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中​​寻找时代脉络 专访「中国当代艺术之父」张颂仁

「你记不记得旧时的何老师?粉笔字写得极美。」张颂仁与程寿康相聚,谈起往事,欢声笑语。

张颂仁,被誉为「中国当代艺术之父」,画廊「汉雅轩」主人,是把中国当代艺术带到国际舞台的推手。程寿康,跨国拍卖行苏富比的亚洲掌舵人。二人看似只有生意上的连系,其实是相识多年的好友。

今年10月,张颂仁将有14件珍藏在苏富比隆重登场。借此契机,二人相聚一堂,偕同当代艺术专家林世咏Shea Lam,一起谈艺术、说年少,分享曾梵志、张晓刚等艺术家鲜为人知的逸事。


左起:程寿康、林世咏、张颂仁


张颂仁与程寿康相识多年

起点:成长在中西、新旧的牴牾中

原来张颂仁和程寿康是师兄弟,二人少时皆求学于喇沙书院。谈起母校,二人滔滔不绝。张颂仁说:「在喇沙,有两条路可走 - 可以非常西化,也可以热爱中国文化。」

喇沙校舍若一个小型西方社会,学校信奉天主教,很多老师都是修士,但不会强迫信教。程寿康谓:「在校读圣经,回家拜祖先也是常有之事。虽然是西式学府,但中文、中史的教育皆相当出色。」二人忆起母校老师的各种绰号:「八股佬」 、「新马佬」,不禁失笑。

谈到张、程的友谊,就不得不提张颂仁另一位挚友,著名服饰品牌「上海滩」创办人,已故邓永锵爵士(Sir David Tang)。

邓爵士也是喇沙旧生,比张颂仁晚两届。他在港创办华人高级私人会所「中国会」,是名流聚会社交之地。里头的当代艺术品近350件之多,琳琅满目。这些珍藏大部份都来自张颂仁举办的展览,由邓爵士亲自挑选购之。


1995年黛安娜王妃出席「威尼斯双年展」开幕酒会,左方为邓永锵爵士,右为张颂仁


「中国会」挂满艺术品

张颂仁成长受到外国影响,但仍穿一身唐装,热爱中国文学、古书画。程寿康形容,在张颂仁身上仿佛可以看到中国当代艺术的演变:扎根中国文化土壤,经过历史演变、意识形态的冲突与分歧,慢慢地在新气候中继续生长。

年少时,张颂仁一方面浸淫在喇沙书院的西方教育,一方面协助表姑丈整理古书画收藏。他既喜欢西方新潮的观念艺术,又醉心中国古书画。张颂仁表示:「我察觉到当中矛盾,开始反思两者之间可以怎样衔接。」

上路:在艺术中寻找时代脉络

六七十年代,很多艺术家远赴纽约、巴黎等地发展。张颂仁觉得,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多是对西方潮流的注解,他想发掘一些「接地气」的艺术,寻找当下对时代、文化触及更深的脉络,串连完整的艺术史观。

张颂仁很早就发掘到两岸三地一些有潜质的艺术家。他首先注意到台湾著名雕塑家朱铭,和香港本地画家陈福善。 1983年,他创立汉雅轩,首先引介二人的作品。程寿康恰巧住在附近,对当年的展览印象尤深,至今还保留着展览图录。他忆述:「那时香港的艺术氛围不如现在,大部分人根本不认识这些艺术家。我叫张颂仁做『一代宗师』,不只是因为他一身唐装,而是因为他眼光独到。」


张晓刚 《黑色三部曲:惊恐、沉思、忧郁》油画混合媒材 画布,1989-1990年作,三部分共179 x 342.3cm|估价:HK$25,000,000 - 45,000,000

后来张颂仁开始接触一班锋芒初露的内地艺术家,像张晓刚、曾梵志、刘炜、方力钧、余友涵等等,今日已是艺坛上发光发亮的名字。他独立或联合策划的展览,好像「星星十年」、「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展、「追昔︰中国当代艺术」等等,皆被视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左为张颂仁,右为曾梵志,摄于1995年曾梵志个展

曾梵​​志 - 最敏锐的都市触觉

忆起与这些艺术家的相处,张颂仁尤其记得曾梵志初来香港的日子。

张颂仁告诉我们:「曾梵志是他们当中最先掌握都市消费文化与美学感知的人。1995年,我为他在香港办个展。我看见他有一系列戴面具、穿西装的画,我对他这新方向很有兴趣,买了很多,在我手上收藏多年。有了这一桶金,他来了香港,那是他第一次出国。

