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仲轩2025春拍|近千件拍品上阵 明清宫廷御瓷珍玩抢先看

上海仲轩2025春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将于4月29至30日隆重举槌,带来共17个专场,涵盖宫廷御用龙纹器物、单色釉器物、御用茶酒具、文房雅玩等,共999件拍品将瞩目亮相,重器云集,蔚为大观。

本次拍卖将于4月26至28日开始预展,并于29至30日正式举槌,现在让我们一文尽览当中精选拍品。


Lot 1000|明宣德 御制青花应龙纹罐

专场:明宣德 御制青花应龙纹罐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尺寸:腹径24.3 cm,高19 cm
来源:

  • Bluett & Sons,伦敦,1963年
  • 英国重要私人旧藏
  • 香港苏富比,2017年10月3日(封面),Lot 101

展览:「The Animal in Chinese Art」, 东方陶瓷学会,伦敦,1968年,编号27
出版:

  • 《The Animal in Chinese Art》,东方陶瓷学会,伦敦,1968年,编号27
  • 《Ming Porcelains. Their Origins and Development》,Adrian M. Joseph,伦敦,1971年,图版33

参阅:

  •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里红(上)》,上海,2000年,页106,图100
  •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瓷器卷:明代》,上海,2007年,图29
  • 《孙瀛洲的陶瓷世界》,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页80,图37
  • 《香港东方陶瓷学会汇刊》,第一期,1975年,页54,图1
  • 张宗宪先生旧藏明宣德青花双夔龙衔缠枝莲缸
  • 伦敦佳士得,1988年12月12日,Lot 173
  • 香港苏富比,2000年10月30日,Lot 103

估价待询


有翼之龙,名为应龙。相传大禹治水时,应龙以尾画地,顿成江河,水流入大海。《山海经》记:「应龙杀蚩尤与夸父,以尾画地,水泉流通」;汉代画像砖拓片中,常见应龙,灵动飘逸,或有引魂升仙之能;南朝梁任昉《述异记》:「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明人王鏊《守溪笔记》中载,「宣宗一日於禁中阅画,见龙有翼而飞者讶之」,陈继对曰:「龙有翅,曰应龙」,出自《尔雅》。

应龙富於神话色彩,神通尽显,明代早期官窑中零星出现,至明中期才逐渐增多。宣德皇帝勤政尚儒,天下太平富裕,明朝人常以应龙比喻贤人,象征朝廷礼贤下士、广聘贤能之意。宣德御窑选用此题材作罐,显示了宣德皇帝对於汉文化的自信和自己君临天下、俾睨天下的自信。宣德窑所造青花罐,器身一般书年款,受内府管控,多为宫廷所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宣宗宫中行乐图》记述宣德帝闲暇游戏之景,卷中描绘方桌上、山水案屏前,陈设各式金质酒器,其中三件盖罐器形与本品相似,应为纯金,托以红漆座,罐旁亦见执壶、瓶器、合盌、杯及杯托,可见朱瞻基对於此类龙纹罐之喜爱。

回归这件宣德青花应龙纹罐,远观之,此观直口圆唇,圆肩丰盈,下渐敛收,轮廓简洁雅致,比例恰到好处;轻抚之,则感叹胎质细嫩,白地匀净,釉面肥如堆脂。蘸青料,挥笔写意画应龙成双,或浓或淡,率真随心,纵情於点染勾勒之间。应龙鬃毛曲卷,长鼻上卷,翘首张喙,口露尖牙,缓吐双莲,栩栩如生。双足若狮,三爪如镰,两翅自肩下而出,长尾分岔而曲,连同蜿蜒莲花,弯卷之间,相互呼应,布局妙不可言。二兽相逐,矫健有劲,却不失天趣,足见匠人妙工巧思。器肩又缀如意云头,加添折枝小花,配以足上交迭莲瓣,画面更显工整典丽。器底足内满釉,署青花六字双圈款,端庄秀雅,实乃不可多得的宣德御窑之重器。

现存此类龙纹罐仅知另外四件,仅其一仍属私人收藏,但品相未及此品完整。宣窑仅烧造少量绘佛教纹饰之青花瓷,应龙纹更是珍稀少见。着录仅见另外四件类同瓷罐: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例,屡载於博物院典籍,但与此器最大差异在於底部,故宫藏品罐底仅年款处挂釉,其余为素胎留白,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里红(上)》,上海,2000年,页106,图100 ;另一罐现藏北京国家博物馆,刊载於《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来源丛书.瓷器卷:明代》,上海,2007年,图29 ;第三例带后配盖,曾为吴赉熙、Lindsay F. Hay少校、Soame Jenyns递藏,现存剑桥费兹威廉博物馆,录於B.S. McElney,〈The Foliated Dragon〉,《香港东方陶瓷学会汇刊》,第一期,1975年,页54,图版1,曾二度售於伦敦苏富比,1937年5月26日,编号37,及1939年6月16日,编号97 ;最后一例曾展出於《云海阁》重要中国瓷器 - 张宗宪珍藏展,出自於伦敦佳士得,1993年,编号12,在1988年12月12日曾售於伦敦佳士得,编号173。还有一件相近但无年款之例,2000年10月30日於香港苏富比上拍,编号103。纵观公私收藏,环宇之中存量不及一手之数,诚为难得。


Lot 962|清乾隆 青花苍龙教子图荸荠瓶

专场:盛世龙腾 - 宫廷御用龙纹器物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高度:26 cm
来源:

  • 日本田路周一旧藏
  • 中贸圣佳,2018年6月20日,Lot 0606(成交价:RMB 10,925,000)

参阅:

  • 《嘉德二十年精品录—陶瓷卷》,故宫出版社,2014年,页194、195,图99(成交价:RMB 32,200,000)
  • 香港佳士得,2015年6月3日,Lot 3128(成交价:HK$56,120,000)
  • 香港苏富比,2017年4月5日,Lot 3618(成交价:HK$49,037,500)
  • 香港苏富比,2017年4月5日,Lot 3614(成交价:HK$44,537,500)

估价待询


拍品为乾隆御瓷之妙品,瓶身通体绘饰「苍龙教子图」,图中祥云迤逦,漫天飘飞,洪蝠迭现,灵瑞咸集,但见苍龙腾空而起,叱咤风云,虬躯矫健凶猛,大有气夺千里之势。幼龙则破浪而出,昂首欲飞,与侧首下顾的苍龙深情对望。其画笔生动精美,所见祥云虽多,却形态各异,深得迤逦之姿,福海之中波涛汹涌之象,是以线描之功不厌其烦地绘就,细腻而娴熟,展示御窯画工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两龙神形俱佳,栩栩如生,相顾之际,更得以妙笔传示出浓浓的殷切之情。妍丽清雅的青花,莹润皙白的胎釉,相益彰显,展现出乾隆上品御瓷的非凡丽质。圈足内书青花六字篆款,端庄规整,笔道遒劲有神。

苍龙教子图作为清宫御瓷装饰题材始见於雍正一朝,乾隆后期苍龙教子图成为御瓷之中寓意特殊的一类,存世数量珍稀,此纹饰在御瓷装饰中的出现是有着深刻的寓意,寄托了乾隆皇帝对大清天下的下一任继承者的殷殷期望。满清定鼎中原之后,之所以能够出现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的「康乾盛世」,除了三代君主皆具备匡扶社稷、治国安邦的杰出才干外,还在於他们均选择了优秀的继任者。

在传世所见乾隆御窯琢器中,多以云龙、花卉、花鸟纹为饰。而以此器形为载体,绘以苍龙教子题材者则颇为少见。检索公私典藏数据,海内外似未见有相同者着录,或为御窯孤例。

本品造型端庄,气韵非凡,整体纹饰布局疏密有致,画工遒丽洒脱,点染恣肆磅礴,青花发色艳丽典雅,再搭配「苍龙教子」这样具有极其深刻寓意的题材,实在是一件乾隆御窯的无上珍品。


Lot 934|清乾隆 斗彩穿花夔龙夔凤纹玉堂春瓶

专场:盛世华章 - 宫廷艺术及重要器物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高度:37.8 cm
来源:约瑟夫·奥古斯特·邦菲尔斯(Joseph Auguste Bonfils)指挥官旧藏
参阅:

  • 香港佳士得,1994年5月1日,Lot 0695
  • 《西藏博物馆藏明清瓷器精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页132-133
  • 香港苏富比,2011年4月8日,Lot 3018(估价:HK$20,000,000 - 30,000,000)
  • 北京中汉,2012年12月17日,Lot 0213(成交价:RMB 10,350,000)
  • 中贸圣佳,2019年6月7日,Lot 0937(成交价:RMB 9,200,000)
  • 香港佳士得,2018年5月30日,Lot 8888(成交价:HK$130,600,000)
  • 香港佳士得,2022年5月30日,Lot 2863(成交价:HK$34,050,000)

估价待询


此瓶造型俊秀,为玉堂春瓶之形,玉堂春瓶创烧於清雍正时期,为清代宫廷之经典陈设器,因也兼赏赐之用,故又名赏瓶。据雍正八年《清档》记载:「十月三十日,海望奉旨……将赏用瓷瓶亦画样呈览,交年希尧烧造些来……」或为此类之烧造记录。其白釉莹润,胎质缜密,瓶身外壁自上而下以斗彩绘八层纹饰,其口沿处绘夔龙纹、璎珞蕉叶纹一周,颈部饰变形蕉叶纹、夔龙纹以及如意云头纹,腹部主题纹饰为穿花夔龙夔凤纹一周,一朵红彩番莲纹居於中心,其旁勾勒各色四季花卉纹,枝缠叶绕,五彩缤纷,夔龙、夔凤腾飞於繁花之间,青花淡雅静恬,红彩纯正匀净,绿彩娇嫩青翠,黄彩明快润泽,紫彩厚润夺目,交相辉映,颇见丽韵。整器配色绚丽悦目,工艺精良,纹饰华美,富贵祥瑞,底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Lot 933|清雍正 青花缠枝蕃莲纹出戟双耳尊

专场:盛世华章 - 宫廷艺术及重要器物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高度:33 cm
来源:东京熏隆堂旧藏(现藏家於1970年代购自东京熏隆堂)
展览:「中国古陶磁名品70选」,福山城博物馆,1989年10月21日-11月26日,编号65
出版:《中国古陶磁名品70选》,1989年,页80,图65号
参阅:

  • 《东洋陶瓷大观I》,东京国立博物馆藏,东京,1976年,图169
  • 《机暇清赏:怀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香港,2007年, 编号102
  • 香港苏富比,2003年10月26日,Lot 143
  • 香港苏富比,2004年10月31日,Lot 225
  • 伦敦苏富比,2019 年11月6日,Lot 27

估价待询


此类仿青铜尊造形的古器初见於雍正朝,至乾隆有所沿袭,品种多见於单色釉系,如仿汝釉,售於香港苏富比2004年10月31日,编号225 ;缮鱼黄釉例售於香港苏富比2020年10月9日,编号54 ;山中商会藏仿汝釉例,售於北京保利,2021年6月7日,编号5015 ;惟饰以青花者极为鲜见,见山中商会藏黄地青花之例,售於伦敦苏富比,2019年11月6日,编号27。亦见东京国立博物馆藏一例,施浅蓝釉者,载於《Catalogue of Tokyo National Museum Chinese Ceramics Ⅱ》,东京,1990年,图722。

