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季香港春拍,苏富比迎来失踪百年的元代书法名迹 - 饶介《草书韩愈柳宗元文》,掀起了逾95分钟的炽热争夺 - 香港苏富比有史以来历时最长的竞投战。
最终,历经超过200口叫价后,拍卖官王汐楚(CC Wang)以估价21倍的HK$2.135亿落槌,由亚洲区中国古代书画部主管左昕阳为电话上的「6889」号牌客户投得,连佣成交价为HK$2.5亿,成为苏富比历来最高价的中国书法作品。
此作曾录于《石渠宝笈》,更被乾隆选中制成拓本,收入《三希堂法帖》。一直以来,《石渠宝笈》所载名迹皆为收藏界所趋之若鹜,每当释出市场,无不掀起热潮;而此卷更是《三希堂法帖》的原作墨迹本,罕见与珍贵程度更是不言而喻。
这件传世名作自清朝覆亡后便杳无踪迹,流转海外,长年秘藏日本,如今重现拍场,成功写下天价,顿成热话,也为中国书画市场打下一记强心针。
拍卖官王汐楚以HK$2.135亿落槌,全场掌声雷动
Lot 2528|饶介《草书韩愈柳宗元文》 藏经纸本 手卷|苏富比历来最高价的中国书法作品
尺幅:29.8 x 599.1 cm
弘历(乾隆)题引首
项元汴、都穆、石川舜台题跋
鉴藏印:
- (项元汴)「墨林」、「有何不可」、「西畴耕藕」、「世昌」、「项子京家珍藏」、「项墨林鉴赏章」、「子孙永保」、「子京」、「虚朗斋」、「墨林秘玩」、「项子京印」、「平生真赏」、「若水轩」、「子京父印」、「墨林子」、「项墨林父秘笈之印」、「项叔子」、「子孙世昌」、「子京所藏」、「寄敖」、「墨林主人」、「退密」、「墨林子」、「项元汴印」、「神游心赏」、「墨林山人」、「寄敖」、「子京所藏」、「子京」、「天籁阁」、「项墨林鉴赏章」、「宫保世家」、「项叔子」
- (安岐)「古香书屋」、「仪周鉴赏」、「安仪周家珍藏」
- (弘历)「淳化轩」、「乾隆宸翰」、「信天主人」、「太上皇帝之宝」、「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淳化轩图书珍秘宝」、「石渠定鉴」、「宝笈重编」、「乾隆鉴赏」、「用笔在心」、「古稀天子」、「寿」、「五福五代堂宝 」、「八征耄念之宝」
- (董光裕)「董光裕印」、「董葵子」
- (陈定) 「陈定书印」
- (奕欣)「神品」、「正谊书屋珍藏图书」、「飞鸿」、「恭亲王章」、「庆宜堂」、「乐道主人」、「清白传家淡泊明志」、「皇六子」、「恭亲王」、「御赐屏翰宣勤」
- (溥伟)「伟」
- (石川舜台)「节台鉴赏」、「舜台之印」、「节堂秘馨」、「舜台长寿」
著录:
- 《石渠宝笈续编》(见《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第六册,卷六十六,第3236-3240页,上海书店,1988年)
- 《佩文斋书画谱》卷七十九(见《中国历代书画艺术论著丛编》(59),第640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 都穆撰《铁网珊瑚》卷三 ,第63-64页,影印抄本,(台北)中央图书馆,汉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行,1970年
- 顾复撰《平生壮观》卷四(见《古代书画著作选刊-平生壮观》,第123-12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 安岐撰《墨缘汇观》(法书下)(见《中国历代书画艺术论著丛编》(32),第259-260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 吴升撰《大观录》卷九(《中国历代书画艺术论著丛编(30)》,第174-175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 倪涛撰《六艺之一录》卷三百五十九(见《中国历代书画艺术论著丛编(52)》第463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 朱家溍主编《历代著录法书目》,第456页,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
- 沉红梅著 《项元汴书画典籍收藏研究》,第145页,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
- 李万康着 《编号与价格-项元汴旧藏书画二释》第65页、第278页,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
