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12.8cm高 15世纪传奇瑜伽士银像RMB 1,460万纽约易主

今季纽约亚洲艺术周,苏富比带来一尊15世纪的西藏佛教造像,以慈善拍卖方式举槌,US$211万(RMB 1,460万)易手,相关收益将用作支援亚洲地区的医疗与教育服务。

造像本身银制局部鎏金,雕塑传奇瑜伽士密勒日巴;底座莲花座则为铜制鎏金,上有铭文。

若只看成交价,距离佛像顶尖成交行列还有一段距离。然而,此尊雕像与底座加起来,只有12.8cm高,以如此小巧尺寸售出这般金额,无疑已是相当惊人。


Lot 108|西藏 十五世纪 银局部鎏金密勒日巴像 连铜鎏金莲花座

高度:12.8 cm
来源:「菩萨道」收藏
估价:US$1,200,000 - 1,800,000
落槌价:US$1,700,000
成交价:US$2,117,000

拍卖行:纽约苏富比
专场:印度及喜马拉雅艺术 与「菩萨道」收藏珍器
拍卖日期:2023/3/21


密勒日巴像以US$100万起拍,获7口叫价,US$170万落槌,连佣US$211.7万成交,由司徒河伟电话上的「L0027」号牌客户投得。

司徒河伟(Henry Howard-Sneyd)为苏富比欧洲暨美洲区的亚洲艺术主席,亦是苏富比全球亚洲艺术的首席拍卖官,不过这场拍卖他交由其他同事举槌。

密勒日巴是藏传佛教的传奇人物,既是瑜伽修行者,亦是诗人及哲人,至今仍有专门介绍他的书籍和电影,博物馆亦收藏着他的肖像与造像。不过这位大师的人生,并非都是行善积德传佛法,相反,其实是始于杀戮恶业。

编按:密勒日巴1038年出生,1122年离世,当时中原为北宋晚期,希望能给各位一个时间概念。


专门介绍密勒日巴的书籍和电影


十八世纪的西藏艺术,绘画密勒日巴人生重要片段|纽约鲁宾艺术博物馆

密勒日巴在后藏的贡塘出生,父母以外还有一位妹妹,一家四口靠着祖父留下的田产,过着相当富裕的生活。

可惜好景不常,他年幼时,父亲便撒手人寰,祖父的田产亦因而被其他亲戚侵吞。据记载,密勒日巴长大后修练法术,先咒杀了亲戚一家三十多人。由于此举触犯众怒,他又在母亲命令下落咒降雹,毁坏村中大小耕种,以恐吓村人。

密勒日巴本性善良,对自己的恶行深感内疚,决心奉献生命修习正法,跟随藏佛噶举派上师玛尔巴修行,几经艰苦磨练后终于成就圣果,将佛法写成诗歌,传颂后世。

笔者虽无宗教信仰,但觉得这些经历故事,很能突显出密勒日巴有血有肉的人性一面,而且颇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意味。

这尊密勒日巴矜贵之处,首在材质。

一般金属佛像,多是铜制鎏金,而此尊密勒日巴则是银制加局部鎏金。在古代,银是非常珍贵的金属,价值远高于铜。

其次是底座,不但底板完好如初,绕座一周与封底更罕见地刻上详细铭文,内容大意如下:

  • 绕座一周铭文|此银身密勒日巴法王像乃瑜山比丘阿格旺布修铸。愿所得功德回向三世吾母,皆得成正觉,获金刚持果位,受持四身!圆满吉祥
  • 封底铭文|稽首密勒日巴尊者,唯愿吾母索南桑姆证得佛果

上述两点俱是「加分」之处,然最重要的,当然还是造像本身工艺确是精彩。

此像所塑为密勒日巴经典形象,棉服斜披左肩,局部鎏金冥想带悬于身前,与银身交相辉映。密勒日巴面部漆金,眼、口以彩色突显,遵循西藏修行仪轨;嘴唇微张,如吟如唱。左耳内藏有发愿章句一函,封卷密实,莲花座则敷象征身份高贵的羚羊皮,

密勒日巴的坐姿,与常见佛像相比,要较随意得多。匠人拿捏则可谓发而中节,脸面和身躯刻划自然,栩栩如生,既成功捕捉密勒日巴欢喜而率性的一刻,同时又不会因为太过随性而令上师变成地痞流氓,尽显功架。

细观密勒日巴顶上头发,更可说是丝丝入扣。

至于密勒日巴右手放在耳朵旁边的姿势,在佛教造像中即是并非独一无二,也是极为鲜见。关于此中意义,并无标准答案。有学者认为,这是象征要倾听自己内里的声音;亦有人声称,是古时西藏民众骑马歌唱时的手势。


藏东 十八世纪 密勒日巴唐卡|同场拍卖的另一件「菩萨道」藏品,US$25.4万成交

是次苏富比的喜马拉雅艺术专场拍卖,其中有8件拍品皆出自「菩萨道」收藏,包括上述密勒日巴造像,与上图的密勒日巴唐卡。

菩萨道为佛教艺术界的著名私人收藏,主人为美籍爱尔兰人,大半生活跃于华人圈,热衷慈善。有趣的是,他竟然是一位天主教徒。

对于为何收藏佛教艺术,笔者引用他本人所言为诸君解答:

「本收藏始于四十多年前,现回首过往,明了当初对藏传佛教及相关艺术品产生兴趣,背后原因共有数项,其中最重要者,乃诸佛造像面容所展微笑,深蕴慈悲。与我而 言,此非空泛愚昧之笑,乃能反映内心自由、平安与 喜乐,持造像于手中,亦感祥悦。

如此喜极微笑,吾自幼见于耶稣、圣母、天使、圣者造像及画作,并明了基督教中心思想,乃无私、包容之爱、无条件奉献予上主及世人。旁人看来,此爱或似愚昧,其实却能致精神之自由、喜悦与富足,绝非物质可比。

吾受诸佛、菩萨、圣者与喇嘛造像笑容所感,竭力广览佛学书籍,尤以藏传佛教为主,随即发现,一如基督教义,佛教亦以爱为达致真正自由 喜乐之起点,佛教称此爱曰慈悲,时刻修行,以拔众生与自身之苦。循慈悲道,可达真正安乐、觉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