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渠宝笈》是乾隆、嘉庆年间的大型目录,记载清代内府收藏的历代书画,堪称中国书画史上的「圣经」。因此,著录其中的巨作在拍场上常取得佳绩。
今次苏富比香港五十周年拍卖,就有一幅《千竿竹雨图》,不但画作本身收录于《石渠宝笈》,作者董邦达更曾参与《石渠宝笈》编纂。此作估价HK$1,000万 - 1,800万(NT$3,900万 – 7,000万 ),将于4月6日举槌。
「竹雨千竿下,词臣一寸心」,随着手卷缓缓展开,画作跨越百年向观者尽展秀美。我们专访了左昕阳先生,让这位苏富比亚洲区中国古代书画部主管,带我们走进董邦达笔下的竹山水世界。
左昕阳 Steven Zuo|苏富比 中国古代书画部主管
Lot 2591|董邦达《千竿竹雨图》水墨笺本 手卷
尺幅:19.5 x 294 cm
款识:臣董邦达恭画
钤印:臣达
鉴藏印:乾隆御览之宝、重华宫鉴藏宝、石渠宝笈、乐善堂图书记、乐庵鉴赏、嘉庆御览之宝
估价:HK$10,000,000 – 18,000,000
拍卖行:香港苏富比
专场:中国古代书画
拍卖日期:2023/4/6
董邦达,生于康熙年间,雍正十一年进士,乾隆二年入翰林院,参与编纂《石渠宝笈》,后来官至礼部尚书,可谓仕途通达,步步高升。
有称董邦达官至一品,与他擅长画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点要从他的身份说起。
清代绘画可分为两个系统,一为董邦达依仗的文人画,它从宋元一路流传下来,重视师古人胜于师造化,也被认为是正统画派。元四家、董其昌、清初四王等名家都在其中。另一个系统则注重突破传统束缚,表达个性,师法自然,作画偏好的主题也是自然山水。比起后者,正统画派遵古有序,源远流长,向来受皇室扶植。
此外,董邦达自身也取得不小成就。他的笔墨细腻秀美,近学四王,远追元四家,尤其是对黄公望、王蒙笔法的融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即使在人才济济的宫廷画院里,他也有超然地位。乾隆本就深嗜书画,赏识这个能画得一手好山水的大臣便不难理解。
话题来到本次上拍的《千竿竹雨图》,有几个引人注目之处值得一提。
首先,图中竹子形态来源于现实生活。董邦达通过对竹长久耐心的观察,记下竹子不同形态,并不断揣摩,将竹融入画中,可谓「胸有成竹」。他用文人画笔墨来表现竹子,平衡写意和写实,方塑造出如此细致秀美的茂林修竹。
画作局部
其次,此画构图巧妙。整幅画疏密有致、错落有间,如此长的篇幅却能保持画面连贯 - 一段空、一段繁密,一张一弛间,营造出一片清幽天地,可见画者精于铺排,格调高雅,显示文人高士的审美趣味。
线条表现方面,尤见文人画传统。在绘山石、水纹时,董邦达学习四王、元四家的画法,用干墨一点点擦出,规整而不显生硬,既符合宫廷画的庄重高雅,又充满文人绘画精神的诗情画意。
综观此画,绘成至今已约三百年,但从裱材、纸面、墨色等各方面,都未见明显瑕疵,品相良好。
顺带一提,本画采用手卷装裱,能一边展开一边欣赏,便于放在案头把玩,满足藏家的闲情逸致。此卷亦曾是皇帝案前的小巧把玩之物。
墨竹题材自古有之,但以竹入山水却不多见。从广义上讲,这确是一幅山水,但从狭义上讲,它其实就是一幅墨竹。
画作局部
从古至今的山水画,大致上有个定式。一如北宋画家的大山大水,格局宏大,气势磅礴;或如元四家画的江南景色,风雅秀丽,著名的《富春山居图》正是一例;又如南宋四家的局部山水,只截取山之一角、水之一涯入画,此作就可以理解为这种类型。
然而实际上,即便是局部山水,山石、水流仍是画中经营的重点,竹子往往仅作为点缀。如同此画将墨竹作为主题者少之又少。
从现实来看,长满竹子的山同样不多,只分布于浙江、安徽南部一带。远观是毛绒绒的一片,十分壮观,但也因外形难以分辨,不好入画,故高大的「竹山」在传统山水画中几乎不曾存在。
竹入山水,或以单支或少量竹呈现,或如此作一般,将竹林置于局部山水。另外,吴门画派将竹和园林、太湖石搭配结合,也是一种特别的竹山水章法。
至于鉴藏印,则透露了此画的流传。「乐善堂图书记」是乾隆做皇子期间使用的印章,证明此画在乾隆登基前已完成。此外,还有「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等印。
画作款识、钤印和鉴藏印
最后,话题还是回到人身上。书画界有「三董」的说法,指董源、董其昌和董邦达,恰好今次董其昌《古木清流图》也会上拍,借此机会说明这种说法的由来。
董其昌的《画旨》,将彼时书画分成了南北两宗。北宗以李思训的青绿山水职业画为代表,南宗则是以水墨为主的文人画。南宗自王维开始,由董源、巨然、元四家等传承。这种董其昌崇拜的文人画体系,也由他继续发展,直至后来的清初四王、董邦达等画家。
南北宗论影响深远,左右了后来几百年的中国绘画发展,推动了文人画正统的确立。
所谓「三董」,只是三人恰好都姓董而诞生的说法。它实际代表的是一条线,一个文人画系统的发展脉络,和南宗在历史流传下的一个缩影。
今次上拍的董其昌《古木清流图》,估价HK$5,000,000 - 8,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