本品以青铜罍作为原形,参考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商至西周时期兽面纹罍,是典型的雍正仿古创新之作。拍品敞口束颈,溜肩敛腹,胫部外撇,颈部、肩部与胫部突现对称的四道戟状棱柱。以青花绘腹部主体样缠枝莲花纹,叶片舒展,枝茎牵连婉转,布局繁复,洋溢出西洋巴罗克气息,是宫廷艺术「西风东渐」之一例证。质地细腻匀凈,肩部装饰象鼻为耳。通体从上而下饰以六层纹饰,工整有序,分别是缠枝石榴花卉、如意云头纹、变形莲瓣纹,间饰以缠枝花卉纹。底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观其青花发色,浓艷而不炫目,秀敛亦不蒙滞,浓淡相宜,层次宛然,别有一番清雅韵致。釉汁莹白坚致,与青花相衬,愈臻乎妙境,审其形制、釉色、纹饰、画工之精美,确其为清雍正时重要宫廷陈设,应为雍正早期官窯青花精品。雍正皇帝亲自主导且控管当时宫廷文物制作,呈现并实践他的艺术品味,以致雍正一朝出现大量仿制创新之作。雍正皇帝好古,仿古即表达他对前朝艺匠工艺的喜爱、学习和致敬,亦有着超出古人的雄心,在摹古的基础下推陈出新,推动宫廷艺术发展,达至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峰。本器即为一范例,仿制青铜罍造型,其上饰以青花,景德镇御窯厂当时对青花烧制技术掌控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缠枝花卉刻划细腻,如纸上作画。


Lot 893|清雍正 御制珊瑚红地洋彩牡丹纹碗一对

专场:胤禛十二美 - 雍正的审美世界
款识:「雍正御制」四字双行楷书款
尺寸:口径12 cm
来源:

  • Barry Dinan旧藏
  • 伦敦佳士得,1974年11月26日,Lot 196
  • 香港苏富比,1979年5月22日,Lot 237
  • 香港苏富比,1993年10月26日,Lot 144
  • 刘銮雄珍藏

参阅:

  • 《Chinese Ceramics in The Baur Collection》卷四,1931年,图615
  • 《金成旭映:清雍正珐琅彩瓷》,台北故宫博物院,2013年,页51,编号017

估价:RMB 3,600,000 - 7,200,000


拍品为雍正御窯色地洋彩之典范,相同品种、制式多见黄彩装饰,以蓝料彩绘牡丹纹,仅见台北故宫典藏,与本件拍品完全一致,传世极为少见,可谓凤毛麟角,沧海遗珠。器型端庄秀巧,胎质精细。内壁施白釉,胎质温润细腻。外壁通体以珊瑚红为地,釉色匀净,色泽深沉浓艳,彩绘牡丹纹。牡丹花硕大,花瓣丰满而层次繁多,四周伸展出婉转的花藤,有绿芽翻转,拱卫其旁,又有些许圆圆的花骨朵,点缀其中。牡丹以蓝彩填饰,黄色表现花瓣的背面,花芯以矾红洗染出由淡到浓的渐变颜色,形成自然的白色勾勒边线。藤叶以绿色填涂,并在边缘表现出深浅变化,表现花叶的阴阳向背及立体质感,雍容考究。圈足中央双方栏内青花书「雍正御制」双行四字楷书款,字体工整,结构严谨。

本品模仿康熙时期瓷胎画珐琅的样式,以色地绘硕大的花朵装饰,又在色彩晕染上更为细腻,使整器画面有一定的浓淡变化,与珐琅彩艺术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康熙一朝五彩瓷器盛行,至末年随着粉彩的出现和使用而渐为减少。本拍品用五彩加洋彩绘牡丹花纹,器形及色调均沿续康熙朝宫造珐琅彩瓷风格,可推测此碗制於雍正早期景德镇御窯厂。Hugh Moss於《By Imperial Command :An Introduction to Ch’ing Imperial Painted Enamels》一书中论述,此类碗应为雍正元年及二年间制於景德镇。本碗器型隽秀端雅,画面构图饱满,技法细腻,鲜活灵动,颇富工笔意态,更显示出其不凡的品级,极为可贵。


Lot 959|清乾隆 釉里红穿花螭龙纹双系小尊

专场:盛世龙腾 - 宫廷御用龙纹器物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高度:9.9 cm
来源:北京保利,2011年6月5日,Lot 7274(成交价:RMB 17,250,000)
参阅:

  • 《首都博物馆藏瓷选》,首都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1991年,页150,图152
  • 《故宫博物院藏古陶瓷资料选萃·卷二》,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编,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页253,图223
  •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 - 五彩·斗彩》,王莉英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7年,页283,图258

估价:RMB 3,500,000 - 7,000,000


拍品唇口,短束颈,肩部贴双系耳,圆鼓腹,圈足外撇,器型仿古,外壁施白釉,通体以釉里红为饰,自上而下六层纹饰,分别绘蕉叶纹、缠枝花卉纹、如意云头纹、穿莲螭龙纹、蕉叶纹以及回纹。其中腹部绘西番莲螭龙纹为主题纹饰,四降龙穿梭於西番莲间,二龙相对,怒目圆睁,须髮上扬,身形遒劲,穿梭於莲叶中,姿态极为灵动。外底心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釉里红烧造工艺繁复,呈色极为不稳定,若窯室气氛掌握不准,其色或是暗沉,或是浅薄,皆不堪入目,影响美观,故乾隆早期对此颇为不满。如《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乾隆三年(1738年)载「釉里红龙梅瓶,红龙颜色不好,往好里烧造」。御窯窯工的改进方法,一是通过烧制经验,最大程度上掌控窯室火候;二是改用易於晕散的勾勒平涂法为线描装饰,故乾隆时期所见釉里红器物多见线描绘就,本品亦然。其以鲜艳清晰的面貌呈现於世,与乾隆皇帝对该类器物的勤勉关注不无关系。

乾隆四年(1739年),唐英在京观样并亲自领旨烧釉里红瓷,《清档—唐英奏折六十二号》记载:「窃奴才在京时十月二十五日,太监胡世杰交出釉里红马挂瓶一件,画样一张,传旨看明瓷瓶釉色,照纸样花纹烧造几件送来,务要花纹清真。并将古瓷样式好者拣选几种,亦烧造釉里红颜色,俱写乾隆款送来呈览。钦遵奴才看明釉色,祗领纸样,恭捧到关,即遵旨拣选古瓷、画样内好者数种,一并交窯厂协造葆广等敬谨烧造,并谕俱造釉里红务要花纹清真,釉水肥润,颜色鲜明。俟造得时奴才拣选送京恭呈御览。」本品器型仿古,或为乾隆皇帝亲旨命唐英烧造,此批按「古瓷样式好者」烧造的釉里红瓷器之一。

检索公私典藏,见有四件乾隆朝作品可与其对读。首都博物馆藏有一件乾隆朝釉里红朵莲纹尊,器型与本品相类,丰肩置双绳纹系,及底内收,通体釉里红,绘莲纹、蕉叶纹、如意云头纹等,未绘龙纹,品级不及本品。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乾隆朝斗彩描金璎珞八吉祥双耳罐,肩部置环耳,器身自上而下绘有以璎珞八吉祥为主八层纹饰,斗彩描金装饰效果富丽堂皇。此二件与本品相类,仅足部处理不同。另见故宫博物院所藏一例乾隆朝绿地描金凸花双耳小尊,外壁以秋葵绿釉为地,加以金彩,器身绘装饰性纹样共六层,制作优美,华丽非凡,此式绿地描金凸花双耳小尊华光草堂赵从衍先生旧藏有一对,2018年於香港释出成交价为2410万港元,其珍罕程度可见一斑。

梳理之下,可见此式小尊绝非大量成批烧造的日常陈设用瓷,相似作品中仅本品绘有龙纹,可见本品等级之高。


Lot 910|清乾隆 御制粉青釉浮雕龙凤呈祥纹八方瓶

专场:大道至简 - 宫廷单色釉器物集珍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高度:33 cm
来源:

  • 望星楼旧藏
  • 香港苏富比,1994年11月1-2日,Lot 114

展览: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2003-2020年(借展)
出版:《清代康雍干宫窑瓷器:望星楼藏瓷》,叶佩兰及朱汤生,香港,2004年,页188-189,编号70
参阅:

  • 《日本古陶瓷支那古美术展览会》,山中商会,昭和九年(1934年),大阪美术俱乐部,图版774
  • 北京保利,2014年12月3日,Lot 5622(成交价:RMB 13,225,000)

估价:RMB 3,500,000 - 7,000,000


瓶呈八方形,撇口,折肩,长腹,腹下内收,圈足。造型周正,不变形,取「八方升平」之意,寓意吉祥。通体施粉青釉,色泽淡雅。瓶身由上至下共模印9层纹饰,由口沿至足端依次为简体夔龙纹、如意云头纹、蕉叶纹、卷身夔龙纹、如意云头纹、腹部主题纹饰为夔龙夔凤龙凤呈祥纹饰、至下亦置如意云头纹一周、卷身夔龙纹、及足端上侧的蕉叶形如意云头纹一周。外底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方形款识,字体不同於乾隆中期、晚期字体,书写方式较为古拙,笔道洒脱,为典型乾隆早期款识,属唐英督陶时期作品,自此推断此件瓶应为较为罕见的乾隆早期唐窯之作。

此种形制於清代御窯中,多见单色釉作品,市场流通中多见仿官釉、仿汝釉等作品,粉青全身模印纹饰者极少。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清雍正 冬青釉印花夔凤倭角八方瓶」,形制与本品极为形似,唯雍正时期其器型颈部更为收敛,突显其时代的秀雅之美;亦可印证了雍正与乾隆早期御窯之间的形制幻化。已知市场流通者也为乾隆早期作品,如一例与本品形制、纹饰极为相似者可见於《日本古陶瓷支那古美术展览会》,山中商会,昭和九年(1934年),大阪美术俱乐部,图版774。曾於北京保利2014年12月3日,Lot 5622(成交价:RMB 1,3225,000)。另一例与本品形制相似,亦饰粉青地模印,唯腹部饰有粉彩开光山水图者,现藏於香港艺术博物馆。此件来源於香港望星楼旧藏,於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借展多年,来源清晰,传承有序。


Lot 932|清乾隆 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

专场:盛世华章 - 宫廷艺术及重要器物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高度:32.6 cm
来源:1940年代西班牙驻上海外交官旧藏
参阅:

  • 《徐氏艺术馆 - 陶瓷IV·清代》,徐氏艺术馆,1995年,图71
  • 《宫廷珍藏 - 中国清代官窑瓷器》,南京博物院编着,徐湖平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页215
  •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瓷器卷·清代》,吕章申主编,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页121,图82

估价:RMB 3,200,000 - 6,200,000


此件梅瓶器形端正,青花发色青翠亮丽。外壁错落绘折枝桃实、荔枝及石榴等「三多」纹饰,每种花果之间点缀折枝花卉,颈部均饰一周十字花卉纹,肩部及足圈饰蕉叶纹,绘工精细,果实饱满,花盛叶蔓,生机勃勃,其青花翠丽,略有晕散,绘工精细,尚有雍正仿明代「宣青」遗风。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三果纹又称三多纹,为传统吉祥纹饰,典故源於《庄子 ·外篇 · 天地》:尧观於华封,华封人曰:请祝圣人,使圣人寿,使圣人福,使圣人多男子。即多寿、多福、多子之意,亦称福寿三多。

