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季香港苏富比春拍阵容,绝对可以用星光熠熠来形容。除了「郎世宁御制《青羊图》」、「佛宝圣物」、「坂本五郎珍藏」这三场特备拍卖以外,常规专场「中国艺术珍品」同样是琳琅满目,叫人爱不释手。
其中最为瞩目的,当数康熙珐琅彩碗,胭脂紫作地,饰以开光花卉纹,乃美国卡内基美术馆宝蓄逾半世纪的珍品。此外还有数组重要私人收藏宋元明清瓷器及宫廷至宝;北周以来之精绝佛造像及法器;乃至蓝田山房及奉文堂旧藏商周战汉玉器等,目不暇接,比肩公家馆藏。
这四场重磅拍卖,将于5月1日至6日在香港苏富比旗舰艺廊预展,接着于5月7日正式举槌。
Lot 3638|清康熙 珐琅彩胭脂紫地开光花卉纹碗 《康熙御制》蓝料款
碗径:12.5 cm
来源:
- 乔治.哈撒韦.泰贝(1859-1940年)收藏,1935年之前,此后家族传承
- 捐赠予卡内基美术馆,匹兹堡,1958年
注:卡内基美术馆珍藏中国艺术品,所得收益将惠于其购藏基金
估价:HK$40,000,000 - 60,000,000
此碗胎骨细密,形态饱满,乃景德镇御窑上品,胎体烧成后跋涉送京,宫中再上珐琅,外壁涩胎厚施彩,胭脂紫金色为地,瑰丽眩目。四面花式开光,明黄背景,烘托华葩绽香浓。丁香翠青绘石榴、娇粉金蕊画牡丹、红瓣橘蕾缀山茶、嫩粉淡绿颂葵花。四时花卉风姿绰约,浓淡相竞。间饰俯仰莲花两两相对,湛蓝瓣叶、明黄花蕊、魏红点缀,配以绿叶曲卷妙连枝,贯串全景之余,色彩对比鲜明夺目,异风洋溢。碗内巧留白,外底蓝料书「康熙御制」四字双框款,彰显清初内廷绝艺巧技。
康熙一朝,曾停烧逾半世纪的江西景德镇御窑厂,业已依旨复烧,并交由原任职内廷的八旗子弟刘源(约1641-1691年)督陶,设计并烧制当朝官窑瓷器,如此安排,皇帝虽能命御窑制作各类瓷作,无奈距离遥远,仅能被动地观察瓷器烧造成果,无法主动与匠人交流,参与制作过程。
康熙帝显然并不满足于此,而冀望能亲自带动技术革新,不仅是瓷艺,并加速发展各种制作实用或珍贵器物的技艺。因此,作坊需迁至京城。康熙皇帝欲于紫禁城内设立各类作坊,制作兵器、科学仪器、日常用品、以及不同材质的各类工艺品。此举不仅前所未闻,且窒碍难行。如何在警备森严的紫禁城内,容纳作坊需数以百计的工匠,还需应付川流不息的来往人、货,更别说作坊衍生之噪音、烟尘、异味、热气,与祝融风险,如此种种,岂能邻近帝王起居宫殿。然而,康熙无畏诸多不便与所需心力, 1693年成立了造办处作坊。
康熙皇帝对于科学兴趣浓厚,招募全国最精良的人才与匠役,并诏命具有科学、艺术或工艺技能的欧洲传教士一同参与。虽然在宫殿内无法烧柴窑,但法国利摩日传来的珐琅器物,显然促成造办处珐琅作之设立,在金属器、料胎,或在景德镇御窑烧成的瓷胎上添绘珐琅。
一如本品,康熙朝珐琅作的成就,不仅是技术上的创新,风格上亦推陈出新。最初始使用欧洲生产的珐琅原料,以「珐琅彩」一名形容在紫禁城内烧制之器,意味源自西洋之彩料。不久,便得以逐渐开发本土彩料使用。第一批烧成的珐琅彩瓷,鲜艳华美,无与伦比,因西洋彩料的特色,使得色调丰富多样,发色浓丽耀眼。每色皆需各别调制,精准绘于独立区块或细节上,因而即便是同批同窑制作,仍然件件相异。
本件珐琅彩碗最为人称道的,要属其胭脂紫地,色彩艳丽,质感柔和。紫彩,于西洋已存在数百年,在中国却是初见。胶态金,即奈米颗粒黄金悬浮液体,调入珐琅彩方可烧出胭脂紫。早至汉朝(西元前206年 – 西元220年),黄金已广得珍视,其中「紫金」最是珍逸,常得道家、炼金士与科学家的钻研与炼制,极为珍稀,未普及至一般工艺匠师。紫彩虽未及中原,在西方早已应用数世纪,最早可溯至罗马时期玻璃器,十七世纪以降,更常见于西方彩绘玻璃,此彩以德国物理学家为名,称为「卡希乌斯紫」。此配方仅记载于德国炼金士及玻璃工匠 Johannes Kunckel von Löwenstern(约1630-1703年)逝世后出版的《Collegium Physico-Chymicum Experimentale》或《Laboratorium Chymicum》。 1716年出版后,经传教士带至北京,应用于本品之上。
欲烧出本碗如此均匀的紫调,绝非易事,比较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多件类例,此时期试验烧制的紫彩,往往滞结不匀且带斑点,虽非成功仍珍藏至今,足见稀贵,见王竹平,〈金红彩料在康雍时期珐琅彩的使用情形〉,余珮瑾编,《金成旭映:清雍正珐琅彩瓷》,台北,2013年,页298-313。试烧时,先在前朝白釉器皿上施釉,然而效果不佳,遂命景德镇送上素烧瓷胎,珐琅彩覆烧效果方才稳定。
