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利秋拍|西藏佛教艺术巅峰 丹萨替寺的普巴金刚与金刚亥母

丹萨替寺,标志着西藏艺术史的巅峰,于14至15世纪乃西藏地区最富裕、最重要的寺庙之一。在藏地的雕塑与建筑美术发展史上,丹萨替寺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西藏一大珍宝。奈何寺庙后来被毁,寺内珍贵造像散落各地。

在艺术品市场,只要是源自丹萨替寺的作品,一直受到全球造像爱好者关注。一尊来自丹萨替寺的普巴金刚与金刚亥母造像,下月将在北京保利上拍,估价RMB 1,200万 - 2,200万。同场还有多尊明清时期的佛教造像及唐卡,万勿错过。


14世纪 普巴金刚与金刚亥母(丹萨替寺)|估价:RMB 1,200万 - 2,200万

此尊十四世纪普巴金刚,出自西藏山南地区桑日县著名的丹萨替寺,寺庙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为帕竹噶举派的祖寺,在西藏14至16世纪的二百余年间,丹萨替寺是西藏山南至卫藏地区最大和最有影响的寺庙之一,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西藏的一大珍宝,并因其独特的佛塔建筑样式而蜚声海内外。此尊普巴金刚即应出自丹萨替寺独特的佛塔之上。

丹萨替寺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桑日县境内,县驻地以南、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帕木竹渡口。这里海拔4,500米,足以俯瞰脚下数十公里的雅鲁藏布江。寺院依山而建规模宏大,布局合理,整体建筑群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500米,占地面积约30多万平方米。 1158年由噶举派僧人多吉杰布创建,建寺之后,多吉杰布在该寺收徒传法十多年,因其地名叫「帕竹」,该派发展为帕竹噶举派,丹萨替寺遂成帕竹噶举派的主寺。多吉杰布本人也被称为帕木竹巴。多吉杰布时期,丹萨替寺仅有其修行用的一间屋子。 1198年起,方由多吉杰布的两位大弟子直贡巴、达隆唐巴开始修建祖拉康大殿。丹萨替寺的宗教地位非常高,到14至15世纪时已是西藏地区最富裕、最重要的寺庙之一。


丹萨替寺

帕竹噶举,噶举派的四大分支中最大的分支。其创世人是达波拉杰的著名弟子帕木竹巴(1110-1170年),他出生在西康南部的智垄那雪地方,少年时代在家乡拜师学经,九岁时出家当僧侣,取名为多杰嘉布;十九岁时有机会侍从一位富人进藏游学,广泛修习宁玛、噶当、萨迦等不同宗派的教法;后来拜见达波拉杰专门研习达波噶举的教法,并成为达波拉杰的著名弟子。随后帕木竹巴又返回自己的故乡西康,并在那里广收门徒,传授以达波拉杰所传密法为主要内容的教法,并独具一格,名声大振。 1158年,帕木竹巴放弃在家乡的传教活动又返回西藏,在丹萨替寺修炼传教达十三年,最后在该寺圆寂。在1208年出身于当地豪族郎氏家族的僧人扎巴迥乃(1175-1255)作了该寺寺主,从此,寺主一职专由郎氏家族兄弟叔侄世代承袭。帕竹噶举与政治的关系最为密切,该派曾同朗氏家族一起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并统治卫藏地区达一百三十多年,直到1481年才由其属部后藏仁蚌巴推翻。由此可见作为帕竹噶举祖寺的丹萨替寺何以在12至15世纪之间积累如此浩瀚的财富,成为了当时藏地闻名的宗教、政治、文化中心。


12世纪末-13世纪初 帕木竹巴 藏中|藏于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而在藏地的雕塑与建筑美术发展史上,丹萨替寺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西藏的一大珍宝,概因其特殊的大佛塔而蜚声世界—扎西戈芒的佛塔(吉祥之门佛塔)。此塔相传为创派祖师帕木竹巴的弟子止贡巴根据自身独特的视觉创意建立而成,由多层的铜鎏金雕塑组合而成的,由手艺精湛的纽瓦尔艺术家创造,用料豪奢,不惜工本,装饰华丽,气宇轩昂,高超过10英尺,塔身周围供奉着造像,镶嵌着各种宝石,金碧辉煌。无疑标志着西藏艺术史上的巅峰,在喜马拉雅艺术史上弥足珍贵。其营建时的基本思路:一个华丽的莲花从最底层托起了巨大阶梯结构的佛塔,四周装饰着许多独立的神像和饰有浮雕神像的嵌板。佛塔阶梯的层级越高,在宗教上的地位就越高。从下到上,分别是护法层,女神层,佛陀层,冥想神层与顶层。既延续了传统舍利灵塔纪念与供奉的宗教含义,亦创新的将密续曼荼罗的形式引入供奉仪轨之中,是丹萨替寺最富有代表性的雕塑艺术至宝。