梅瓶原是用於盛酒的容器,所以大多有盅形盖,考古学中梅瓶与锡制酒壶、酒杯等一同出现,明代中期后,用途有所改变,成为文人墨客几案上插花的花瓶,《陶雅》中就有「古以瓶贮就,今以瓶插花」一说。故清时梅瓶大多无盖。此类官窯据《乾隆记事档》记载,为乾隆三年(1738)御窯厂奉旨而烧的「仿宣窯青花」之一。原文为:「六月二十五日:七品首领萨木哈、催总白世秀来说,太监高玉交……宣窯青花梅瓶一件,宣窯青花三果梅瓶一件……传旨:交与焼造磁器处唐英照样焼造。」后数十年再无烧造青花梅瓶之上旨,可见唐窯承命摹制宣窯梅瓶,为乾隆青花瓷器中上佳之品,是乾隆青花梅瓶的重要代表作品。

梅瓶是乾隆朝经典的陈设御瓷,品类多样,装饰丰富,而且量少而质精,其中青花一项多为摹古之作,折枝花果纹为其经典题材。


Lot 961|清乾隆 釉里红双凤穿花纹象耳方瓶

专场:盛世龙腾 - 宫廷御用龙纹器物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高度:22.5 cm
来源:英国马钱特珍藏
出版:《S.MARCHANT & SON RECENT ACQUISITIONS》,2002,页40,编号22

参阅:

  • 《清代乃瓷器》,田路周一着,东京博宝馆,1976年,图46
  •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 - 青花釉里红(下)》,耿宝昌主编,商务印书馆(香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页192,图176
  • 中国嘉德,2011年11月14日,Lot 3583(成交价:RMB 10,580,000)

估价:RMB 2,600,000 - 5,200,000


拍品方口外撇,束颈,颈部以象首衔环为耳,寓「太平有象」之意。四方腹及底内收,下承平切高圈足,足底露胎处可见胎体坚白细腻。通体施透明釉,釉面莹润微泛青,为典型乾隆釉里红器釉面特征。釉下以釉里红为饰,口沿、胫部、足墙分别以变形莲瓣纹和倒垂蕉叶纹饰,腹部主体绘凤穿牡丹图。画面中双凤口衔花枝,振翅舒尾,俯身昂首穿,相对穿梭於牡丹丛中,饶有风姿。整体构图疏密有致,纹饰仅以线描,不加渲染,益生清新之气,亦为典型乾隆釉里红器绘制方法。外底心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为标准乾隆官窯款识。

乾隆皇帝当政期间,对釉里红器颇为钟情,曾多次谕旨御窯厂烧造釉里红器皿,且尤为留心釉里红的发色效果。据《清宫造办处活计档》记载,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二十九日乾隆皇帝曾传旨於唐英,指出「釉里红梅瓶,红龙颜色不好,往好里烧造」,并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提出烧造釉里红的明确标准「务要花纹清真,釉水肥润,颜色鲜明」。足见釉里红瓷器在乾隆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从本品造型不难看出,其应取材同类型青铜器皿制作而成,又配以乾隆皇帝最为喜爱的釉里红做装饰,足以体现其慕古思情之下的创作热情。

另外,据《清宫瓷器档案全集》载,道光十九年(1839年)立《玉澜堂陈设册》「藕香榭明间南方窗下安楠木条案两张……右案设乾隆款白地红花瓷象耳瓶一件……」,其中提及「乾隆款白地红花瓷象耳瓶」既有可能指本品此式。藕香榭为颐和园内勤政殿中的一处小楼,勤政殿为皇帝朝政之所。由此可知,此式方瓶原为颐和园皇帝寝殿的陈设之器,常伴君侧,其地位之高,寻常御瓷不足相较。

本品即为督陶官唐英《陶成纪事碑记》所载「釉里红器皿,有通用红釉绘画者」,其釉里红发色妍丽而不炫,恰如其分,运用线描釉里红装饰全器是乾隆御瓷独具特色之处,其瓶身所绘釉里红对凤亦颇为特别,唯见乾隆御窯有之,属乾隆创新之作。另外,本品集「太平有象」之造型与「富贵安宁」之吉祥寓意於一身,颇为符合清代宫廷「饰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审美情趣。此类器皿质量精良,存世寥寥无几,本品即是其中至为珍贵的一例。北京故宫博物院亦珍藏一件尺寸、大小、装饰皆与之相同的乾隆朝方瓶,可资比较研究。


Lot 399|清道光 粉彩杏林春燕图玉堂春瓶

专场:慎德明道 - 道光御窑集粹
款识:「慎德堂制」四字双行楷书款
高度:30.3 cm
来源:

  • 英国德文郡私人收藏,购藏于1948年前后
  • 香港佳士得,2012年11月28日,Lot 2371

展览:「慎修思永 - 清代道光御窑瓷器展」,北京,2023年,页199,编号63
出版:《慎修思永 - 清代道光御窑瓷器展》,奚文骏主编,2023年,页198、199,图63
参阅:《机暇清赏 - 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器》页390-391,图141
估价:RMB 2,600,000 - 5,200,000


本品为道光皇帝御用瓷器,清雅脱俗。道光二十三年五月初二日九江关监督蒋方正《进单》中载:「(臣)蒋方正跪进:……(安慎德堂东廊)五彩祥榴双喜瓶成对……」,或为拍品之九江关呈贡记录。

瓶式近赏瓶,挺拔秀美,英姿绰约,撇口,长束颈,圆鼓腹,下承圈足。胎体白净,釉面润洁。外壁器身以粉彩通景描绘杏林春燕图,一棵杏树蜿蜒参天,枝干遒劲,杏花或含苞待放,或怒放争艳,花色粉调清秀,浓淡相间,一色千里,花团锦簇。其旁天竹、石榴婀娜多姿,湖石嶙峋,如奇峰险峻。上方侣燕双飞,一俯一仰,追逐嬉戏,生机勃勃。口沿与胫部各施金彩一周,平添富丽之气。足内红彩书「慎德堂制」四字双行楷书款。检索目前所见公私收藏,相同之例仅见香港怀海堂收藏(参见《机暇清赏 - 怀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7年,页390-391,图141),可参考对比。

慎德堂为圆明园内九洲清晏的一组建筑,建於道光十年,是道光皇帝的行宫,其长期於此居住并处理朝政。署「慎德堂制」款的瓷器则是御窯厂专为道光皇帝烧制的御用堂名款瓷器。据道光十三年《清档》载:「八月十九日,……太监沈魁交金鱼苲草瓷渣斗样一件……传旨:瓷渣斗一件,着照此样要黄瓷白里烧造六十件,内慎德堂制款三十件,湛静斋制款三十件,俱要楷书字……钦此。」这是《清档》中对「慎德堂」款瓷器的第一次记录,由此可知,「慎德堂」款瓷器至迟在道光十三年已有烧制。另据道光十四年《清档》中述:「二月二十二日,……传旨:十四年年贡起,九江呈进瓷器款,慎德堂制要红字。钦此。」可见「慎德堂」款以红彩书写也出自道光帝旨意。

道光皇帝於瓷艺方面虽无雍、乾二帝痴迷,但追慕雍正御瓷之清雅,悉心摹仿,并得其神髓。特别是「慎德堂」款瓷器的制作,可谓精中求精,堪比雍正御瓷。这一特点在本件拍品上体现得尤为显著。此瓶彩绘妍美,无论是彩料,还是纹样布局,皆摹雍正御瓷之风,堪当宝藏。


Lot 903|清乾隆 仿宣窑宝石红釉僧帽壶

专场:大道至简 - 宫廷单色釉器物集珍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高度:19.5 cm
来源:

  • 香港佳士得,1990年3月20日,Lot 619
  • 徐氏艺术馆,香港
  • 香港佳士得,2002年4月29日,Lot 538
  • 亚洲重要私人珍藏
  • 香港佳士得,2020年7月9日,Lot 2705

出版:

  • 《徐氏艺术馆》,香港,1991年,图版128
  • 《香港佳士得二十周年回顾1986-2006: 中国瓷器及工艺品精选》,香港,2006年,页155

参阅:

  • 台北故宫藏乾隆宝石红釉僧帽小壶
  • 《世界陶磁全集 - 明》,第14册,东京,1976年,图版32
  • 《十二美人组画》「舰古」中多宝格上之红釉僧帽壶
  •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颜色釉》,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页25,图版22
  • 《出光美术馆藏品图录—中国陶磁》,东京,1987年,图版954
  • 《天民楼藏瓷》,上册,香港,1987年,图版158
  • 台北故宫藏乾隆霁蓝釉僧帽壶

估价:RMB 2,600,000 - 5,200,000


壶口似僧帽形,尖流,曲鉴,把两端刻如意形饰,一端贴於腹间,一端贴於帽沿并有突棱竖起与口沿平立。长颈,圆硕腹,圈足。器外及器口内施红釉,釉色鲜红如宝石,口、足、帽沿边等出筋处,呈现白边。圈足露胎,细腻洁白,器底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僧帽壶因壶口形似僧帽而得名,为藏族佛教用器,多由金属制作。瓷僧帽壶始烧於元代。明永乐、宣德年间因汉、藏文化交流频密,景德钻御器厂曾烧制大量僧帽壶,但以甜白釉为主,宝石红釉者极少见。现存两件明初宝石红釉僧帽壶皆为清宫旧藏,一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见《明代宣德官窯菁华特展图录》,台北,1998年,图版29号;另一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见《世界陶磁全集 - 明》,第14册,东京,1976年,图版32号。明初宝石红釉僧帽壶深受清宫帝后所喜爱,上述台北故宫博物院之例於器底及木座底部皆刻有乾隆御题诗,诗中以「润透珠砂釉,盛宜沉濯浆」,来形容皇帝摩挲之际,十分欣赏宝石红釉。木座外围尚刻有「雍邸清玩」四字铭,表示其曾为雍正皇帝潜邸时所藏,雍正潜邸时清宫画院绘《十二美人组画》「舰古」中多宝格上之红釉僧帽壶,应即为该例。并据《故宫藏清宫陈设档》(嘉庆七年十一月)记载,此僧帽壶陈设於内廷西路养心殿东暖阁博古阁内。而《清档》亦记载,乾隆四年九、十月间,及乾隆五年正月至二月,乾隆帝命为霁红僧帽壶配紫檀木座两次。乾隆六年十一月,霁红僧帽壶配花梨木座。乾隆十年三月,命内务府造办处制霁红僧帽壶木样,发往景德镇烧配瓷盖等诸多史事。盛清帝王对於宝石红釉僧帽壶的垂爱,由此可见一斑。

康熙一朝曾仿烧宝石红釉僧帽壶,惟其腹部较圆,颈部较直,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例,载於《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 - 颜色釉》,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页25,图版22号,及巴黎佳士得2007年12月7日拍卖一例,拍品132号,两者底部皆书宣德寄托款;另有康熙无款例子,器形较小(高14 cm),见纽约佳士得2013年3月21日,拍品1204号。

乾隆款宝石红釉僧帽壶於器形上与明初原型较为接近。近似例极为稀少。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较小描金的一件(高11.8 cm);出光美术馆所藏一例,体型较大(高19.3 cm),见《出光美术馆藏品图录 - 中国陶磁》,东京,1987年,图版954号。亦有粉青釉者,如天民楼藏袖珍四字篆书款一件(高10 cm),见《天民楼藏瓷》,上册,香港,1987年,图版158号。