细观之,此碗或为清宫第一批成功试烧出「卡希乌斯紫」的珐琅彩瓷,因其紫彩厚处,隐约金光灿灿,或为未完全熔融的金颗粒,或是烤烧过程产生的析金。根据台北故宫博物院专文研究,此类微米级金颗粒,需五十倍至二百倍显微镜头,方能清晰观察。纹饰开光内浓厚明亮的黄彩地,与开光之间两两相对的宝莲牡丹,花瓣饱和湛艳的蓝彩,仅见于康熙朝年代最早、最精美的珐琅彩瓷,与当时景德镇烧制的黄、蓝彩截然不同,也与此后烧制的珐琅彩迥异。
不仅施彩技术创新,本品的纹饰也不囿于传统,展现了极为巧妙的风格融合。外壁均分为四开光,乃康熙珐琅彩常见构图,或因西洋画师尚未熟悉绘图于立体物件所致。此类珐琅彩碗上,四面绘的并非传统中式花卉纹,而是更加形式化,看似彼此相似,却又非现实自然界中存在的花卉品种(余珮瑾,前述出处,页305,插图3、4)。此碗纹饰最与众不同的要属黄色开光与其之间的蓝花,或为孤例。更以不同视角描绘下上相对的花蕊,花底、侧姿、花心皆一览无遗,精湛酣畅,令人赞叹。
相类艺术风格,可见于亨利奈特旧藏一件康熙粉红地珐琅彩碗,售于香港苏富比2018年4月3日,编号1,粉红地上,四面粉蓝地开光,内绘传统中式花卉,开光之间以前所未见的新颖花卉纹相缀。新旧风格交融共演,与本品类同,或为宫廷匠师初见西洋审美,顺势而生之艺术风格。
此碗烧成,显然让康熙皇帝龙心大悦,特著「御制」款,而非一般的「年制」款,显示为皇帝亲自督造至品。 「御制」款,可谓有清一代最罕见的瓷器款识。及至雍正朝已不再使用,即使最高级的珐琅彩瓷亦不落「御制」珐琅款矣。
卡内基学院美术部(现卡内基美术馆)西北侧外景,摄于1906年后;图片来源:卡内基美术馆档案部,匹兹堡
雕塑厅景观,1991年;图片来源:卡内基美术馆档案部,匹兹堡
清康熙 珐琅彩红地花卉纹碗《康熙御制》蓝料款|台北故宫博物院
以下数位重要私人收藏陶瓷
Lot 3628|清雍正 青花折枝花果纹橄榄瓶《大清雍正年制》款
高度:41.2 cm
来源:
- 香港苏富比1985年11月20日,编号69
- 香港佳士得1990年10月8日,编号338
- 黎氏古玩,香港
估价:HK$15,000,000 - 25,000,000
运用模印装饰之雍正官窑,为数甚稀,本瓶以青花融合凸印造形,突显纹饰立体感,耀眼夺目,端丽华贵。以模印装饰足墙一技,可见于康熙朝豇豆红釉瓷,耿宝昌曾记录橄榄瓶线描图,乃雍正朝新式,见《明清瓷器鉴定》,香港,1993年,页234,图400。
现知存世唯一类例,应与本瓶成对,出自Evelyn Annenberg Hall旧藏,2006年3月29日售于纽约佳士得,编号158,后于2013年10月8日售于香港苏富比,编号3036,成交价逾四千六百万港币。
另有两件同类雍正青花瓶,尺寸较小(高30cm),一为清宫旧藏,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里红(下)》,香港,2000年,图版78;另著录于《故宫珍藏康雍乾瓷器图录》,香港,1989年,图版4;及《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御窑瓷器》,卷1,北京,2005年,图版28。
Lot 3652|清乾隆 粉彩福寿连连䕫龙图双耳方瓶一对《大清乾隆年制》款
高度:28.8 cm
来源:
- 香港佳士得1990年10月8日,编号526
- 黎氏古玩,香港
估价:HK$10,000,000 - 15,000,000
粉彩福寿连连䕫龙纹对瓶,满缀缠枝花卉,以夔龙点题,间衬以回纹、如意云头纹、莲瓣纹,富丽缤纷,展现乾隆品味之精髓。
乾隆皇帝于1735年即位,热衷艺术,钟爱洛可可等西方艺术风格,亦用于妆点宫殿陈设。融合传统中式纹样如莲纹、螭耳,与源自西洋的卷叶纹,粉彩色调鲜艳明丽,此对方瓶,华贵隆重,呈现乾隆帝与朝廷对于大清国力之展望。
艺术喜好之外,乾隆皇帝敬崇佛教,重诗书,且反映在本对粉彩方瓶。瓶颈缀蝙蝠,通「福」,描金「寿」字、莲华、灵芝,皆满载贺意,丰富的传统艺术元素,揭示了帝王热切的文化爱好。以两两相对之夔龙搭配缠枝花卉纹者,极为罕见,现知著录无见他例。现存少数乾隆朝相类作例,可见缠枝花卉纹搭配此类吉庆纹饰,但无粉红夔龙,如一件象耳尊,2010年4月8日售于香港苏富比,编号1942;另一对螭耳尊,亦售于香港苏富比2005年10月23日,编号438。
Lot 3622|清雍正 青花矾红彩洪福齐天小碗一对《大清雍正年制》款|香港显赫私人收藏
碗径:9.9 cm
出版:
- 朱汤生,《中国瓷器:庄绍绥收藏》,香港,2009年,图版50
