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陷褪色危机 氧化致尖叫人脸黄变白

艺术界其中一幅几乎无人不晓的作品,挪威表现主义大师孟克(Edvard Munch,1863-1944)名作《呐喊》,颜色一直随时间褪化,画中橙黄色的部分,渐渐褪化成象牙白色。难道这张尖叫人脸将逐渐失色,无法原色重现?

来自美国的研究团队,分析画作表面,乃至孟克采用的颜料,试图找出颜色褪化的原因。结果发现,当时孟克采用的黄色颜料,若长时间曝露在空气当中,会氧化成合成化学物。


研究指出,孟克名作《呐喊》出现褪色


孟克

《呐喊》一共有四个版本,两幅为蛋彩画,两幅为粉彩画。第一幅蛋彩画于1893年绘成,现由挪威国家画廊收藏。同年绘成的粉彩版本,则由挪威孟克博物馆收藏。第二幅粉彩版本则由私人收藏,此作2012年在苏富比上拍,连佣近US$1.2亿(HK$9.35亿)成交,买家为纽约富商Leon Black。

最后一幅蛋彩画版本绘于1910年,由孟克博物馆收藏,亦是今次研究的一幅。此作于2004年,与孟克另一幅作品《圣母玛利亚》一同被盗,两年后才被挪威警方寻回。孟克博物馆因窃案一度闭馆10个月,加强保安。


画中尖叫者的嘴巴、天空以及湖水部分,皆出现褪色

2012年,馆方专家联同纽约的研究人员,研究孟克绘画《呐喊》的用色及过程,一方面希望找出此作的原貌,另一方面则希望协助馆方人员,寻找更佳的储藏方法,防止画作进一步褪色。

领导研究的Jennifer Mass,来自纽约的艺术科学分析实验室。她表示,画中尖叫者的嘴巴、天空以及湖水部分,皆出现褪色。她形容,用显微镜观看画作表面,看起来就如一组石笋(Stalagmite)。石笋意即在洞穴内,由矿物沉积而成的尖形石柱。由地面升起的为石笋,由顶部倒生的为钟乳石。这些「石笋」实际是画作表面形成的纳米结晶体。


由地面升起的为石笋,由顶部倒生的为钟乳石

为何会出现这种褪色变化?研究团队试图从孟克当时采用的颜料入手,全面分析约1,400枚孟克用过的颜料。结果发现,他所用的合成颜料镉黄(cadmium yellow),若长期曝露在空气中,当中的化学成份硫化镉(cadmium sulfide)会氧化成两种合成化学物硫酸镉(cadmium sulfate)以及碳酸镉( cadmium carbonate)。

Jennifer Mass估计,1880年代至1920年代,同样用镉黄颜料绘制的印象派或表现主义画作中,约20%出现相同的褪色现象。为何她特地指向这年代的画作?


梵高画作《向日葵》采用铬黄绘成,研究发现光线照射下会褪色

事实上,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的颜料,特别容易褪色,这与颜料制作有关。在此之前,一般是用地下的矿物,或是从植物或昆虫蕴含的颜色素,以手磨方式制成颜料。

随着工业革命兴起,生产出如镉黄或铬黄(Chrome yellow)这些合成颜料,这种颜料比起传统颜料更为鲜艳。在那段时期,不少艺术家开始摒弃传统绘画技巧,试验采用不同的种类的颜料及色彩。

因此,色彩鲜艳的合成颜料,纵然未经测试色彩可维持多久,对他们来说仍极具吸引力。这些合成颜料,让艺术家能够绘出后印象派、现代主义等色彩鲜艳的画作。


梵高早已发现颜料会随时间褪色

这种针对画作颜色的研究,的确改变了艺术史学者对梵高画作的看法。例如有研究人员发现,梵高博物馆收藏的梵高画作《向日葵》,采用的铬黄(Chrome yellow)颜料对光线极为敏感,因此在灯光长期照射下逐渐褪色。

不过,梵高或许老早就注意到合成颜料有问题。他在1888年寄给兄弟Theo的信中提到:「我刚检查过,印象派流行使用的颜料色彩并不稳定……时间只会令颜色变得过浅。」在另一封信中,梵高甚至形容:「画作将凋谢如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