Lot 975|明永乐 青花缠枝四季花卉葡萄海浪纹折沿大盘

专场:大明 国风 - 明代宫廷御用器物
尺寸:口径37.5 cm
来源:南京文物公司旧藏

展览:

  • 「不独帝宫藏」,上海中心大厦,2020年
  • 「盛世御窯 - 国有文物商店典藏瓷器精品展」,南京城墙博物馆,2023年

出版:

  • 《不独帝宫藏》,上海,2020年,页12
  • 《盛世御窯 - 国有文物商店典藏瓷器精品展》,江苏凤凰出版社,2024年,页104

参阅:

  • 《故宫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器(上)》,紫禁城出版社,页88,图版43
  •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 - 青花釉里红(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页150,图142
  • 《北京文物精粹大系·陶瓷卷(下)》,北京出版社,页68
  • 北京保利,2014年12月4日,Lot 7419(成交价:RMB 7,820,000)
  • 香港佳士得,2018年11月28日,Lot 2904(成交价:RMB 7,752,400)
  • 香港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藏

估价:RMB 2,600,000 - 5,200,000


本盘折沿,浅弧腹,圈足,底部细沙底,露胎;胎土为麻仓土精制,均匀且无杂质,器形周正,胎骨厚重;露胎处洁白无瑕,状如糯米粉,可见永乐时期瓷土淘洗极为精细,铁钛等杂质均被剔除,又因麻仓土含铁钛等杂质少,所以烧制成器品质极髙;拍品釉面肥厚细腻、莹润平净,无褶皱状的橘皮釉纹;青花呈色以西亚进口的「苏麻离青」为钴料,烧造时现自然晕散,色调深浅变化莫测,恰似中国传统水墨,颇为文雅诗意;由於钴料髙铁低锰的特点,略带黑褐色结晶斑点;青花发色浓艳,色调凝重古雅。

本品所具之重要意义在於其本身既是中国青花瓷器的珍品,又是中外陶瓷文化交流的见证。明早期,以本品为代表的永乐青花瓷器在中东地区深受欢迎,以致当地伊兹尼克陶器对此摹制成风,目前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所藏作於16 世纪初的伊兹尼克钴蓝料葡萄纹陶盘即为一典型实物,其主题纹饰显然摹自永乐此式青花大盘。两地文化交流的互动现象在此表现尤为突出,蒙元之世中国受中东地区的技术、原料而成青花佳器,再销至彼地又成陶器摹制对象,一器之微却遂成中外文明交流之见证,是为幸事。

永宣青花之妙冠绝古今,成书於万曆十七年王世懋的《窥天外乘》。书中认为:「宋时窯器,以汝州为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窯次之。我朝则专设於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苏麻离青为饰。」可见即使在距离永乐朝不到二百年的万曆时期,永宣以苏麻离青为装饰的御瓷即以市值颇高,传至后世更为争相追摹之典范,却再也无出其右者。与宣德多署年款不同,永乐一朝御瓷一般无款识,只有极少数有年款。此拍品大盘存世珍罕,造型规矩,构图疏朗雅致,画功娴熟,勾、勒、点、染诸法,运用皆宜,笔触浓淡不一,晕散自然,从而使简约的画面富具苍翠欲滴的意趣,透出隽永雅丽之观感。察其形,品其色,终可鉴其美,得其趣,是谓永乐一朝御窯登峰造极之代表。


Lot 977|明永乐 青花折枝瑞果双莲纹折沿大盘

专场: 大明 国风 - 明代宫廷御用器物
尺寸:口径37.4 cm
来源:国营文物商店旧藏
出版:《扬州古陶瓷》扬州文物商店,扬州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1996 年,图116
参阅:

  • 《龙泉集芳》,茧山龙泉堂,1976年,页251,编号759
  •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上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2000年,页61,图58
  • 《大英博物馆藏中国明代瓷器(上册)》,霍吉淑著,故宫出版社,2014年,页150,图3-33
  • 《世界陶瓷全集14·明》,(日本)小学馆,1976年,页16,图9

估价待询


永乐朝瓷器集古今之菁华,融中外之风格,隽品迭出,尤为精绝,为有明一代官窯瓷器艺术之典范。其中青花一项,基本摆脱了早期洪武青花由元向明过渡时期的特点,形成了自身清新隽秀的风格,其色泽深翠,式样精妙,备受后世推崇,谓之「发古未有之名品」、「其价几与宋器埒矣」。

此件永乐御瓷青花大盘尺幅恢弘,侈口宽折沿、浅弧壁、下承圈足,胎体坚致细腻。通体罩施白釉,釉汁莹润肥腴,其上以青花描绘。口沿绘卷草纹一周,运笔流畅,外壁饰缠枝扁菊纹一周,内壁分绘枇杷、蟠桃、石榴、灵芝等八组折枝瑞果纹。盘心绘一枝同生的俯仰相对的两朵莲花,风姿绰约,莲蓬初成,花香正浓,另有含苞待放者,伴以茨菇。此式「一枝二花」或「一枝二果」的主题纹饰在永乐御瓷盘碗的内心广为应用,为永乐花果纹饰之典型时代特色,青花发色苍妍,微有晕散,浓重处泛蓝黑色,铁锈斑色泽沉郁,沁入胎骨。构图疏朗雅致,纹样写实传神,画功娴熟,勾、勒、点、染诸法,运用皆宜,笔触浓淡不一,晕散自然,从而使画面富具苍翠欲滴的意趣,透出隽永雅丽之美。

明代自洪武时期建立御窯厂始,至永乐一朝,启用宦官监督制度,「钦命中官一员,特董烧造」,可令皇帝的意志,通过宦官而直达窯场,使得此一时期烧造之御瓷无论釉色、器形、装饰花纹皆臻至完美。且自永乐三年始,重开海外经贸,弘化天朝圣德,中外交往密切,造型及纹饰上多有相互交融,可谓集古今之菁华,融中外之风格,开启青花瓷器之黄金时代,清人蓝浦於《景德镇陶录》中赞曰,「永窯……土埴细,质尚厚,青花深翠,式样精妙,若后来仿制者殊差!」又清人唐秉钧《文房肆考图说》卷三有「古瓷重青器,至明而秘色已绝。皆纯白,或画青花,或加五彩。永窯亦足贵重,乐德二窯,皆内府烧造,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文中所载苏麻离青,又名「苏泥勃青」,为永宣时期特有的进口青料,有关苏麻离青的最早记载,为成书於万曆十七年王世懋的《窥天外乘》。书中认为:「宋时窯器,以汝州为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窯次之。我朝则专设於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苏麻离青为饰。」可见即使在距离永乐朝不到二百年的万曆时期,永宣以苏麻离青为装饰的御瓷即以市值颇高。

此类大盘正圆形制居多,而如本品板沿者为贵。同类品景德镇珠山明代永乐官窯遗址1994年曾出土一青花并蒂莲纹折沿盘,盘心绘近似对称的两朵莲花,内壁则绘六组折枝花卉纹,外壁绘缠枝花卉纹,与本品堪称姐妹组合。故并蒂莲纹唯见此二类盘曾有使用。在纹饰构图、造型、尺寸方面与此式青花盘类近的尚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明永乐 青花折枝芍药纹盘」,其盘心绘两朵芍药花同为「一枝二花」式构图,内壁为缠枝牡丹纹,外壁则为缠枝莲纹,口沿饰十个折枝扁菊纹(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上册,页58,图55)及大英博物馆(参阅《大英博物馆藏中国明代瓷器(上册)》,霍吉淑着,故宫出版社,2014年,页150,图3-33)有相同作品收藏,可资参考;另见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藏品「明永乐 青花牡丹文盘」,口径稍大,口沿绘八个折枝花果纹,内外壁均为缠枝莲纹(见《世界陶瓷全集》第十四卷,页16,图9);日本爱媛文华观亦有收藏类似的永乐青花并蒂莲纹大盘(见《龙泉集芳》,茧山龙泉堂,1976年页251,编号759)。

综上,通过传世与出土作品资料不难发现,此式永乐青花折枝瑞果双莲纹折沿大盘风格鲜明,富有特色,存世量极为少有,为永乐朝御窯佳作。


Lot 475|清康熙 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诗文笔筒

专场:小有文章 - 宫廷御用文房雅玩
款识:「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钤印:熙朝传古
尺寸:口径19.3 cm,高16.3 cm
来源:中国嘉德,1997年4月18日,Lot 326
参阅:

  •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瓷器精粹 瓷器卷 上》万卷出版社,2008年,页90-91,图9
  • 香港苏富比,2018年10月3日,Lot 141(成交价:HK$6,720,000)

估价:RMB 2,300,000 - 4,600,000


笔筒直筒形身,平底,底微内凹,底心有一圆形脐。胎壁较厚,规整浑厚。内外均施透明釉,底脐外一周无釉,脐内有釉并书三行六字「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较为疏朗。外壁书整篇青花题文,为西汉王褒应汉宣帝之诏所撰长篇文章《圣主得贤臣颂》,字体秀逸,笔法精劲,有虞、褚、欧、赵之风骨。

此笔筒无论从造型、主题、装饰、款识上看,都堪称康熙一朝官窯瓷器的代表性作品。《饮流斋说瓷·说款识第六》曰:「书长篇成文者,如《赤壁赋》、《圣主得贤臣颂》……皆全篇录齐,笔法出人虞、褚,均康窯之铮铮者。」叶喆民先生也认为此类笔筒全篇用小楷书写,十分工整可观,而其前后各朝瓷器上均无此种作品,具有异常鲜明的时代特征。

本品胎釉细腻,青花釉里红发色纯正,为康熙青花釉里红之代表作。参考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录於《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下)》,上海,2000年,图版189;另一例载《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御窯瓷器·四卷(上册)》,北京,2005年,页110 ;及上海博物馆藏,录於汪庆正编,《上海博物馆藏康熙瓷图录》,香港,1998年,图版19。利国伟爵士藏一例,二度售於香港苏富比,分别1982年11月8日,编号170及2018年10月3日,编号141。

康熙皇帝为巩固初定的国家,大兴文治,打破满汉之分,弥合民族裂痕,扩充稳定基础,特兴「博学鸿词科」,提拔各种人才为国家所用。康熙在其《制砚说》写道:「朕御极以来,恒念山林蔽泽,必有隐伏沉沦之士,屡诏征求,多方甄录,用期野无遗佚,庶惬爱育人才之意。」也体现其对贤臣的渴求。《圣主得贤臣颂》恰从这种君臣关系入手,鼓舞士人实现青云之志,报效君国,因此成就了那一时期此种装饰的流行。

诗文题记出现於瓷器之上,当推唐代长沙窯瓷器,宋代磁州窯得以发展,至明清时期景德镇青花瓷器之上较为多见,而长篇的诗文题记则出现於清代康熙时期,主要有《出师表》、《后出师表》、《赤壁赋》、《后赤壁赋》、《圣主得贤臣颂》等。这件笔筒题头及末尾之间有釉里红「熙朝传古」四字篆书方款,与楷书题文相比,显得卓然古朴,不失为一件风格独具的康熙御窯名品。


Lot 468|清康熙 釉里红花卉纹苹果尊

专场:小有文章 - 宫廷御用文房雅玩
款识:「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尺寸:腹径9.8 cm,高7.3 cm
来源:

  • 欧洲私人收藏
  • 上海明轩,2021年12月30日,Lot 0101(成交价:RMB 6,785,000)