估价:HK$1,500,000 - 4,500,000
此对小碗外壁以青花作云纹、矾红作蝠纹,云蝠相合,寓意洪福齐天。
比雍正碗一对,颇为相似,仇焱之旧藏,售于香港苏富比1980年11月25日,编号126;及一对,售于伦敦苏富比1967年2月21日,编号106。另比两对鬪彩例,均售于香港苏富比,分别为1988年11月15日,编号1,及1979年5月22日,编号206。
Lot 3648|清乾隆 粉彩御题诗鸡缸杯 《大清乾隆仿古》款|香港显赫私人收藏
「乾隆丙申御题」字 「乾」、「隆」印
诗题:李唐越器人间无,赵宋官窑辰星看。殷周鼎彝世颇多,坚脆之质于焉辨。坚朴脆巧久蹔分,立德践行义可玩。朱明去此弗甚遥,宣成雅具时犹见。寒芒秀采总称珍,就中鸡缸最为冠。牡丹丽日春风和,牝鸡逐队雄鸡绚。金尾铁距首昂藏,怒势如听贾昌唤。良工物态肖无遗,趋华风气随时变。我独警心在齐诗,不敢耽安兴以晏。
来源:
- 香港拍卖行及地产代理,1998年10月25日,编号534
出版:
- 朱汤生,《中国瓷器:庄绍绥收藏》,香港,2009年,图版105
估价:HK$1,000,000 - 3,000,000
鸡缸杯首见于明代成化朝,纹饰绘雄鸡、牝鸡及雏鸡,盛行不衰,尤其风行于雍乾时期,本品器形与纹饰设计异于成窑版本,「乾隆仿古」、御题诗,反映乾隆皇帝对于成化鸡缸杯之倾慕与喜爱。
全球各大博物馆之相类藏品,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对,展出于《清康雍乾名瓷特展》,台北,1986年,编号144;另一例出版于《胡惠春先生王华云女士捐赠瓷器精品选》,上海博物馆,1989年,编号4;还有一例录于《Joined Colours》,赛克勒美术馆,华盛顿特区,1993年,编号64;大维德基金会藏二杯,现贮于伦敦大英博物馆,载于《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Qing Enamelled Wares》,伦敦,1991年,图版 A823、A827。
乾隆皇帝御题诗,作于1776年,描述纹饰中人物为贾昌(713年生),十三岁即开始为唐玄宗(713-56年在位)驯养斗鸡,此处翘足而待,极是生动。
Lot 3659|明隆庆 青花加红绿彩龙纹小酒杯 《大明隆庆年造》款|重要北美私人收藏
直径:6.4 cm
来源:
- 日本冈山私人旧藏
- 日本东京私人旧藏,自2000年代初由以上获得
估价:HK$500,000 - 2,000,000
隆庆御制瓷,因隆庆帝在位仅六年,御瓷烧造甚为有限,故世间遗存极少,尤为珍贵难得,而于断代鉴赏上亦极具价值。其风格承袭嘉靖之遗韵,然又更进一步,五彩绘饰精妙华丽,釉下青花则呈深邃浓艳之钴蓝色调,殊为典雅秀丽,展现当时御窑制瓷工艺之顶峰。
本品龙纹绘制精细,且第五爪刻意磨去,乃严守御用之规制,彰显其宫廷出身与历史价值,亦为隆庆御瓷之鲜明特征。史载隆庆年间景德镇御窑厂屡遭天灾侵袭,如洪水、地震,尤以隆庆五年(1571年)大火尤为惨烈,严重影响宫廷瓷器烧制,致使此类技艺精湛且烧制难度高之御瓷更为稀有珍罕。
明代御瓷中亦有见将龙纹第五爪抹除之例,见日本东京梅泽纪念馆所藏一件隆庆青花五彩龙纹杯,第五爪有意磨去,著录于《梅泽纪念馆所蔵:中国.元明の陶磁》,MOA美术馆,1992年,图录编号42。另伦敦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藏一例隆庆御制红彩龙纹杯,载于Rebecca Feng着,《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Ming and Ming Style Polychrome Wares in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伦敦,2006年,页37,编号765。拍卖售出隆庆五彩御瓷之例,见香港苏富比曾售出一件五彩龙纹盘,2014年4月8日,拍品编号3015,以及另一青花矾红龙纹碗,2013年4月8日,拍品编号3003。
Lot 3680|明永乐 龙泉青釉梅瓶|香港徐氏艺术馆珍藏
高度:38.2 cm
来源:
- 徐氏艺术馆收藏,香港
估价:HK$1,000,000 - 3,000,000
梅瓶素朴无纹,器形丰腴俏美,釉色明润,诚明初龙泉佳例。时匠技艺精湛,如此上宽下敛、素面无纹之器,尤为难烧,但见瑕疵,即致佳料余废,需比例匀称,窑火老练,方得上品。
