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贡小岛 X 艺术节 = 港版濑户内艺术祭?

香港政府在2018年宣布拨款HK$2,400万(NT$9,332万),在西贡外岛盐田梓举办「盐田梓艺术节」。消息公布后,多间媒体以「港版濑户内」形容这个艺术节。的确,盐田梓和濑户内海地区有不少共同点,同样是在偏远小岛举办艺术展;亦曾面对人口流失的问题,但两者举办艺术祭的目的大有径庭。

濑户内海国际艺术祭宗旨为「海之复权」,让年轻人口回流,重建当地社区;盐田梓艺术节则旨在把盐田梓打造成开放式博物馆,向游客宣传岛上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盐田梓艺术节的概念类似「生态博物馆」(Ecomuseum),根源自1937年,法国人谈论的「大众传统艺术」(art et tradition popularies),强调自然、传统文化和社区参与。


盐田梓艺术节其中一件艺术品《盐光之所》


上图为濑户内海国际艺术祭必去的地标——草间弥生的黄色南瓜


盐田梓码头上的一组装置艺术《归家》,作品波浪形的框架参考盐田梓的地形,作品发出的声音模仿以前钟声


盐田梓码头旁的装置艺术《波浪·行云》,艺术家把两颗被台风「山竹」吹倒的岛上老树,重新塑造成云和海浪的形状

西贡盐田梓拥有接近300年的历史,是一个融合天主教和客家文化的小岛。岛上的原住民曾以晒盐维生,但随着城市发展,岛上曾一度荒废成杂草横生的废墟。后来,部分村民回流,在岛上进行盐田复修工程,尝试还原传统的晒盐方法,于201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奖。

除了盐田复修工程外,屹立在山丘上的圣若瑟小堂亦获联合国的认同,获颁优良奖(Award of Merit)。早在19世纪中期,已经有外籍传教士到岛上传教,并在1857年全岛居民归信天主教,所以盐田梓虽是客家村落,但是岛上并没有庙宇或祠堂。


上图为复修后的盐田


盐田目前只能生产少量的盐


上图为复修后的圣若瑟小堂

为配合岛上的氛围,不少作品主题都是围绕宗教或盐。为期3年的盐田梓艺术节以「天、地、人」为主题,由本地机构「文化葫芦」策展。今年的主题是「天」,文化葫芦邀请多名本地艺术家、学生,和盐田梓村民一同创作17组作品,作品分别散落在岛上的角落。

坐立在旧圣若瑟小堂遗址的《成圣之墙》,设计概念来自遗址中的墙,使用不锈钢制作的墙,跟艺术品后的砖墙作对比和呼应。艺术家龚翊豪亦制作一张座椅供人休息,让人感受遗址幽静的气氛。另一件艺术品《五·二·九》则是由几位学生合作完成,作品中的「五」和「二」代表圣经故事中孩童奉献的五饼和二鱼、「九」则代表客家人传统礼俗的「九大簋」。

至于《盐·光折射》和《盐光之所》这两件艺术装置,形状都是呈正方形,但是创作理念大有不同。前者展现3种元素,分别是「天」「盐」(形状模仿盐的结晶)和「村民」(作品上刻有村民的记忆和寄语);后者则是探讨自然和科技的关系,研究使用电脑数值控制技术(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以盐做一个雕塑,并开放给观众或村民使用。


龚翊豪,《成圣之墙》


龚翊豪,《成圣之墙》


罗嘉雄、梁海铭、冯咏嘉、王哲行、黄恺澄,《五·二·九》


黄德明,《盐·光折射》


黄德明,《盐·光折射》


何文聪,《盐光之所》


何文聪,《盐光之所》


盐田梓艺术节

展期:即日至29/12/2019
地点:西贡盐田梓
时间:
10:30am - 5pm(周一至周四)、
9:30am - 5pm(周五至周日、公众假期及24/12/2019)
交通资讯:除了已登记的导赏团参加者外,访客亦可自行购买船票,乘搭街渡渡轮来往西贡市及盐田梓。