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富比香港春拍举槌在即,带来近两百帧近现代中国书画。张大千的作品作为市场王者,自然不会缺席。
其中,大千送赠表亲兼挚友郭子杰的《瑞士纪游通景册》与《旅窗遣闷册》尤为难得。前者为大千罹患眼疾前的最后细笔佳作之一,后者则是大千在欧游时的墨戏,映照二人异乡手足情。同场亦可见大千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包括光彩夺目之青绿重色泼彩山水。
除张大千外,多位近现代书画大师的杰作亦将同场亮相,如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林风眠等。苏富比今春更特别推出「陶冷月诞辰一百三十週年纪念特辑」,带来艺术家毕生珍藏的压卷之作,备受关注。
Lot 3087|张大千《瑞士纪游通景册》设色纸本 十三开册
创作时间:1957年
尺幅:每开24 x 35.8 cm;正面全长24 x 250.6 cm;另面全长24 x 214.8 cm
签书:
- 〈封套〉瑞士纪游。大千居士为子杰画。
- 〈封面〉瑞士纪游。寄呈子杰四兄,爰。
款识:
〈正面〉
- 〈一至七〉罨画溪山好,林泉似旧游。花开怜远客,云破散新愁。处处堪盘马,家家尽饭牛。太平无恶岁,二麦正登秋。瑞士地寒,八九月方割麦。一水滔滔去,千山特特来。何年施斧凿,是处绝尘埃。瀑布云中挂,莲华天半开。此行真不偶,况有若虚陪。丙申秋日,子杰四兄同游瑞士,得画稿颇多,并五言律二首。郭若虚着有〈图绘见闻志〉,因以方吾子杰也。越岁丁酉三月,弟爰。
〈另面〉
- 〈八〉太平社火教重见,伐鼓渊渊欲放颠。睡足醒狮应怒吼(舟中舞狮欢跳欲狂),梦馀舞蝶尚蘧然。河山腊尽无春色,家国愁深入旧年。任说椒花能献颂,老夫怀抱正忧天。丁酉元日,印度洋舟中将至磨利士,奇热如盛夏。爰。
- 〈九〉绝尘绝粒藐姑仙,忍谤薰人欲破禅。不敢对君为亵语,斋上一盏荐寒泉。题画水仙。爰。
- 〈十〉弹压峰峦出闠闤,暂来端可(破)启欢颜。翻云绝巘惊悬瀑,挟浪狂飚忽断山。见说人情迷黑白,可知天道好循环。百年前事商量遍,未了痴儿长触蛮。南菲好望角有平冈,土人呼之曰桌山,云越冈头,如悬大瀑,为奇观也。
- 〈十一〉摩诘借居,朱柿熊熊,写生得此,远寄子杰四兄博笑。弟爰。
- 霜重寒多日易曛,离离朱实欲然云。衹因落叶堪题字,三绝流传郑广文。此一首二十年前旧作也。
- 〈十二〉露染霜宜好自持,肯争春色怨开迟。使君别后妆梳懒,洗尽臙支不画眉。山园白芙蓉初开一萼感赋。
- 晕腮谁惜断红明,零露(消)涓涓冉冉生。岂为馀容斗邢尹,倾身原不畏君轻。次日復开一萼,间有一两瓣微红者。
- 〈十三〉露浓虚说旧承恩,衰眼惊看泪有痕。彷彿梦中逢薄怒,低鬟頮颊总无言。越日花变殷红,益可怜矣。
- 近作数诗,录呈乞教,子杰四兄足下。丁酉三月,大千弟爰。
钤印:「张爰私印」、「法匠」、「下里巴人」、「张爰私印」、「张爰私印」、「呢燕」、「大千鈢」(钤于签条)
来源:
- 郭子杰得自画家写赠
- 李爱维「玉兰斋」旧藏
估价:HK$3,000,000 - 5,000,000
此册是大千1957年写于巴西摩诘山园,寄赠表亲兼挚友郭子杰。全幅笔触精微,细意皴擦,是大千的细笔杰作。同年六月,画家罹患眼疾,之后便不耐工写,这本册恐怕是大千最后的细笔佳作之一。郭子杰甚至称此册与《资中八景》(现藏臺北历史博物馆,下称史博馆)皆为「传家传世之宝」,可见其珍视。
有别于一般书画册一页一景、页页独立的形制,此《瑞士纪游通景册》的设计别出心裁。册页作双面,一面七开,作连贯的瑞士山水;另面六开,书自作诗六首,并缀摩诘山园朱柿一枝。展开犹如手风琴般,虽为册页,却有长卷之趣。
至于画中山水的灵感,则源自大千前一年的欧陆壮游。1956年,张大千首次踏足欧洲,在巴黎举办他的第一场欧洲画展。大千此行惬意非常,作品惊艳西方艺坛之馀,他还游历当地名胜,更与毕加索会面,互换作品留念。而在旅程当中,郭子杰时时相伴在侧,大千更下榻在郭子杰家中。