丹萨替寺未毁前内景图 佛塔底部


历史学家朱塞佩-图齐科考队所拍摄的照片


扎西戈芒佛塔复原线描图 标黄色为密宗神祇阶梯层

而上述所有关于丹萨替寺及其佛塔的描述,其依据都来自于意大利人图齐于上世纪对丹萨替寺的造访。 1948年,当图齐进入丹萨替寺大经堂时,被多座金碧辉煌的巨大佛塔所深深震撼,这些经历与随行摄影师梅尔所拍摄的一系列照片最终刊载于《去拉萨及其远》一书中。上世纪六十年代,丹萨替寺被毁,而图齐团队所留下的这些照片则成为丹萨替寺多门塔唯一的影像资料。而寺院被毁之后另有三百多尊造像在遗址处出土,散见于西方的各大小公私博物馆、私人收藏、艺术市场和拍卖会上的丹萨替寺或者同时期丹萨替寺风格的造像大约有100多尊。且多为天王、女性护法神、或者建筑构件,但只要是源自丹萨替寺的作品在艺术品市场一直受到全球造像爱好者的关注。同出于丹萨替寺的造像可参考北京保利2017年6月7日Lot 5816 西藏14-15 世纪大随求佛母,成交价RMB3,450万。


14-15世纪末 大随求佛母 西藏(丹萨替寺)|北京保利2017年6月7日 Lot 5816 成交价RMB34,500,000

普巴金刚又名橛金刚,为宁玛派大瑜伽续中的意事业续,其教法为莲花生所传入西藏,后来分别传给赤松德赞、依喜措嘉和那南多杰敦珠等人,形成国王、佐摩、那南等三种不同的伏藏传承。虽大多为宁玛派所传,但萨迦派也有直接传自莲师弟子的传承。普巴金刚因传承不同而有很多种不同造型,最常见为三面六臂独尊或双身的造像。由于修此法的除障和事业成就特别显著,因此各教派的密教行者都颇为重视。

此尊普巴金刚有着丹萨替寺造像的典型样式,脸型宽大,面部饱满,杏仁状的大眼传递出强烈的宗教力量,躯体四肢粗壮,铜质精炼,鎏金厚重,周身镶嵌各色宝石,铸造工艺极为精湛,是尼藏艺术风格的绝佳代表。其背后可见用于固定塔身的构件,由此亦可判断此尊普巴金刚应确定无疑出自扎西戈芒佛塔塔身之上,而非受丹萨替寺影响之造像风格,且位置就在塔身七层的最上两层,即金刚界曼荼罗,殊胜难得。其出自美国著名作家与诗人John Goodwin,为数位美国重要私人收藏家递藏,并数次参与美国重要佛教美术展览,来源清晰,流传有序,艺术性与宗教性并重,极为珍罕。


清乾隆 喜金刚(六品佛楼)|估价:RMB 650万 - 950万

主尊八面十六臂四足。八面分两层:上层一面,在赤发中;下层七面。每面各三母,头戴骷髅冠,赤发忿怒相。赤裸全身,肩披帛带,腰束虎皮裙,佩饰耳珰、人头和骷髅头项鬘、臂钏、手镯、脚镯。左元手持金刚铃,右元手持金刚杵,双臂相交,拥抱明妃;左副手自上而下分别持花枝、弓、喀章嘎、羂索,右副手自上而下分别持宝剑、箭、法轮、嘎巴拉碗、颅棒、三尖叉、金刚斧。前一对足下各踩二人,皆俯卧,手持法器。明妃一面三目二臂,头戴骷髅冠,忿怒相。左手举嘎巴拉碗,右手持钺刀。右腿环绕主尊腰间,展右立于椭圆形覆莲底座上。

此尊持兵器喜金刚从铜质、工艺、风格等各个方面均明确体现其出自清代乾隆宫廷佛楼之中,尤其37.5公分的标准尺寸,更将其来源指向宫廷六品佛楼,且属于大品,数量极为稀有。此处以故宫现存最完整的佛楼——梵华楼作为范例,可参考三室无上阴体根本品中供奉于紫檀供桌上的九尊主佛中的左数第三尊:持兵器喜金刚佛。