画展开幕后,他就不见人影。两三日后再见时,他整个人焕然一新,跟我分享哪一家店的衬衫最好、哪一家店的西装最新潮。当时我很好奇,不知道他这些资讯从何而来。他出国前已经画好这系列『面具』作品,当时他还未经历过外面消费主义的世界,但他已能够掌握中国人在新社会、新时代中的欲望与追求,又能够看到消费文化的内在矛盾。 」


曾梵​​志 《面具系列11号》油画 画布,1994年作,180 x 150cm|估价:HK$12,000,000 - 22,000,000


曾梵​​志 《面具系列11号》局部

《面具系列11号》绘于1994年,翌年曾梵志在汉雅轩举办第一场个人展览。曾梵​​志的都市触觉从何而来?林世咏述:

「曾梵志于1992年由武汉迁往北京,从小城到大城,他觉得自己犹如局外人,『面具』系列表现了他当下的感受。当时北京已有很多人开始营商、穿西装,曾梵志受到西方文化冲击,『面具』系列中的人物也是一身西装,反映时代特色。

画中人虽然在尖叫,但真正的情感仍隐藏于面具之下,讽刺西方人表情丰富的伪装。画中人脸部、双手,以及狗只呈现血肉颜色,令人联想起『医院』系列的猩红色调,可见这幅作品乃两个系列之间的过渡。 」

张晓刚 - 从肖像照见文化

除了曾梵志,张颂仁对张晓刚的印象最深,更见证了后者的创作转向:


张晓刚 《黑色三部曲:惊恐、沉思、忧郁》油画混合媒材 画布,1989-1990年作,三部分共179 x 342.3cm|估价:HK$25,000,000 - 45,000,000


张颂仁与张晓刚,摄于「中国会」

「张晓刚90年代初创作了《黑色三部曲》这幅三联作。1993年『后89』展览开幕那天,他没有来。那时他去了德国,他说画不出东西了。

同年夏天他回国,说他创作上有些新的转变。刚好伦敦有画廊想做一个关于『后89』的小展览,我便告诉他,如能赶上,可以加上他的新作品。当时他身在四川,他太太特地来到深圳,拿了几张新作的照片给我,很少艺术家会如此积极。那是我第一次见他的『大家庭』系列,我很感兴趣。果不其然,展览时人们一看到,便觉得是代表作。

他在欧洲时,亲眼见识到西方的经典大师作品。他发现要画出超越个人的、具普世性的肖像,其实可以画得很具体,不一定要画得很形式化。以前他画肖像,是参照自己。回国后他的创作变得更具象,画出一种原型(Archetypal),不那么专注于个人。

他告诉我,看到西方油画时,他想起中国祖宗画和上海月份牌的美女画。他从中找到灵感,开始了『大家庭』系列创作。


张晓刚 《血缘 - 大家庭:全家福》油画 画布,1998年作,189.5 x 152.5cm|估价:HK$10,000,000 - 20,000,000

西方展览常以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作封面,皆因肖像画是西方艺术大宗。通过肖像画,可以知晓艺术家对人的看法。 『大家庭』系列是中国人画中国人像的一个重要成就,对张晓刚本人而言也是一个突破。他从前画现代主义式的肖像,后来转向画类形式的人,表达箇中文化个性。

『大家庭』系列取材自照相铺的家庭照,人像画得很具体,在张晓刚笔下,你会觉得这正正是中国人的样子,但画中人的个性都不一样。 」

关于张晓刚创作「大家庭」系列的缘起与象征,林世咏析述:

「他在母亲家里看到些旧照片,启发了他的创作。张晓刚于1994年便开始画全家福,但到1998年才开始画全身像,这幅《血缘 - 大家庭:全家福》正是一例。


张晓刚 《血缘 - 大家庭:全家福》,红线代表着血缘

画中的红线代表着血缘,『大家庭』系列有多层含意,可以是家庭,也可以是国族,表达了画家在历史创伤下的反思。画作给人一种静穆的感觉,但画中人背后各自涌动着很多感受。

现在当人们想起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是最标志性的面孔。 」

未来:中国当代艺术将流向何方?

汉雅轩成立三十多年,张颂仁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起承转合。

据张颂仁观察,目前中国当代艺术较倾向抽象、形式主义,或具象得来比较边缘、不着痕迹的感觉。这潮流已兴起多年,反映一种去政治化、摆脱意识形态的走向,艺术也变得较生活化。

不过在现今中美角力、新冷战的情况下,张颂仁预测:「中国当代艺术潮流或许会迎来另一番转变。」


香港苏富比|2020年秋季拍卖

《先锋经典:张颂仁睿藏》

当代艺术晚间拍卖:2020/10/6
当代艺术日间拍卖:20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