参阅:

  • 《玫茵堂中国陶瓷》,康蕊君,伦敦,1994年,卷二,编号733
  • 《上海博物馆藏康熙瓷图录》,上海博物馆,1998,页109,图72
  •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 - 青花釉里红(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编号168
  • 北京保利,2011年6月5日,Lot 7246(苹果尊一对,成交价:RMB 20,700,000)

估价:RMB 2,200,000 - 4,200,000


苹果尊系尊式之一,因其外形似苹果而得名,为康熙御窯创新文房用具「八大码」之一,此类苹果尊应是宫廷书斋文房用具,烧造量极少,均为康熙皇帝的御用之物。

陈浏《陶雅》亦有记载:「苹果尊於苹果绿之外,又有天青、釉里红两种,皆珍玩也。」此苹果尊敛口内卷,圆腹,下承圈足,造型秀雅别致,胎质细腻洁白,釉色滋润透亮,通体饰青花弦纹数道,中以釉里红线描绘花卉纹饰,其口沿饰缠枝莲纹,腹部环绘莲花、牡丹、菊花、茶花四朵,绚丽盛放,风姿绰约,叶姿婀娜,意雅趣真,胫部绘莲瓣纹。构图疏密有致,绘画精湛绝伦,釉里红发色妍丽,宛如美人初醉,底署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运笔遒劲,秀润而不失锋芒,为康熙十九年至二十七年「臧窯」所出御瓷之标准写法。

康熙十九年三藩之乱既为平定,康熙皇帝参考前朝,厘定内府制度,诸式器用遂成规制,瓷器一项亦委之珠山御器厂烧造,开启清宫御瓷贡奉之例。据康熙二十二年本《饶州府志》卷之十一「陶政」记载:「康熙十九年九月内,奉旨烧造御器,差总管内务府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加三级臧应选、六品笔帖式车尔德於二十年二月内驻厂督造。每制成之器实估价值,陆续进呈御览。」此次烧造前后延续六七年之久,其间佳器迭出,即有承前之作,亦见创新之品,艺术水平之高独有一时,遂启有清一代御瓷美学艺术之新境地。因此次督造长官为臧应选,故世称「臧窯」,成功烧造釉里红并使其再度成为御瓷品类是「臧窯」的杰出贡献之一。臧窯制文房雅具开创清宫御瓷文玩之先河,反映康熙一朝文人典雅的审美情趣。臧窯烧造各式文房器皿多达十数种,皆为此前所未经见者,品格之高独步有清一代,令后世无法企及。此番艺术成就不得不归功於其设计者,刘源。刘氏为当时的中原才子,多才多艺,在康熙十九年重开御窯之后,承命主持设计各式御瓷,成就斐然,本品即是御瓷文房之代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例釉里红苹果尊,载於《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图版168。上海博物馆亦藏有一例,见《上海博物馆藏康熙瓷图录》,上海博物馆,1998,页109,图72。瑞士玫茵堂收藏一例,著录於《玫茵堂中国陶瓷》,康蕊君,伦敦,1994年,卷二,编号733。市场拍卖流通另可见,北京保利2011年6月5日曾售出清康熙釉里红牡丹纹苹果尊一对,以2070万元成交,编号7246,可资参考。


Lot 432|清雍正 仿宣窑青花缠枝四季花卉纹双耳大抱月瓶

专场:怀瑾 - 私家藏瓷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高度:41.8 cm
来源:重要私人收藏,得于1960-1980年
参阅:

  • 《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青花瓷器》,故宫出版社,2017年,页201,图119
  • 《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青花瓷器》,故宫出版社,2017年,页208,图125(本件拍品形制、纹饰与清宫旧藏同例)
  • 香港苏富比,2013年10月8日,Lot 3022(成交价:HK$11,440,000)
  • 香港天民楼,后售于香港佳士得2023年11月30日,Lot 2711(成交价:HK$32,440,000)
  • 上海仲轩,2025年1月12日(封面),Lot 517

估价:RMB 2,200,000 - 4,200,000


抱月瓶,又称宝月瓶,因瓶身似满月而名,一直是鉴藏家最喜爱的器形之一。此抱月瓶瓶高达41.8 cm,敦硕大气,然其形制极难驾驭。鉴於器腹宽广,足与腹交接处尤窄,故窯烧时难以安放。再加上器身扁平,使其固有的不稳定性有增无减,而体积越大,诸多烧造难题亦相应递增。烧造完美如本品者,窯烧过程之艰辛困阻可想而知。

此瓶形制及纹饰均承袭明初永乐青花器,惟永乐扁壶肩部不见双螭耳,如国立故宫博物院藏一件永乐青花缠枝花卉纹扁壶,器形及装饰明显为本瓶之蓝本。雍正青花器采用国产青料,烧制后不会产生明初进口苏麻离青导致的晕散及铁锈斑效果,但本器为仿照明初风格,刻意在青花纹饰上用笔点染,试图营造永宣青花的深浅不一及铁锈斑感,可谓惟妙惟肖。

因烧制难度高、成本高昂,同类的雍正抱月瓶极为罕见。博物馆例子中暂只见故宫博物院藏一件带雍正款例子,器形、尺寸、纹饰均与本器非常接近,惟口沿绘莲纹,本器则饰海水纹,见《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青花瓷器》,故宫出版社,2017年,图版125。

雍正官窯小巧玲珑器居多,抱月瓶更是一般尺寸偏小;大如本拍品逾40 cm者则极为稀罕。有一款尺寸较小、双耳较简约的雍正抱月瓶较为常见,如故宫博物院藏一件高28.4 cm例子,著录於《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青花瓷器》,故宫出版社,2017年,图版119;及一例高37 cm,1980年10月6日於伦敦佳士得拍卖,拍品229号,后2013年10月8日於香港苏富比拍卖,拍品3022号,以HK$11,440,000成交。

香港天民楼收藏一例与本品完全相同者,於2023年11月30日香港佳士得释出,成交价HK$3,244万,可资参考。


Lot 895|清雍正 粉青釉瓜棱小葫芦瓶

专场:胤禛十二美 - 雍正的审美世界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高度:16.3 cm
来源:

  • Paul Freeman,伦敦,得自于1980年代晚期
  • 香港佳士得,2016年6月1日,Lot 3203

估价:RMB 2,200,000 - 4,200,000


葫芦在我国栽培历史源远流长,《诗经·邶风》云:「匏有苦叶,济有涉深」;《幽风》云:「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小雅》云:「南有木,甘瓠累之」,其中的「匏」、「壶」、「甘瓠」均指葫芦。除实用功效外,因葫芦造型优美,状似「吉」字,音似「福禄」,便被先人赋予诸多吉祥寓意,又因葫芦多籽,便又承载了古人祈求多子多孙的美好愿望。

本品尺寸小巧,造型浑圆可爱,釉色静谧典雅,既可陈设观赏,又宜上手把玩,於至纯至净中彰显雍正皇帝之高雅品位,以及宫廷制器内敛雍容之气度,为雍正官窯之隽品。


Lot 958|清康熙 墨地素三彩云龙纹梅瓶

专场:盛世龙腾 - 宫廷御用龙纹器物
款识:「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高度:23 cm
来源:

  • 香港佳士得,1989年1月17日,Lot 736
  • Treasure Auctioneer Ltd.香港富得拍卖行,2011年12月1日,Lot 1794

参阅:

  • 《故宫珍藏康雍干瓷器图录》,香港,1989年,页23,图版6
  • 《上海博物馆藏康熙瓷图录 》,香港,1998年,图版12
  • 《Chinese Ceramics in the Baur Collection》,日内瓦,1999年,卷4,编号A527
  • 《清代康雍干官窑瓷器〈望星楼藏瓷〉》,明尼阿波利斯,2004年,编号1
  •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瓷器类选(第一卷)- 清顺治康熙朝青花瓷》,陈润民主编,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页398,图255
  •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瓷》(下),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出版社,2016年1月,页506,图242
  • 北京保利,2020年10月19日,Lot 5007(成交价:RMB 23,402,500)

估价:RMB 2,300,000 - 4,600,000


历代龙纹形象有别,而康熙时期的龙纹是凶猛异常,这与当时皇权发展至最高时期相关。由於每个皇帝都对龙纹高度重视,而性格喜好和所处社会发展状况又各有不同,龙纹便呈现不同的状态。康熙是满清的第四位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1662-1722年),他当政时距离满清政权建立(1616年) 不到50年,距离入主中原(1644 年)不到20 年,正是清朝最有活力、充满朝气的时期。反映在器物上,康熙时期的器物都透着一种自信与豪迈,龙的动感较强,气魄威武,诚如本品。

本品所绘双龙怒目高额,指爪有力,形象生动,姿态舒展恢宏。其中近首部之处呈S形,具有重要的时代特征。根据学者分析,本品应於清代刘源所设计之臧窯器物有关。原中文大学文物馆馆长林业强於《参考运新 - 刘源设计瓷样考》所述,「近龙头的颈部必弯曲成S形,强调了龙的盛猛,刻划出欲擒先纵,收放自如的动感」,强调了刘源所设计龙纹的重要特色。

刘源,清初河南祥符人,隶汉军镶红旗,活跃於清初顺治至康熙中期,供奉内廷,精通书画兼及其他技艺。《清史稿》本传中记刘氏设计官窯式样云:「江西景德镇开御窯,源呈瓷样数百种,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备诸巧妙。於彩绘人物、山水、花鸟,由各极其胜,及成,其精美过於明代诸窯。」虽刘源於康熙十八年下旬於芜湖贪污遭劾去官,返京供奉内廷,翌年康熙帝下旨烧造瓷器,之后有二十年至二十七年由内务府徐廷弼、工部臧应选等督造的所谓「臧窯」。此次烧造规模与解运送京的瓷器数量巨大,刘源承命主持设计各式御瓷,成就斐然,本品或为其中一例。

此纹样的龙纹瓶见有青花及釉里红品种,其中带康熙年款者极为罕有。参考青花者可比数例,其一瓶身略长例藏於北京故宫博物院,载於《故宫珍藏康雍乾瓷器图录》,香港,1989年,页23,图版6 ;另见上海博物馆,图见於《上海博物馆藏康熙瓷图录 》,香港,1998年,图版12 ;香港望星楼亦藏一例,录於《清代康雍乾官窯瓷器〈望星楼藏瓷〉》,明尼阿波利斯,2004年,编号1。带成化款者,见赵从衍收藏一对之例录於《赵从衍家族基金会珍藏明清瓷器展览图录》,香港艺术馆,香港,1978年,编号83;史蒂芬·琼肯三世(1978年逝)收藏一例宣德仿款,展於洛杉矶县立博物馆之展览,并载於《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Prehistoric Period through Ch’ien Lung》(中国陶瓷:从远古至乾隆年间),洛杉矶县立博物馆, 1952年,图录编号369,另一例藏於芝加哥艺术学院。施釉里红者且带康熙年款,见上海博物馆,录於前书,1998年,图版70;日内瓦鲍尔藏瓷见一例,载於约翰.艾尔斯,《Chinese Ceramics in the Baur Collection》,日内瓦,1999年,卷4,编号A527 ;迦纳爵士(1891-1977年)收藏一例,载於东方陶瓷学会展览《The Arts of the Ch'ing Dynasty》, 伦敦,1964年,编号108 ;美国巴尔的摩沃特斯艺术博物馆(The Walters Art Museum) 藏一例,著录於Stephen Bushell,《c》,1897年,图版225;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一例,传统梅瓶形者, 录於He Li着,《Chinese Ceramics:A New Comprehensive Survey, San Francisco》,1996年,页286,图版576。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收藏一例,兼具青花及釉里红,录於《东方陶瓷:世界重要收藏》,卷6,东京,1982年,图版208,及见一尺寸较大青花例,录於前书,图版49。