目前在拍卖市场上所能见到的所谓六品佛像以小方格内所供铜像居多,桌上的大佛像则少见,此件即为为数不多的大像,整座佛楼应有54尊大像,且供奉于紫檀条案之上。六品佛楼所有的铜造像就分布在二楼。楼上除明间以外的东西两边三间内,每一间靠北墙紫檀木供案上各供九尊大的铜佛像,它们是每品重要的代表性尊神。东西两边墙上各嵌入一个木柜。木柜上方各有61个小格,每个小格内供小铜佛一尊。小格分为五层,由上往下,第一层13格,第二层12格,中间一层11格,第四层12格,第五层13格。第一层和第五层铜佛最小,第二层和第四层次之,中间一层佛像最大,高在25-30厘米之间。东西两面方格加起来共供小铜佛122尊。下方是六扇紫檀木雕花门,内存鞔皮木箱,箱内主要存放每部应供奉的法器和经书。 122尊小铜佛加上桌上所供大铜佛像9尊,共计131尊,6品间内总计供大小铜佛786尊。

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主张修学佛法当由显入密、显密兼修,将整个修行过程分为六个次第亦即六品,以此六品经典教义为基础,以佛造像、唐卡、佛塔等法物具像地、立体地供奉,系统表现其修行思想的佛堂即是六品佛楼。以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最为完整的梵华楼为例,其内七开间,明间以外的六室,代表藏传佛教修行的六个部分,故而清代宫廷称之为「六品佛楼」。六室由西向东依次是:一室般若品、二室无上阳体根本品、三室无上阴体根本品,四室瑜伽根本品、五室德行根本品、六室功行根本品。室内按照藏传佛教显宗即般若品;密宗四部中事部即功行根本品;行部即德行根本品;瑜伽部即瑜伽根本品;无上瑜伽部份为两品,即无上阳体根本品、无上阴体根本品,合计为六品,按此供设佛塔、佛像、画像、供器、法器。在这狭窄的建筑空间中,集合了藏传佛教供奉的显密教主要神像,诸佛菩萨的部位都有周密安排,体现出其神系庞大、形象丰富的特点。从建筑到文物构成一个凝固的历史空间,使得二百多年前的历史形态得以完整保留,是研究清代宫廷藏传佛教文化形态的可靠标本。对于清代汉藏佛教文化艺术交流研究、清代的民族与宗教关系研究亦有重要意义。

从乾隆二十二年至四十七年间(1757-1782年),清宫先后修建和装修的六品佛楼达八处之多,其中多数已经面目全非,不为人知,或者夷为平地,被人遗忘,梵华楼是其中唯一的一处目前仍保存完整的原状,也是六品佛楼陈设模式的定型之作,成熟之作。乾隆皇帝耗费巨大财力建造六品佛楼,梳理庞杂纷繁的藏传佛教神系。从表面上看,反映了他对藏传佛教信仰的高度热情和祈福的心态;深层来看,清代疆域和政治的大统一不可避免地在思想界产生影响,及对思想上的大一统的要求。这在乾隆皇帝身上显得尤其突出。他在位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的广阔疆域内各民族交流频繁,天下富足,承平日久,加之乾隆本人深厚的文化修养,许多巨大的文化工程得以进行并完成,最著名的如《四库全书》、《同文韵统》等的编纂。在佛教方面也是如此,汉文、藏文、满文、蒙文《大藏经》的整理、翻译和刊刻、《四体番咒全藏》的编纂、六品佛楼的设计与建设等均应是此思想的反映。

藏传佛教神系纷繁复杂,要将其调理出来,工程浩大,在西藏本土也无先例,况且六品佛楼还要求将黄教的根本思想通过佛堂的布局、诸品神系的安排以及诸神图像学特征具像地、立体地表现出来,其难度可想而知。设计者必须对黄教教义有广泛而深刻的理解,对藏传佛教神系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对图像学有极为丰富的经典修养和实践经验。所以我们可以把梵华楼的内部陈设看作是清乾隆时期对密教四部神系完整化和系统化的建构,是最为丰富、最为庞大的藏传佛教图像学的宝库,是宏观把握藏传佛教神系构架的有力尝试。