同年7月,郭子杰陪大千前往瑞士苏黎世、日内瓦观光,当地壮丽的山水让他流连忘返,成为他日后创作中最常出现的异国风景。
张大千与毕加索会面
此册正面所写即是此行所见所感的结晶。当时为大千创作最盛期,笔墨造境驾轻就熟。整幅画的构图层次分明,笔墨精微,并巧妙运用墨色晕染。山岩渲染以浓墨和花青为主,向阳的部分则罩上一层淡淡的赭色,展现出瑞士夏日山川明媚、草木蓊鬱之壮丽。山径、峰顶点缀二三白衣高士,游兴正酣,或许就是画家与游伴郭子杰。
画中高山、湖泊、帆影,以及依山傍水的小镇,尤其是几乎直立的峭壁,正是瑞士典型风光。大千在瑞士留下不少画稿,因此此作或非只描绘某个特定地点,而是综合了他对瑞士山川的印象。
册页的另一面书自作诗六首,居中巧妙写生朱柿一枝,如点睛之笔。写柿寄友,亦寓诸事顺遂之愿。
五、六十年代,大千频繁游历欧洲,足迹踏遍瑞、奥、德、法诸国。当时大千一应事务,皆由驻欧担任外交职务的郭子杰筹划安排,俨如画家在欧洲之代理人。两人情同手足,大千特别为郭子杰精心绘製之画极多,如今大部分收藏于台北历史博物馆。
郭子杰之后,此册页归李爱维「玉兰斋」收藏。李爱维出身宁波望族,亦即李祖韩、李秋君之姪辈,与大千一家是世交。李爱维热爱艺术,师从陆抑非,又受教于林风眠。1958年移居瑞士结识郭子杰。由于她与大千家族渊源颇深,又是郭氏至交,因而在大千欧游时,时常有机会向他请教艺术,并曾陪同出游。
Lot 3088|张大千《旅窗遣闷册》水墨纸本 十四开册
创作时间:1965年
尺幅:每开18 x 23.6 cm;全长18 x 165.2 cm
签书:
- (封套)乙巳年七月旅比之作。
- (封面)旅窗遣闷。子杰四弟。爰。
款识:
- 〈一〉爰翁。
- 〈二〉爰翁。
- 〈三〉大千居士爰。
- 〈四〉爰翁。
- 〈五〉爰翁。
- 〈六〉大千居士爰。
- 〈七〉大千张爰。
- 〈八〉爰翁。
- 〈九〉大千居士爰。
- 〈十〉爰翁。
- 〈十一〉爰杜多。
- 〈十二〉乙巳年七月,写十四幅与四弟子杰。爰同在比京。
- 〈十三〉爰翁。
- 〈十四〉大千居士爰。
钤印:「大千」(十三钤)、「张爰」、「张大千长年大吉又日利」、「乙巳」、「张爰」(钤于签条)
来源:郭子杰得自画家写赠
李爱维「玉兰斋」旧藏
估价:HK$600,000 - 1,200,000
另一件郭子杰旧藏张大千册页,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率性而为,自得其乐,仅为知音人共赏。
1965年夏天,大千游历瑞士、比利时、奥地利等国。此册正是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完成,当时郭子杰驻比利时大使馆担任参事,因此册中题款写有「同在比京」。
册页作风琴式,双面共十四幅,写山水、人物、花卉、鱼鸟等,全以水墨为之,构图简洁。由于是旅途中随兴所作,故尺幅精巧,率意自然,随意挥洒。画中物象不拘一格,继承了古代沈周、八大山人的文人墨戏、杂画传统。
三开山水画不拘泥于具象,运用水墨层层积染与流溢,呈现出泼墨山水的韵味。蘑菰与卧牛两幅更是笔法天成,几乎看不见笔痕,完全以墨色的变化表现趣味。
1956年至1960年间,大千曾为郭子杰创作《大千狂涂册》(台北历史博物馆藏),乃其得意自玩之笔。此册的风格一脉相承,属于画家极少为其他人创作的杂画类型,足见二人关係亲密。大千必定视郭子杰为真正知音,才把自娱之作相赠。
然而,次年三月,郭子杰突然返回大陆,此事让张大千感触良多,在欧洲也失去了一位重要联繫人,从此不再踏足欧洲。《瑞士纪游通景册》与此《旅窗遣闷册》,两者刚好相隔十年,见证了一段友谊的始终。
Lot 3044|张大千《花鸟山水人物》设色、水墨纸卡 九帧 镜框
创作时间:1965年
尺幅:每开24 x 27.3 cm
款识:
- 〈红叶小鸟〉萧疏红叶豔如花。爰翁大风堂写。
- 〈牡丹〉爰翁大风堂作。
- 〈水仙〉水石相于僊乎僊乎。大千居士爰。
- 〈粉荷〉疏池种芙蕖,当轩开一萼。暗香襟袖闻,凉月吹灯坐。爰。
- 〈白梅〉丹青从不伤摇落,一任江城五月吹。爰翁。
