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香港春季拍卖,苏富比带来了非常另类的佛教文物,称为「比普罗瓦释迦牟尼佛宝圣物」。
这组拍品为300多颗佛宝圣物,包括宝石、半宝石、珍珠、珊瑚、金叶银叶等等,在超过二千年岁月中与佛骨舍利一同埋葬,至1898年在印度发掘出土,近年先后于纽约、新加坡、首尔的重要博物馆展出。
印度政府日前发表声明,宣称是次拍卖违反国际法及联合国公约,要求苏富比终止拍卖及归还圣物,令事件登上全球传媒报道。
香港苏富比今日(5月7号)回应事件(原文为英文):「就印度政府所提出的事项,经寄售人同意下,原定5月7日举行的『比普罗瓦释迦牟尼佛宝圣物』拍卖会已延期。此举允许各方之间进行沟通。如有任何进一步消息,我们将会适时公布。」
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期公元前约240-200年 比普罗瓦释迦牟尼佛宝圣物|William Claxton Peppé家族藏品
尺寸:45 x 16 x 36.9 cm(最大透明架);14.9 x 1.8 x 19.8 cm(另外两个透明架)
来源:1898 年英伦地产经理兼工程师威廉.克拉斯顿.佩沛(William Claxton Peppé,1852-1936 年)在北印度(今北方邦巴斯蒂区)比普罗瓦佛塔遗址发现,此后家族承传
估价待询(预期约HK$1,000万起拍)
拍卖行:香港苏富比
拍卖日期:原定2025/5/7,如今暂时搁置
谈及印度政府的声明之前,先为大家讲解这批圣物的来龙去脉。
现代考古学于19世纪起步,全球各地掀起遗迹和文物发掘浪潮。在印度,人们最想找到的,自然是释迦牟尼留下的种种痕迹。
1896年,尼泊尔南部蓝毗尼(Lumbini,靠近印度边境)有重大发现 - 铭刻古印度名君阿育王(公元前268年至前232年在位)诏书的石柱出土,佐证了此地乃佛陀出生之处。
其时,佩沛(William Claxton Peppé)正在印度北部(靠近尼泊尔边境)管理庄园。这位英国人收到石柱出土的消息后,也兴起了考古的念头,于是带人开始发掘比普罗瓦(Piprahwa)村落的一座土丘。
这座土丘之所以引起佩沛关注,一来因为体积巨大,二来是距离蓝毗尼相当近,只有约19公里远。他们花了数周时间清理积土和植物后,发现土丘里头隐藏着大型砖块建筑,其圆顶直径达到130呎(约39.5米)。
铭刻阿育王诏书的石柱于1896年出土,佐证尼泊尔南部蓝毗尼为佛陀出生地
比普罗瓦佛塔现貌
当地僧人于比普罗瓦佛塔颂祷
佩沛隐约觉得自己或许发现了不得了的东西,于是向著名史学家Vincent Smith求教。对方抵达现场后兴奋不已,认为此砖块建筑乃古代佛塔,很可能建于阿育王时代。
1898年1月,团队掘开了18呎深(约5.5米)的砖块后,发现一个石函,内里有五个坛罐,盛有遗骨舍利以及宝石、半宝石、珍珠、珊瑚、金叶银叶等宝物共约1,800颗。
最重要的是,其中一个坛罐外面刻有古印度文字,经专家翻译得悉意思为「这些圣物属于释迦族的佛陀世尊」。换言之,这些遗骨舍利正是属于佛陀的。
佛骨舍利固然是无价之宝,惟同时也是烫手山芋。
当时,印度是大英帝国殖民地,舍利又是新发现,政府会如何处理很难说。即使撇除对出土文物的拥有权,也必定有无数寺庙想要供奉之,很容易引起连串争议。
石函在比普罗瓦佛塔出土
坛罐内的部份佛宝圣物
其中一个坛罐刻有古印度文字,说明盛载的遗骨舍利属于佛陀
佩沛思前想后,想到了暹罗(泰国)国王拉玛五世。
拉玛五世思想开明,屡兴改革,受人民尊重,又与西方交好。最重要的是,他乃其时世上仅存的佛教徒君主。
在王族僧人金纳瓦拉万萨(拉玛五世表亲)斡旋下,佩沛成功说服政府把佛骨舍利赠予暹罗。拉玛五世再把之分赠曼谷金山寺、仰光雪德宫大金塔,乃至斯里兰卡等地。
舍利分配一事安然落幕,现在我们暂时回到两千多年前,看看佛骨何以会葬于佛陀出生地。
左图为拉玛五世,右图为佩沛
是次拍卖的佛宝圣物局部照片
是次拍卖的佛宝圣物局部照片
据佛经记载,佛陀遗体火化后,古印度有八国力图争夺遗骨舍利。八王率兵赶到佛陀涅槃之地,已准备好要是谈不拢的话,大家就兵戎相见。
