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女画中女子揽镜自照,难道只是为了梳洗装扮?

中国的绘画艺术中,女子揽镜自照的场景主要集中在仕女画中。画家笔下的仕女,大都是上层社会和宫廷生活中的贵族和名门淑女。一幅图画让我们看到她们安逸闲适的生活,而一面镜子却能映照出她们复杂的内心世界。


宋 王诜《绣栊晓镜图》团扇|绢本设色 24.2 × 25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顾恺之《女史箴图》

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根据西晋张华的《女史箴》一文绘制的长卷,是描绘女性题材的重要代表作品,也是中国画中较早表现女性照镜梳妆场景的作品。画中间一位贵族女子端坐于铜镜之前,身后的侍女正在小心翼翼地为这位贵族女子梳理发髻。画面右边还有一位正在自己梳妆的贵族女子,她左手持镜,右手整理发髻,从她手里的镜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位女子的面容与神情。


东晋 顾恺之《女史箴图》|(唐摹本)绢本设色 (局部)

绘画中,镜子的出现将「自我审视」带入了这些贵族女性的日常生活之中,她们借助镜子体认自我。镜子有摄取与反射的双重功能,《女史箴图》中的镜子如同一个向内饰性的契机,先将道德说教融摄入镜中,再用生动的具象形式反射给读画之人,最终与画面右方的文字相呼应 - 「人咸知修其容,莫知修其性,性之不饰,或衍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


东晋 顾恺之《女史箴图》|(唐摹本)绢本设色 (局部)

人的内在气质会自然而然地体现在容貌、神态之上,所以,魏晋之人对容貌之美的关注,其实也是对一个人内部精神的重视,这幅画以「照镜如照心」的图像呈现来告诫女性不能只关注外表的美丽,还应该注重道德品格的修养,并要常常自省,端正仪态。画面中映出女子容貌的那面镜子成功拓展了画面深度视觉空间,这样一种艺术手法也被后人继承下来。


苏汉臣《妆靓仕女图》

苏汉臣(1094 - 1172)是两宋之际的著名宫廷画家,以人物画见长,《妆靓仕女图》大约作于十二世纪中期,体现着明显的南宋特色。


宋 苏汉臣《妆靓仕女图》|团扇 绢本设色 25.2 × 26.7cm

这幅画依然是以女子对镜梳妆为题材,描绘了一个纤弱的仕女面对着镜子,注视镜中的自己,图中的这面镜子就像《女史箴图》那样,将女子的面容反映的一清二楚。女子身后的侍女亦在注视着她。此时,所有人的目光落在了这女子的身上。可她只是留给我们一个娴静怅然的背影,而作为观者的我们只能通过镜子,以一种类似窥探的心理领略她的容颜。


宋 苏汉臣《妆靓仕女图》|团扇 绢本设色 25.2 × 26.7cm (局部)

整幅画面的主体是女子、镜子,以及身旁侍女,镜子使女子背后的空间得以敞亮,在表现现实情境的基础上延展了视觉空间。苏汉臣的《妆靓仕女图》用一个镜像和一个背影将看画的观者引入画中,凝神于这位顾影自怜的女子,猜测着她透出的那份孤寂与神伤,挖掘着她内心深处的所思与所想。


仇英《汉宫晓春图》

《汉宫春晓图》是明代画家仇英的一幅绢本重彩仕女画,​​是他平生得意之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被誉为中国「重彩仕女第一长卷」。画中,画家悉数描绘了汉宫庭院中仕女们丰富的活动场景。图中的女子站在镜前静观着自己在镜中的面容。另有两个女子侍候,其中一人持镜,另一人扶镜,扶镜之人面向着照镜女子,似乎是想在照镜女子的表情中揣摩到她对这番妆容打扮是否满意。整个画面极富生活意趣。镜子为我们打开了传统仕女梳妆打扮的生活场景。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尽情品读的观赏位置。


明 仇英《汉宫晓春图》(局部)


金廷标《仕女簪花图》

金廷标是乾隆朝宫廷画院的著名画家,乌程(今浙江吴兴)人。金廷标算是一位全才画家,善画人物、兼能花卉、山水。乾隆二十二年(1757)二月,乾隆帝第二次南巡时,金廷标进献《白描罗汉图》,得乾隆「称旨」,进入画院供职,成为一名宫廷画家。


清 金廷标《仕女簪花图》绢本设色|223 × 130.5cm|故宫博物院藏

从画中的富丽典雅的家居陈设可以看出,照镜的女子应为宫廷女子,这幅《仕女簪花图》表现的就是宫廷女子日常生活的景象。贵族女人们对于梳妆打从不敢有丝毫怠慢,铜镜是她们日常生活中极其重要的物品。

这幅画将人物的神态动作表现的十分细致生动。画中正在照镜子的女子,起身而立,稍稍扭曲身体,想要获得更好的照镜角度。她对着镜子,用左手小心翼翼地将发簪轻轻置入发中,从她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她对自己的「造型」应该非常满意。


原文作者:李奕辰
原文来源:《艺术品鉴》2018年8月刊《铜镜映无邪——侍女画中的镜子》(因篇幅问题,原文有删减)
《艺术品鉴》官方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联系「文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