- 〈松荫高士〉鹤老尚能健,松肥喜不痴。爰翁。
- 〈江崖泛舟〉蜀郡张大千爰。
- 〈溪畔高会〉爰翁。
- 〈幽居清话〉乙巳春日,蜀人张大千爰大风堂作。
钤印:画家共钤印十九方
来源:1999年11月得于香港
估价:HK$1,600,000 - 3,200,000
同场亦有大千另一组九张写于日本纸卡作品,以写意花鸟、小景为主,作于1965年。构图简洁,笔墨清新,多有高士游山玩水之景,可见画家其时闲适自在的心境。
Lot 3157|张大千《溪山碧翠》泼彩纸本 镜框
创作时间:1977年
尺幅:59.6 x 89.2 cm
款识:六十六年二月朔,将之渼西,写似景卿道兄留念,并乞教正。大千弟张爰。
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
展览:
- 台北,长流画廊,〈张大千百年纪念特展〉,1998年5月9日至31日
- 台北,第十届国际艺术博览会,〈张大千泼墨泼彩画大展〉,2001年11月8日至12日
着录:
- 〈长流艺闻〉第94期(台北,长流画廊,1998年5月),页8
- 〈长流艺闻〉第136期(台北,长流画廊,2001年11月),页14-15
来源:香港苏富比,2007年4月,中国书画拍卖,编号958
估价:HK$6,000,000 - 10,000,000
若论现今最重要的张大千作品收藏机构,台北史博馆必然榜上有名。
大千与史博馆渊源深厚,他晚年来台的首个画展便是在史博馆举行,此后更以此作为他作品发表的重要舞臺,相关近作展、回顾展、纪念展不下三十场。现时史博馆收藏大千书画逾二百件,不论质、量皆是收藏机构中首屈一指的。
石青与石绿呈现宝石质感
大千巧妙地将送行场景融入画中
此作的上款人秦景卿,便是史博馆的策展人。大千在台举行画展,他参与策划,后亦襄助图录编务,故与画家熟稔,获赠书画颇丰。1977年初,大千偕夫人返美小住,行前写有多幅作品赠挚交留念,如张岳军、王新衡等,此幅即为其一。
七十年代,大千泼墨泼彩技法炉火纯青。此幅《溪山碧翠》属重色泼彩,石青与石绿格外鲜豔,呈现宝石质感,彷彿一片苍翠山峦横亘画面,成为瞩目焦点。前景描绘了一片浅滩与茅舍,岸边停泊着一叶轻舟,僕僮正撑桨待发。两位作古人装束的老者伫立江畔,似乎在低声交谈,依依惜别,巧妙地将「将之渼西」的送行场景融入画中。
Lot 3156|林风眠《玉笛清音》设色纸本 镜框
尺幅:67 x 64.1 cm
款识:林风眠
钤印:「林风瞑印」
来源:
- 香港苏富比,1990年11月,中国书画拍卖,编号76
- 香港苏富比,2015年4月,中国书画拍卖,编号1527
估价:HK$3,000,000 - 5,000,000
林风眠是第一批中国留法艺术家,深受西方艺术思潮影响,尝试以东方墨彩来表现西方现代主义形式,提倡「调和中西」。精研绘事以外,林风眠更担任杭州艺专校长,作育英才,日后大名鼎鼎的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李可染,都是其门生。
林风眠擅长风景、人物画,笔下仕女堪称一绝。他的画风鲜明,人称「风眠体」。作品多採方正构图,仕女都拥有椭圆瓜子脸、柳叶眉、凤眼、薄唇小嘴,带着一种含蓄朦胧的情调,无一丝张扬。
此《玉笛清音》正是经典的「风眠体」,半具象半抽象。画中仕女吹着笛子,神韵古典优雅,可望而不可即,富含诗情画意,乃中国古典文学描绘的理想女子形象。仕女身穿轻薄纱衣,以素色染成,又特别施以水粉,突出纱裙的透明感,显得脱俗空灵。
Lot 3063|姚华《玉树荣华》设色纸本 立轴
创作时间:1924年
尺幅:226.2 x 72.4 cm
款识:绛帐古稀春,良夜灯初试。人与天翁并日生(出蠡海),共记蟠根地。綵笔正宜花,好伴斑衣戏。玉茗丹砂色浅深,并作蓬瀛醉。寄调〈卜算子〉。甲子上九,蒲年伯母李太夫人七袠正寿,伯英同年称觞,写此奉祝,姚华并词。
钤印:「姚华」、「老芒」、「画又次之」、「感灵妫以受姓」
着录:〈艺苑重光—姚茫父编年事辑〉(北京,故宫出版社,2016年9月),页269
估价:HK$120,000 - 250,000