瓶口微撇,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至圈足。通体以墨彩为地,素三彩装饰云龙海水纹,瓶身绘升龙两条,龙嘴短而阔,下颌偏长;胡须长而弯曲飘逸;龙鳞呈鱼鳞状排列,大而饱满,富有活力。龙颈近首部之处呈S形,龙身卷曲,形象生动,姿态舒展恢宏,更突显其威猛气势。底以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釉面盈润,发色亮丽,构图简洁。康熙一朝之素三彩器极富盛名,对於成化、正德之三彩和嘉靖、万曆色地重叠工艺多有继承,它在素胎上刻划出纹饰轮线,绘以图画,涂以釉彩,其工艺标新立异,品种丰富多样,黄色地、紫色地、米色地、虎皮釉等反复交替使用,变化莫测而颇具匠心。

墨地三彩为素三彩的一类,是康熙三彩中最为名贵的一种。《饮流斋》的论说:「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以墨地为最贵……西人嗜此,身价极高,一瓶之值,辄以万金,以怪兽为奇特,人物次之,若花鸟价亦不赀也。」制器於黑色釉面上先用深紫色勾出图案轮廓,其内加绘黄、绿、紫三彩,传世少见,极其名贵。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记载:「墨地三彩,是康熙三彩中最为名贵的一种」。目前,康熙墨地三彩的完整器物,极为罕有,个例可知流散至欧美,如法国罗浮宫等处就陈列有康熙墨地三彩花觚、观音尊等。


Lot 514|明嘉靖 青花海水云龙「万寿」纹卧足杯

专场:掌中玲珑 - 宫廷御用茶酒具
款识:「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尺寸:口径8.5 cm
来源:

  • Thomas Vaughn旧藏
  • 北京保利,2016年6月7日,Lot 8519(成交价:RMB 1,667,500)

参阅:

  • 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藏嘉靖青花寿字龙纹碗(文物编号:PDF.619)
  • 《 明代嘉靖隆庆万曆御窯瓷器(上)》,故宫博物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编,故宫出版社,2018年,第327页,图199

估价:RMB 800,000 - 1,600,000


此杯器形小巧精雅,为明代中期样式。外壁绘祥龙捧寿,姿态挺拔穿行云中,海水江崖烘托画面,为官窯典型纹样,碗心青花书寿字;嘉靖皇帝信奉道家,追求长生不老,所制器物也受到其影响,「寿」字是最为常见的装饰符号,也区别於以往的官窯题材。青花发色浓艳 ,画意追求自然,款识、胎釉也极具嘉窯特色,展现了明代嘉靖期的特殊艺术风格。嘉靖皇帝推崇道教,而道教思想的主旨即是修仙,长命百岁,故明嘉靖时期的瓷器多有道教题材出现,此件祥龙万寿杯便是最经典的代表,直观的表达了帝王对长寿、升仙的美好夙愿。


Lot 497|清康熙 青花饮中八仙汝阳王李琎图卧足杯

专场:掌中玲珑 - 宫廷御用茶酒具
款识:「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尺寸:口径6.2 cm
来源:上海明轩一间屋,2023年4月27日,Lot 163
参阅:

  • 《上海博物馆藏康熙瓷图录》,上海博物馆、两木出版社,1998年,页256-257,图164、165
  • 《延熏秀色 - 康熙瓷器与宫廷艺术珍品特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页144-145,图IV-8
  • 香港佳士得,2011年6月1日,Lot 3586(成交价:HK$7,220,000)

估价:RMB 800,000 - 1,600,000   


《饮中八仙歌》为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所创,是一首别具一格,富有特色的「肖像诗」。饮中八仙,则是李白与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八人在嗜酒、豪放、旷达这些方面彼此相似,被称为「酒中八仙人」。诗中描述八人醉态各有特点,平生醉趣,生动地再现了盛唐时代文人士大夫乐观、放达的精神风貌。清代康熙时期御窯厂匠人把他们从诗中展现在这些酒杯之上,构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众仙图。

此杯侈口,弧腹,下承卧足,精致小巧,胎薄体轻。通体施白釉,釉面光亮润洁白,外壁以青花绘描绘饮中八仙汝阳王李琎图,画面中汝阳王李琎骑坐在马上,路遇酒童担车挑酒,不禁垂涎的画面,青花发色清丽淡雅,人物刻画形象生动,惟妙惟肖。旁书杜甫《饮中八仙歌》:「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末钤「赏」篆书方印,底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清康熙饮中八仙杯乃御窯之名品,集诗、书、画、印於一体,除青花外还有五彩与斗彩之品种。上海博物馆亦藏二例,著录於《上海博物馆藏康熙瓷图录》,上海博物馆、两木出版社,1998年,页256-257,图164、165。「延熏秀色 - 康熙瓷器与宫廷艺术珍品特展」中曾展出一例清康熙青花饮中八仙汝阳王李琎图杯,其造型、纹饰、发色、尺寸与本器极为相近,载於《延熏秀色 - 康熙瓷器与宫廷艺术珍品特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页144-145,图IV-8,香港佳士得2011年6月1日曾售出一对清康熙五彩饮中八仙卧足杯,最终於722万港币成交,编号3586,均可资比较。


Lot 940|清乾隆 黄地洋彩穿花夔凤纹吉庆升平双耳瓶

专场:盛世华章 - 宫廷艺术及重要器物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高度:37.8 cm
来源:

  • D. A. Bailey夫人旧藏,墨尔本
  • 伦敦苏富比,2005年7月13日,Lot 268(成交价:GBP 142,400)
  • 北京翰海,2007年6月25日,Lot 2452(成交价:RMB 2,800,000)

展览:

  • 「不独帝宫藏」,上海中心大厦,2020年
  • 「盛世御窑 - 国有文物商店典藏瓷器精品展」,南京城墙博物馆,2023年

出版:

  • 《不独帝宫藏》,上海,2020年,页82、83
  • 《盛世御窑 - 国有文物商店典藏瓷器精品展》,江苏凤凰出版社,2024年,页230

参阅:

  • 中国嘉德,2019年6月2日,Lot 2723(成交价:RMB 29,900,000)
  • 《台北故宫 清康雍干名瓷》国立故宫博物院,1986年,编号118

估价:RMB 2,300,000 - 4,300,000


乾隆一朝继往开来,在各个领域,均为取各代所长的集大成时期,清代御窑生产在此时亦达到巅峰,景德镇御窑厂承前代已有之器,并开一代未有之新奇,制瓷工艺和创新能力均已臻极致,后世难以企及,本品即为乾隆御窑最具时代特征的代表作之一。

拍品盘口,长束颈,两侧各饰金彩戟耳,富丽堂皇,上添绶带及宝磬装饰,寓意「吉庆升平」,体现清代「饰必有意,意必吉祥」之装饰特征。颈下溜肩,圆鼓腹及底渐收,下承圈足,足墙微外撇。瓶底及内壁施松石绿釉,釉面湛碧如翠,迎光侧视有细小波纹,如湖面涟漪,为典型乾隆御窑松石绿釉特征。瓶外壁通体以黄地洋彩装饰,瓶口沿描金,下饰一周如意云头纹,颈及腹部精绘穿花夔凤纹,颈部一俯身翱翔夔凤,呈向下俯冲姿态,此种形象的夔凤颇为独特。腹部正中饰双凤拥花,昂首对立,周身花团锦簇,花瓣、枝叶采用西洋绘画技巧,明暗变化,层次凸显。胫部以洋彩仰莲纹为饰,观之宛若承于端庄莲座,颇具巧思,胫部与圈足连接处亦以金彩填绘,足墙则饰一周规整蓝彩回纹。纵观整器所绘纹样,勾描细腻,设色丰富,施彩精准而富有层次,布局井然有序,纹饰繁而不乱,可谓极尽御窑瓷绘之能事。外底心松石绿留白处以矾红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乾隆皇帝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四位皇帝,经康、雍二帝的政治、经济积累和沉淀,乾隆接手政权后,其治下正值清代经济、政治及文化的鼎盛时期,延续着「康乾盛世」的繁荣局面。乾隆皇帝对艺术有极高的追求,政务闲暇之余,热衷于发展文化大业。自幼接受满、汉、蒙、藏等文化熏陶的乾隆皇帝,还对欧洲传教士带来的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等西方艺术表现形式抱有浓厚的兴趣,其中西合璧式的个人美学品位主导了这一时期宫廷艺术的奢华幻境,除平面和建筑艺术之外,便是御窑瓷器装饰艺术最能集中展现乾隆皇帝中西融合的美学品味。怀着对盛大新奇的追求和对西洋技艺、美术的狂热,在御瓷烧制领域,服务于两朝君主的督陶官唐英,承命竭力创制,在任期间「用杜门、谢交游,聚精会神,苦心竭力,与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的努力来精进技艺,在乾隆皇帝的督促下多次按「洋彩之花样,吉言新式」的设计要求,进呈御览。

「洋彩」一词见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所撰《陶成纪事碑记》「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珐琅画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神。」一般认为,洋彩是继承珐琅彩彩料和技法发展而成的,其花卉多摹仿西洋光影绘法,花叶翻卷,富于明暗变化,借以烘托立体之层次。乾隆御窑继承雍正洋彩烧制技术,并使之更加多样化和精细化,乾隆瓷胎洋彩器同珐琅彩瓷器一样,都是清宫最为珍贵,也是最受皇帝重视的品种,在当时由于釉料、技术、成本等原因,烧造量非常有限,除皇帝御用圆器数量略多之外,瓶、尊等琢器多仅一对,极少数对烧制,而且此类洋彩作品绝大部分珍藏于清宫或圆明园中,与一般官窑瓷器不同,也不作为赏赐之用,尤其是黄地洋彩瓷器更为皇家所专属。

查阅公私典藏,传世未见与本品完全一致者。查清宫瓷器档,见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贡档进单》载「(奴才)福英跪进……交宁寿宫,黄地洋彩夔凤观音瓶成对……」本品应为贡单中此类进贡宁寿宫之「黄地洋彩夔凤观音瓶成对」之一。

其他绘有类似穿花夔凤纹样瓷器亦于乾隆一朝多见,南京博物院藏一件「清乾隆 湖绿地粉彩夔凤勾莲纹瓶」,可做参考。嘉庆御窑承袭乾隆朝式样亦偶有烧造,如中国嘉德于2019年以近三千万拍出的「清嘉庆 松石绿地洋彩穿花螭龙纹如意万代耳云口瓶」,以及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清嘉庆 洋彩穿花夔凤纹螭龙耳瓶」,皆可作例证。

本品可于清宫档案中寻得明确记载,原陈设于宁寿宫中。同时,造型端庄别致,纹饰繁缛而布局考究,制作精美绝伦,色彩浓艳华贵,充分体现出乾隆洋彩制作工艺精湛,以及无上威严之大国气息。


Lot 502|清雍正 柠檬黄釉小杯

专场:掌中玲珑 - 宫廷御用茶酒具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尺寸:口径10 cm
来源:

  • 新加坡外科名医陈子谦旧藏
  • 香港佳士得,1990年10月8日,Lot 605

参阅:

