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圣物两个月前香港撤拍 今借私人洽购回归印度买家是谁?

拍卖世界所见的佛教文物,一般不外乎四类:造像、法器、唐卡、经书。然而,来到2025年,苏富比带来了超越想像的拍品。

这组拍品名曰「比普罗瓦释迦牟尼佛宝圣物」,估价约HK$1,000万,共有300多颗,包括宝石、半宝石、珍珠、珊瑚、金叶银叶等等,在超过二千年岁月中与佛骨舍利一同埋葬,至1898年在印度发掘出土,近年先后于纽约、新加坡、首尔的重要博物馆亮相。

圣物预展反应非常热烈,惟在5月7日举槌前夕遭到印度政府抗议,宣称拍卖违反国际法及联合国公约,令事件登上全球传媒报道,拍卖最后亦告取消。

事隔两个多月,圣物昨日(7月30日)正式永久回归印度,当地政府举办佛教仪式恭迎,总理莫迪亦在社交网站撰文庆祝。虽然各方声明之中,均无谈及回归圣物的协议详情,但从种种迹象推断,应该是由印度老牌家族企业Godrej集团负责出资购得。


印度政府举办佛教仪式恭迎圣物,白衣者为文化部长谢卡瓦特,左方穿西装的是Godrej家族成员Pirojsha Adi Godrej


300多颗圣物分成三盒保存


300多颗圣物分成三盒保存,此为其中一盒近照,摄于苏富比预展期间

文物回归原属国的情况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证据确凿,肯定文物是遭到盗窃或非法出境,那么原属国就可以透过外交和法律途径追讨,让涉事地区的执法机构协助归还。

第二种是文物所有权尚有争议,或是因为年代久远,已经很难证明文物当初是如何非法出境。这种情况下,原属国考虑到追讨的所需成本和成功率问题,会倾向让爱国商人协助交涉,出资购得文物后再捐给祖国,达成各方都满意的大团圆结局。

就着圣物回归印度一事,苏富比如此回覆《值点网》查询:「正如印度总理莫迪今日所宣布,苏富比成功促成了比普罗瓦释迦牟尼佛宝圣物回归印度。这意味着过去两个月我们积极物色该批佛宝的最佳受托人的工作已完成。

经过与卖家佩沛家族、买家及印度政府的紧密合作,我们最终成功促成这宗交易,让该批佛宝永久回归印度,并于未来向公众展出。苏富比非常高兴能在此历史性成果中扮演关键角色。」

苏富比的回覆清楚显示,圣物撤拍后并非无偿归还印度,而是透过私人洽购促成回归。其中,苏富比是中间人角色,卖家是佩沛家族(逾百年来持有圣物的家族),但买家并不是印度政府,而是另有其人。那么负责出资的买家究竟是谁?


300多颗圣物分成三盒保存,此为第二盒近照,摄于苏富比预展期间


300多颗圣物分成三盒保存,此为第三盒近照,摄于苏富比预展期间

印度总理莫迪发表声明,指这批圣物象征印度与释迦牟尼的深厚渊源,自殖民时期被取走超过百年,如今回归足以令每个印度人感到骄傲。印度文化部就表示,圣物得以回归,是政府和Godrej集团「公私合作」的成果。

从官方照片可见,圣物是由Godrej家族成员护送,再交到文化部长谢卡瓦特手中,双方亦参与了圣物交接仪式。种种迹象显示,Godrej集团应该便是今次圣物交易中的买家。

Godrej集团是印度老牌家族企业,于1897年成立,至今已有128年历史。集团总部位于孟买,如今在超过60个国家经营生意,业务涵盖日常商品、资讯科技、建筑、能源、航空、乃至国防等等,市值约US$150亿(RMB 1,080亿)。

集团现任主席为Adi Burjorji Godrej,《福布斯》估计其身家为US$45亿(RMB 322亿),全球富豪榜排名866。今回负责圣物交接的家族成员Pirojsha Adi Godrej,便是他的儿子。