战事一触即发之际,香姓婆罗门出面调停,八王最后同意把世尊舍利平分八份,各自领回本国建塔供养。八国之中,其中一员是释迦族的迦毗罗国、也就是佛陀故乡。佩沛找到的佛骨,按理便是释迦族当时迎回去的那一份。
八王分舍利后二百多年,鼎鼎大名的阿育王(公元前268年至前232年在位)统一印度,文治武功,带领孔雀王朝进入辉煌盛世。这位佛教徒君王为了弘扬佛法,命人开凿八王当初所建之塔,再分舍利。据记载,佛骨这次分成了数万份之多,不但散布于南亚各地,部份甚至传到了中土。
阿育王取出部份舍利后,并非只是还原这些佛塔,而是在原本的建筑基础上加建和修复。考古界主流意见认为,佩沛发掘的释迦族佛塔,乃阿育王扩建的部份*,而今次拍卖的宝石、珍珠、金叶等宝物,相信便是阿育王扩建时放进去的。
事实上,这些宝物的形制,和其他孔雀王朝重要佛教遗址所发现的一致。
*编按:1970年代,有考古队延续佩沛的工作,在更深地层发掘,找到更多砖块建筑和舍利佛宝,相信便是释迦族佛塔的最底层部份。这次发现所得,大部份由新德里的国立博物馆收藏
比普罗瓦佛塔的鸟瞰图
是次拍卖的佛宝圣物局部照片
佩沛发掘到的佛骨舍利和约1,800颗宝石佛宝。前者如上述所言,由拉玛五世分发各地;后者则大部份交由加尔各答的印度博物馆典藏,其中「有所重复的」300多颗则归予佩沛。
一直到委托苏富比拍卖,这批宝石佛宝都在佩沛家族中传承。期间,宝石佛宝曾经于各地展出,包括苏黎世雷特伯格博物馆、纽约鲁宾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以及首尔的国立中央博物馆。
佛教信仰中,舍利不同于普通人的骨灰,并非只是灰白色的,而是有青黄赤白黑,甚至五彩斑斓等颜色。形态上也是千变万化,除了几何形状以外,甚至可以有花卉和其他形状。有研究认为,这些宝石佛宝,乃是模拟各式各样舍利的象征,不同颜色可能代表身体不同部位。
不过亦有学者相信,宝石佛宝本身并没有太多含意,而单纯是一种以兹识别的高贵陪葬品 - 有这些陪葬的,是圣人高僧;没有的,便是一般黎民百姓。
佛宝圣物于鲁宾博物馆展出期间
佛宝圣物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期间
现在我们讲解印度政府的反对重点。
首先,印度当局认为全数约1,800颗的宝石,作为伴随佛骨舍利落葬之物,本身是完整的圣物,并不能够以「标本/样品」的标准去对待之。是故,称佩沛家族手上300多颗宝石只是「有所重复的」部份,具有误导性质。
其次,印度官方表示,佩沛家族世代都把自己称为这些宝石的「监护人」,而监护人并没有「侵占/挪用」的权利 - 即使其时(1890年代)的印度政府确实把监护权交给他们。
声明同时补充,当时归由印度博物馆收藏的约1,500颗宝石,在印度法例下属于「AA」级别文物,严禁买卖或出境。
印度文化部在社交媒体发表声明,要求苏富比终止是次拍卖
印度政府宣称,是次拍卖除了触犯印度法律以外,亦违反了国际法及联合国公约,当中包括:
- 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的国际公约|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以及非法转让其所有权
- 1995年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制订的国际公约|关于被盗文物和非法出口文物的归还
- 1954年海牙公约(1999年第二议定书)|关于保护文化遗产免遭破坏
印度官方最后在声明中提出四项要求,宣称如果不获接受,将于印度法院、香港法院、国际组织提出诉讼:
- 立即终止是次拍卖
- 把这批宝石圣物,经由印度驻港总领事馆归还印度政府
- 苏富比及佩沛家族向印度政府及全球佛教社群公开道歉
- 公开所有来源相关的文件,若佩沛家族还持有其他圣物,应与印度当局合作安排归还
如今拍卖已经暂时搁置,事情有进一步消息的话,我们再为大家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