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在中国历史上地位尊崇,不仅是主要的祭祀品、肉食来源,也是牵车、耕田的重要力畜。其温和敦厚的形象,深得人们喜爱,成为艺术中常见的题材。历来不乏咏牛、以牛喻人等作品,展现出丰富的人文内涵。
今年适逢辛丑牛年,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策划「辛丑说牛」特展,以贺新春。展览精选十余件与牛相关的文物,包括书画、陶瓷等,展示古代牛文化。
李可染(1907-1989)《牧童》设色纸本
释文:可染
钤印:李(朱文方印)、解放之后(白文方印)
释文:韬也属可染画,白石题字
钤印:白石(朱文方印)
国画大师李可染以山水画闻名于艺坛,他用墨辣重,作品朴拙中见沉郁。山水画以外,李可染画牛亦是一绝。后人更把李可染的牛,与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相提并论,可见李可染画牛的造诣之高。
鲁迅有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李可染受此语启发,因而开始画牛,更把自己的画室命名为「师牛堂」。李可染画的牛极富生活情趣,或行,或卧,或半身浸于水中,形神兼备,意境清新。
《牧童》局部
李可染
《牧童》运用了李可染作品中常见的对角线构图,浴牛躯体与牧童形成流畅S形,画面各部分得以互相呼应。画中的牛乍看像蛇般身体弯曲,其实是半身浸在水中。牛躯运用「积墨法」 – 以浓淡不一的墨色多次堆叠,故黑中亦见层次、肌理。李可染著名「逆光山水」中也常用类似技法,在黑暗处下功夫。
此作特别之处在于上面有齐白石的题字。李可染在1946年应徐悲鸿之邀聘入北平艺专,结识齐白石,自此跟随白石老人学艺十年。期间齐白石题跋了不少李可染的牧牛图,显示出对此类作品的钟爱。
丁衍庸(1902-1978)《野牛老鸦》水墨纸本
释文:夜色苍苍茫茫,野牛奔奔驰驰,老鸦相随骥尾。
丁衍庸晚年画风至为精练,一气呵成,把中国笔墨发挥至极致。丁公写意花鸟、动物,甚得八大山人简韵,稚拙天真可爱,讨人欢喜,因此有「现代八大山人」之誉。
画作中的牛头犹如篆书中的牛字,半书半画,稚拙可爱。躯体轮廓简洁,用枯墨一气勾成。牛背上有一老鸦伫立,这意象源自宋代张舜民《村居》的诗句:「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寒鸦归牛,悠闲相亲,可喻知己之情。
明代《百牛图卷》设色绢本
此长卷绘有牛群在村郊河边嬉戏,数目刚好一百只,不多也不少,其中有九十八只水牛、两只黄牛,姿态各异,形不重出。
自宋代起,百牛图已是中国书画常见的题材。历史上对这类百牛图有不同的解读。有说百牛图乃比喻德政所及,天下太平之景象;亦有说牧牛快乐徜徉,象征文人对归园田居之向往。禅宗更有以牛喻心,将驯牧比拟为修心正道。流傅广泛的普明禅师《十牛图颂》将牧牛分为「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服」等阶段,寓意自我修炼心智的过程。这些插图形象多可在此作中找到相似对应。
《百牛图卷》局部
《百牛图卷》局部
《百牛图卷》局部
《百牛图卷》局部,画中其中一只黄牛
明代晚期 五彩牛犊纹盘
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款
此为明末景德镇民窑主销日本的外销作品,以青花绘牛、石、树干,加彩绘茅屋、草叶等。这种外销瓷的口缘时有缺憾,日本称之为「虫喰」,常加施酱釉掩盖。图中绘二牛,小牛石边磨蹭,大牛俯首关切,颇似成语「舐犊情深」之意象,以喻父母对子女的感情。
明代晚期 五彩牛犊纹盘局部
明代晚期 五彩老子骑牛纹盘
青花方章款
此作同为明末景德镇外销日本的作品。碟中央绘青衣老子骑牛,手持如意。此典故出自《史记》,老子见周朝衰败,决意离开。出关时关令挽留,于是老子写下《道德经》,便扬长而去。
后来的文学作品为此故事添加了不少细节,包括老子当时骑着一只青牛出关,青牛遂成老子标志。后人描绘此故事时,以不同形象表达:有的描绘老子乘豪华牛车,阵仗庞大;而晚明绘画、版画中则多绘为单人乘牛,突显其潇洒自在。自宋代起,老子与长生、长寿等寓意结合,「老子骑牛」便成为了常见的祝寿题材。
明代晚期 五彩老子骑牛纹盘局部
汉六朝 陶牛车
牛车自先秦已有之,惟起初本非贵族所乘,只为寻常百姓运货的工具。至汉武帝行推恩令,诸侯寡弱,贵族买不起马车,遂改以牛车代步。
到了魏晋至盛唐,牛车成为贵族子弟们出行的主要工具,装饰亦越发精美。牛车的厢体宽阔,从一些考古出土品中可见,一些车厢布置有凭几,以供倚靠,宛如居室,乘坐舒适。
中唐以后,士族衰落,牛车亦从贵族所崇尚的豪华座驾,回归成百姓使用的负载工具,至今在乡村生活中仍时可见之。
居廉(1828-1904)《卧牛》设色纸本
高奇峰(1889-1933)《双牛》设色绢本
罗冠樵(1918-2012)《骑牛渡水》设色纸本
20世纪前期 紫砂提梁牛壶 「徐友泉」款
展览详情
「辛丑说牛」展览
展期:2021/1/29 - 5/31
地点: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展厅 II
欢迎公众人士参观,免费入场
网上预约:https://bit.ly/3p6sCb4
因应疫情,访客须于到访前2天至7天预约参观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