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一相类龙泉带盖梅瓶,瓶略较此高,刊于《天下龙泉:龙泉青瓷与全球化》,卷2:国家公器,北京,2019年,编号94,图录笔者指,该瓶「形体秀美,从造型特征看,应是明永乐时期龙泉窑依宫廷出样而烧造的宫廷用瓷」(页156)。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四件相类梅瓶,则收录于《碧绿:明代龙泉窑青瓷》,台北,2009年,编号64-67,仅第一例带盖。
本品器形,较明初龙泉典型梅瓶,略显丰张,或源出景德镇官窑青花相类品。可参考高安元代窑址出土六梅瓶例,纹饰各有不同,录于《高安元代窖藏瓷器》,上海,2005年,页52-63。同类梅瓶,亦见纹饰与景德镇窑相近者,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梅竹纹例,录于《天下龙泉》,前述出处,编号95。由此即见,当时之龙泉或承官样,以制供御之器。据官档载,龙泉窑曾烧官器,至少到了成化一朝方竭。
Lot 3687|南宋 龙泉窑青釉凤耳纸槌瓶
高度:25 cm
来源:
- 山口谦四郎(1886-1957年)收藏,神户
- 秦峰男收藏
估价:HK$3,000,000 - 6,000,000
翠青莹亮,此件纸槌瓶属龙泉青瓷罕得佳作。以形似纸槌而得名(日本称「砧」),青瓷纸槌瓶可谓早期中国艺术最具代表性之一类,且广得鉴藏家喜爱。
有学者考据称,此瓶形源自伊朗等西亚伊斯兰国家。可比较一件内蒙辽陈国公主墓出土伊斯兰琉璃瓶,或产自伊朗东北部内沙布尔,年代以1018年下限,图见《大观.北宋汝窑特展》,故宫博物院,台北,2007年,编号25,图2。1997年印尼印坦古代沉船出土玻璃瓶残片,形与本瓶相同,该船应为北宋商船。宋人洪迈《夷坚志》也有相关记载,指徽宗收藏一套番国制琉璃瓶。更多详细讨论,请参见《千禧年宋代文物大展》,故宫博物院,台北,2000年,页121,图2。
佛教造像
Lot 3601|明宣德 鎏金铜四臂大黑天像 《大明宣德年施》款|菩提曼拿罗基金会典藏
全高:74 cm
来源:
- 爱德华多・林格罗(1907-1979年)收藏,布鲁塞尔,至1979年3月
- 欧洲私人收藏
- 赠予菩提曼拿罗基金会,荷兰,2011年
估价:HK$10,000,000 - 15,000,000
此鎏金铜立像为记录所见四臂大黑天造像中最大一尊,为明初御制,意义非凡。
可寻永乐四臂大黑天造像若干,尺寸较小,其一奉于大昭寺,拉萨,录乌尔里希・冯・施罗德,《Buddhist Sculptures in Tibet》,卷二,香港,2001年,图版347A。永乐时期,此类较小四臂大黑天像乃献予藏地领袖或佛寺,而此尊大像应供汉地所龛,或奉于京城天子脚下。明宣德时期,宫廷与藏地之间僧团往来愈加频繁,然遍寻刊着,未见互通献礼中含佛造像。相比乌尔里希图录所载藏地永乐年款造像之多,宣德年款造像则仅见三尊。宣德帝亦造密宗宝像,然于汉地供奉。
明初所造四臂大黑天体量相当者仅一尊见载,高57.8cm,售于纽约苏富比1998年3月26日,编号161;其底座已失,或同施宣德年款,若与该像合璧,通高或与此尊在伯仲间。
Lot 3609|北周至隋 石灰石雕佛首像|莫劝斋珍藏
高度:40 cm
来源:
- 哈特曼伉俪收藏,纽约,1974年或更早
- 明尼苏达艺术博物馆(现明尼苏达美国艺术博物馆)收藏,购于1974年1月
- 礼瀛东方艺术,台北,1996年
展览:
- 《佛雕之美:北朝佛教石雕艺术》,历史博物馆,台北,1997年,编号054
出版:
- 《艺术家》,台北,1997年9月,页239
- 草千里,《中国古代佛像》,杭州,2004年,页76
估价:HK$2,800,000 - 6,000,000
此尊佛首为硕大圆雕,可知原像身量魁伟。佛面开脸饱满,杏目微启,弯眉长舒,眉间毫相,双颊丰润,闭唇含笑,法相端丽绝尘。头顶螺发细密,肉髻低平,与宽硕耳垂相得益彰,尤显佛陀福慧具足。
综观此像,神韵敦厚浑朴,既改北魏「秀骨清像」之遗风,又开隋唐丰美气质之先河,为北周至隋造像典范。
佛教法器
Lot 3602|唐 琉璃宝钵
直径:31 cm
来源:
- 达古斋主人宗杰霍明志(1880?-1949?年)收藏,北京,1930年或更早
- 巴黎德鲁奥大楼,1932年2月15日,编号153
- 安德烈.波特尔(1963年卒)收藏
- 伦敦佳士得1985年4月16日,编号284
- 香港苏富比2019年10月8日,编号3628
出版:
- 宗杰霍明志,《达古斋古证录》,北京,1930年,页409下
估价:HK$5,000,000 - 10,000,000