姚华是清末进士,是旧科举制度下的最后一代文人;同时,他亦曾留学日本,接受新式教育。他学识渊博,精通文字学、音韵学、诗文词曲、书画艺术等,是民初誉满京华的通才。在民国初年的北京画坛,姚华、陈师曾并称「 姚陈」,是当时公认的画坛领袖。
此幅《玉树荣华》尺幅阔大,由三段纸拼接而成,繁花锦簇,并缀自作词一阕,可谓倾力之作。上款人「伯英」即蒲殿俊,与姚华同年进士及第,又是东洋留学时的同窗,颇具交谊。此繁花巨轴正是贺蒲氏母亲七十寿辰之作。
此作来自法国资深外交官旧藏。1968年1月至1970年5月,藏者供职于驻北京大使馆,见馆内同事所藏傅抱石山水,深受触动,遂展开中国书画收藏之路。这次苏富比春拍带来其一系列旧藏,皆是他在华期间得自北京文物商店。此幅《玉树荣华》具文物商店标签,列明货号、年代、品名。
Lot 3071|任颐、胡公寿《博古图》设色纸本 立轴
创作时间:1895年
尺幅:97.6 x 40.6 cm
款识:〈任〉任伯年先生真迹。〈胡〉华亭胡公寿写卷石。
吴昌硕题识:爱画客无寒具手,高轩唯有石为邻。吾家土缶无人画,抱着吟诗过一春。忍盦仁兄以横云、伯年合作画索题,赋廿八字应教,乙未春日,昌硕吴俊卿记于缶庐。
钤印:〈任〉「颐印」;〈胡〉「公寿」;〈吴〉「安吉」、「安吉吴俊昌石」
估价:HK$80,000 - 160,000
同场亦见另一系列来自欧洲资深外交官收藏。藏者生于瑞典,1964-68年期间,他出任驻华大使馆一等袐书。对中国文化颇感兴趣,不时造访琉璃厂,积累一批二十世纪名家作品,俱得自北京文物商店。这次拍卖的作品一直未有公开,且保持六十年代或以前的装裱。此幅由任颐(任伯年)、胡公寿合作的《博古图》,仍附文物商店标签,定价「150」。
任伯年、胡公寿皆是「海派」的代表画家,二人时有合作,有「任胡合璧」之誉。任伯年的画风结合了民间艺术与传统绘画,甚至吸收了西画速写、设色诸法,形成新颖生动的独特画风,具有雅俗共赏的趣味。胡公寿则是海派早期的权威人物,书画远传至日本,声誉极隆。早期居留沪上的日本画家如安田老山、村田香谷等均直接师事之。
此幅由任伯年画博古图,胡公寿补上卷石,「任胡合璧」。画上更有吴昌硕题字,堪称海上画坛盛世的缩影。
Lot 3166|陶冷月《暗香疏影》设色纸本 镜框
尺幅:127 x 56.5 cm
签书:暗香疏影。冷月居士写。癸酉季冬之杪,嘉兴汤安拜观并署签。
款识:冷月陶镛画。
钤印:「陶镛」、「冷月画」、「明月前身」
展览:
(共17项,摘录部分)
- 上海,利利公司,〈陶冷月入蜀前近作展〉,1932年9月
- 苏州图书馆,〈陶冷月画展〉,1936年6月12至25日,展品编号113
- 苏州博物馆,〈陶冷月画展〉,1984年7月17至26日
- 上海,朵云轩展厅,〈陶冷月画展〉,2001年1月20日至2月4日
- 广州,广东美术馆,〈古道西风—高剑父、刘奎龄、陶冷月画展〉,2002年4月26日至6月15日,并刊于展览图录,页104
- 广州,暨南大学艺术中心,〈陶冷月画展〉,2006年11月16至20日,并刊于展览图录,页28
- 台北,国父纪念馆,〈古萃今承 ─ 近现代名家精品展〉,2009年12月5日至2010年1月24日,并刊于展览图录,图版56,及〈解说篇〉,页108
- 重庆,三峡博物馆,〈光风霁月—陶冷月绘画与民国摄影展〉,2017年10月31日至12月3日,并刊于展览图录,页65
- 常熟博物馆,〈月映虞山—陶冷月艺术特展〉,2021年8月21日至9月22日,并刊于展览图录,页30
着录:
(共30项,摘录部分)
- 〈时事新报〉,1934年7月1日
- 〈中国日报〉,1935年10月30日
- 〈二十世纪中国画家丛集 — 陶冷月〉(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12月),页15
- 〈陶冷月艺术评传〉姚全兴着,(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12月),页196