佛日楼


梵华楼 三室无上阴体根本品 紫檀供案

据清代档案记载,慧曜楼、梵华楼从佛教角度称为「妙吉祥大宝楼」或「六品佛楼」,是清宫庭佛堂中一种重要模式。与此楼形制相同的佛堂,京内外共有八座,其中紫禁城外四座,分别是圆明园梵香楼、承德避暑山庄珠源寺众香楼、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六品佛楼、承德须弥福寿之庙六品佛楼;紫禁城内四座,即慧曜楼、淡远楼、宝相楼、梵华楼。现在紫禁城外四楼只有承德须弥福寿之庙六品佛楼建筑尚存,但文物失散;紫禁城内慧曜楼、淡远楼已毁,宝相楼文物已不完整;唯有梵华楼硕果仅存,建筑完好,陈设齐整,包括了佛像、画像、法器、佛塔等诸多文物,至今仍基本保持着清代乾隆时期的旧貌,是紫禁城内一处重要的藏传佛教神殿。由此可见,此尊造像亦于早年流出于以上所提及的几座佛楼之中,在清代宫廷造像收藏领域有着难以撼动的尊贵地位。


清乾隆 宝生持唐卡(须弥福寿之庙)|估价:RMB 320万 - 520万

须弥福寿之庙碑碑记

黄教之兴,以宗喀巴为鼻祖,有二大弟子:一曰根敦珠巴、八转世而为今达赖喇嘛。一曰凯珠布格将克巴勒藏,六转世而为今班禅额尔德尼喇嘛。是二喇嘛,盖递相为师,以阐宗风,而兴梵教。则今之班禅额尔德尼喇嘛,实达赖喇嘛之师也。达赖喇嘛居布达拉,译华言为普陀宗乘之庙。班禅额尔德尼居扎什伦布,译华言为须弥福寿之庙。是前卫、后藏所由分也。

辛卯年,曾建普陀宗乘之庙于避暑山庄之北山,以祝厘也,亦以土尔扈特归顺也。今之建须弥福寿之庙于普陀宗乘之左冈者,则以班禅额尔德尼欲来觐,而肖其所 居,以资安禅。且遵我世祖章皇帝建北黄寺于京师,以居第五达赖喇嘛之例也。然昔达赖喇嘛之来,实以敦请,兹斑禅额尔德尼之来,则不因招致而出于喇嘛之自愿来京,以观华夏之振兴黄教,抚育群生,海宇清宴,民物籽宁之景象。适值朕七旬初度之年,并为庆祝之举也。夫联七旬不欲为庆贺繁文,己预颁谕旨。而兹喇嘛之来,则有不宜阻者,盖国家百余年升平累恰,中外一家。自昔达赖喇嘛之来,至今亦百余年矣。且昔为开创之初,如喀尔喀,厄鲁特,尚有梗化者。今则重熙休和,喀尔喀久为世臣,厄鲁特亦无不归顺。而一闻班禅额尔德尼之来,其欢欣舞蹈。欲执役供奉,出于至诚,有不待教而然者。则此须弥福寿之庙之建,以扬历代致治保邦之漠烈。下以答列落倾心向化之捆忱,庸可已乎?既为记,复作赞言(从略)。

乾隆四十五年岁在庚子夏六月上浣御笔


须弥福寿之庙碑

康熙皇帝曾言:「朕思治天下之道,非奉一己之福,合天下之福为福;非私一己之安,遍天下之安为安。柔远能迩、自古难之。我朝祖功宗德,远服要荒;深仁厚泽沦及骨髓。蒙古部落,三皇不治,五帝不服,今已中外无别矣。……念热河之地,为中外之交,朕驻跸清暑,岁以为常。而诸藩来瞻礼亦便。」所谓「中外之交」即指大清王朝的北部边陲,也就是清代皇帝唯一担忧的疆域危机地区,那时候海患与洋人还不足为惧,刚刚平叛之后的康熙皇帝正计划着为天下谋长久的安生福泽,开始了清代特有的以寺庙为连接点而形成的宗教外交屏障的国家建设规划,后来的雍正皇帝、乾隆皇帝都积极执行了康熙圣祖所制定的这一系列政策,于是,在避暑山庄之外,以百川归海、众星捧月之势,肇建了与山庄和谐的承德「外八庙」,有汉式常规建筑「迦兰七」、也有仿新疆固尔扎庙的安远庙,亦有仿西藏山地寺院建筑的普陀宗乘之庙以及须弥福寿之庙。在这之中,最为独特的即为须弥福寿之庙。