琉璃,自青铜时代中国巧匠已擅其制,但年月并没有让琉璃普及,满清以前,琉璃之器仿佛凤毛麟角,极为珍稀。如此宝钵,独一无二,当属传世佳例。
薛爱华虽有写道,曾有邦国使节来访长安,屡以琉璃赠大唐,但李唐一朝,琉璃似乎甚罕,且以供佛为主,鲜有用诸日常生活,宫廷亦如是。玄宗宠妾杨贵妃尝「持玻璃七宝杯,酌西凉州蒲萄酒」,杯上所缀七宝,也是佛教纹饰(薛爱华,《The Golden Peaches of Samarkand》,柏克莱/洛杉矶,1963年,页143、234-6)。
李唐崇佛,上及天子,下至庶民,无远弗届,纵然屡有寺院暴增、僧尼敛财等事,仍然盛况空前,风行不减。有以道教为专之唐朝帝君,多次抑佛,但仍受密教的玄奥秘法所吸引,玄宗正为一例,李唐贵族亦然。即使会昌五年(845年)武宗灭佛,对佛学的影响也甚短暂。在舍利墓、佛塔地宫、洞窟佛殿等处也有发现琉璃器。而绘画有琉璃器者,除了在甘肃敦煌等地的洞窟佛殿壁画,还有敦煌及其他地区发现的佛教画幡。谷一尚在敦煌从隋至元五十洞窟的壁画上,发现至少八十件琉璃器,器形包括杯、高足杯、盘、碗、钵、瓶(谷一尚,〈Roman and Post-Roman Glass Vessels Depicted in Asian Wall Paintings〉,《Orient》,卷22,1986年,页128-142)。
唐初 半蹲持钵香积菩萨 莫高第334窟西壁龛内北侧维摩诘经变|图片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佛教绘画上之琉璃器,形状多较简约,或属大唐国产。莫高第334窟内初唐菩萨,半蹲,双手捧钵,其形浑圆,看似琉璃(见《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北京,1987年,卷3,图版79)。第57窟初唐南壁壁画上,一佛弟子持淡蓝琉璃宝钵(前述出处,卷3,图版12)。第112窟内中唐壁画则绘菩萨手托琉璃杯,杯内盛放莲花一枝(前述出处,卷4,图版57)。一幅八世纪晚期至九世纪上半叶之菩萨画幡上,也绘有琉璃盘(Jacques Giès 编,《Les arts de l’Asie centrale. La collection Paul Pelliot du musée national des arts asiatiques – Guimet》,巴黎,1995年,卷2,编号27)。
传世唐代琉璃器极罕,各有不同,往往大相径庭。此器素雅大方,出版文献却无一近例可考。唐代罕例之中,重器要数奈良正仓院藏一尺寸硕大之高足盘(29cm),公元752年记载该器曾用于奈良东大寺的仪典。圣武天皇(724-749年间在位)笃信佛教,建造东大寺大佛,且蓄珍纳宝,私藏悉贮正仓院。梁庄爱伦指,学界对其来源众说纷纭,但由于与同代中国陶瓷器形接近,极有可能从中国传入。正仓院高足盘泛黄,且盘心微凸,应乃吹制时因黏附棒管而形成之疤痕,种种均与此钵相似(沉从文,《玻璃史话》,李之檀编,沈阳,2004年,页166;以及梁庄爱伦,〈A Report on Western Asian Glassware in the Far East〉,《Bulletin of the Asia Institute》,新系列卷5,1991年,页117,图22)。
此钵属宗杰霍明志(霍明志,1880?-1949?年)旧藏。明志生于天津,双亲早殁,受学于当地法人开办之教堂。 1906年,他在北京创立达古斋,经营古董珍玩买卖,以山西所出为大宗,但涉猎范畴甚广,博学旁通。又待客以诚,传授辨别真伪之法,并就此出版中法双语小品,期望树立学者形象。 1932年,他在巴黎德鲁奥大楼出售部分收藏,当中便包括此钵,另一部分藏品则在纽约透过 J.C. Morgenthau & Co 易手,同一时间他更在市内举办赝品展览,借此教育民众(见 Susan Naquin,〈Paul Houo, A Dealer in Antiquities in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Peking〉,《Études chinoises, Revue de l’Association française d’études chinoises》,卷XXXIV,第2期,2015年,页203-244)。
Lot 3614|南宋 剔红应龙花卉纹大长方经盒
尺寸:52.1 x 20.2 x 9.1 cm(整体)
来源:
- 传日本私人旧藏
估价:HK$1,500,000 - 3,000,000