- 〈美术史研究集刊〉第十期(臺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2001年3月),页270
- 〈守护与拓进—二十世纪中国画谈丛〉(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8月),页431
- 〈中国现代花鸟画全集〉第一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页82
- 〈中国名画家全集 — 陶冷月〉,郎绍君着(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页119、123
- 〈中国近代绘画研究者国际交流集会论文集〉(京都国立博物馆,2010年3月),页315、324
- 〈中国艺术〉双月刊(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1期),页121
- 〈陶冷月年谱长编〉上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年3月),页182、208、214、227、235、237、532;下册,页596
- 〈光风霁月—陶冷月画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年1月),页91
- 〈海派绘画大系〉第十七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年8月),页159-159
- 〈陶冷月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21年6月),页1
- 〈二十世纪中国新文人画派十一大家〉(上海书画出版社,2025年2月),页59
估价:HK$400,000 - 800,000
陶冷月的艺术风格在近代画坛独树一帜,他以深厚的文人画基础,融入西画的技法与原理,开创出独具特色的「新中国画」。他尤善画月,以「月色山水」称绝艺坛。
今年适逢陶冷月诞辰 130 週年,香港苏富比特别推出拍卖专题,以示纪念。
专题中作品皆曾参加多项大型展览,屡经着录,题材涵盖山水、花卉、书法,展现不同时期的多元面貌。其中最为难得者,当属此幅《暗香疏影》。月色下梅花呈绿、白二色,如真似幻,意境幽谧,可称超山唐梅的最佳写照,也是画家公认的代表作。
陶冷月与《暗香疏影》合照
《暗香疏影》局部
根据画家家属提供的资料,此作完成于 1932 年。是年初春,陶冷月赴杭州超山探梅,超山素有「十里梅花香雪海」之誉,其中报慈寺内的唐、宋古梅姿态尤为奇绝,令他流连写生。
从超山回来后,陶冷月以唐梅为本,历时月馀精心创作,终成此幅。翌年,他再为宋梅写照,完成另一幅《疏影寒香》。画家视此二幅为生平代表作,画毕虽曾多次展出,却始终不忍割爱,并以「双梅花馆」为斋号。晚年时,画家将《疏影寒香》捐赠上海博物馆,而此幅则一直留存自珍。
1933 年,报慈寺遭遇大火,古梅亦未能倖免,枝干残损。陶冷月此两幅画作或许双梅劫前最后写照,弥足珍贵。此幅《暗香疏影》採用老宋锦装裱,是画家专为重要展览作品特别选用的形式,更显其珍视。
此作展览、着录纍纍,不仅收录于陶冷月的个人图录,也见于多部现代绘画全集,足见其在二十世纪花卉画作中的重要地位。
Lot 3146|傅抱石《茅舍论古图》设色纸本 镜框
创作时间:1944年
尺幅:62 x 55 cm
款识:甲申五月下浣,傅抱石蜀中写。
钤印:「袌石」、「甲申」、「印痴」、「抱石斋」
展览: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纪念傅抱石诞辰105周年回顾展〉,2009年10月30至11月10日
着录:
- 〈其命唯新—纪念傅抱石诞辰一百周年〉,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国画院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图版31