- 《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汇总》第三十三卷,第594页,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人民出版社,2005年
刻帖:《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第二十四册
拍卖行:苏富比香港
专场:中国古代书画
拍卖日期:2025/4/10
估价:HK$10,000,000 - 20,000,000
落槌价:HK$213,500,000
成交价:HK$250,100,000
是次写下天价成交,拍品本身当然最为重要,但担任拍卖官的王汐楚亦是功不可没。超过一个半小时,逾200口叫价的马拉松竞投,无论是控制节奏、保持专注、乃至清楚分辨出价方面,无疑都是一场考验。单件拍品竞投这么长时间,在拍卖史上极为罕见,有如此经验的拍卖官也是屈指可数。
踏入后疫情时间,中国艺术品的市场颇受压力,破亿拍品的数量也随之下降。今次拍卖的佳绩,可说是吐了一口乌气,为市场带来所需信心。
展卷细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乾隆御笔题引首「神传醇洁」四字,足见这位「文青皇帝」对此卷书法青眼有加。
乾隆十二年,他命朝臣将内府珍藏的236篇书法墨迹摹刻上石,编成《三希堂法帖》。这部法帖涵盖了从三国钟繇至明代董其昌的名迹,摹刻精良,堪称丛帖中的翘楚。这一卷饶介的书法就被选入其中,印证其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乾隆御笔题引首
左:饶介《草书韩愈柳宗元文》墨迹|右:《三希堂法帖》(台北故宫)
左:饶介《草书韩愈柳宗元文》墨迹|右:《三希堂法帖》(台北故宫)
可惜,清朝覆亡后,此卷书法的原迹就不知所踪。 《三希堂法帖》拓本留下了此卷书法的风神面貌,使之成为后世学者在研究元代书法的重要材料,亦被视为饶介早期书风的代表作。
也许是文物有灵,饶介《草书韩愈柳宗元文》的墨迹原作原来没有佚失,而是一直秘藏东瀛。
查看卷上的鉴藏印,可以发现清晰的递藏经历:此卷在明代为大藏家项元汴所藏,后归董光裕、陈定、安岐。乾隆时期此卷入藏清内府,入编《石渠宝笈续编》,刻入《三希堂法帖》。可能在咸丰至光绪期间,恭亲王奕欣获得此卷,之后一直藏于恭王府。
辛亥革命后,承袭恭亲王爵位的溥伟为复辟清廷筹措资金,将恭王府的财产陆续售出,多数藏品经日本山中商会售往日本和欧美。此卷就是在这一时期被日本佛教界名人石川舜台收藏。
饶介是元末明初著名文人,亦是是元明过渡时期重要的书法家。在书法史上,饶介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他师承康里巎巎,草书以「二王」为宗,兼取张旭和怀素,开启了明代「吴门书派」的先河,影响了宋克、宋广等人。
此卷为饶介草书韩愈《送孟东野序》和柳宗元《梓人传》各一篇,尺幅是其传世书法作品中最长。全卷一气呵成,行笔随性,笔法变化多样,流畅自如,融入了怀素豪放狂逸笔意,兼融「二王」。在书风的表现上,此卷与康里巎巎相类,但加入了更多章草笔法,结构取势亦比较平和温润。
《送孟东野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为好友孟郊赴江南出任溧阳县尉所作。文章围绕孟郊「善鸣」却一生困顿的遭遇,借此批评当时社会和统治者对人才的忽视。 《梓人传》则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此文借亲见的 「梓人」的传奇事迹为喻,通过「梓人之道」阐述治国的大道。饶介书写这两篇文章,或许寄托了自身境遇的感慨,将情感融入笔端。
值得注意的是,此卷书法的用纸颇具特色,整卷由多张藏经纸拼接而成。每张中心位置钤有「弟子张子元舍大藏经纸五千幅缘」及「景德大藏」二印。 《石渠宝笈续编》虽称其为「金粟笺本」,但事实上,它并非金粟山藏经纸,而应是宋代昆山景德寺所印《大藏经》的经纸。
藏经纸原为供奉佛寺古刹中刻抄经藏之专用纸,因纸地坚实光莹,逐渐被文人雅士赏识,运用于书画创作。而书画用的藏经纸中,以金粟山和法喜寺藏经纸较为常见,此卷所用的景德寺藏经纸则非常罕有。
就着是次拍卖,左昕阳(亚洲区中国古代书画部主管)表示:「苏富比一直致力于搜集顶级精品,而元代作品尤为珍稀,饶介的《草书韩愈柳宗元文》更是市场上难得一见的瑰宝。此卷流传有序,曾得乾隆皇帝题写引首,秘藏一百余年。此番重现拍场,引来精彩竞投战,并终令其成为苏富比历来最高价之中国书法作品,实至名归,足证重要鉴藏家所递藏的作品备受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