此盒不独工艺精巧绝伦,主题纹饰亦殊为奇特。盒上所刻飞龙,尾作叉分,双翼羽翅丰盈,此即中国古籍中所载「应龙」,乃龙类中最古老且祥瑞者,传可致甘霖,润万物生机。盒面应龙造型活泼灵动,腾跃于朱红漆地之上,流连于奇花异卉之间,生气勃发,姿态妙绝。
宋代所制带翼之应龙纹饰殊为难得,然亦见于宋代其他诸多艺术媒材,且后世亦延续不绝。如河南郑州少林寺初祖庵所藏宋代《山海经》石雕异兽图中,即可见相类应龙纹饰;另见一明永乐朝青花罐上所饰飞龙纹,1989年5月16日曾于香港苏富比拍卖,载于《苏富比香港三十周年》图录,香港,2003年,编号211。
此类经盒,最早约出现于北宋初年,原用以保护并庄严佛家经典,常置于寺庙或宫廷之中。盒身髹以朱红,雕饰祥瑞纹样,色泽流丽华美,实乃当时盛载佛经之最佳良伴,彰示地位、财富与虔诚之象征。可比较浙江瑞安慧光塔宋代遗址出土一批著名经函与舍利函,盒面饰佛教纹样,图载于迦纳爵士所著《Chinese Lacquer》一书,伦敦,1979年,图版24 。
此批早期经函雕饰佛教场景,风格尚质朴简洁,然其后各朝代之工匠,竞相以技艺创意供奉经典,雕制类似经盒。另可参考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所藏永乐朝雕龙纹漆经函一例,及两件经夹封面,著录于《Recasting the Past. The Art of Chinese Bronzes, 1100-1900》,纽约,2025年,图录编号76、77。
宫廷御制
Lot 3643|清初(印钮)/ 乾隆(印文)乾隆帝御宝白玉交龙钮玺|女史收藏
印文:乾隆御笔
尺寸:12.5 x 12.5 x 9.2 cm
古代玉器
来源:
- 巴黎著名古董商 Galerie Langweil,1905年
- 爱米尔.吉美(1836-1918年)收藏,1905年1月购自上述艺商,登录编号1689,此后家族传承
香港苏富比2008年10月8日,编号2003及封面
估价:HK$40,000,000 - 80,000,000
此宝白玉质,交龙钮,印文为「乾隆御笔」四字,阳文。令人瞩目之处有以下几点:一是体量硕大。通高9cm,印面12.5cm见方,是名副其实的大型宝玺,如此巨大的宝玺在所有乾隆帝的名号玺中无出其右者。二是所用白玉质地极为通灵温润,通体洁白致密。如此巨大而质色纯净的良材美玉,在制作宝玺的白玉中实属罕见。
三是印钮形制特别。此宝交龙钮中的双龙身形瘦劲,平滑无鳞,背部龙鳍参差,挺胸,头微昂,平视前方,神态威猛张扬,双龙身体盘绕之状甚明显。雕琢精细,抛光一丝不苟,平滑如镜。其风格与故宫博物院所藏制作于清初的满文「奉天之宝」、「天子之宝」等金质国宝,以及2003年北京拍卖的碧玉「康熙御笔之宝」交龙钮相一致,均属典型的清早期交龙钮风格。
与印台和印钮正常的比例相较,此宝印台略显低矮。很明显,这是乾隆帝命令工匠将前朝的某方宝玺的文字磨去,重新再刻上了「乾隆御笔」四字。这种情况在皇帝宝玺的制作,尤其是继位初期的宝玺制作中虽然不多,但绝非特例,反映出乾隆早期宝玺制作的相关情形。
四是使用场合的特别。像这类刻有「御笔」、「御览」字样的宝玺,都是出于实际钤用的需要而制作的。宝的大小要与所钤盖的作品相互协调,相得益彰。因此,能够钤用如此大宝的作品肯定都是巨集幅巨制。另外,考虑到乾隆初期曾经大量题写并更换内廷苑囿的宫殿匾额,此宝也极有可能是用于钤盖在较大的宫殿匾额之上的。综合以上各点,此方「乾隆御笔」宝玺可以说是乾隆帝继位早期制作的重要宝玺之一,自然备受瞩目。
白玉「乾隆御笔」宝玺,气势磅礴,论尺寸,当为同类满清图章中最硕大之属。其玉质莹润,几近无瑕,乃高宗私用宝玺,唯御作方可钤盖,极其难得。清高宗在位六十载余,经韬纬略,开疆拓土,又力兴文艺之事,成就大清盛世。如此硕大尺寸,宜盖匾额横披。巨幅纸绢,或写殿名斋号,或书铭文箴言,高悬中堂宝座上,彰显皇权圣威,此玺亦然。
观其印钮,双龙相背而踞、尾部交缠,锐目圆瞪,英姿飒爽,肌肉矫健,爪足有力,蓄势待发。如此交龙式钮,应属大清立国初年之工,或乃乾隆高祖父皇太极(1592-1643年)治下所制。玉玺上的双龙英姿,与北京故宫清初满文两枚金印「奉天之宝」与「天子之宝」极其相似,同展时代威风。乾隆皇帝在登基初年,命人在家传玉宝上重刻印文,钤盖御制诗文书画上,既对满洲祖先致敬,同时显示他对汉族文人传统的尊重。
清崇德 应制于首八年 金交龙纽满文「天子之宝」印|北京故宫
此玉玺属法国工业兼作曲家爱米尔.吉美(Emile Guimet,1836-1918年)旧藏。他乐善好施,创立巴黎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从1895年起,直至辞世为止,爱米尔搜藏大量中国、日本、喜马拉雅及东南亚绘画与艺术品,又涉猎埃及与高卢罗马古代文物,其中宫廷玺印收藏尤丰,可谓私人珍蓄之冠。爱米尔典藏中之宝玺御印,不少购自巴黎骨董商 Florine Langweil(1861-1958年),此品正属其一。