须弥福寿之庙是为迎接六世班禅来承德而建的。在修建时,是模仿了西藏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其主要经堂,周围有群楼围绕,在寺庙布局上为典型的藏传佛教寺庙,但在建筑个体和西部装饰上又带有强烈的汉式风格,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落成,是外八庙建筑群中最后建成的,代表了这一防民族政策与外交方针的完善。按照乾隆皇帝所题《须弥福寿之庙碑记》中所言:「然昔达赖喇嘛之来,实以敦请,兹班禅额尔德尼之来,则不因招致而出于喇嘛之自愿来京,以观华夏之振兴黄教,抚育群生,海宇清宴,民物籽宁之景象。」亦可见康熙皇帝所希冀的'天下之福、天下之安'在乾隆朝终于得以实现。 1779年元月,后落政教首领六世班禅由日喀则启程,跋涉二万余里来承德为乾隆庆祝七十寿辰。此时,四海升平,八方宁靖,乾隆皇帝深感圣祖英明,继续推行宗教怀远政策,于是仿班禅在日喀则所居之「扎什伦布寺」形式建成须弥福寿之庙,为迎接班禅的到来。


须弥福寿之庙


六世班禅

其主殿上层四脊,各置升降相反的两条金龙,每条金龙重达一吨多,整个殿顶用掉黄金一万四千余两。采用了藏式红台,包围着中心的佛殿。扎什伦布寺主要的殿宇上面覆有歇山式的金顶,须弥福寿之庙内的「妙高庄严店」殿,也用了金瓦屋顶。扎什伦布寺中有一栋白色楼房是班禅平素生活起居的住地行宫。在须弥福寿之庙中,为供六世班禅居住,修建了白色的“吉祥法喜” 殿。扎什伦布寺的山坡上建有九层的晒佛台,是全寺最高的建筑。在须弥福寿之庙的最高处,则建了一座高七层的琉璃塔。来象征国家民族的统一和乾隆皇帝的功德。可见乾隆皇帝对此事件之重视。

其寺庙内部所装饰之唐卡更有专门的样式与规范,形成了独特的承德宫廷风格。首先,承德宫廷风格的绘画基础依然来自清代的北京宫廷,即中正殿后方的淡远楼——宫廷唐卡制作作坊,以及如意馆——宫廷绘画作坊。以此幅日光普照菩萨唐卡为例,其主尊着菩萨装,通体绘以朱色,跏趺坐于单层仰莲座之上,背承镶嵌百宝之背光,下乘六面须弥座,须弥座及背光各处均与乾隆宫廷唐卡样式相一致,矿物颜料发色明艳饱满,画工细致准确而不失自然,在各个方面均保持了一流的艺术水准,整体气质庄严而明媚,同类可参考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之梵华楼释迦牟尼佛源流画像。同时,在乾隆时期宫廷佛教绘画样式的基础之上,整幅作品以祥云与青绿山水为背景,上为无量寿佛,下左右分别为白度母、绿度母,这一固定的样式亦成为须弥福寿之庙的代表。其祥云与青绿山水题材亦成为唐卡这一艺术形式收到中国文化元素影响所产生的最有特色的纹样之一,同类可擦考现藏于美国纽约鲁宾美术馆之罗汉唐卡,此二者在祥云及青绿山水的运用上可相互参照,且在祥云的表达上,以白色作为高光更为整幅作品增加了精致典雅之感。第三,日光菩萨的名号,是取自「日放千光,遍照天下,普破冥暗」的意思,其标志性特征为其右肩头花蕊中以朱色所绘之日光。此一菩萨持其慈悲本愿,普施三昧,以照法界俗尘,摧破生死之暗冥,犹如日光之遍照世间,故取此名。参考其他同出于须弥福寿之庙的唐卡主题,几乎均有增福延寿的思想信仰有关,题材寓意又与建庙宗旨完全吻合,反映了当时乾隆宫廷整体对于长寿的希冀。


清乾隆 释迦牟尼佛源流画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梵华楼


清乾隆 罗汉唐卡|现藏于美国纽约鲁宾美术馆

须弥福寿之庙所出之唐卡数量极为稀有,现已知则多收藏于世界各大重要美术馆,例如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所藏之普贤菩萨、莲花手菩萨以及宝生佛等。此件唐卡源自美国重要私人收藏北美十面灵璧山居,并数次著录于国际藏传佛教宫廷美术的展览与研究著作之中,是同类唐卡中品相最佳、题材最为精美的一幅作品。主尊日光普照菩萨通体绘以朱色,散发出温暖而祥和的气质,其容貌完全符合造像量度之规范,而又在造像量度的基础之上增添了中国传统绘画所特有的柔美与细腻,如同其所处的建筑一样:汉藏融合。整幅作品布局有序,设色华丽端庄,工艺极精,既代表了清代宫廷对藏传佛教美术杰出的艺术成就,亦证明了康雍干三朝对于通过宗教怀远政策以求「天下之安、天下之福」的一以贯之,日光普照菩萨华丽的须弥座与背光后面正是清代盛世的缩影——如意祥云笼罩下的盛世山水。


