而非风景具象。


《水仙花》,1971年


《Oswald J》,1971年


《Taliesin》,1971年

这幅《水仙花》最为直接,黄色的就是花卉。接着一幅名为《Oswald J》,其实是他园丁的名字。林寿宇是台湾望族出身,很重视历史传承、文化保育。在他搬进来以前,Oswald J早就在打理和保护那庄园大宅。林寿宇很尊重这位园丁,所以此画特别以之命名。 《Taliesin》其实是地名,为Oswald J本身所住之处。

这些画作,其实都是鸟瞰的风景画,里面有庄园、有花草、有田野、有地貌,只是换了抽象几何模样。老庄思想中,「道」充塞于天地万物之间。林寿宇就借他周围的天地风景,从艺术中表现出这种「道」。



林寿宇(Richard Lin,1933 - 2011)《1.3.1964-绘画浮雕》

拍品编号:8
创作时间:1964年
尺寸:137.1 x 116.9cm
来源:

  • 艺术家收藏(英国)
  • 英国私人收藏 (得自上述收藏)
  • 现藏家直接购自上述收藏,约1975年

展览:

  • 「第三届卡塞尔文件展」,德国 ,1964年 ,第366页 ,编号3
  • 「林寿宇:1950至1970年代重要作品回顾展」,香港邦瀚斯 ,2019年 ,第40页 ,彩图

估价:HK$4,500,000 - 6,500,000


拍卖详情

拍卖行:香港邦瀚斯
专场:现代及当代艺术
预展时间:
2019/5/25 - 26|10am - 7pm
2019/5/27|10am - 2pm
拍卖时间:2019/5/27|4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