Langweil 自二十世纪初专营东方艺术品,在巴黎市中心设店,甚有名声。爱米尔藏品目录清晰,依购入先后登记在册。如1903年3月2日,爱米尔从另一艺商 Bigot 购得一方寿山石「乾隆御笔」争珠游龙钮方玺(登录编号1406),该玺后售于香港苏富此2009年10月8日,编号1652。1905年1月17日,爱米尔又经 Langweil 购得三方印玺(登录编号1382、1685及1687),其中一方后赠予慈禧太后。隔日,爱米尔又自 Langweil 购藏,那正是此「乾隆御笔」白玉方玺(登录编号1689)。
爱米尔.吉美为巴黎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创办人
《乾隆宝薮》 内印文
Lot 3646|清乾隆 御制白玉交龙钮宝玺
印文:自强不息
尺寸:6.5 x 4.8 x 4.8 cm
来源:
- 欧洲私人收藏
- 香港苏富比2017年10月3日,编号3623
估价:HK$5,000,000 - 15,000,000
此玺青白玉质,云龙钮,阴文篆书「自强不息」四字。此玺原是三方一组套印中的一方,另外两方为「向用五福」引首和「八征耄念之宝」玺。此次香港苏富比征集到的「自强不息」玺就是乾隆帝晚年众多与他八十寿辰有关的御用宝玺中的一方。
「八征耄念之宝」只是一方主宝。除主宝之外,乾隆帝还同时选取了「自强不息」的宝文刻制成副宝,与主宝相配。 「自强不息」源自同样是儒家文化重要典籍之一的《周易》一书,其中「乾卦」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乾隆帝为什么要选择「自强不息」作为「八征耄念之宝」的副宝呢?按照他自己解释就是:「向有自强不息宝,以殿御书。庚子年镌古稀天子之宝,副以犹日孜孜。兹以寿跻八旬,镌八征耄念之宝,仍副以自强不息。盖经书中自儆之语虽多,而易象首乾,法天行健,至为切要者,无逾于此语。」「予既镌八征耄念之宝,复副以自强不息,亦犹七旬时刻古稀天子之宝,副以犹日孜孜,皆铭乾惕之志也。」可见选取「自强不息」作为「八征耄念之宝」的副宝,就是要表明他在归政之前不敢稍存懈怠,以天下百姓为念,孜孜求治,勤于政事的意旨。
不难看出,乾隆帝在为自己寿跻八旬深感得意的时候,同样隐隐流露出内心深处那种不自觉的忧患意识。而「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忧患意识的反映,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
透过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的记录,可以使我们了解此方宝玺制作的具体时间。乾隆五十四年「十月初十日,太监鄂鲁里传旨:着启祥宫挑白玉画宝二份,每分宝二方、引首一方。钦此;随挑得新交出山料玉一块,重十斤,上画得墨道宝二份。随画宋龙宝纸样一张,交太监鄂鲁里呈览,奉旨:照样准做。将宋龙宝引首纸样一张,交懋勤殿篆本文,得时交发苏州织造征瑞成做,钦此;于十月二十六日雕得宋龙钮宝木样呈览,奉旨:照样准做,交发苏州织造征瑞成做,钦此;于五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苏州送到玉引首宝二份,呈进交懋勤殿讫。」
档案中的相关资讯与此方「自强不息」玺本身显示出的特点十分吻合。如此方「自强不息」玺的材质为青白玉,玉的颜色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细微变化,与档案中「山料玉」的记录一致。又如此方「自强不息」玺的云龙钮,龙头昂首有力,龙身细劲,满雕细密的龙鳞,与档案中「宋龙钮」的形制正相一致。据此可以推断档案中记录的两套山料玉宋龙钮引首宝组玺中就包括此方「自强不息」所在的那套组玺,并由此得知此方「自强不息」玺制作于乾隆四十四年十月至四十五年三月之间,由北京造办处设计,苏州织造玉工具体制作完成。
二是前述档案记录的两套「向用五福、八征耄念之宝、自强不息」组玺是用一块山料白玉刻制的,印文也用的是同一印稿。因此可知两套组玺的印文应该非常相似,但不可能完全一致。而在北京故宫所藏的《乾隆宝薮》中,这两套组玺的钤本却是一模一样,这一度使笔者感到十分困惑。后查阅法国吉美博物馆所藏的《乾隆宝薮》印谱,发现这两套组玺的钤本都有收录,并且是放在一起的。