清18世纪 罗汉及天王唐卡(哲蚌寺风格)(一组五件)|估价:RMB 350万 - 550万

释迦牟尼佛曾挑选了十六位弟子,要他们留在现今的世界上宏传保护佛法,直到佛法传遍整个世界时为止(通常认为这需要五千年时间),这十六位弟子就是十六尊者。从佛法的角度来说,可以将十六尊者看作是释迦牟尼佛自体的外化和显现,或者看作是由释迦牟尼佛恩泽加持的大德圣者。因而,十六尊者可以给各色佛法的信徒带来普遍的恩泽。这些罗汉都是大菩萨而来,大菩萨示现声闻​​身完全是为了我们的需要,为了教化我们示范以声闻比丘身严持佛律,是为了我们娑婆世界众生的根器之苦心示现。

由于十六尊者每个人都有好几个不同的名字。不同著作还有很多细小的差异。据文献记载,十六尊者居无定处,他们穿着各色的衣衫,讲不同的语言,身份高低不同,门第上下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拯救众生,卫护佛陀的教义。据说陪伴十六尊者的还有很多他们的弟子。尊者和弟子都穿着各色的衣衫,为解救众生有情而往来奔波。有的文本还记载说,在印度时十六尊者穿印度僧人装;在藏在时十六尊者穿藏僧装;在中原汉地时十六尊者则穿汉地有袖的深色和尚装。十六尊者造访众僧聚集的山林时,总要帮助众僧修习佛法,获取成就,还要给他们很多的日常生活用品。

此组罗汉及天王唐卡即描述了十六尊者与四大天王这一主题,按照藏地佛教仪轨,原来应为21幅一组,其中包括十六尊者主题各16幅、四大天王各4幅以及位居正中的主尊释迦牟尼1幅,共21幅,尚存5幅,极为难得。其整体风格属于西藏格鲁派三大重要寺院之一的哲蚌寺之风格,可参考其措钦大殿二楼的十六罗汉壁画。


哲蚌寺

哲蚌寺位于拉萨西郊格培邬孜山脚下,由宗喀巴的弟子绛央曲杰·扎西贝丹始建于1416年,位于该寺顶部的大型建筑措钦大殿是其中修建最早的建筑之一。措钦大殿二楼的十六罗汉壁画为五世达赖喇嘛下令创作,为清初西藏官方艺术流派创作的重要遗珍之一,成为后世西藏藏传佛教艺术中汉式风格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十六罗汉壁画的构图取法传统,亦有所创新,首先在叙事性上以场景的形式担负各个尊者独立故事的画面——山水树木、雪山草地、亭台楼阁、花草云纹等均为每幅唐卡中心的主尊填补着时空背景;其次,在绘画方法上以色彩的晕染和线条的勾勒等汉式青绿山水画法为基础笔法,而在色彩上则大量使用明度极高的石青和石绿等浓艳夸张的藏地文化所钟爱的色彩,真实的反映了西藏重要寺院与北京宫廷之间长达数百年的交流与互动,到乾隆时期,双方通过长期、反复的相互吸收借鉴,最后融合成较为统一的风格和技法,既诞生了此组哲蚌寺风格唐卡,可见其文化内涵除了宗教性与艺术性之外,亦堪称西藏地方与宫廷藏传佛教艺术交流和互动研究的重要实例之一。

试分析五幅作品的主题,首先带花叶冠、自在坐并于体前结禅定印者应为居住在雄伟的冈底斯雪山上的圣者因竭陀尊者(上图)。因竭陀尊者为了他的弟子的利益,来到冈底斯山附近的色那丹坐静默修的时候。由于住在色那丹很多的神、非人、夜叉已走上解脱之路,神送给因竭陀一个拂子以便尊者能够用它扇凉;非人和夜叉送给尊者一个盛满香枝的香钵,因竭陀收下香钵和拂子,对其进行加持后作为自己的标志了。此幅作品就形像生动的刻画了尊者背后的三人,三者神态各异,体态极具动势,与尊者持重静修的姿态形成了动静的对照,极富艺术性。