  • 香港苏富比,1990年11月13日,Lot 68
  • 上海仲轩,2024年4月28日,Lot 46(成交价:RMB 4,485,000)

估价:RMB 1,000,000 - 2,000,000


此清雍正柠檬黄釉小杯直口,深弧腹,短圈足,杯形小巧俊秀,显曲线流动之趣。内壁施白釉,外壁柠檬黄釉,纯净娇嫩,明丽夺目,晶莹润亮,与整器的轻盈灵透相得益彰。底部施白釉,坚细匀净,并署「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体清秀工整,神韵雅致俱存。本器流传有序,弥足珍贵。


Lot 343|明宣德 青花饕餮云龙纹大梅瓶  

专场:韫古 - 重要中国古代陶瓷犹珍
款识:「宣德年制」四字单行楷书款
高度:47.8 cm
出版:《北京光华路五号艺术馆馆藏陶瓷》,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9年,页186,编号5PM1113
参阅:《世界陶瓷全集14明》株式会社小学馆,1976年,页177,图181
估价:RMB 800,000 - 1,600,000


此梅瓶硕大,厚唇小口,细颈丰肩,自肩至腹部渐敛至底,浅宽圈足外撇。造型古朴、浑厚。胎体坚实。施白中泛青釉,细砂底,底足露胎处泛火石红。青花色蓝,瓶肩饰四团饕餮兽面纹,瓶腹下饰一周仰莲瓣纹。瓶一周绘青花三爪行云龙纹,首尾呼应、叱咤云端。「壬」字形云纹穿於龙纹身躯之间,造型优美,图案精致。肩部横书「宣德年制」四字青花楷书款。

青花瓷早自唐代就已出现。元明两代,由於所用青料的产地不同,烧成的器物图案也呈现出浓艳明亮或清淡可人的不同风格。明代永乐、宣德年间则多用进口的「苏泥勃青」料。此瓶的纹饰发色凝重浓艳。并且因其含铁成分较高,青花色浓处呈铁锈斑,为「苏泥勃青」料的呈色特征。因而青料的选择也成为青花瓷断代的依据之一。

梅瓶自宋以后,由一个实用器转化为陈设品。以特有的造型艺术小口、丰肩、收腹、平底而著称。本品梅瓶式样宛如一古妆美女,削肩而蜂腰,上大而下小,亭亭玉立,给人遐想无限。

传统所见明代梅瓶肩部丰满圆润,而本品造型独特,腹部和元代相比更加开阔稳重,收腰纤细,足部外撇,此式造型在永乐时期所制梅瓶中也十分鲜见,可见有青花及釉里红锥拱苍龙梅瓶例,本品即袭承永乐之典范。检索传世及出土资料可知,此形制的束腰梅瓶,除青花作品外,尚见有釉里红锥拱类作品。一件为故宫博物院之馆藏,见耿宝昌先生《明清瓷器鉴定》一书。另外一件最早为美国纽约著名华人古董商戴润斋收藏,1988年又被著名古董商埃斯肯纳齐收藏,其所藏的这件永乐梅瓶,於1993年10月27日在香港苏富比释出,后被世界顶尖中国瓷器收藏家玫茵堂购买,再由美国西陵基金会(Xiling Group)收藏至今。此件梅瓶也曾多次出版於相关著录中,之后又常常被世界知名博物馆借展。如2018年借展於大英博物馆,足见私人藏家及世界知名博物馆对此类稀世作品的认可和珍视。

相类的青花作品,永乐朝亦有流传,如伊朗阿德比尔清真寺所藏一件明永乐青花海水暗刻龙纹梅瓶。此外,北京海淀香山路出土一件永乐白釉青花「内府」款带盖梅瓶,该梅瓶现藏於首都博物馆。以上梅瓶实例,另外,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 雅坚斯博物馆藏有一件宣德款青花云龙纹梅瓶,与本品亦十分相类。


Lot 979|明成化 青花庭院婴戏图碗

专场: 大明 国风 - 明代宫廷御用器物
尺寸:口径21.4 cm
来源:

  • 美国总统赫博特·胡佛(1874-1964)旧藏
  • 艾伦·胡佛(赫博特·胡佛之子,1907-1993)伉俪旧藏
  • Ralph M.Chait艺廊旧藏,纽约
  • 瑞士玫茵堂收藏
  • 香港苏富比,2012年10月9日,Lot 46
  • 保利香港,2019年10月7日,Lot 3406(成交价:HKD 15,340,000)

出版:

  • 《玫茵堂中国陶瓷》,康蕊君,伦敦,1994-2010年,卷4,编号1671
  • 《保利拍卖十五周年精品集·古董珍玩卷(上)》,保利艺术研究院编,文物出版社,2020年,编号110

参阅:

  • 《天民楼藏瓷》,香港艺术馆,香港,1987年,编号15
  • 《成窰遗珍:景德镇珠山出土成化官窰瓷器》,徐氏艺术馆,香港,1993年,编号C72及C73
  • 《明清瓷器鉴定》,耿宝昌著,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页117,图220
  • 《上海博物馆藏品研究大系·明代官窯瓷器》,陆明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页135,图版3-55及56
  • 《明代宣德官窰菁华特展图录》,国立故宫博物院,台北,1998年,编号152
  • 《The Emperor’s broken china. Reconstructing Chenghua porcelain》, 伦敦苏富比,1995年, 编号54-7,其中两件图见於页52-3及封套
  • Jessica Harrison-Hall,《Ming Ceramics in the British Museum》,伦敦,2001年,页162,编号6:2
  • 香港佳士得,2013年11月27日,Lot 3113(成交价:HK$9,640,000)

估价待询


拍品弧壁深腹,敞口,矮圈足。盌内素白,外壁绘婴戏十六子,成群结队,玩耍於庭院间,有骄木马的、擘荷叶的、浴佛的、缸中捞鱼的。院内有秀石花木,远眺重山。足外环饰回纹一周。

此类婴戏图盌,寓意百子千孙,臻美精工应是出自官窰无疑,然多无署年款,因而难以断代,引起各界争论。此构图源自永乐朝,类似作例可见於展览图录《天民楼藏瓷》,香港艺术馆,香港,1987年,编号15。婴戏图纹样亦可见於宣德年款瓷,参考《明代宣德官窰菁华特展图录》,国立故宫博物院,台北,1998年,编号152。

景德镇明官窰遗址成化年代地层,曾出土四种构图各异之婴戏图盌,具带成化年款,纹饰与本品相关却不尽相同,录於《The Emperor’s broken china. Reconstructing Chenghua porcelain》,伦敦苏富比,1995年,编号54-7,其中两件图见於页52-3及封套;另两件则录於《成窰遗珍:景德镇珠山出土成化官窰瓷器》,徐氏艺术馆,香港,1993年,编号C72 及C73。

上海博物馆藏两件相似瓷盌,皆无年款,录於陆明华,《明代官窰瓷器》,上海,2007年,图版3-55 及56,皆断代为十五世纪中期;另一盌归纳为正德瓷,录於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香港,1993年,页117,图220。大英博物馆亦有一盌,著录於 Jessica Harrison-Hall,《Ming Ceramics in the British Museum》,伦敦,2001年,编号6:2,断代成化。


Lot 948|清乾隆 松石绿地开光山水图罐(盖为后配)

专场:盛世华章 - 宫廷艺术及重要器物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高度:19.8 cm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珐琅彩粉彩》,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1999年,页131,Lot 114
估价:RMB 2,100,000 - 4,200,000


此件盖罐於乾隆官窯之中堪称别致。器型尊贵秀挺,装饰雍容华丽。口沿内收,鼓腹。最为特殊之处在於盖子造型,盖分上下两层,上层形似盛开的玉兰花扣下,顶部有宝珠精雕细琢,悬於顶部;下层镂空套金环设计层层相扣,再接盖沿处有变形如意纹。整体纹路描金装饰,以矾红为底,盖整体形似宝塔,合於肩颈之上。罐通体施松石绿釉,肩部以下四面开光,间隔出有瓜棱造型,开光内以粉彩绘制山水人物。山水人物图绘有空旷辽远的空间,峭壁陡立,壁立千尺,在苍翠秀润,峰峦叠起的高巅之间,古树垂阴,屋舍隐现,方寸开光中一片高山流水之境。至胫部收敛,造型优美俊秀,整体结构优美隽秀,不落俗套。

乾隆御窯洋彩器可视为皇帝本人艺术品位的反映,乾隆洋彩瓷器一改雍正时期灵秀典雅的风格,而倾向於追求华丽繁缛的纹饰,不仅在造型方面趋於多样化,在设色用彩等装饰工艺上更有独特的表现。乾隆皇帝嗜古成痴,景德镇御窯厂大量仿烧前朝名窯器物,仿古之风盛行,除大量仿烧前朝名窯外,也盛行仿制各种材质器物,烧造品种之丰富,装饰之华丽,令人赞叹,无一不体现出乾隆时期高超的制瓷技艺,堪称巧夺天工。邵蛰民撰《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中评论有:「清瓷彩色至乾隆而极,其彩釉之仿他物者亦以乾隆为最多最精。如仿绿松石、花岗石及象牙、珊瑚者,亦足与真物相抗衡。」本品以松石绿为地,金彩为饰,或有本而为,十分独特。

故宫博物院藏中藏有一件清宫旧藏的「清乾隆粉彩开光山水图镂空盖瓶」(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珐琅彩、粉彩》,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1999年,页131,编号114),此盖瓶与本品尺寸、造型一致,只有纹饰略有不同。可见本品与故宫所藏皆为乾隆御窯之珍贵陈设赏器,弥足珍贵。


Lot 952|清乾隆 胭脂红地洋彩御题诗双螭龙耳壁瓶一对

专场:盛世华章 - 宫廷艺术及重要器物
款识:「乾隆年制」四字单行款篆书
高度:20.4 cm
来源:1960-70年代英国驻日本外交官购自日本,1970年代后收藏于伦敦泰晤士河畔京斯顿皇家自治市宅邸
展览:「弘历的世界 - 乾隆御制诗文稿、兰亭图帖缂丝卷暨重要宫廷艺术特展」,保利艺术研究院、保利艺术博物馆,北京,2021年4月23日- 5月10日
出版:《弘历的世界》,保利艺术研究院、保利艺术博物馆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21年,编号93
估价:RMB 2,100,000 - 4,200,000


本品瓶成对,束颈,倭角长方形腹,胫部下收,双螭龙贴瓶颈作耳。采乾隆朝典型的粉彩纹样,以胭脂红铺地,上用各色彩料绘饰。颈部蝙蝠番莲纹,腹部开光周围为缠枝花卉纹,两侧为螭凤纹,胫部绘朵花纹一周和蕉叶纹一周。各部分连接处和开光外均描金。腹部居中开光内墨彩书《咏挂瓶》御制诗一首:大邑冰瓷巧就模,撷芳随处贮琼敷。邮程水陆延群玉,风月三千护蕊珠。不是文殊命童子,定为长吉背奚奴。一尘弗染诸縁静,岂识寻常有菀枯。印文:落「干」、「隆」红色阴阳文款。此诗录於《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御制诗二集》,卷八十一,此集成书於乾隆二十三年八月(1758年),故本壁瓶应为沿用唐英设计样稿之式样作品。底施松石绿釉,正中落「乾隆年制」矾红单行四字款。本品出处体现出雍容浓郁的宫廷气息,为乾隆一朝壁瓶器类的经典之作。挂於三希堂内的一对仿文竹釉御制诗双耳壁瓶上所题御制诗便与本品一致,据档案记载乾隆二十三年八月层秋狩於木兰围场,此诗应是乾隆皇帝赴木兰途中所作,归来后便命人烧制在壁瓶之上。