可以看出,在该印谱中这两套组玺的印文很相似但有不同,而其中一套组玺中的「自强不息」玺正与此次香港苏富比征集到的「自强不息」玺印文完全一致。由此可知在制作北京故宫《乾隆宝薮》过程中,由于当时相关人员的疏忽,将两套同时制作极为相似的组玺中的一套钤盖了两次,从而使另一套同文组玺漏载。这一疏忽在制作吉美《乾隆宝薮》御用玺印谱时得到纠正,也为香港苏富比此方「自强不息」玺的认定提供了依据。
《乾隆宝薮》内页印文
Lot 3633|清乾隆 御制嵌鎏金铜掐丝珐琅吉庆连连扶手椅|法国私人珍藏
尺寸:65 x 52 x 115 cm
来源:
- Lucie Valore(1878-1965年)与 Maurice Utrillo(1883-1955年)旧藏,原存于法国昂古莱姆「甜蜜法兰西」别墅(villa 'Douce France')
- 约1960年由现任藏家祖父购得该别墅及宅内藏品,并由其后人继承至今
估价:HK$2,500,000 - 5,000,000
此椅巧心别具的镶嵌,令人耳目一新,独特珍稀。
卷云纹、玉磬属传统中国纹饰,融合掐丝珐琅嵌屏上洛可可风格的花卉纹,中西交融的艺术风格反映出乾隆皇帝的喜好,尤可见于其领导下的耶稣会传教士与中国艺匠相互激荡共演之创作。
此椅于现任藏家祖父1980年代的办公室内
Lot 3634|清 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早期 紫檀雕仿古纹束腰条桌
尺寸:171.4 x 43.8 x 85.2 cm
来源:
- 纽约古董商弗兰克·卡罗,1967年
- 阿瑟·M·赛克勒旧藏
-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赛克勒旧藏
- 阿瑟·M·赛克勒基金会旧藏,2001年
- 纽约重要私人旧藏
- 佳士得纽约2014年3月20-21日,拍品编号2306
- 亚洲显赫私人收藏
- 香港邦瀚斯2019年5月28日,拍品编号123
展览:
- 《The Bride Wore Red: Chinese Wedding Traditions》,纽华克博物馆,纽华克,2005年
估价:HK$2,000,000 - 4,000,000
此类条案主要用于陈设器物,通常成对摆放于厅堂两侧。紫禁城养心殿随安室1900年的一张室内照片中,可见光绪帝御榻一侧摆放有一张与本件拍品极为相似的紫檀条案,见单霁翔编,《故宫藏影·西洋镜里的皇家建筑》,北京,2014年,页160。
此外,另有四件清代紫檀桌可作参考,其牙条所雕刻的仿古纹饰亦可对比,见《故宫博物院藏明清宫廷家具大观》,卷1,北京,2007年,图版203、221、223及225。
古玉撷英
Lot 3759|西汉 白玉勾连云纹高足杯|亚洲私人收藏
高度:11 cm
来源:
- 奉文堂收藏,香港
- Raymond and Frances Bushell 收藏,1990年代初购自上述来源
估价:HK$1,500,000 - 3,500,000
勾连云纹和卷云纹看似素简,实繁复缜密,犹如旋涡,方向各异,两两成双,或水平、或垂直,变化之间,生意盎然,映得主纹更显耀眼。
其他相类之器,多仅缀谷纹,或高足作圆弧形。西西安阿房宫遗址曾出土一件玉杯,录于《The First Emperor. China's Terracotta Army》,大英博物馆,伦敦,2007年,编号92;广西贵县罗伯湾出土一例,与本品器形相似,亦缀谷纹,原属南越国首任君主赵佗时期(公元前203-137年在位)重臣之墓,见《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北京,1988年,彩图8,图版28。
Lot 3760|汉玉翼龙纹珮|士绅收藏
长度:6.9 cm
来源:
- 云中居,台北,1991年8月入藏
- 蓝田山房收藏,编号HJ-005
估价:HK$300,000 - 1,000,000
玉质青白,局部带褐色沁斑。此玉珮雕琢翼龙一只,侧身呈横向展开之姿,昂首挺胸,口微张作咆哮状,眉目清晰且气宇昂然,龙身修长,背部雕刻一对翅翼舒展而出,尾部饰以卷云纹,整体雕工细致流畅,线条简洁典雅,富有动感。
此类带翼龙纹的玉佩,于汉代玉器中尤为少见,显示其特殊地位与重要性。
拍卖详情
拍卖行:香港苏富比
专场:中国艺术珍品
预展地点:香港苏富比旗舰艺廊(中环干诺道中8号置地遮打)
预展日期:2025/5/1 - 7
拍卖日期:202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