第二件作品中左手所持经书和右手结说法手印的应为半托迦尊者(上图),其手印象征​​着实现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唤起慈悲心,向众生传播佛法。作品表现了半托迦尊者在其居地三十三天护持和传播佛陀教法的场景,主尊与其背后的弟子与信众神态均表现的栩栩如生。其背后以汉地绘画风格满绘青绿山水,表现了天神赏赐给他的隐秘之地「花蕊宫」。其天空中的祥云,以及几位人物手持的各类法器均可见其受到北京宫廷唐卡风格的影响。

第三件作品表现的应为居住在居住在灵鹫山上的尊者注荼半托迦(上图)。注荼半托迦尊者者生性愚钝,常因背不下经而遭嘲笑,但他却坚定不移地修持佛法,终成阿罗汉果。释迦牟尼将他说成是改变他人观念的比丘中最杰出的一位。画中主尊右手结说法印,左手持拂子正为其弟子进行加持,其身后百花盛开,远处可见灵山峦起伏,前景湖水中莲花盛开,将灵鹫山圣迹之美展现的淋漓尽致。

另外两幅为四大天王中的二天王像,手中托塔的为守护西方的广目天王(上图一),为大鹏鸟的化身,具有「看毒」之法力,是众龙的镇主而右手中持胜幢、左手抱吐宝鼠的则为守护北方的多闻天王(上图二),即毕沙门天王,为四大天王中最著名的一位。两幅天王唐卡均设色明艳,画面布局富有极强的戏剧性,同样可参考哲蚌寺壁画中的增长天王局部。

此组唐卡与哲蚌寺壁画中的十六罗汉主题有着明确的传承关系,哲蚌寺措钦大殿的十六罗汉壁画大致创作于17世纪中叶,由西藏当时的官方艺术流派钦孜派和曼塘派创作而成,而此组唐卡从其纹样与细节上来看则更有可能为18世纪的作品,二者相差了一段时间,但在绘画风格上均为典型的叙事性罗汉故事唐卡,极有可能同样出自钦孜派画家之手。而18世纪的藏地亦有更多的北京宫廷唐卡传入,无论是如意云纹的运用、亦或是青绿山水的画法,乾隆宫廷的审美在这组唐卡中表现的更加丰富,这种西藏地区唐卡制作与北京宫廷风格的互动和融合是双方自主选择的结果,也是相互认同的体现,此组唐卡可作为清代初期汉藏融合风格的重要例证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宗教性与艺术性。


明永乐 释迦牟尼|估价:RMB 300万 - 500万

此像造型端正大气,为15.5公分的标准尺寸,属于明代永乐宫廷造像中尺寸较小的一类,工艺极为精湛,金水明丽,原封底且封底未开,通过X光片可见其内包括鸡心在内的装藏应全部保存完好,在已知的明代宫廷造像中堪称翘楚。

释迦结跏跌端坐于双层束腰莲花宝座上,头饰螺发,头顶肉髻高隆,髻顶安宝珠,大耳垂肩。面相饱满圆润,五官刻画精细入微,双眉似弯月,眉间饰圆形白毫,双目睁视,目光炯炯有神,隆鼻方口,小巧秀丽;躯体圆实健美,四肢舒展自如。上身着袒右肩袈裟,下身着僧裙,衣纹流畅,质感较强,特别是腿部衣纹呈对称状密集分布,生动表现出僧裙向内收起的自然状态。左手横置脐下结禅定印,右手下垂结触地印,表现释迦牟尼佛降魔成道时的造型姿势。

莲花座为双层束腰形式,造型规范,上下边缘各饰一周圆形连珠纹;莲瓣细长饱满,上下对称分布,且周匝环绕;座面由左至右阴刻“大明永乐年施”六字款,文字细劲,书体柔美,为永乐宫廷造像中的标准款识。莲座下装藏保存完好,底部有铜板严实密封,由X光片可见佛像内部可见鸡心等装藏物,保有殊胜的宗教加持法力。封底板中央刻有精美的羯磨杵图案,底部边缘可见均匀剁出的十六个剁口和大片残留的朱砂,朱砂痕迹斑驳自然,为明代永乐宫廷造像中极为开门的底座。合金铜铸造,铜质细密,表面镀金明亮,色泽迷人。整体造型端庄,工艺精细,法相庄严,品相完美,是一尊精美绝伦的古代佛像艺术作品,在现知的明代宫廷造像中堪称翘楚。