壁瓶又名轿瓶,於万曆年间创烧,嗣代有烧制。御题诗瓷器是乾隆朝独创,而壁瓶亦是最早的御题诗烧制在瓷器上的样式,据《清档》录载《奏折文稿》得知:乾隆七年,唐英奉旨烧成御题诗轿瓶十二件,造型多样,并拟来年春另酌款式再制几件。《唐英督陶文档》亦记载:「乾隆十年六月二十三日,司库白世秀副催总催达子来说太监高玉,交御题诗一首,传旨将此释文交与唐英烧造在轿瓶上,用其字并宝玺酌量收小,其安诗地方并花样亦酌量烧造,钦此。於本年十二月十七日,司库白世秀副总催达子,将唐英烧造得御制诗轿瓶十二件持进交太监高玉呈进。」文中表明,御制诗壁瓶的烧制最晚不过乾隆七年,由乾隆皇帝传旨督陶官唐英烧制。乾隆皇帝对壁瓶的喜爱,可见其曾在《紫地开光花卉壁瓶》诗中写到:「官汝称名品,新瓶制更嘉。随形供啸咏,沿路撷芳华。挂处轻车称,簪来野卉斜。红尘安得近,香籁度帷纱」,乾隆在位六十年,曾多次巡幸天下。在长途跋涉中,他随身携带壁瓶,将其挂在轿子内,善心悦目。

此外,乾隆书房「三希堂」的墙上共挂有十四个轿瓶,可以说壁瓶未曾离开过乾隆皇帝的生活,体现弘曆的文玩趣味。凡所见瓷器名品,皆曾裁为壁瓶,样式众多,以有御题诗的最为精贵,正如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载:「康雍乾三朝绘画不题字之品为最多,有题字者较少,若题字必精楷,又以御制诗为至珍贵。」查阅公私收藏,如本品书《咏挂瓶》一诗的壁瓶,见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一例「清乾隆 仿文竹釉御制诗壁瓶成对」,以文竹釉为色地开光御题《咏挂瓶》诗,著录於《帝王与宫廷瓷器》,紫禁城出版社,页431 ;另参考一近例,造型与本品一致,亦饰双螭耳,花卉纹开光御制诗《咏挂瓶》,唯色地与本品不同,释出於香港苏富比2011年10月5日,编号1904,均可资参考。


Lot 512|清乾隆 白地轧道矾红海水游龙纹卧足杯一对

专场:掌中玲珑 - 宫廷御用茶酒具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六字三行篆书款
尺寸:口径9.2 cm
来源:法国私人收藏
参阅:

  • 《清康雍乾名瓷》,台北故宫博物院,1991年,页153,图127
  • 《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窯瓷器》,南京博物院、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页276

估价:RMB 750,000 - 1,500,000


本品直口,弧腹下敛,自然形成卧足。内壁及底施白釉,釉质莹润如玉。外壁於白彩上以轧道工艺装饰汹涌的海水波涛纹,其上绘矾红彩云龙戏珠图案,二龙神采奕奕地奔走於火焰间,绘工细腻而娴熟,毫无犹豫随意之笔,於细节处彰显御窯风范。碗底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Lot 510|清雍正 仿宣窑青花缠枝花卉纹执壶

专场:掌中玲珑 - 宫廷御用茶酒具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
」六字双行楷书款
尺寸:长13.9 cm,高9.1 cm
来源:香港苏富比,2011年4月8日,Lot 3124(成交价:HK$1,100,000)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 - 青花釉里红(上)》,香港,2000年,页123,图版117号
估价:RMB 750,000 - 1,500,000


本品腹部一侧设长弯流,美观实用,设计巧妙,另一侧置曲形柄,器型线条流畅,雍容秀美。此式执壶器呈梨形,一般认为源自中东金属器,后经明初永乐御窯化裁为此充满异域风情的青花缠枝莲持壶(见於《故宫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上册第46、47页,图19,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实际或发展自南宋(1127-1279年)原型,后者壶身呈椭圆,壶流较短而无壶颈。自雍正朝始,此类器物一改永乐扁条形柄为圆柄的曲柄,且将高细型改作矮圆敦厚式,体现出清官窯仿明官窯瓷中时代风格的变化所在,寄创新於摹古中。本品为雍正时期作品,从永乐到雍正,古为今用,翻陈出新,颇符时人审美,正是「参古今之式,动以新意备储巧妙」。

在纹样方面,本品通体以青花绘就,层次丰富,布局得宜,毫无繁缛之感。壶身饰缠枝莲与卷草纹,颈部饰一圈「寿」字纹,与缠枝莲纹合为寿莲纹饰,有为皇帝祝寿之意。此式组合在雍、乾时期御窯烧制的青花如意尊、牛头尊、六方贯耳壶等宫廷陈设重器中亦能见到(参见《福寿康宁 - 吉祥图案瓷器特展图录》,页94,图20;《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瓷器卷·清代》,页114、115,图76;页117,图78)。

其青花画法着力师法永宣笔意,工丽细致,花纹浓艳出重笔点染,以模仿明初「苏尼勃青」料铁褐斑沉淀的效果,效果极佳,凝重妍丽,苍雅雄劲,一如水墨,所绘诸花笔触细腻,气韵流畅。


Lot 978|明宣德 御制青花折枝瑞果纹骰子碗

专场:大明 国风 - 明代宫廷御用器物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单行楷书款
尺寸:口径29.7 cm
来源:Richard Marchant旧藏,1960年代购於美国
参阅:

  •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上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2000年,页152,图144,清宫旧藏
  • 台北故宫藏宣德青花花果碗(文物编号:故瓷015835)
  • 《玫茵堂中国陶瓷》,第四卷,康蕊君著,1994-2010 年,编号1655
  • 《世界陶瓷全集14·明》,(日本)小学馆,1976年,页35,图25
  • 《天民楼藏瓷》,香港艺术馆,1987年,图版25
  • 北京保利,2014年6月5日,Lot 8007(成交价:RMB 12,650,000)
  • 北京保利,2015年6月7日,Lot 8135(成交价:RMB 16,675,000)
  • 香港苏富比,2019年4月3日,Lot 0005(成交价:HK$14,575,000)

估价待询


明宣宗朱瞻基为史上寥寥可数擅长文艺和献身於仁政的儒家君主,执政十年,「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史称「仁宣之治」。每於万机之暇,宣宗皇帝寄情於各式文玩,以致彼时雕漆、范金、织绣、制墨、埏埴等诸类宫廷工艺品成就斐然,皆称后世同类之典范。究其原因,最根本还是与宣宗皇帝本身的文艺修养密切相关,明人姜绍书《无声诗史》如此评曰「帝天藻飞翔,雅尚词翰,尤精於绘事,凡山水、人物、花竹翎毛,无不臻妙。」宣宗皇帝精通绘画,重视赵宋文艺,创设宣德画院,吸收许多著名画家入宫,汇精英於一堂,并与之交流学习,品画论道之声不绝於耳,文风极一时之盛。於此浓厚的人文氛围之中,以宣宗之文艺修养必然对其御瓷一项亲自过问与指导,必须符合其审美要求方可制样,故而造就宣德官窯品格超群。宣窯承袭前朝技艺而来,重视创新,不乏超越前朝之作,故宣窯不少器皿仅为宣德一朝所独有,本品即是其中显赫而珍罕的一例。

此碗内壁素面无纹,器外纹样以青花为饰,圈足侧墙以梅花装饰,疏朗别致。胎体厚重,釉质细腻,内施白釉,外壁通体青花装饰,口沿绘青花弦纹两道,腹部绘六组折枝花果纹,石榴、寿桃、荔枝、柿子、枇杷、葡萄等,寓「多子多寿」之美意。近足处绘莲瓣纹一周,圈足处绘花朵纹。外口沿下青花横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为此式大碗统一写款制式。其构图疏朗自然,虚实相济,无缠枝纹饰常见繁密局促之虞,笔触细腻,虽见工致却不落於媚弱,在浓淡相抹中独显宣青之豪迈气概,深得水墨神髓。胎釉温润,宝光内蕴,历数百年而风采依旧,与秾美苍妍之青花相得益彰,是为佳瓷之品格。

本品为宣窯青花御瓷之典,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为宣德一朝新出样式,造型敦实端庄,胎体厚重坚致,为宣德碗类最奇特者,其外壁装饰构图常见於缠枝四季花卉、岁寒三友图、缠枝莲花、缠枝灵芝、双龙赶珠、缠枝牡丹、缠枝莲托八宝等纹样,存世数量罕少,约在三十件之内,散见於世界各大收藏机构。唯本品之绘瑞果者,於众纹饰中较为罕有。此器形仅於永乐宣德年间短暂烧制,如许多其它明初器形一样,并未有於明清复烧,更显其珍。

北京故宫中藏有一例清宫旧藏,详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上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2000年,页152,图144。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器,与本品设计相近;玫茵堂也有入藏,参见康蕊君,《玫茵堂中国陶瓷》,伦敦,1994-2010年,卷4,编号1655;另见世界陶瓷全集出版一只同类器物,见《世界陶瓷全集14·明》,(日本)小学馆,1976年,页35,图25。私人收藏中,则可参见《天民楼藏瓷》,1987年,图版25 ;拍卖中亦有类似骰子碗释出,每次显世均是惊艳四方的重器。见北京保利,2014年6月5日,Lot 8007。(成交价:RMB 12,650,000);次年北京保利,2015年6月7日,Lot 8135。(成交价:RMB 16,675,000);天民楼专场,香港苏富比,2019年4月3日,Lot 0005。(成交价:HK$14,575,000),珍稀名贵程度,不言而喻。


上海仲轩2025春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

拍卖日期:2025/4/29
专场:

  • 江南毓秀 - 江浙沪地域户出|9:30am
  • 味道清心 - 铭玄阁主人藏珍|12:00pm
  • 天工翠魄 - 江苏省工艺美术馆藏玉器翡翠|3pm
  • 韫古 - 重要中国古代陶瓷犹珍|5pm
  • 慎德明道 - 道光御窯集粹|7pm
  • 怀瑾 - 私家藏瓷|时间顺延
  • 小有文章 - 宫廷御用文房雅玩|时间顺延
  • 掌中玲珑 - 宫廷御用茶酒具|时间顺延

拍卖日期:2025/4/30
专场:

  • 宗匠陶钧 - 重要中国古代陶瓷|9:30am
  • 岁华纪珍 - 重要民国瓷器艺术大观|4:30pm
  • 胤禛十二美 - 雍正的审美世界|7pm
  • 大道至简 - 宫廷单色釉器物集珍|时间顺延
  • 盛世华章 - 宫廷艺术及重要器物|时间顺延
  • 盛世龙腾 - 宫廷御用龙纹器物|时间顺延
  • 千峰翠色 - 铜庆台藏重要龙泉瓷|时间顺延
  • 大明ᅠ国风 - 明代宫廷御用器物|时间顺延
  • 明宣德ᅠ御制青花应龙纹罐|时间顺延

预展日期:2025/4/26-28|9:30am-9:30pm
拍卖及预展地点:上海中心大厦二层大宴会厅(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银城中路5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