Pirojsha Adi Godrej护送圣物下机


Pirojsha Adi Godrej(右)把圣物交到印度文化部长谢卡瓦特(左)手上


Pirojsha Adi Godrej(右)与印度文化部长谢卡瓦特(中)参与圣物交接仪式

探讨过今次私人洽购的买家身份,现在为大家讲解这批圣物的来龙去脉和所有权争议。

现代考古学于十九世纪起步,全球各地掀起遗迹和文物发掘浪潮。在印度,人们最想找到的,自然是释迦牟尼留下的种种痕迹。

1896年,尼泊尔南部蓝毗尼(Lumbini,靠近印度边境)有重大发现 - 铭刻古印度名君阿育王(公元前268年至前232年在位)诏书的石柱出土,佐证了该地乃佛陀出生之处。

其时,佩沛(William Claxton Peppé)正在印度北部(靠近尼泊尔边境)管理庄园。这位英国人收到石柱出土的消息后,也兴起了考古的念头,于是带人发掘比普罗瓦(Piprahwa)村落的一座土丘。

这座土丘之所以引起佩沛关注,一来因为体积巨大,二来是距离蓝毗尼相当近,只有约19公里远。他们花了数周时间清理积土和植物后,发现土丘里头隐藏着大型砖块建筑,其圆顶直径达到130呎(约39.5米)。


铭刻阿育王诏书的石柱于1896年出土,佐证尼泊尔南部蓝毗尼为佛陀出生地


比普罗瓦佛塔现貌

佩沛隐约觉得自己或许发现了不得了的东西,于是向著名史学家Vincent Smith求教。对方抵达现场后兴奋不已,认为此砖块建筑乃古代佛塔。

1898年1月,团队掘开了18呎深(约5.5米)的砖块后,发现一个石函,内里有五个坛罐,盛有遗骨舍利以及约1,800颗宝石、半宝石、珍珠、珊瑚、金叶银叶等宝物。

最重要的是,其中一个坛罐外面刻有古印度文字,经专家翻译得悉意思为「这些圣物属于释迦族的佛陀世尊」。换言之,这些遗骨舍利正是属于佛陀的。

佛骨舍利固然是无价之宝,惟同时也是烫手山芋。

当时,印度是大英帝国殖民地,舍利又是新发现,政府会如何处理很难说。即使撇除出土文物的拥有权问题,也必定有无数寺庙想要供奉之,很容易引起连串争议。


石函在比普罗瓦佛塔出土


坛罐内的部份佛宝圣物


其中一个坛罐刻有古印度文字,说明盛载的遗骨舍利属于佛陀

佩沛思前想后,想到了暹罗(泰国)国王拉玛五世。

拉玛五世思想开明,屡兴改革,受人民尊重,又与西方交好。最重要的是,他乃其时世上仅存的佛教徒君主。

在王族僧人金纳瓦拉万萨(拉玛五世表亲)斡旋下,佩沛成功说服政府把佛骨舍利赠予暹罗。拉玛五世再把之分赠曼谷金山寺、仰光雪德宫大金塔,乃至斯里兰卡等地。

至于和舍利一同埋葬的约1,800颗佛宝圣物,大部份归由加尔各答的印度博物馆典藏,其中「有所重复的」300多颗则交给了佩沛,此后由其家族传承,期间曾于苏黎世雷特伯格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等地展出,直到如今回归印度为止。


左图为拉玛五世,右图为佩沛


佛宝圣物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期间

在佩沛家族的角度,这300多颗圣物是当时的印度政府交给他们的,拥有权自然是无容置疑。那么如今的印度政府,又持有怎样的意见?

首先,印度当局认为全数约1,800颗的宝石,作为伴随舍利落葬之物,本身是不可分割的完整圣物,断不能用「标本/样品」的标准去对待之。是故,称佩沛家族手上300多颗宝石只是「有所重复的」部份,具有误导性质。

其次,印度官方表示,佩沛家族世代都自称为这些圣物的「监护人」,而监护人并没有「侵占/挪用」的权利 - 即使其时(1890年代)的殖民政府确实把监护权交给他们。声明同时补充,当时归由印度博物馆收藏的约1,500颗宝石,在印度法例下属于「AA」级别文物,严禁买卖或出境。

如今圣物在苏富比促成下回归印度,各方又皆大欢喜收场,相信所有争议都不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