明代宫廷造像是由明代宫廷造像机构和皇家御用工匠精心雕造的佛教造像,属于藏传佛像艺术体系中一种重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长期以来,明代宫廷造像以造型完美、风格成熟、工艺精细、品质华贵的优胜特质一直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受到藏家、行家和佛教艺术品爱好者的特别青睐和追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现身的明代宫廷造像中,由于造像工匠的不同、造像时间的不一和保存状况的优劣,这些宫廷造像在艺术品质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其中大多数造像表现平平,差强人意,只有少量造像表现出精美绝伦的上佳品质,此件释迦牟尼佛像就堪称一件明代宫廷造像精品之作,不仅品质极佳,美轮美奂,而且品相极佳,完好无损。


馆藏永宣佛像装藏内容参考

此像以完美的艺术特征充分展现了明代宫廷造像鲜明的艺术和工艺特点,因此无可置疑地具备了明代宫廷造像所具有的一切历史、艺术、工艺、宗教和社会价值。除此而外,此像还有一些特别突出的表现值得我们注意。其一,它的整体造型比一般佛像明显优美,躯体不是那么丰臃,显得比较轻盈;它的面部比一般佛像要小巧,五官刻画也要生动许多,特别是它的双眼呈睁视,而非常见的低垂的形式,给人清新自然、生动灵秀的艺术美感。其二,它的衣纹的写实性更加突出,立体感更强,而且衣褶的分布明显突破了常规,富于变化,显得更加流畅自然。其三,全身的鎏金非常明亮,色泽迷人,一种流光溢彩的美感跃然而出,在绚丽的金彩装饰和衬托下,佛像优美的造型和流畅的衣纹显得更加华丽,展现出美轮美奂、精美绝伦的艺术魅力。其四,它的体量非常独特,在现存的明代宫廷造像中,无论是与释迦牟尼佛题材的造像相比,还是与其他所有题材的造像相比,都是非常罕见的一种高度类型,堪称稀有难得。其五,此像底部边缘出现了十六个剁口,与常见的八个剁口明显有别,剁口数量恰好多了一倍,在永乐宫廷造像上实属罕见。它们等距离均匀分布,美观齐整,凸显了封藏手法的精致与讲究。其六,它的品相完美之极,不仅整体造型完好,表面光润无损,而且底部装藏也保存完好,如此品相在现存的明代宫廷造像中实属罕见。在这一经久不衰的造像题材中,此尊明代永乐宫廷造像可谓这一门类中难得一见的精品。


精选拍品

14世纪 普巴金刚与金刚亥母(丹萨替寺)

拍品编号:7212
高度:26.5cm
来源:

  • John Goodwin(1912-1994) 遗产(美国著名作家与诗人)
  • Anthony P. Russo收藏,1994年遗产继承获得
  • Sandor P. Fuss(美国科罗拉多)收藏,购于2010年

估价:RMB 12,000,000 – 22,000,000

清乾隆 喜金刚(六品佛楼)

拍品编号:7211
高度:37.5cm
来源:巴黎苏富比 2009年11月4日 Lot 215

估价:RMB 6,500,000 - 9,500,000

清18世纪 罗汉及天王唐卡(哲蚌寺风格)(一组五件)

拍品编号:7216
尺寸:59 x 39.5 cm

估价:RMB 3,500,000 - 5,500,000

清乾隆 宝生持唐卡(须弥福寿之庙)

拍品编号:7210
尺寸:147 x 71 cm
来源:

  • 荷兰阿姆斯特丹佳士得1995年10月18日 Lot 298
  • Howard Boster(美国波特兰)亚洲艺术私人古董商
  • Kerry Kaplan(美国波特兰)
  • 纽约Leiko Coyle亚洲艺术收藏(Kerry Kaplan为Leiko Coyle的教父)
  • 北美十面灵璧山居珍藏 编号AL9

估价:RMB 3,200,000 - 5,200,000

明永乐 释迦牟尼铜鎏金像

拍品编号:7213
高度:15.3 cm

估价:RMB 3,000,000 - 5,000,000

明宣德 自在观音铜鎏金像

拍品编号:7214
高度:25.5 cm
来源:欧洲藏家旧藏

估价:RMB 2,200,000 - 3,200,000

清18世纪 赤松德赞唐卡

拍品编号:7215
尺寸:77.5 x 50 cm
来源:纽约苏富比 2002年9月20日 Lot 72

估价:RMB 1,800,000 - 2,800,000

清康熙 燃灯佛铜鎏金像

拍品编号:7207
高度:26.8 cm
来源:美国藏家旧藏

估价:RMB 800,000 - 1,200,000


拍卖详情

拍卖行:北京保利
专场:摧破我执——重要佛教美术
拍卖地点:北京四季酒店
拍卖日期:201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