- 〈名家翰墨〉第三十五期,傅抱石金刚坡山水一(香港,翰墨轩,2004年8月),页92-94
- 〈傅抱石全集〉卷一(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3月),页327
- 〈傅抱石名作精选集萃─纪念傅抱石诞辰105周年〉(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10月),页198
- 〈中国艺术大师─傅抱石〉(河北美术出版社,2010年1月),页63
- 〈傅抱石年谱〉(增订本),叶宗镐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页125
估价:HK$3,500,000 - 8,000,000
40年代,傅抱石因抗战而寄身重庆金刚坡,过着贫困而宁静的日子。蜀地重峦叠嶂、远离战火,傅抱石在此地灵感不绝,更创造出独特的绘画技法 - 「抱石皴」。后人称此为「金刚坡时期」,傅抱石很多代表作都在此时诞生。
此幅《茅舍论古图》为傅抱石典型风格,写于1944年5月,正正出于「金刚坡时期」。
「我住在成渝古道旁,金刚坡麓的一个极小的旧院子里,原来是做门房的,用稀疏竹篱隔作两间,每间不过方丈大,高约丈三四尺…...但若站在金刚坡山腰俯瞰,则我这间仅堪堆稻草的茅庐,倒是不可多得:左倚金刚坡,泉水自山隙奔放,当门和右边,全是修竹围绕,背后依稀的数株老松,杂以枯干。」
─傅抱石 〈壬午重庆画展自序〉
《茅舍论古图》描绘的,也许就是傅抱石当时所见所思,加上理想的寄託吧。画面採近对角线构图,以一江区隔远近。山石、松树以「抱石皴」散锋乱笔写成,再取赭、墨层层渲染,苍润老辣,留白处益增画面清朗气息。茅舍与人物以细笔描绘,人物虽不盈寸,衣着与手持物品却清晰可辨,屋舍排佈及结构细部描绘亦见经心。画中茅舍论古、去俗忘机之趣,也映照出傅抱石在战乱之际对平静和平生活的嚮往。
Lot 3159|徐悲鸿《奏凯跃腾》水墨纸本 立轴
创作时间:1945年
尺幅:127 x 62.7 cm
款识:卅四年八月十日,日本乞降,悲鸿写于磐溪。
钤印:「徐悲鸿」、「东海王孙」
展览:臺北,鸿禧美术馆,〈馆庆三週年特展—侨岷华园藏画〉,1994年1月
着录:〈侨岷华园藏画〉(臺北,鸿禧美术馆,1994年1月),页252-253
估价:HK$3,000,000 - 6,000,000
1945年8月初,同盟国联合对日本发起军事行动,美国先后向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抗战进入尾声。10日,日本政府向美、苏、英、中四国发出外交照会,表示愿在保留「天皇国体」的条件下接受波茨坦公告,向同盟国请求投降。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此幅《奏凯跃腾》题款「八月十日,日本乞降」,或即指此事。
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李可染的牛、齐白石的虾,并称为20世纪中国水墨四绝。徐悲鸿曾于上世纪30年代末前往印度讲学,途中游历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麓的大吉岭,为高原上高大骁勇的野马所深深打动。透过观察和写生,徐悲鸿对马的肌理、神情、姿态皆瞭然于胸,笔下骏马千姿百态,飞扬飘逸,成为水墨经典。
在《奏凯跃腾》中,骏马迎面奔腾,四蹄凌空,步态轻快昂扬,似胜利凯歌奏响,一扫画家战时心境之愤懑。奔马以正脸示人,在徐悲鸿画马中颇为少见。
拍卖详情
拍卖行:香港苏富比
专场:中国书画
拍卖日期:2025/4/9|10am
预展日期:2025/4/5 – 8
开放时间:11am - 6pm
拍卖及预展地点:香港苏富比旗舰艺廊|中环干诺道中8号置地遮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